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瑞滨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复习提纲明确:新课改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为重点,建立新的教学方式,促进学习方式的变革。创新能力是指人在顺利完成以原有知识、经验为基础的创建新事物的活动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潜在心理品质。主要包括创新人格、创造性思维和创新技能等。
《上海市初中科学课程标准》要求课程内容的组织要突出“整合”与“探究”两个特点,并把科学探究的基本要素确定为“提出问题;提出猜想和假设;制订探究方案;获取事实与证据;解释、检验与评价;表达与交流”。我们发现科学探究的方法和创新的过程不谋而合,使得科学课程成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渠道。本文是笔者在多年初中科学课程教学实践中培养学生创新人格方面所做一些探索。
一、初中生创新人格的特点及培养创新人格所面临的问题
1.初中生创新人格的主要特点
创新人格是具有创新精神或创造性的人性倾向,是创造力发展的动力和方向保证。初中生创新人格的主要特征是人格比较独立,思维和行动有独立性,做事具有一丝不苟的精神;有浓厚的求知欲和强烈的创新激情,喜欢探究问题。他们乐于合作,善于相处,能虚心听取别人意见,也能大胆表达自己观点。
2.初中生创新人格培养面临的主要问题
受传统教育方式的影响,教师“一言堂”,教师权威造就了“听话”的孩子,学生缺乏信心和质疑精神,遏制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创造思维的产生;教师教学理念缺乏创新意识,教学评价紧紧围绕学生的考试成绩,学生没有成功的体验,自信心得不到树立;忽视学生的情感因素,批评没有艺术性,导致学生消极、悲观;教学手段单一,不能激发学生兴趣,不能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
二、初中生创新人格培养的方法
1.从兴趣的激发到问题意识的形成
好奇心和兴趣是创新人格的基石,是创新的普遍特征。采用寓教于乐的方法把枯燥理论转化成生动实例让学生易于接受是我们经常用到的方法,比如我们可以用耳熟能详的俗语来形象描述所学的知识,例如用“你走你的阳关道,我走我的独木桥”来描述并联电路各支路之间的关系;“墙内开花墙外香”和“酒香不怕巷子深”等描述粒子理论中粒子做无规则运动等。在学习《串联并联电路》时,让学生扮演不同的电路元件进行线路连接演示,把串、并联概念的枯燥理论转化成鲜活的、便于学生接受的实例。我们在教学中的精心设计,使学生对所学知识产生兴趣,注意力集中,积极主动思考。
问题意识是创新人格形成的前提,在教学中逐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至关重要。学生提出的问题可以分成两类,一类是学生自发提出问题;另一类是受教师引导而提出的问题。例如《热传递》这节课,我们做了一个演示实验:盛水的纸杯在酒精灯上加热,结果纸杯并没有被点燃。一个学生马上提出疑问:“为什么纸杯没有被点燃?” 有一个同学说:“因为纸杯里有水。”这时同学们都没有声音了。等了一会,大家仍旧没有什么反应,这时我便开始了引导:“火是直接与纸杯接触的,火是可以点燃纸杯的呀”;“大家想想燃烧的条件是什么?”学生回答:“可燃物、氧气、燃点”;我问:“纸杯不燃烧是哪里出的问题?”学生们讨论后觉得可能是燃点出现了问题,而且有同学提出:“酒精灯加热纸杯的热量哪去了?”“热量是怎么跑掉的?”等问题。通过引导,使学生不断地发现问题,产生问题意识,而不是教师直接给出问题。
2.从自信心的树立到质疑精神的塑造
自信心是人的潜能得以释放的动力,是人们激发创新行为的内在支柱。经过多年的教学我们发现,没有自信心的学生,不敢大胆提出观点,影响了创新人格的养成,所以我们在教学中要鼓励学生敢于发表意见,尤其是学生说“我觉得……”“我认为……”“应该是……”等语言一定不能忽视,虽然这种表达内容可能是不正确的,但我们仍要鼓励学生的这种精神,绝不能横加指责,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
