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爱根
浅议当前农业产业结构调整
王爱根
农业结构调整是加快现代农业建设、促进农民增收、拉动内需、促进消费的一项长期任务。在新形势下,如何通过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提高农产品竞争力,达到促增收、扩内需、保增长的战略目标,是当前我国农业面临的一项重要课题。
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就是对农业发展的各种资源进行权衡、改造和利用的过程,是通过发展现代农业,对资源和生产要素进行优化配置,提高农业生产率,参与国际市场竞争,满足人们对食物的需求,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过程。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目的是实现农村产业结构的优化,进而实现农村经济资源的合理开发与有效利用。
(一)政府指导存在误区
首先,地方政府的引导性过强。某些地方政府缺乏充分的调查研究,使一些调整后的农业项目不符合自身经济能力,而处于低效益运转、荒置或废弃状态。其次,政府指导的连续性不强,缺乏建立走向市场的完整链条,使农民存在后顾之忧。第三,过分强调调整的主题方向,忽略逐渐培养具有潜力的非主体项目的发展,使农业结构过分单一,不能适应市场变革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
(二)市场需求存在误区
第一,由于市场发育不完全,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往往会出现人为性、被动性和不规范性,造成不合理的需求水平和价格波动。第二,由于市场信息传播不畅,局部的短期信息易造成选择的失误。第三,由于农民自身素质的局限,不能够正确客观地分析市场信息,必然导致盲目的生产和经营。
(三)农户选择存在误区
目前,各地农村留守种地的大多是50岁左右的中、老年劳动力,他们文化素质不高、市场意识淡薄,农民受自身素质和其他外部环境条件影响,思想要么保守,要么盲目,对传统的技术和有保证的粮食、蔬菜、水果和畜产品乐于种植和养殖;对新兴产业,一旦感兴趣,盲目扩大规模。
农民心理上的从众意识特别强,造成某种项目或品种开始推广困难甚至半途而废,一旦推广成功,就会一哄而上,种植结构调整随大流,跟着感觉走,使农业新技术推广受到较大阻力。
(四)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低
从目前来看,农业与其他产业相比,比较利益明显偏低,从而导致现有的农业资源大量流失,不仅严重削弱了农业的基础地位,而且也对现行农村基本经济制度的巩固带来威胁,这是目前农业经济发展过程中不可回避的重大现实问题。因此,在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过程中,要根据不同地区的实际情况加以开展。
(一)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现实需要
近年来,随着城市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村发展滞后的矛盾依然存在。因此,只有加快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积极发展二、三产业,加快培育新型职业农民,促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和集约经营,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才能促进经济快速发展、社会和谐进步。
(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必然选择
只有对农业产业结构进行全局性、战略性、合理化的结构调整,按照市场需求,优化农产品结构和资源配置,重构适合地区特点的现代农业体系,才能改善全社会资源的配置效率,加速农业效益的提高和国民经济的增长,才能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创造物质基础。
(三)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本质要求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对农业和农村经济以及社会发展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只有对农村经济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优化农产品的品种和质量,才能满足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后对农产品的优质化和多样化的要求,才能为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提供更为广阔的市场空间和增长动力。只有对农村经济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加快农村土地流转,增加农民收入,推动农业现代化和农村城镇化进程,才能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奠定坚实基础。
(四)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的根本途径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农业和农村经济面临更为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但由于我国农业技术水平低,农业整体素质不高。农产品在国际市场竞争中仍处于不利地位,不可避免地对农业带来了压力和冲击,特别是单门独户的小农生产,极不利于市场竞争,低层次的产业化经营也会使地方农业在市场竞争中处于劣势。只有通过农业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进一步优化资源配置,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大力发展外向型农业,才能把资源优势变为产品优势,增强我国农业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
(一)充分发挥政府的组织、协调、引导功能
地方政府和部门应注重牵线搭桥、组织协调和引导,充分调动农业生产经营主体的主观能动性,按照市场规律,制定调整规划,解决各种矛盾,理顺关系,搞好宏观服务。结构调整是“效益工程”,要以效益为中心,以增加收入为目的。行政指导要从项目的选择、生产、销售的全过程,发挥结构调整的带动作用,保证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二)适应市场经济需求,加强市场体系建设
首先,结构调整要以市场为导向,以市场的实际需求潜力为基础,确定农业结构调整的方向和范围。其次,加强农产品市场体系、质量体系和市场信息网络建设;建立多种销售渠道,扩大销售范围。第三,大力发展农副产品加工、储藏、保鲜和运输业及销售业,增加外销量。第四,要建立直接与农户的信息网络服务体系,及时准确地向农民提供产量、价格、库存及气象、产品质量等多方面的综合分析信息,帮助指导农民进入市场。
(三)加大农业科技推广力度,建设优质农产品基地
科技进步是产业结构调整的先导,决定着产业结构调整的档次和质量。为此,要强化农业科技创新,加大农业结构调整的推动力。一是深入研究确立农业科技开发重点;二是抓住关键技术,实行科技攻关;三是有针对性地进行不同区域的科技开发;四是加强科技开发和推广,尽快将现有先进、适用的技术在生产中推广应用。在实施农业产业化过程中,要通过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和农业布局,有计划、有步骤地加强农产品基地建设,围绕龙头企业建基地,突出地区特点建基地,规模连片建基地,把农产品基地建设与主导产业的形成和龙头企业的发展紧密结合起来。
(四)加强对农业结构调整的投入
按照结构调整的要求,搞好农业综合开发。地方财政要制定宽松的适宜的政策,注意投放资金的低息和长期性,在投放上突出主体,培植特色农业的同时,也要注意挖掘前景好的其他项目。同时,不断加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力度,增强农业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搞好水利、土地整理为重点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加大以交通、供水、供电、通讯为重点的农业生产生活设施建设。一是抓好通村道路建设,不断提高经济发展的外向度。二是强化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提高农业基础设施条件。三是积极抓好土地流转工作的协调,规范土地租金,引进外来承包大户等,有效引导土地向种养大户流动,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努力降低农业生产成本,创造有利于农产品种植、加工和流通的软环境。四是做好包括基础教育和技术培训在内的农村科技教育事业,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
(五)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培植龙头企业
农业生产越来越多地面临着市场风险,结构调整必须以市场为导向,培育发展龙头,注重产业延伸,抓好加工流通,组建营销公司,以龙头带基地,以公司带农户,使之构成一条完整的产业链条,形成种养加、产供销、贸工农、经科教一体化经营。扩大规模、增强实力,发展大型农业龙头企业;大力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招商引资活动,出台优惠政策,扩大合作领域,广泛寻求合作伙伴,吸引各方资金进入农业产业化领域,围绕主导产业、特色产业培育一批规模较大、实力雄厚、带动力强的支柱型农业龙头企业。加大资金、技术投入力度,提高产品附加值和综合利用水平,力争在产供销一体化经营方面取得新突破。
(六)加强农民培训,提高农民增收意识
一是加大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力度。建立以政府投入为主、多方筹集的多元化投入机制,鼓励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农业龙头企业和种养大户积极参与农民培训工作,打造一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队伍。二是加强宣传教育,营造良好的培训学习氛围。要积极引导和教育农民解放思想、转变观念,确立没有技术、不提高技能就不可能提高收入的新观念,确立终身教育、终身学习的新理念,提高参加和接受教育培训的自觉性。
(作者单位:河南省济源市农牧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