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玥
考试焦虑是人由于面临考试而产生的一种心理反应。它是在应试情境刺激下,受个人的认知、评价、个性、特点等影响而产生的以对考试成败的担忧和情绪紧张为主要特征的心理反应状态。目前,几乎有一半学生都存在着考试焦虑,由此可见,解决广大学生的考试焦虑问题已经成为我们广大教育工作者面临的一个新课题。这一问题的解决对广大学生现在能否健康成长和将来能否适应社会至关重要。笔者在做班主任期间曾遇到多种这样的情况,现将感触和体会与大家分享,不足之处请各位同仁指正。
一、案例
事件回放:G是我班一名成绩优秀的男生。在开学初的一个多月里,每次测验成绩都名列前茅,数学、物理、化学成绩尤为突出。班级同学都把他作为学习的榜样。但让人大跌眼镜的是,期中考试G的数学成绩竟然只得了32分,总成绩也没有进入前10名。期中考试之后,我与他进行了一次长谈。原来,他数学失误的原因是精神紧张,考试前一天整夜未眠。数学考试的时候,大脑处于混沌状态,一些最简单、最基本的考题都没有做出来。在所有科目中,他的数学成绩是最优秀的,没想到这一次却在数学上走了麦城。那一次,在我面前,他留下了失败的泪水。
教师建议:我给他提了两点建议。
一是考试前紧张无济于事,紧张只会加速你的失败,考试只是平时学习成果的检测而已,一次失败说明不了什么。
二是期中考试数学败北是好事,可以从中找出数学基础知识的弱点和不足,进行弥补。如果高考前数学败北,那么就是亡羊补牢,为时已晚。
对G,我采取了释压的方法。我又给他提出了两点建议。
一是敢于挑战自己。人只有不断地接受挑战,才能不断地前进;敢于战胜自己。人只有不断地战胜自己,才能不断地获得成功。
二是调整期望值。期末考试,教师给你的数学成绩定位是及格。不要总想着你从前的数学成绩有多优秀,上次不及格,这次及格就是一个很大的进步,下次70分是飞跃,再下次……
家庭支持:对学生的成功教育不仅需要学校,还需要家庭。两者应紧密配合,协调一致。只有两者形成合力,教育才是最有效的。为了让G能够安心应付期末考试,我和他的家长进行了沟通,让家长也降低期望值,对其进行释压,同时在家里营造一个和谐、良好、宽松的氛围,让他感觉不出来父母对他成绩的企盼。结果是令人欣慰的,G在期末考试中,数学92分,全班第一,总成绩也名列前茅。
追踪调查:由于所教科目原因,我只做了G一年的班主任。但是这一年的指点至关重要。升入高二,G的成绩每次都遥遥领先。如今,G已经步入高三,成绩依然很稳定,成为班级的领军人物。距离高考仅剩下70多天,第一次模拟考试马上就要来临,我真诚地希望他的第一次模拟考试能够成功,考入理想中的大学,实现自己的梦想。
案例反思:向这样的案例还有很多,这里不再一一赘述。从诸多的案例中,笔者总结出学生考试焦虑心理的形成及其对策。
二、原因
1.教師、家长的无形压力
当子女刚刚步入学校后,就按照自己的意愿来规划他们的未来。同时,教师都希望自己所带班级学生的成绩好,并且对那些学习成绩好的学生“情有独钟”。在这种情况下,为了得到教师的“关爱”,为了不让父母失望、伤心,学生就会有很大的压力。
2.同学之间的激烈竞争
学校,班级是一个大社会,同学与同学之间在学习上存在着激烈的竞争,尤其那些学习好的或是实验班的佼佼者,竞争甚至达到了白热化的地步。每个同学心目中都有一个远大的目标,每个同学都在暗中使劲,彼此之间有一种对抗心理。同学之间学习的激烈竞争导致人际关系紧张、休闲时间过少。学习上加班加点,长时间的疲惫、劳累,久而久之,考试心理焦虑问题就会出现。
3.自我期望值过高
期望值是自我确立的结果能达到的预期值和目标,它是影响学生考试焦虑心理形成的重要因素。受学校、家庭高期望值的影响,他们的自我期望值也过高。有成就,却没有成就感,是许多优秀学生的通病。高的期望值不仅使他们整天处在紧张、焦虑之中,而且容易使他们对现实感到失落和失望,并且对已有的成绩和优势没有感觉。当过高的期望值变成沉重的心理包袱,超出了他们的心理承受能力时,便产生了考试焦虑情绪。
4.知识存在缺陷和漏洞
经过观察和对学生的访谈,笔者意识到:知识的缺陷和漏洞也是考试焦虑心理形成的原因。知识的缺陷和漏洞既包括偏科也包括一种科目某些知识上的缺陷,正因为存在这种情况,考生在考试时才会出现信心不足,“运气”好时,可以得高分;“运气”不好,知识上的缺陷和漏洞便凸现出来。这样的心理状态势必造成考试前的心理焦虑。
三、对策
1.家长和教师通力合作
班主任和家长要及时沟通、联系,经常与学生(孩子)谈心。要正确引导他们,告诫他们,做事有两种方式:一种叫“举轻若重”,在平时的学习中,应当采取这样的方式,一点一滴都不放过,一招一式务必认真;另一种叫“举重若轻”,大事临头,泰山压顶,要更沉着冷静,泰然处之。如果有了平时的“举重若轻”,只要能充满信心,正确对待认识自己,轻装上阵,相信一定能考出自己理想的好成绩。
2.调整期望值
一个人只有为符合实际、适合自己的目标去奋斗,才会有充实感和成就感,“跳一跳,摘得到”的目标,才能使人有往上跳的信心和勇气。因此,无论是教师、家庭还是学生自身都把过高期望变为适度期望。
3.均衡发展,夯实基础
如果平时忽视对一科(或某科薄弱环节)的学习,时间久了,就会成绩差,跟不上,厌恶情绪出现,愈厌学愈学不好,日久便形成恶性循环,最后终于酿成隐患,丧失自信心,产生严重的自卑感和焦虑情绪。要克服这种心理,必须树立强烈的自信心和旺盛的求知欲,以人为师、不耻下问、孜孜以求、循序渐进,这样很快就会迎头赶上的。
总之,考试焦虑心理并不可怕,只要家长和教师通力合作,学生降低期望值,对考试有正确的认识和理解,学会自我调节,考试焦虑是可以调适的。让我们共同努力,使考试焦虑心理离学生越来越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