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 峻
(浙江工业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浙江 杭州 310014)
所予、统觉与自我意识的辩证运动
——当代分析哲学视域中黑格尔对康德的批判
尹峻
(浙江工业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浙江 杭州310014)
由于依据了康德的直观与概念的二元思维方式,传统分析哲学将世界视为所予性的,因而陷于所予神话中。为了摆脱此状况,麦克道威尔提出借鉴黑格尔对康德的批判,并将之解读为:黑格尔以康德的统觉的方式来论述自我意识的辩证运动,并以单个自我意识的两个层次,即自我意识与其经验性自身之间的一体化来修正康德的思维方式,进而证明自由的自我意识具有无边界的概念能力,因此能够经验到实在性世界。然而,这个解读并未证明自我意识是自由的及其概念能力的无边界性,因此无法形成对世界的确定性经验。按黑格尔观点,自我意识的辩证运动通过欲望、生命和类三个环节,证明自我意识只有在主体间性上才是自由的,并具有无边界的概念能力;同时,如此的概念能力使对世界的确定性经验成为可能。如此的经验能够摆脱所予神话,避免回溯问题,并确证知识。
所予;统觉;自我意识;主体间性
据说当代分析哲学通过创新性解读黑格尔对康德的批判,正在经历一场黑格尔式的转向*Poul Redding. Analytic Philosophy and the Return of Hegelian Thought ,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7, p. 12.。自罗素以来的传统分析哲学主张:世界是所予性的,对它的经验是它对我们的直接给予和我们对它的直接接受,即所予。然而,由于直接给予的东西是不可经验的,以所予确证知识这是神话。为了摆脱所予神话,麦克道威尔主张借鉴黑格尔对康德的批判:自我意识的辩证运动依据康德的统觉的方式,将实在性世界纳入单个自我意识的认知框架中,使之成为可经验的,并以对之的经验确证知识*John McDowell. Having the World in View: Essays on Kant, Hegel, and Sellar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2009, p. 69.。然而,这会产生一个疑问:批判康德的黑格尔在什么意义上会依据统觉以单个自我意识而非主体间性自我意识经验实在性世界呢?本文将首先概述当代分析哲学为何必须关注黑格尔对康德的批判,然后对麦克道威尔的解读提出商榷。
传统分析哲学一直反对黑格尔将世界视为准-神性精神实体的流溢,而主张将它视为直接给予并可被我们直接接受的东西。可以说,它的一切知识理论都是以之起家的。然而,它的当代传人却要以黑格尔批判康德的方式抛弃这个“家底”。
这是由于传统分析哲学所主张的世界是所予性的。这个传统秉承了知识是被经验确证的真信念。为了实现确证,确证性知识项不能是推论地获得的,这会导致确证回溯。经验作为确证性知识项必须是直接的或非推论地获得的,即所予(the Given)或罗素所谓的亲知知识*罗素:《我们关于外间世界的知识》,陈启伟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年版,第49页。。因此被经验着的世界也必须是直接给予并可被感官直接接受的,即所予性的东西。
而按塞拉斯的观点,所予性的东西是不可经验的。在知识中,每个知识项都必须处在同其他知识项的逻辑关系中,并具有命题主张,才能确证真信念。但所予是直接性的,不具有命题性,故它不是知识项,不能确证真信念。基于此,可被经验的世界也不能是所予性的,它必然处于我们基于语言学习而具有的概念能力的范围内。否则,它就是神话般的存在。
