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众文化需求在博物馆展览策划中的导向应用——兼谈河北博物院的工作探索与实践*

2016-04-03 06:16王文丽
文物春秋 2016年2期
关键词:博物院河北策划

王文丽

公众文化需求在博物馆展览策划中的导向应用——兼谈河北博物院的工作探索与实践*

王文丽

(河北博物院,河北石家庄050011)

博物馆;公众研究;文化需求;展览策划

【提要】随着国家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重大政策的提出和实施,以及社会公众对文化服务需求的不断增强,展览成为博物馆满足公众文化需求的最佳“文化产品”,博物馆改变过去以基本陈列为主体的局面,临展比重显著提高。文章从公共文化服务机构的角度,指出当下展览策划中出现的问题,结合河北博物院的实践案例,探讨公众文化需求在展览策划中的导向应用。

2015年3月20日,国务院颁布实施《博物馆条例》,第一章第一条明确提出:“为了促进博物馆事业发展,发挥博物馆功能,满足公民精神文化需求,提高公民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制定本条例。”《条例》中多处强调“公众”的核心地位和博物馆的服务,“公众是博物馆的活力源泉,也是推动博物馆发展的重要力量”[1],公众的文化需求引领着博物馆工作的方向,满足公众的文化需求是社会民主化发展对博物馆的必然要求。

陈列展览是博物馆与社会沟通的桥梁,与展期较长的固定陈列相比,展览(本文特指临时展览)以其灵活、快捷的优势,向人们展示某一个深入的主题、当下的一个社会事件或是人们关注的某个领域的焦点,成为各大博物馆满足公众不同文化需求的重要“产品”。据不完全统计,博物馆临时展览在逐年递增,然而,就展出效果而言,很多展览并没有很好地实现满足公众文化需求的初衷。本文试从公共文化服务的角度,指出当下展览策划中出现的问题,结合河北博物院的实践案例,探讨公众文化需求在展览策划中的导向作用。

一、将公众文化需求作为展览策划导向

有利于提升博物馆的服务能力

随着国家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重大政策的提出和实施,以及社会公众对文化服务需求的不断增强,博物馆为公众服务的能力也需要进一步提高。将公众文化需求作为展览策划的导向有助于全方位提升博物馆的服务能力。

博物馆作为公共文化服务设施,为公众服务是基本的社会功能之一。为公众服务不仅仅表现在硬件设施、教育活动等方面,更主要的是在文化传播层面。陈燮君先生提出:“我们讨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与博物馆的发展,这个‘服务’应该在原来的意义上深化一步:要把文化的影响寓于‘服务’当中。”[2]具体而言,就是把文化的影响以“服务”的方式传播出去。展览是博物馆向社会公众进行文化传播的主要途径,“博物馆高质量的服务首先体现在有好的文化产品——展览上”[3]。

以公众需求为导向的展览,选题立意以公众的兴趣为准,内容结构以公众的接受能力为准,形式设计以公众的视觉舒适为准,互动活动以公众的热情参与为准。由公众需求主导策划的展览,有一种天然的吸引力,全方位提升了博物馆的服务水平。

二、当下博物馆展览存在的问题

及原因分析

随着国家对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的重视,博物馆事业迅猛发展,各类博物馆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数量大幅增加的同时,展览也在质量和数量上有了大幅提升。博物馆已经“改变过去以基本陈列为主体的局面,临展比重显著提高”[4]。成功的展览人气高涨,甚至必须采取限流才能保证正常的参观秩序,但也有不少展览门庭冷落,在环境优雅的展厅内观众寥寥无几,精心打造的展览如阳春白雪般遗世而孤立。究其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忽视公众,使展览传播效果差

很多博物馆对公众文化需求的关注都是在展览完成后的社会教育、文化产品开发以及硬件设施等方面。在策划展览时,大多数博物馆一味注重专家的意见,策划工作的重心倾向于展览的学术研究、制作实施,很少或根本没有开展相应的公众研究工作,甚至“许多传统型的博物馆强烈地否认其在规划陈列展览的过程中忽视普通公众需求的职责”[5]。在展览策划阶段对公众文化需求的重视不够,研究不足,从而造成展览缺乏吸引力,传播效果差。

