于德清
基层扶贫腐败频发呼唤监管下沉
于德清
最高人民检察院近日披露的数据显示,2013年至2015年11月,仅涉农扶贫领域职务犯罪全国检察机关共查办35240人,占同期检察机关立案查办职务犯罪总数的22.3%。
从报道来看,目前扶贫领域的腐败主要发生在基层,村“两委”是扶贫腐败的重灾区。为何如此?主要还是因为相关部门对扶贫款项缺乏有效的审计与追踪,村级自治薄弱,基层权力机构缺乏有效的约束。
现在,国家已经要求把扶贫款按人头直接发放到个人,但是,一些村“两委”却利用村民信息不对称,又把发给村民的存折收缴,将扶贫款项挪作他用。在一些地方,村级账目信息公开往往流于形式,即便公开,村民也看不明白,也就无法监督。
关于乡村腐败,或许基本情况都差不多,只是,穷的地方有穷的贪法,富的地方有富的贪法。
在一些地方,有些人认为,选谁都一样,谁上去都要刮一轮,遇上能给大家办些实事的,贪点就贪点吧。村民容忍腐败,并不是主动认可,而是现实中的无奈选择。关于村官腐败,村民都有反映,一些事情看来证据确凿,但最终都是不了了之。
在村官腐败的背后,其实是基层权力监管的溃败,是乡土人情打败了法治。大城市的好处是,无论是商业还是行政体系,都可以说是陌生人社会。但是,一旦进入县级领域,我们可以发现,那是一个到处都存在关系的熟人社会。从县里到村里,人们通过亲戚、朋友、同学等各种关系而盘根错节铰接在一起。所以,每一个涉嫌腐败的村官背后,都存在一张复杂人脉关系织成的保护网。这些村官在这张网中被庇护、被纵容,甚至实现利益均分。所以,基层反腐看似容易,但是,你并不知道,那些负责拿下的人,恰恰正是他们的同伙。
十八大之后,中央反腐“打虎”成绩卓著,但是,基层“拍蝇”仍然有待加强。据报道,2014年国家信访局来访数量比上年下降了19.9%,为14.8万批次。这个数据貌似好看,但下降幅度增大的主要原因是实行访诉分离,大量涉法涉诉信访交由政法机关处理。所以,到了2015年下降幅度就没有这样明显了。这也说明,扶贫反腐其实面临巨大的挑战。
不管怎样,涉嫌贪污违法的事情,首先就是纪检监察机关的责任。扶贫反腐首先要解决基层权力监督不力的问题,监管力量要下沉。如果有些地方扶贫反腐动静不大,但是,民众的信访和呼声又特别强烈,那么有关方面就应该首先解决基层纪检监察机构消极不作为的问题。
(来源:《南方农村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