尽管如此,塞拉斯并未使世界摆脱所予性。为了保证经验是实在性的,即具有同世界的相关性,他将同一个感性区分为两个层面,即未被统觉的和被统觉的意识状态*Wilfrid Sellars. Science and Metaphysics , Routledge, 1968, p. 10-11.。他希望,前者在先验层面具有同世界的直接相关性,并保证后者是实在性的。但是,由于前者是未被统觉的,它并不具有概念能力,故它在先验层面不能经验到世界,而世界仍然是所予性的。基于此,后者并不会具有实在性,而只是在主观层面作了单纯反思。
究其根源,无论传统分析哲学还是塞拉斯都分享着康德式的直观与概念的二元思维方式。该方式强调,“思维无内容是空的,直观无概念是盲的”;同时,知性不能直观,感官不能思维;因此知识需要直观和概念能力,即统觉的合作*《 康德三大批判合集》(上卷),邓晓芒译,杨祖陶校,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48页。。对传统分析哲学而言,这个合作是前后相继的。为了避免思维空洞,直观必须首先直接接受世界的直接给予,然后由统觉提供概念图式,形成对被接受的东西的经验。这必然要将世界视为所予性的,并使对之的经验是所予,否则会被指责为思维空洞。
而对塞拉斯而言,该方式在经验层面不是前后相继的,而是同时的。按康德的观点,无论在判断中还是在直观中,赋予诸表象以统一性的都是纯粹知性概念*《康德三大批判合集》(上卷),邓晓芒译,杨祖陶校,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64页。。这表明,直观和判断具有同样的逻辑结构。依据此,在直观中必然同时存在着运用纯粹知性概念的统觉的运作。只有如此,被经验的世界才是非所予性的,而对之的经验才具有命题性主张。这个观点可以正当地批判所予性世界是不可经验的,而以所予确证知识,这是神话。
但是,在先验层面上对未被统觉的和被统觉的意识状态所作的区分无法改变世界的所予性。这种区分实为康德先验感性论的翻版。康德的先验感性论主张,直观与统觉的作用在先验层面上是可分的。形式直观的作用是通过对被给予感官的世界本身的表象杂多作出时空性整理来形成感性。康德希望,如此形成的感性保证了纯粹知性概念的客观有效性,并能因此使经验是实在性的,这正是塞拉斯通过未被统觉的意识状态希望达到的。然而,由于直观或未被统觉的意识状态所接纳的东西是世界直接给予的。在所予与接纳中并未存在统觉或概念能力的运作,因此我们不可能经验到世界,也无法确证知识。
基于此,无论传统分析哲学,还是康德或塞拉斯,只要依据康德式的思维方式,就不可能确证知识。而要实现知识确证,分析哲学就必须清算康德式的思维方式。这使得当代分析哲学开始关注黑格尔对康德的批判。这被称为分析哲学的“黑格尔式的转向”。
黑格尔式的转向是分析哲学的重要变动。它扭转了传统分析哲学对黑格尔的误解,即黑格尔对康德的批判并未损害而是维护了世界的实在性*自罗素以来的传统分析哲学一直认为黑格尔对康德的批判损害了康德极力维护的世界的实在性。如当代分析哲学的康德主义者迈克尔·弗里德曼就持有这种观点。参见Michael Friedman. Exorcising the Philosophical Tradition: Comments on John McDowell's Mind and World , in The Philosophical Review, Vol. 105, No. 4 (Oct., 1996), pp. 427-467. 尤其是p. 442. 即使在查尔斯·泰勒这样的黑格尔主义复兴者那里,这种误解也是根深蒂固的。参见Charles Taylor. Hegel. Cambridge,University Press. 1975.尤其是p. 225.。按麦克道威尔的观点,在《精神现象学》的“自我意识”部分中,黑格尔接受康德的统觉的启示,以自我意识的辩证运动摆脱了康德式思维方式,即通过单个自我意识的两个层次——自我意识与其经验性自身——的一体化的论证,不仅表明(1)直观与统觉的贡献是不可分的,而且表明(2)概念能力是无边界的。这个批判使世界包含在单个自我意识的认知范围内,摆脱了世界的所予性,使我们经验到实在性世界。然而,按黑格尔观点,单个自我意识不是自由的,因此不具有无边界的概念能力,也不能经验到实在性世界,因此麦克道威尔笔下的黑格尔是可疑的。下面概述这个解读,并指出可疑之处。