(二)缺乏定位,使展览枯燥无趣

没有目标定位的展览使观众感到乏味无趣。一位英国自然历史科普作家对博物馆的“吐槽”非常生动地描述了这种“乏味”:“哦!博物馆的枯燥乏味,我是在代表广大公众发表意见。虽然专家们认为博物馆极其有趣,但无论是什么性质的博物馆,在普通公众眼里枯燥乏味得令人难以忍受。这是毋庸置疑的事实,我本人的经历就足以证明这一点。比如说对我而言,青瓷展品极其枯燥乏味。我不懂青瓷,无法理解它独特的美……”[6]

展览策划时缺乏针对性,意味着没有明确的目标观众群。从方法论的角度来讲,一个展览不可能满足所有人的需求。每一个展览的举办都应该有预设的目标观众群,根据这个群体的特点和需求来定位展览的主题、内容、形式、传播目的、互动活动等等,以展览的精细化来应对公众文化需求的复杂性,以展览的丰富性来应对公众文化需求的多样化。

(三)资源短缺,使展览成为“无米之炊”

当下,博物馆的社会功能逐步拓展,政府和公众对博物馆的期望也越来越高,展览成为衡量博物馆工作的一项重要参数,与此同时,也给博物馆展览策划带来更多的无形压力。在馆藏资源匮乏、学术力量短缺、制作费用不足等困境中,博物馆的展览即使“怀胎不足”也得“直面人生”。因此,出现了一些内容空洞、形式单一、滥竽充数的展览,这种展览“平淡无奇,不会挑战观众的知识面,最终会让人讨厌。因为观众知道其创作过程并没有包含足够多的心思……”[7]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前馆长泰勒曾发出疑问:“我们把大众弄进了博物馆,但是,他们来看什么呢?”观众对展览不感兴趣,以至于参观时“像狗熊掰棒子,即便走到消火栓面前也要端详一番”[8]。“无米之炊”不能“果腹”,这种没有内涵的展览是不能满足公众的文化需求的。

三、公众文化需求在展览策划中的导向应用

要解决上述问题,必须从展览策划阶段着手,在理念上由保守型策划转为开放型策划,我们应该认识到,“人们对传统博物馆所扮演的角色不再满意,渴望有更有效的满足自己需求的新型博物馆”[9]。将公众文化需求作为展览策划的切入点,河北博物院开展了以下几方面的实践:

(一)建立公众研究机制

将“观众研究”拓展为“公众研究”,加强对非博物馆观众的研究。“仔细分析每一个展览的潜在观众,尤其是进行直接研究,能够给策展人提供指南,帮助他们在中心主题、展览信息、藏品布展和设计等各个方面进行决策。”[10]河北博物院探索了一套从了解公众的文化需求,制定展览计划以满足公众需求到后期公众对展览的评估意见三个步骤相结合的公众研究机制。

第一步,设立前置调查,搜集公众文化需求的相关信息。

公众有什么文化需求,必须通过开展扎实、广泛的调查研究工作才能得知。河北博物院除进行传统的问卷调查、访谈调查等活动之外,还利用互联网和走出馆舍的方式对非博物馆观众进行调查研究,“希望到河北博物院能看到什么展览”等相关的展览期望是每次必调查的项目。通过深入调查,对公众没有走进博物馆的原因进行分析,策展人员根据公众的需求来确定展览的主题,以期吸引非博物馆观众,扩大博物馆的影响力。

第二步,开展公众项目,确定公众文化需求的落实方案。

召开公众座谈会。在座谈会上,博物馆策展人员将收集的公众需求信息、展览主题、指导思想、传播目的、内容结构、展示设计等做全面详细介绍,部分展览还会有小样展示,广泛听取公众代表的意见和建议。座谈会可以灵活召开,河北博物院曾数次走进大中小学召开座谈会,收集在校师生对展览各方面的意见。

邀请公众参与策展。宋向光教授曾提出:“博物馆观众不只是博物馆产品的享用者和获益者,在某种程度上,他们更是博物馆产出的参与者和创造者。”[11]邀请公众参与策展的项目具体操作比较复杂,河北博物院从志愿者队伍中挑选参与策展的公众代表,以志愿者的身份参与策展。这种方式的优点是可以随时了解公众的参观习惯和意见反馈,不足之处是当公众意见较多时容易对策展工作形成干扰,因此,具体策展时要注意趋利避害。