质疑精神,独特观点是创新人格的重要特质。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是我们科学课程的重要任务。例如,在学习声音传播时,我设计这样的情境:给学生播放视频,描写太空大战的动画片是同学们喜欢看的,太空大战隆隆的炮声,惊险激烈。同学们看的兴致高昂时,我提出疑问:“你们发现什么问题了吗?”反应快的同学马上指出:“太空是真空,而真空不能传播声音”“这显然是不对的。”我对学生的质疑勇气给与充分肯定。
3.从和谐氛围的营造到合作能力的增强
和谐、民主的课堂教学氛围可以使学生心情舒畅,思维敏捷,各种智力和非智力的创新因素都处于最佳的活动状态。我们在教学中尝试改变教与学的方式,营造和谐的教学氛围。根据每节课的教学目标,设定不同的教学策略,采用诸如愉快教学、情境教学等方式,让每个学生都有展现自己的机会。
合作学习,学生通过小组间、班级层面的交流能够取长补短,共同提高,团队的合作精神得到培养。学生实验是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的良好途径,实验需要小组以及全班同学的共同努力才能完成,在实验过程中,学生们各司其责,有合有分。实验根据需要,分两人组或四人小组,根据假设进行实验设计,每组根据本组的实验设计选择不同的器材,组内人员按照记录、实验、交流发言分工明确、各司其责,最后班级交流,得出结论。
4.从科普活动的开展到探究方法的应用
班级教学由于受到学习内容和教学形式的限制,具有一定的局限性。课外活動尤其是科普活动可以让学生广泛接触自然,通过实践的形式消化课堂所学内容,推陈出新,更有利于学生产生新想法、新思维,有助于创新观念产生和创新人格的形成。例如我开设主题为“网络环境下的科学”拓展课,把计算机网络和科学结合起来,通过现代化的多媒体设备学习科学、探索未来。组织科学兴趣小组,把课堂学到的理论和实际结合起来,定期组织实践活动,例如到学校植物角采集土壤标本,观察土壤成分;组织学生举行以科学教材内容为主题的辩论赛等。通过这些活动锻炼了学生动手动脑能力,也巩固了课堂所学的知识。
科学课程内容的组织突出“整合”与“探究”两个特点,我们充分利用这两个特点组织活动,我们注重科学与不同学科领域知识与技能的融合,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声音时,组织学生去音乐室,感受不同乐器的发音,体会音调的不同,与此类似组织组织学生们去过物理、化学、生命科学、地理等学科的专用教室学习,让学生感受自然科学的魅力,提升他们的科学素质,培养他们的创新人格。
科学探究不仅仅是科学学科课程设计的理念,也是学生创新人格的体现,我们在科学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用科学探究的方法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例如在土壤学习时,我们首先用大屏幕展示了两座山(一座山植物茂盛,另一座是荒山秃岭)的图片,问学生“两座山有什么区别”?学生答出:“区别在于有没有土壤的覆盖”,“那么土壤怎么没有了”?进而形成问题。在学生提出假设之前,我提示学生:“土壤流失是不是跟土壤的成分有关,土壤的成分都有什么”?学生根据经验回答,土壤里有石头,有水分等,我问:“如何证明你们的猜测”,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利用实验器材对土壤标本进行验证或者查阅教材,最后得出结论书写探究报告并在全班交流。对比传统学习方式,帮助学生采用科学探究的学习方法,不但让学生牢牢记忆了所学知识,提高了观察问题处理问题的能力,还培养了学生的科学态度,对学生创新人格的培养,创新能力的提高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教师是培养学生创新人格的关键,培养学生创新人格,教师必须首先树立创新思想,不断创新教学方法,从全方位、多角度塑造学生的创新人格,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以上只是在我在科学教学实践中对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一些探索,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一项漫长而复杂的工程,随着时代的进步,教学理念的不断提升,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方法也会推陈出新,我们只有不断探索,不断追求,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特点,培养出适合时代发展的创新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