麦克道威尔祭出黑格尔对康德的批判的原因是:在《现象学》的“自我意识”部分的开篇处,黑格尔同当代分析哲学或康德一样,都面对着所予神话*John McDowell. Having the World in View: Essays on Kant, Hegel, and Sellar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2009, p. 154.。按黑格尔的表述:意识面对着世界的他者性。如果这个他者性不被扬弃,意识就不可能经验到世界。为了避免于此,黑格尔希望通过自我意识的辩证运动进入真理的自家王国*黑格尔:《逻辑学》上卷,杨一之译,商务印书馆1966年版,第153页;黑格尔:《精神现象学》,先刚译,人民出版社2013年版,第111页。。这表明,黑格尔会在这个运动中,摆脱世界的所予性,使之成为可经验的。
针对上述目的,康德的统觉提供了一个启示,即上述正当地批判所予神话的观点:任何知识项都必须包含命题主张。按康德的表述,只有统觉的先验统一性才能使直观中的杂多结合在对象概念中*《康德三大批判合集》(上卷),邓晓芒译,杨祖陶校,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93页。。麦克道威尔将对象概念视为在概念上对对象的经验*John McDowell. Having the World in View: Essays on Kant, Hegel, and Sellar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2009, p. 148.。依据此,康德本来可以正当地把握到思维对对象的指向性,即由于世界被包含在统觉的范围内,我们与世界之间不会存在由所予性或黑格尔所谓的他者性所造成的对立。这会使我们经验到世界,并因此确证真信念。
按麦克道威尔的解读,黑格尔接受了这个启示,即他将自我意识视为康德的统觉的对应物。该论断的依据是黑格尔在《逻辑学》中对康德的赞誉:康德的洞见是将构成概念本性的统一视为统觉的本源的综合统一、我思的统一或自我意识的统一*黑格尔:《逻辑学》下卷,杨一之译,商务印书馆1976年版,第247页;参见同上书, p. 69.。这表明,在黑格尔看来,尽管康德并未否认,为能被给予我们感官的对象提供的条件是感性论中的条件,但感性论仍然让该条件向统觉活动开放,这会使康德的如下主张成为正当的,即纯粹知性概念或统觉适用于被给予我们感官的对象*《康德三大批判合集》(上卷),邓晓芒译,杨祖陶校,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94页。。因此黑格尔受惠于康德,也希望像统觉那样,将世界置于自我意识的认知框架内*John McDowell. Having the World in View: Essays on Kant, Hegel, and Sellars,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2009, p. 79.,这会使世界成为可经验的。
基于此论断,麦克道威尔没有将黑格尔的自我意识的运动解读为诸自我意识的主体间性问题,而是单个自我意识的两个层次,即自我意识和它的经验性自身达到一体化的问题*John McDowell. Having the World in View: Essays on Kant, Hegel, and Sellar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2009,p. 155.。在实现一体化的过程中,自我意识首先面对的问题是:作为自我意识的意识仍然面对着世界的他者性。为了扬弃这个他者性,自我意识将它的对象双重化为两个环节:世界和它的经验性自身;前者是为了作为否定者的自我意识而存在的,后者最初是与前者对立的。针对此,黑格尔需要首先扬弃这两个对象之间的对立,最终使自我意识与它自身等同起来*黑格尔:《精神现象学》,先刚译,人民出版社2013年版,第112页。,即麦克道威尔所谓的一体化。在此意义上,自我意识才能拥有世界,使世界对我们的认知而言不再是所予性的。