第三步,后置评估调查,征求公众回馈意见。

严建强教授提出:“要使展览符合观众的要求,使他们能得到所需要的东西,就不能仅仅依靠专家或领导的判断,而要采用科学的评估方法。”[9]展览是为满足公众的文化需求而策划的,制作完成后观众的参观体验如何、有何评价,是公众研究机制的重要环节。将展览的评估调查和展览期望调查进行对比研究,衡量展览在满足公众文化需求方面的效果与作用,可以为下一次展览策划提供可资借鉴的经验。

(二)采用分类定位模式

根据不同的需求策划不同的展览,分类别确定目标观众成为现阶段博物馆展览工作的方针。正如南京博物院龚良院长所言:“作为博物馆,要相对准确地划定自己的公众对象,明确自身的存在和活动范围,主动地将本馆特色与公众需求结合起来。”[12]根据公众的调查研究结果,河北博物院将公众对象划分了几类主要的群体,并分别策划时事类、文化遗产类、科学游戏类、美术类等展览,来满足不同群体的文化需求。

第一类,是关注国家重大社会事件的公众群体。

这类公众往往是各个领域的精英,具有爱国主义情怀,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有深入了解国家大事的文化需求。河北博物院聚焦社会热点,曾举办《“心向中国梦”大型摄影作品联展》《河北人眼中的上海世博》等时事类展览,宣扬中华民族团结进取精神,宣传正能量。

第二类,是关注本地文化、民族艺术的公众群体。

该类群体以河北本地居民为主,他们热爱家乡的历史文化遗产,非常期待在博物馆看到此类展览。每年的“文化遗产日”,河北博物院都推出展示河北文化遗产的相关展览,邀请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在展览现场操作,以“动态”方式向公众展示非物质文化遗产,观众不仅可以亲眼见证古老的民族技艺,还可以在传承人的指导下亲自操作。《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成果展》《燕赵手艺——河北省传统手工技艺大展》《唐山皮影》《蔚县剪纸》《武强年画》等展览,以丰富的内容、生动的形式、身临其境的体验深受公众欢迎。

第三类,是少年儿童群体。

少年儿童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他们对世界充满了好奇,求知欲强烈,但是与成人相比,还不具备自主学习的能力。因此,策划展览必须符合少年儿童的生理与心理特性,以“体验”和“游戏”为主,达到寓教于乐的效果。每年的暑假和寒假期间,河北博物院都会推出面向少年儿童的自然科学类展览,曾举办《身边的科学——100个科学小实验》《珠峰身高之谜——珠穆朗玛峰升高与测高知识展》《恐龙来了》《奔向未来——儿童数字化游戏空间》等展览,让小观众们在博物馆里体验科学的乐趣。

第四类,是美术爱好者群体。

这类群体可以分为国画、油画、版画、雕塑等兴趣小组,他们有一定的艺术修养,渴望在博物馆接受艺术熏陶,或进行艺术研究。该类群体老年人居多,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老年人属于社会弱势群体,关注弱势群体的文化需求也是博物馆义不容辞的责任。

河北博物院把美术展览分为古代和现当代两大块。古代部分主要以引进其他兄弟单位的馆藏书画展为主,陆续推出了《明代吴门绘画精品展》《清代皇室书画展》《新安画派画作展》等展览,宣传了我国的传统书画文化,增强了民族自豪感和凝聚力。现当代部分则选取有社会影响力的艺术家作品,向公众呈现当代的艺术状态,《河北省20名家书法展》《情系燕赵·第二届“仓颉碑”中国文字艺术国际展》《乙末迎春——张守中师生书法展》《熊基权师生书作诗文展》等展览,为公众提供了各种口味的美术盛宴。

(三)将展览策划与公众文化需求有效对接

任何一座博物馆都有自己的特色,也有自己的馆藏不足,即便是一流博物馆也不例外,“世界上有一些藏品甚丰的博物馆,但从观众的企盼和展览的需求来看,文物资源依然显得有限”[2]。“资源短缺”是面对公众文化需求时的常态,博物馆管理者和策展人员必须千方百计解决这一难题,达到以优质丰富的展览满足公众文化需求的目的。

