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战略管理和优化资源配置来加强学科建设

2016-04-03 06:51付晶
文学教育 2016年32期
关键词:战略学科管理

付晶

通过战略管理和优化资源配置来加强学科建设

付晶

学科资源的配置问题是大学在进行学科建设科学管理过程中的经典问题,由于学科资源配置可以看作一个多输入和多输出的复杂性系统,如何更高效地利用各种资源,已成为高等学校必须面对的重要问题。本文谈谈个人看法。

战略管理优化资源配置学科建设

学科资源的配置问题是大学在进行学科建设科学管理过程中的经典问题,由于学科资源配置可以看作一个多输入和多输出的复杂性系统,宏观上,大学学科资源配置涉及到整个社会资源的分配与调控;中观上,主要研究整个高等教育资源的配置问题;微观上,主要是指大学内部各种资源在各学科之间的分配、流动和共享等问题。因此,如何更高效地利用各种资源,已成为高等学校必须面对的重要问题。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由于内外部压力共同作用的结果,作为“一种更为积极主动、目的明确、面向未来的大学管理方式”①,战略管理被引入高等学校的管理。在高校中的发展中呈现出探索、适应和突破的过程,为高等教育的发展开拓了新的空间。

战略管理是组织为了长期的生存和发展,在充分分析组织的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的基础上,确定和选择组织战略目标,并针对目标的落实和实施进行谋划,进而依靠组织内部能力将这种谋划和决策付诸实施,以及在实施过程中进行控制和评价的一个动态管理过程。战略管理是一个全过程的管理,不仅涉及战略的制订和规划,而且包括实施的管理。战略管理需要根据外部环境和变化、组织内部条件的改变以及战略执行结果的反馈等,重复进行,是不间断的管理。战略管理方式的特点是:指导组织全部活动的是组织战略,全部管理活动的重点是制订战略和实施战略。而制订战略和实施战略的关键在于对组织外部环境的变化进行分析,对组织的内部条件和素质进行审核,并以此为前提确定组织的战略目标,使三者之间动态平衡。

关于企业战略理论,不同的流派分别有不同的阐述。其中美国战略管理学家安索夫(H.I.Ansoff)的理论有助于高校战略管理的借鉴。他以“环境-战略-组织”三者为支柱,从资源配置角度提出了企业战略理论,他认为战略行动就是组织通过改变内部的资源配置的行动方式,使之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他把三个支柱的要素分别划分为稳定型、反应型、占先型、探索型和创造型五种类型,并指出,只有当三个要素协调一致,互相呼应时,企业的总体目标才能实现。

一.高校学科建设实施战略管理的实施条件。

与企业相比,高校具有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二元权力结构、高度异质化、高度趋同化和“松散关联”的组织特性,这决定了高校战略管理的特殊性②,同时也导致了学科建设实施战略管理存在着一定的困难。

在学校内部,由于高校存在学术权力和行政权力二元的权力结构,二者存在不同的战略目标和运行机制,在资源固定的前提下,学校各学科之间在学科建设中是利益相关的资源竞争关系,有时甚至实现一方利益以牺牲另一方为代价,管理层和决策层要完成实现目标的最大化也是不可能的。在学科建设的战略管理实施中,如何协调二者的利益,使短期利益让位于长期利益,共同致力于战略的完成,是学科建设战略管理的一大难题。

基于上述分析,实施高校学科建设战略管理,首先需要具备以下前提条件:

1.建立符合中国国情的现代大学制度。

现代大学制度的构建重在分离高校的举办权、管理权和办学权,形成政府领导和宏观管理体制,高等教育的行为通过政府的宏观调控和市场的具体调节反映到高校,高校在社会广泛参与的条件下,自主面向社会办学,在协调学术权力和行政权力的基础上,提高自身管理水平。

2.学科建设的战略管理应以环境--战略--组织的和谐发展为取向。

学科建设的战略管理演进应注重从学术角度来制定学科建设规划以促进高校组织创新和知识创新。“环境--战略--组织”为主体支柱的思维路线有助于发挥各高校战略、规划的“校本”性继而切实发挥战略管理的指导性作用。学科建设实施战略管理的根本在于解决学校本身的问题,从而提高学校的竞争优势。

3.重视有效的管理者在学科建设战略管理上的作用。

德鲁克(Peter.F.Drucker)的有效管理者理论对于我们确定学校学科建设管理者的对象有重要的启示,学科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对其管理者的培养和使用对学科建设战略管理的实施具有重要的意义。学科建设的管理者应该具备较强的战略思维和战略管理能力,具备全面了解学校学科情况的基础,能够根据实际确定学校学科建设和发展的策略同时能够预见学科的变化和趋势,协调各利益方之间的关系。