扬弃上述对立的方式是自我意识在欲望的驱动下使生命得以成形(geworden),而世界本身返回到(return into)它自己。对于具有了生命的自我意识而言,由于它的生命要依赖世界的持存而持存,所以它必须扬弃欲望和生命*黑格尔:《精神现象学》,先刚译,人民出版社2013年版,第112页。,即扬弃依赖世界的持存的持存,才能获得自我确定性*黑格尔:《精神现象学》,先刚译,人民出版社2013年版,第116页。。这使得它在具有了对世界本身的经验的同时,又转向了双重化的对象的另一个环节,即它的已具欲望和生命的经验性自身。它意识到,它的经验性自身必须具有自否定性,而不是被其所依赖的、作为他者的世界所否定;只有如此,才能扬弃欲望和生命;因此它将它的自身视为“一个有生命的自我意识”*黑格尔:《精神现象学》,先刚译,人民出版社2013年版,第117页。。这是自我意识的双重化。黑格尔希望,在这个双重化中,自我意识通过“别的自我意识”来获得自足*黑格尔:《精神现象学》,先刚译,人民出版社2013年版,第116、117页。,也就是实现麦克道威尔所谓的“一体化”。
按麦克道威尔的观点,黑格尔并未将这个“别的自我意识”视为另一个独立的心灵,而是视为自我意识从它自己之内揭示出来的一个别的层次*John McDowell. Having the World in View: Essays on Kant, Hegel, and Sellar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2009, p. 159-160.。在这个运动的开始阶段,自我意识将这个“别的自我意识”视为作为它的对象的自身;而在欲望和生命的扬弃阶段,它将之揭示为作为对象的自我意识。如果将之视为独立心灵,那么先前同世界对立的、自我意识的经验性自身在此阶段好像消失了。而如果将这个双重化视为“两个层次”,即自我意识与作为它的对象的、在生命中经验着世界的经验性自身,那么在此阶段,先前的世界会从就事物本身而言事物实际所是的样子过渡到对自我意识而言事物看起来的样子,即经历了生命的扬弃后,返回到自身的世界所是的样子。
只有基于此,麦克道威尔提到,自我意识才会在它的辩证运动中扬弃作为它的对象的经验性自身的他在,实现这两个层次的一体化。在自我意识同其经验性自身之间,即由生死斗争所隐喻的两个层次的关系中,自我意识为了体现自己的独立性(或自为存在)而“纯粹地否定”了它的经验性自身*黑格尔:《精神现象学》,先刚译,人民出版社2013年版,第120页。。但它最终认识到,它同它的经验性自身及其所具有的、依赖于世界的生命一样,都是“事关本质的东西”*黑格尔:《精神现象学》,先刚译,人民出版社2013年版,第121页。。因此,在接下来的由主奴关系所隐喻的两个层次的关系中,这种本质性的自我意识的经验性自身在自我意识的框架内,即奴隶意识在主人意识的命令下,将它的自我意识灌输给世界。这使得世界本身的天然形式被扬弃了,成为为我之物,而自我意识的经验性自身成为自由的,或按麦克道威尔的术语,具有无边界性概念能力的自我意识。
按麦克道威尔的解读,这个结果就是他所谓的自我意识与其经验性自身的“一体化”。这种一体化表明,原来独立于统觉的形式直观实质是潜在的统觉或自我意识,并且通过对自由的觉知,它必将成为统觉或自我意识。这个结论是康德所未能达到的,他坚持直观与统觉在先验层面上的认知贡献是可分的,因此无法经验到世界。而黑格尔表明,两者实质是自我意识的两个层次,并且在认知上只有一体化的贡献,只有如此才能将世界包含在自由的自我意识的认知框架内,并实现对世界的经验*John McDowell. Having the World in View: Essays on Kant, Hegel, and Sellar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2009, p. 72、164、165.。
