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 / 徐长春
“国家农民合作社示范社”系列报道五十二
北京益农缘生态农业专业合作社的调研与思考
■ 文 / 徐长春
伴随着都市农业的蓬勃发展,京郊地区独特的区位优势和资源禀赋为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北京市门头沟区益农缘生态农业专业合作社是京郊合作社的一个典型案例,在生态循环农业实践、特色有机农产品销售、休闲观光、农情体验等方面开展了有益探索。
北京益农缘生态农业专业合作社位于北京市门头沟区雁翅镇青白口村,地处京西生态涵养区“苹果之乡”,海拔320米,临山环水。依托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与产业优势,合作社以林果业为主导产业,以黄粉虫和粉虫柴鸡(蛋)为特色产品。目前,合作社发展生态养殖园300亩、果树种植680亩、荒山种植金银花100亩、林下种植黄芩100亩,粉虫柴鸡养殖5万只、黄粉虫养殖5万斤;运营5000多平方米的吃住一体的山农客栈。合作社共带动入社成员350户,农户年收入平均提升60%;2015年合作社年终分红80万元,年平均递增30%以上;2016上半年合作社收入已达800万元,取得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合作社以“服务农民增收致富”为主导思想,本着“入社自愿,退社自由”“生产在家,服务在社”“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原则,实行产前科技辅导、产中现场指导、产后帮助销售,初步形成了种、养殖、收购、加工、销售一条龙服务的农业生态良性循环。合作社建立了各类章程、内部管理制度和财务管理制度,成立了市场销售部、技术服务部、财务部、巧娘工作室、民事调解部、农家书屋、乡村演出队等职责明确的内设机构。合作社被评为国家农民合作社示范社,基地成为全国巾帼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基地、农村实用人才实训基地等,合作社理事长寇红艳,被成员亲切地成为寇大姐。2015年5月,益农缘合作社发起成立了“北京巾帼联创农业发展专业合作社联合社”,吸收了30余家合作社加入,起到了积极的带动示范效应。
立足区域优势,探索生态循环农业模式。“寇大姐”的创业思路来源于其帮助家乡绿色生态农产品走出山沟的愿望。合作社利用门头沟山区果树的残次水果、落地果及山地资源养起了黄粉虫和粉虫柴鸡,建成了50个有机示范果园和20个有机粉虫柴鸡养殖基地。以打造生态健康食品为理念,在山农客栈创新了粉虫菜系,形成了品尝“虫宴”的特色旅游餐饮项目。
强化科技支撑,注重标准化品牌建设。合作社采用“专家+公司+科技示范基地+合作社+农户”的运作模式,注重发展产品技术和品牌建设。合作社在政府部门支持下,建立了博士后工作站,长期聘用果树专家作为指导专家,建立苹果百米长廊,建立果园托管创新模式,培育嫁接一树多果的“魔力树”,为方便采摘引进矮化果树,提升了合作社的科技含量。合作社先后注册了“山农”“宏雁”“寇大姐”等商标,通过了质量管理体系和有机产品认证。聘请营销专家为农民培训市场营销和品牌建设等方面课程,积极利用“互联网+”手段开展品牌宣传和营销。
拓展产业链条,带动沟域经济发展。合作社在做好宏雁牌苹果、寇大姐粉虫柴鸡蛋产销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地域和资源优势,积极发展休闲观光农业。重点打造“农旅合一”和“农旅对接”的观光采摘计划,以苹果采摘和农事体验为主要特色,成立了旅游接待中心、培训接待部、巧娘工作室,丰富了发展内涵,延伸了产业链条。合作社探索实施果园托管、果树认养的经营管理模式,不仅有效解决了合作社老年贫困成员的生产与生活困难,而且有助于带动沟域经济的健康发展。
投身公益事业,主动履行社会责任。合作社积极吸收周边村民、妇女、残疾人、返乡农民工等群体,辐射带动周边及外省市1000多名循环养殖户,致力于探索共同致富道路。合作社在各部门的大力支持和帮助下,开展了多项具有较高社会影响力的公益活动,如资助残疾人、慰问儿童福利院、携手蓝天幼儿园开展亲子采摘等活动。同时,合作社还在门头沟区检察院的指导下,建立了非京籍轻罪青少年观护基地。