二.学科建设战略规划与选择。

1.学科建设战略规划的适应性选择。

学科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与所有社会系统一样具有主体性,存在着主体的价值需求制约关系。这种关系表现为学校学科建设对学科建设规划体系战略需求的适应性。从决定学科建设水平的因素分析,这种适应性战略选择包括:一是与学科建设规划的学科设置、学科发展方向领域布局的适应性;二是与学科发展领域选择相关的体制性特征的适应性;三是对学科规划潜在能力转化为现实能力的适应性。

学科建设适应性选择的基础是准确分析高校自身学科建设逻辑需求与外部环境需求之间的关系,明确制订战略目标所依据的现实基础和必须解决的战略性问题,或者从战略目标和现实基础反推其战略性问题,由战略性问题分解出学科建设的战略任务。

比如武汉商学院在“十二五”学科建设规划的制订过程中,充分考虑了适应性选择的问题,力图通过围绕学校发展的整体目标,贯彻“提高内涵、突出重点、促进交叉、整体提升”的建设方针,适应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的需要,进一步完善优化学科结构,不断推进以机制创新为核心的学科创新,科学地配置学科资源。因此制订了以下基本原则:

①重点建设原则。在学校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有所先为,有所后为”。集中投入建设一批“重中之重”学科创新基地,以国内一流水平为目标,以取得有重大国际和国内影响的标志性成果为重要指标,使他们在3-5年内有一个较大发展,打出学校学科建设的金品牌。

②强化特色原则。充分认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提出的“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战略目标的意义,注重围绕教师教育特色相关学科的发展,努力将特色学科建成优势学科。

③分类推进原则。从不同的学科类型出发,分别建立评价体系与评估机制,将过程与目标并重,建设与管理并重。扶持一些有一定基础的新兴学科,尽快使其发展壮大。

④集成、创新原则。充分发挥多学科优势,通过体制创新,组建和强化学科交叉,以国家级重大项目为纽带,推进文、理、工等学科的交叉,从而进一步调整和优化学科结构。

2.学科建设结构模式的选择。

学科建设的体制模式适应性要求,就是对学科建设规划结构模式的分析与选择:

其一,学科建设主体的战略需求决定了学科建设要素的环节组成、体系布局,而不是各学科要素决定学科建设要素的布局。

其二,学科建设要素类型决定了学科建设要素的主体在学科建设规划中的定位,而不是学科要素自身划定。

其三,学科建设的特有规律决定了学科建设要素的行为,而后者决定学科建设的管理方式和政策调整,特别要杜绝的是管理方式和政策决定学科要素的行为,这是本末倒置的。

其四,对于学科建设的结构模式不能人为地确定。学科建设的需求所决定的学科建设活动要素数量、地位、关系所组合的形式显示为学科建设的结构模式。

其五,学科建设结构因需求主体的差异而显示出学科建设重点建设层次上的差异。

因此,武汉商学院在“十二五”学科建设规划中选择了从四个方阵布局和开展:

①优势学科平台建设。与“211工程”与“985工程”建设相结合,遴选居于国内领先地位可望取得重大突破的优势学科进行重点建设。这是学校冲击高水平大学的“第一梯队”。这些项目要瞄准国家战略目标,采取集中投入的方式,与国家重大项目捆绑,力求通过建设达到国内一流水平并具备向世界先进水平冲刺的实力,使之进一步调整和优化学校学科结构。

②重点学科平台建设。结合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和重点基地建设,在一些具有战略意义的学科领域构筑学校层次的学科大平台。主要是围绕学校学科群建设,结合重点实验室和重点基地建设,使之与学科群同步发展,实现科研条件的开放,为学校更宽阔层次上的学科之间的交叉和综合提供优质平台。

③院系学科平台建设。院系学科平台建设对于学科的有机生长意义重大。主要构筑院系学科建设的基础设施,对院系学科的发展给予统筹性规划,对院系所属的一级学科、二级学科和学科方向进行统筹规划,理顺重点学科和非重点学科关系、带头学科和支撑学科关系、传统优势学科和新兴发展学科之间的关系。

④学科交叉和新兴学科生长点建设。对于学科布局中急需发展的新的生长点与一流人才所属学科方向,在建设中要采取集中力量、重点突破的发展战略。通过单独或成团组引进国内外一流的研究人才和研究队伍,在有特色领域快速推动,集中突破。在具体操作上,新兴学科增长点要逐步地与学校重点学科建设的学科群建设相结合,与重要的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活动相结合,同时注意应用开发型学科、品牌特色学科的建

3.学科建设规划任务的选择。

高等学校的社会功能决定了学科建设的战略目标,学科建设规划的内容要根据学科建设自身的内涵和高等学校自身的特点,对人才培养、队伍建设和科学研究、服务社会和文化传播进行远景、中期和近期的纵深布局,相应的战略任务应在高校自身领域和学科全领域进行双重选择。