就这个结论而言,麦克道威尔的如此解读扭转了传统分析哲学对黑格尔的误解,并且有利于它的黑格尔式转向。在他笔下,黑格尔不仅未损害康德极力维护的世界的实在性,而且摆脱了由康德式思维方式导致的世界的所予性。在结论上,麦克道威尔证明:自我意识的经验性自身是自由的,因此按麦克道威尔的术语,它具有无边界的概念能力。应用该能力,我们的认知可向无限的实在性世界开放。同时,由于世界处在概念能力的无边界的范围内,我们对世界的经验不是所予,而是确证性知识项。
然而,单个自我意识的两个层次的一体化并不能证明自我意识是自由的。按黑格尔观点,单个自我意识只能否定地与世界相关,即它是破坏性的和自私的,而不是自由的*黑格尔:《精神哲学》,杨祖陶译,人民出版社2015年版,第198页。,因此它并不具有无边界性概念能力。同时,实在性(Realität)是包含否定性环节的、肯定的规定性,而单纯实在性东西的生时即死期,因此不自由的自我意识也无法经验到如此的世界。在此意义上,自私的自我意识只能对实在性世界进行不断地占有、消耗与毁灭,还不能形成确定性经验,更无法确证知识。
而对黑格尔而言,自我意识的辩证运动有两个目的:通过批判康德,一方面证明自我意识是自由的,另一方面证明对实在性世界的经验是可能的。麦克道威尔所谓的“一体化”的解读没有证明前者,因而也不能证明后者。为了避免于此,自我意识与其自身的关系不能被视为两个层次的关系,而必须被视为主体性间性关系。为了证明这个论点,下面转向黑格尔对康德的批判,并指出基于这个批判,自我意识如何才是自由的,以及如何才能经验到实在性世界并确证知识。
针对康德,确如麦克道威尔所言,黑格尔面临着所予性的世界,这是统觉遗留的问题。黑格尔在《现象学》“自我意识”部分的开篇处提到,世界是“自在存在”,是不同于统觉的东西*黑格尔:《精神现象学》,先刚译,人民出版社2013年版,第111页。。如此状况的根源并不单纯是形式直观独立于统觉,而是作为知性最高原则的统觉并不具有自由意志或向理性环节过渡的可能性。这使得统觉只能作用于被形式直观所整理的世界的表象杂多,而世界本身依然外在于统觉。按黑格尔的术语,统觉的真理性遗失了形式直观所可能把握到的世界。因此黑格尔要通过自我意识的辩证运动,使知性向理性过渡,使统觉成为自由的自我意识并具有无边界的概念能力。
为了这个目的,黑格尔对上述麦克道威尔提到的《逻辑学》中的称赞,是有所保留的。在这个称赞的随后部分,黑格尔评价统觉只是“真正把握概念本性的开始”*黑格尔:《逻辑学》下卷,杨一之译,商务印书馆1976年版,第254页。。这个评价包含两个方面。其一,统觉在它的统一性活动中具有自发性的规定性,这体现出一定的自由品性,因而得到黑格尔的称赞。其二,统觉的自由品性是有限的,即抽象自发性依赖于形式直观所提供的表象杂多,且只能对之给予主观上的统一性规定,因此黑格尔称赞康德的统觉体现了自我意识的“统一性”,仅此而已。
对黑格尔而言,统觉必须成为自由的自我意识。自由的自我意识无需依赖他者,且不能只规定表象杂多,它必须是一切有限的东西的根据和源泉*黑格尔:《逻辑学》下卷,杨一之译,商务印书馆1976年版,第254页。。在此意义上,自我意识才不单纯是自发性的,而是自由的。因此在《现象学》中,黑格尔没有将自我意识视为知性的最高原则或统觉的对应物,而是处于意识与理性之间的过度环节,即潜在的理性。
基于此,黑格尔不可能按康德的统觉的方式来规划通向理性认知的活动。自我意识的辩证运动的目的是摆脱自我意识与其对象之间的对立,这一点无可争议。但由于康德将统觉归结为我们的反思,故它只是摆脱了主观层面上的对立。而自我意识的辩证运动是要使世界本身成为“所思的自在东西”*黑格尔:《哲学全书·第一部分·逻辑学》,梁志学译,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104页。。这会达到:按黑格尔的术语,自我意识的对象是它自己,即自我意识与其对象的关系在于它与其自身的关系。