专业人才短缺是困扰合作社可持续发展的长期问题。调研发现,目前益农缘合作社尚未形成专业化团队,合作社人才引进的政策机制不到位。一是缺少经营专业管理人才,益农缘合作社的日常管理事务性工作主要由寇大姐亲力亲为,影响了合作社运营效率和做大做强。二是缺少专业技术人才,博士后工作站和专家对接服务以定期指导为主,及时性与针对性不足,在合作社内部尚没有农业技术型专业人才。三是成员生产技术有待提升,合作社目前只有理事长“寇大姐”是经农业部门认定的新型职业农民,其他成员的农业生产技术和生产经营理念需要进一步强化。
资金设施受限是制约合作社做大做强的瓶颈因素。负责指导合作社发展的职能部门涉及农委、财政、畜牧、林业、农机、科技等,在合作社起步、整合到规范的过程,缺乏有力的政策协调机制。合作社在起步运营阶段融资渠道少,筹资难度大,资金运转困难。合作社开展培训、标准化生产、产品品牌化建设等工作缺少稳定的专项资金支持。相关基础设施建设不配套,通讯网络、灌溉生活水源等问题一直得不到有效解决,主要依靠合作社自身的力量。
加工流通不足是影响品牌效应进一步扩大的直接原因。在京郊合作社中,益农缘合作社的产业链条延伸和农业功能延伸做得有声有色,取得了较好的成效。然而,合作社目前主要以苹果、鸡蛋、黄粉虫等初级产品的销售为主,缺少产品深加工,产品附加值有待提升,品牌特色有待进一步挖掘。产品营销流通网络建设有提升空间,缺少与社区和大型互联网销售平台的深度合作。产后环节的产业发展潜力有待挖掘,加工流通企业作用发挥需要加强,特别是要建立产加销、贸工农一体化的加工流通发展模式。
壮大合作社事业,政策支持是保障。调研中发现,益农缘合作社的发展得到了农业部门以及妇联、科委等单位给予的大力支持。各职能部门应在资金、技术、人才、融资、土地流转等方面给予合作社进一步的针对性扶持,加强有利于现代新型经营主体发展的政策创设。
实现合作社发展,带头人是核心。寇大姐是益农缘合作社的“灵魂人物”。她善于学习、坚韧不拔、勇于创新、甘于担当的优秀品质也是合作社成功发展的关键所在。政府部门应进一步加强对合作社带头人的培养,以点带面,充分发挥带头人的示范效应。积极开展农民合作社最美带头人推介活动,加强典型总结与宣传,培育一批科学管理水平高、致富带头作用强、社会效益发挥好的合作社带头人。
规范合作社运营,制度人才是基础。从目前益农缘合作社的发展实践上看,大部分管理活动主要依靠理事长等少数人在经营运作,成员只是出售自己所生产的产品,合作社运作有待进一步规范,市场经济意识和管理能力有待进一步增强。下一步,要引导完善合作社运营机制,更大程度地吸收成员参与管理运营工作。建立健全合作社人才引进培养机制,将合作社发展与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大学生返乡创业、大学生村官等工作做好协调对接,为合作社可持续发展提供人才保障。
引领合作社升级,教育培训是支撑。合作社的发展以及寇大姐的能力提升受益于农业部门、妇联等单位组织的培训活动,通过教育培训不仅学习了知识,还拓宽了视野。调研中成员反映,非常渴望通过加入合作社学习新技术,但每年获得的培训机会有限。同时,合作社的有机种养对生产者技术要求较高,合作社的休闲旅游项目对旅游接待能力的要求日益提升,因此开展技术培训,提高农户的生产技术水平,转变村民发展和经营理念十分必要。要大力培养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合作社成员,最终实现从产品输出到人才经验输出的转变。
助力产品走出去,产销对路是关键。强化品牌效应,延长产业链条,深度挖掘产业附加值,以黄粉虫为纽带,推动种养加协同发展。提高标准化生产水平,强化产品质量安全。扩大品牌效应,拓宽销售渠道,在淘宝、京东等大型网络电商平台上建立特色馆和品牌店,有效利用订单销售、农宅对接、农超对接等方式,减少农产品的流通环节和降低交易成本。开展“生态农产品进社区”活动,通过合作社与社区“结对子”,带动城乡良性互动与一体化发展。
(作者单位:农业部科技发展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