三.有效实施学科建设战略管理的启示。

战略实施是学科建设战略管理的中心环节,是将战略规划与选择转化为战略行动并取得结果的过程。战略实施需要在学科建设实践活动中实施有效的协调和激励,侧重效益。

1.建立与学科战略匹配的组织结构。“组织结构是一个组织内各构成部分之间所确立的关系形式”④对于学科建设而言,组织结构通常有以下几种形式:直线制组织结构、职能制组织结构、直线职能制组织结构、学院制组织结构、矩阵组织结构等。组织结构的确立对学科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一旦选择了一定的组织结构,相应的资源便按这一形式进行配置,使各层次管理人员明确各自的职责,从而在组织内部建立管理控制程序。有效的组织结构规定了学科建设各环节的分工与协作,明确了组织内部的沟通渠道,有利于提高组织的应变能力和完成目标的可能性。

学科建设组织结构的选择和建立应以完成共同愿景为基础,反映学科的战略方向,有利于激发全体成员的积极性。由于学科建设的系统性和复杂性,在选择组织结构时,还要求学校运用权变的观点来处理和解决一些公共的事务和问题,因此,组织结构必须弹性化和扁平化,促使组织职员跨越行政功能和事业单位的界线,使管理人员高效地获得必要信息。

2.合理配置学科建设有效资源。一般而言,实现学科建设战略目标的资源包括财力资源、物力资源、人力资源及技术资源。当战略不完整或目标不确定时,学科建设便只会有短期的资源合理分配,不会得到长期的有效分配,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学科建设的管理者价值偏好与学校科建设战略一致,资源便会按战略预期进行,否则,就会出现人为障碍。因此在学科建设过程中,要综合发挥行政机制、学术机制、道德机制的调节作用,实行学科建设开放的多级管理,由集权管理向分权管理转化。

3.营造有利于增强学科建设效益的组织文化。组织文化与组织效益的理论认为,组织文化是组织管理和行为的基础,组织效益受某一社会制度下的价值观、信念和思想的制约,这些因素是协调人们活动的主要依据,组织效益是组织成员的价值观和信念作用的结果。高校是由广泛群体组成的多元的专业组织,不同群体所拥有的文化与价值体系要远比企业复杂的多,在高校学科建设的管理中,建构有利于战略管理实施的组织文化,通过文化的影响与传递,将学科建设的使命与核心价值内化为组织共同的愿景,增强凝聚力和向心力。

四.学科建设战略管理的有效控制。

对学科建设战略管理的控制可从宏观和微观两方面来理解。宏观角度主要是对学科建设战略实施的环境控制,微观角度主要包括对物力、人力、信息、财力的控制。从不同的角度可划分不同的控制类型,包括前馈控制和反馈控制;目标控制、行为控制、资源使用控制和结果控制;规范性控制、尝试性控制、总结性控制等。

学科建设战略管理的有效控制要设定合理的绩效评估标准,采取定性与定量相结合方式进行绩效监控与偏差分析,通过反馈找出偏差的原因。因为高等教育、科学研究和学科建设的特殊性,还要求在战略管理中识别战略实施中的关键变量,用权变的观点对学科战略进行灵敏度分析,适时调整原有的战略方案。

有效控制还包括激励机制的建立,以确保学科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五.重视政府和各种非政府组织在推动高校学科建设实施战略管理方面的重要作用。

“211工程”“985工程”“国家重点学科”等方式的政府项目对加强学科建设的战略管理有重要的意义。政府专项拨款对高校学科建设的要求也增加了高校对学科建设重要性的认识,高校为了获得更多的政府拨款,就必须提供政府所要求的规划及相关数据,这在无形中促进了学科建设的发展。当然,政府对高校规划的影响主要集中于宏观层面。

各种非政府组织对学科建设的排名和数据库的建立相当于构建了各高校间有关学科建设战略规划方面的学术联盟,为探讨、交流学科建设战略管理提供了重要的平台,就高校而言,也应当借助各种协会组织,如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等机构来推动学科建设战略管理的发展。

①乔治·凯勒.大学战略与规划———美国高等教育管理革命[M].别敦荣等译.青岛: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05.1.

②刘向兵,李立国.高等学校实施战略管理的理论探讨.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4(5).

③陆登庭.一流大学的特征及成功的领导与管理要素:哈佛的经验[A].教育部中外大学校长论坛领导小组.

④弗里蒙特·E·卡斯特.组织与管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

⑤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邓小平论教育[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0.

⑥王善迈.改革教育财政拨款体制提高教育资源配置效率[J].中国高等教育, 1995(9):32-33.

本文为武汉商学院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基于“三螺旋”理论下应用型大学本科管理研究”(编号:2016NO12)项目的研究成果。

(作者单位:武汉商学院商贸物流学院)

猜你喜欢
战略学科管理
枣前期管理再好,后期管不好,前功尽弃
【学科新书导览】
精诚合作、战略共赢,“跑”赢2022!
土木工程学科简介
战略
战略
“超学科”来啦
论新形势下统一战线学学科在统战工作实践中的创新
“这下管理创新了!等7则
人本管理在我国国企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