基于这个论点,为了实现对世界的经验,自我意识的辩证运动的首要任务是:论证自我意识如何是自由的。在此意义上,这个论证可视为对康德的统觉的完成,但黑格尔没有像麦克道威尔所解读的那样,没有只是在形式上论证直观领域包含在统觉的框架内并表明自我意识的自由,而是将对自由的论证视为社会历史性上的形成问题。这是由于黑格尔对自我意识采取一种现实的理解。请注意,这也是黑格尔不能接受统觉启示的地方。按黑格尔的表述,自我是意识与世界的联系本身*黑格尔:《精神现象学》,先刚译,人民出版社2013年版,第111页。。这种联系是现实的联系,即意识对世界的经验是由现实的而非先验统觉式的“自我”的意识做出的。这个立场在《现象学》的“导论”中有明确表述:黑格尔反对“自然的观念”,即反对探讨何为纯粹的认知工具或媒介,如康德探讨纯粹统觉那样,而主张意识本就具有“当下立场”*黑格尔:《精神现象学》,先刚译,人民出版社2013年版,第47页。,即处于现实的社会历史关系中。在此意义上,黑格尔要通过欲望、生命和类三个意识环节,在现实层面上证明自我意识的自由。下面展示这个论证,并指出麦克道威尔所缺失的为何是必要的。
自我意识首先经历欲望环节,该环节的自由是受欲望驱动的。依据这种自由,自我意识具有占有、消耗和毁灭实在性世界的能力。这就超出了康德的统觉的自发性维度。康德只是在表象层面上思考统觉与世界的表象的关系,这只能使统觉在主观层面上具有经验到表象世界的自由。而黑格尔将实在性世界纳入到自我意识的欲望范围,因此在范围上具有了经验到实在性世界的自由。
在此意义上,自我意识在欲望环节上的自由已经达到了麦克道威尔所要达到的状况,即实在性世界包含在自我意识的经验范围内。这是由于,在欲望中,作为对象的实在性世界就是被欲望着的世界。这个世界并不如康德和塞拉斯所以为的那样,需要在先验层面上通过世界本身来保证。黑格尔没有将世界本身视为单纯可思而不可经验的自在之物,而是将之视为意识的经验对象。因为意识是有意向性的,意识之为意识在于经验着一个他者,所以世界本身是作为他者的、被意识所经验着的存在。如果世界本身不是如此的存在,那么它存在与否就是无意义的。因此意识的经验对象就是世界本身,并且,即使在本能欲望中,自我意识也已经具有了向无限世界的开放性。在此意义上,黑格尔并不需要像麦克道威尔所解读的那样,通过自我意识与其经验性自身的一体化来证明实在性世界包含在自我意识的认知框架内,而只需表明自我意识具有欲望就够了。
在此基础上,黑格尔同时谈到,欲望是潜在的自由意志或潜在的理性,它的本质是使生命在时间中得以成形*黑格尔:《精神现象学》,先刚译,人民出版社2013年版,第113页。。这使得自我意识在生命环节上成为自由的。这是在经验性上论证自我意识的自由的必要环节。因为如果没有生命,那么自我就只能是康德式的无内容的自我,并且是无法持存的;如果没有生命的持存,那么就无法摆脱同样持存的实在性世界与自我意识的经验性自身的对立;如果生命要摆脱该对立,那么自我意识就要表明,它的生命虽然从世界而来,但世界要服务并成全它的生命的独立个体性。在这个意义上,黑格尔表明,自我意识的自由是有生命的个体或单个自我意识所具有的。
然而,生命环节上的自由是有限性的。每个自我意识的生命都是有限的,因而它的自由也是有限的。按黑格尔的观点,生命的持存依赖于返回到自己的实在性世界对欲望的满足,因此具有生命的自我意识还不是自足的。同时,在有限的生命中,单个自我意识还不具有经验到实在性世界的能力。当世界刚欲被我们经验时,它便已经流逝了。这便是上述提到的实在性东西的特点:生时即死期。在此意义上,世界对自我意识而言仍然是他者性的,而自我意识对世界的经验会成为一个无休止的恶循环。这必然促使自我意识要进行双重反思,亦即自我意识的双重化:一方面反思仍然持存着的实在性世界本身,另一方面反思自我意识的经验性自身。
这个双重反思的结果是,一方面,世界是独立的,同时,生命要在世界中持存,因此生命需要在持存中具有经验到实在性世界的能力。这会使得世界不再是相对自我意识的经验性自身而言悠忽即逝的东西,而是可被经验到的东西。另一方面,自我意识的经验性自身作为自我意识的对象要进行自否定而不是他否定,即成为一个不是为了世界的,而是为了自我意识的自我意识。这表示,它的生命不能作为纯粹的我而独立生存,而必须依赖有生命的“别的自我意识”。