一方面,立足本土,推出原创展览。

博物馆必须有以学术研究为支撑推出原创展览的能力,“这种能力就是作为一种机构的博物馆,如何让更多的公众更广泛地接触到藏品,如何以民主的姿态与公众交流或分享藏品的诠释,如何通过自己创新性的工作让公众读懂藏品并从中获益”[13]。为了更好地展示地域历史文化,河北博物院在馆藏资源的基础上对省内文博单位的资源进行整合,策划了《河北“国保”——河北省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大型图片展》《河北省南水北调工程文物保护成果展》等,向公众展示了河北的文明发展史,以及最新考古成果,让公众在博物馆里追忆历史,欣赏文物,畅想未来。

另一方面,放眼全球,吸纳世界文明精华。

在网络、传媒等高科技的影响下,人们的视野越来越宽广,加之中外文化交流机会的增多,公众已经不仅仅满足于对传统文化的挖掘与传承,更希望能了解世界文化艺术。公众调查过程中就有人表示:“希望不用踏出国门,在河北博物院就能欣赏到别的国家的艺术。”苏东海先生认为,20世纪末博物馆的遗憾之一是“我们的博物馆为传播世界文化做得太少”[14]。河北博物院陆续推出了《魅力贝加尔——俄罗斯当代艺术绘画作品展》《西方绘画的回归——马库斯·吕佩尔茨德国新表现主义大师展》等,把国际一流的展览引入一座省级博物馆,在广大市民中引起轰动,树立了博物馆展示世界文明的形象。

四、结语

在博物馆发展的新时期,只有把公众的文化需求作为展览策划的导向,文化盛宴才会宾朋满座,才能开启博物馆与公众之间的良性循环。正如博物馆学家唐纳德·霍恩曾说过的:“我们不应追求名词意义的博物馆,而应当追求我们大家的博物馆。因此,需要所有人都能‘读’懂博物馆。”[5]只有以平等的姿态引导公众从世俗逐步走向高雅,才能实现博物馆自身的可持续发展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1]罗向军.公众是博物馆发展的活力源泉[N].中国文物报,2015-4-28(7).

[2]陈燮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的博物馆文化的力量与智慧:论今天博物馆面临的十大观念的更新[J].中国国家博物馆馆刊,2012(8).

[3]龚良.坚守公益特性,强化社会服务[N].中国文物报,2015-3-24(4).

[4]宋向光.当代我国博物馆展陈发展现状及趋势[J].中国博物馆,2015(3).

[5]安来顺.博物馆与公众:21世纪博物馆核心问题之一[J].中国博物馆,1997(4).

[6]约菲利普·德·蒙特贝罗.美术馆,激发公信力[M]//詹姆斯·库诺.谁的缪斯:美术馆与公信力.罗桑,张婷,译.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13:147.

[7]翰·乔治·伍德.博物馆的枯躁乏味[J].19世纪,1887(21).

[8]卡尔文·汤姆金斯.商人与收藏:大都会艺术博物馆创建记[M].张建新,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14:282.

[9]严建强.信息定位型展览:提升中国博物馆品质的契机[J].东南论坛,2011(2).

[10]爱德华·P·亚历山大.博物馆变迁:博物馆历史与功能读本[M].陈双双,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14:264.

[11]宋向光.博物馆定义与当代博物馆的发展[J].中国博物馆,2003(4).

[12]龚良,蔡琴.博物馆与公众[J].东南文化,2010(2).

[13]黄春雨.藏品·博物馆·公众—物·机构·人:2014国际博物馆日主题试读[J].中国博物馆,2014(3).

[14]苏东海.中国博物馆世纪末的遗憾[J].中国文物学会通讯,2001—2002(合订本).

〔责任编辑:成彩虹〕

*本文为2015年度河北省社会科学发展研究课题《公众文化需求在博物馆展览策划中的导向应用》(编号:2015031310)的最终成果

猜你喜欢
博物院河北策划
博物院寻兔记
河北顶呱呱机械制造有限公司
本刊特别策划
本刊特别策划
本刊特别策划
宝鸡青铜器博物院
参观河南博物院
与时代同行:河北博物院的创新使命
河北:西洋乐器畅销海外
孙婷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