这就使对自我意识的自由的论证进入到类环节。类环节的目的是用类生命来扬弃独立的个体性生命与实在性世界之间仍然具有的他者性。按黑格尔的观点,自我意识只有扬弃个体性生命的单纯欲望并具有类意识,才是自由的*黑格尔:《精神现象学》,先刚译,人民出版社2013年版,第116页。。这所需要的不是单个自我意识的两个层次的一体化,而是诸自我意识的合作,即主体间性。其原因有三点。
首先,按黑格尔的观点,具有自我否定性的东西只能是单个的意识,这是意识的特点*黑格尔:《精神现象学》,先刚译,人民出版社2013年版,第116页。。而作为某个层次的、自我意识的经验性自身是无法自否定的。所谓层次是有依赖性的,每个层次要依赖其他层次才能存在,它不能自否定,而只能在层次间他否定。因此“别的自我意识”只能是别的独立心灵。
其次,按黑格尔的观点,规定即否定,因此个体对它自身的关系必然是对他者的关系*黑格尔:《逻辑学》上卷,杨一之译,商务印书馆1966年版,第107页。。单个自我意识是对它的经验性自身的关系,这确实建立了对别的自我意识的界限。但如此界限也成了对单个自我意识自身的界限,成了对别的自我意识的关系。这使得单个自我意识不再仅仅是在两个层次上的自身关系,而且必然是诸自我意识关系。
最后,就现实层面而言,类环节是经验性自我或自我意识在经历欲望与生命环节后必须面对的合题。这是因为单个个体无论在实践能力上还是在时间范围上都是有限的,而它的作为意识对象的世界却是“不可根除的实体、是流动的、自身等同的本质”,即它在实践上和在时间中相对于独立的个体性生命是无限的东西。在对世界的反思中,这个对比使自我意识认识到,生有涯而知无涯。若要使有涯的生把握到无涯的知,那么就需要自我意识在对自身的反思中觉知到,自身是“类”,是具有个体性的普遍者,是“生生不息的(lebendiges即充满活力的)自我意识”,是“为了自我意识的自我意识”。这就使有限的单个自我意识具有了无限性,并由此“在实际上存在(Erst hiedurch ist es in der Tat)”*黑格尔:《逻辑学》上卷,杨一之译,商务印书馆1966年版,第117页。,或有了相对世界本身而言的同样无限存在的可能。
在此意义上,自我意识必须具有类环节上的自由。相对于上述所言的合题,类环节上的自由是欲望与生命环节上的自由的合题。在欲望环节上,自我意识的自由是有外在的依赖性的,尽管按上述解读它已经具有将实在性世界纳入自身范围的能力。在生命环节上,它的自由是有限性的。而在类环节上,自我意识通过与别的自我意识的合作,摆脱了依赖性和有限性,使自由具有了主体间性。按黑格尔观点,每个自我意识都必须依赖于别的自我意识,进而达到“我就是我们,而我们就是我”*黑格尔:《逻辑学》上卷,杨一之译,商务印书馆1966年版,第117页。。只有如此,自我意识的外在依赖性才会成为对自我的内在依赖性,即成为自主的,同时,单个个体的有限性才会在合作中获得延伸,即成为无限的。基于此,黑格尔证明自我意识是无限自主的,因此是自由的。
按麦克道威尔的解读,自由使自我意识具有了摆脱与其对象的对立的能力,即无边界的概念能力,这一点无可争议。但黑格尔并没有将实在性世界置于单个自我意识的概念能力的范围内,而是置于通过类环节上的自由而形成的无边界概念能力的框架内,即通过诸自我意识的合作使对实在性世界的经验成为可能。这就是黑格尔在“自我意识”部分要表达的核心立场:诸多自我意识的关系是对实在性世界的确定性经验的真理*黑格尔:《逻辑学》上卷,杨一之译,商务印书馆1966年版,第111页。。
依据单个自我意识的自由,如麦克道威尔所解读的那样,概念能力是有边界的。虽然实在性世界处在单个自我意识的框架内,但自我意识只能以欲望式的自由不断地占有、消耗和毁灭实在性世界,并且个体生命的有限性自由只能面对实在性世界的悠忽即逝而望洋兴叹。因此实在性世界还外在于概念能力,而后者还不能使自我意识获得任何对前者的确定性经验。
而在类环节上,概念能力才真正具有了无边界性。按上述解读,作为欲望环节上的自由和生命环节上的自由的合题,类环节上的自由使自我意识摆脱了依赖性和有限性,成为无限自主的。通过此,在回答经验如何可能的问题上,黑格尔表明了两点主张。一方面,类环节的自由是概念能力无边界的依据。只有在类环节上,自我意识才是自由的,因此概念能力只有在主体间性中才是无边界的。另一方面,诸自我意识的合作是经验的规范性来源。自由要在类环节上才能实现出来,因此经验如何可能的答案并不取决于单个的我,而是取决于主体间性的我对待世界的规范性方式。
上述两点主张为经验如何可能的论证提供了类似后期维特根斯坦式的答案。按维特根斯坦的观点,我们只有通过公共的日常语言才能够理解规范性意义,而如此的日常语言源于在社会历史中主体间的互动,即生活形式(Lebensform)。类似地,黑格尔的答案是只有在主体间性上,无边界的概念能力才能使自我意识实现对实在性世界的确定性经验。否则,经验只是单个个体的恣意妄为和不自量力,即无确定性可言,或按维特根斯坦的观点,陷入私人语言的困局。
在此意义上,无边界的概念能力使确定性的经验在主体间性上成为可能。麦克道威尔正当地解读出实在性世界必须包含在自我意识的认知框架内。这确实可以在单个自我意识的两个层次的一体化上达到,但一体化的单个自我意识是自私的而非自由的,因此并未证明概念能力是无边界的,也无法证明经验如何可能。而黑格尔强调,诸自我意识必须合作,即在主体间性上经验世界。这是因为黑格尔自己并未止于让概念能力具有抽象的无边界性。麦克道威尔解读失误的原因是他将自我意识等同于纯粹统觉,这便忽视了黑格尔是在现实性上论证自我意识的自由的。相反,黑格尔以现实的自我和自我意识修正了康德先验自我和纯粹统觉,这使得经验如何可能的论证始终都是一个社会历史性问题。因此黑格尔没有像麦克道威尔所解读的那样,而是不仅要在范围上,而且要在时间中,在由诸个体生命所构成的类上证明自我意识是自由的,以及它的无边界的概念能力使我们中的我具有了经验到实在性世界的规范性方式,这会使我们获得确定性经验。
按上述解读,黑格尔通过自我意识的辩证运动证明自我意识是自由的,而自由的自我意识具有无边界的概念能力。由于这种无边界性,概念能力向无限的实在性世界开放,这保证了我们能够经验到世界。由于这种开放性,世界处在概念能力的运作范围内,这保证了经验具有同世界的相关性。由于概念能力的运作并不是获得经验的推论性环节,而是我们要确定性地经验到世界就必须具有如此的能力,即经验何以可能的运作条件。基于此,通过概念能力的运作,我们以规范性的方式实现对世界的非推论性的确定性经验,经验不再是所予神话,而是可以避免回溯问题的确证性知识项。因此经验确证知识。
结语:黑格尔对康德的批判与当代分析哲学的转向
回到开篇处所提到的,当代分析哲学通过借鉴黑格尔对康德的批判,正在经历一场黑格尔式的转向。在哲学史的意义上,黑格尔通过批判康德而造成的转向早已结束,但在以康德的统觉的方式来论证黑格尔的自我意识的意义上,当代分析哲学的黑格尔式转向尚未开启。如果不在现实层面证明自我意识是自由的,那么统觉的自发性就仅仅是主观预设,并且只能摆脱心灵与世界的表象的对立。如果自我意识的自由只是单个个体的恣意妄为和不自量力,那么概念能力就不是无边界的,并且世界本身依然外在于概念能力。如果概念能力的无边界性不表现为诸自我意识间的合作,那么经验就无确定性可言,更无法确证知识。因此当代分析哲学需要推进黑格尔式的转向,将对自由的论证置于现实层面上,将对概念能力的论证置于主体间性上,将心灵与世界的经验关系置于诸自我意识的关系中。
(责任编辑:周文升)
2016-09-03
尹峻(1979—),男,吉林省吉林市人,哲学博士,吉林大学哲学系博士后流动站研究人员,浙江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主要从事德国古典哲学和分析哲学研究。
本文系浙江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项目 “黑格尔国家观念与法国大革命关系研究”(项目编号:2012N105)、浙江省教育厅项目 “黑格尔国家观念与近代欧洲政治历程”(项目编号:Y201225202)的阶段性成果。
B516
A
1003-4145[2016]10-0026-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