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引导儿童主动探究的策略研究

2016-04-01 09:28田松华
学校教育研究 2016年3期
关键词:规律科学实验

田松华

采用“做中学”理论指导《科学》教学是最有效的途径,“做中学”提倡的是:让儿童有机会亲历探究自然奥秘的过程,使他们在观察、提问、动手实验、交流的探究活动中,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建构基础性的科学知识、获得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培养儿童的科学态度、科学精神和科学思维的方法。

为达到这一目的,我在教学实践中以教材与生活为导向,以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为契机,使两者有机的结合,在不断的摸索探究中积累经验。

一、运用教材资源,培养基本技能

“做中学”科学教育改革实验项目强调要以探究的方式来学习科学,探究是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探究式科学教育是在教师和学生共同组成的学习环境中让儿童亲历科学探究的学习过程。

探究《杠杆规律》我是这样进行设计的:第一,模拟情景,提出研究问题并进行猜测。第二,学生设计实验方案,验证猜想。第三,学生分组实验,收集数据、总结规律,做到学生亲历完整的探究过程,体验做科学的过程。第四,分析实验结果,将数据转化成统计图表,再总结规律培养描述能力。第五,利用统计图表完成推测达到学以致用。第六,整理总结,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第七,课外拓展,阅读关于杠杆的科学故事。

在这节课中,我重点培养了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学生科学思维能力的显现在于语言描述能力、归纳概括能力及相关联系能力的培养。只有这些能力的张显才能达到主体地位的体现。

注重描述能力的培养:根据实验记录单中的数据概括规律时,我特别注重学生语言的严密性、全面性。指导时,要求学生按着数据由小到大的顺序概括,再由大到小概括,这样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与语言的逻辑性、科学性。又如,根据坐标图标中的曲线趋势解释本节课所涉及的力学规律时就能将因果变化解释得淋漓尽致了。同时,学生用科学词汇进行描述也非常确切到位。从中使他们明白“学”为“用”服务,“用”是“学”的最终目的,在学与用中获得乐趣与享受。

注重归纳概括能力的培养:总结本节课的规律是我是这样处理的,先让三名同学分别汇报各组的实验数据及发现的规律,然后征求大家的意见(指发现规律方面),在产生共识没有异议形成“公理”可证的情况下,才进行全班总结并且进行要点板书。

注重相关能力的培养:整个实验始终是围绕“控制动力臂、阻力这两个变量改变阻力臂,分别测量动力的大小”来进行教学的,从中培养学生变量控制实验的能力及解决问题的方法。

二、挖掘教材资源,培养 “爱心”

教材内容来源于社会生活实践并为其服务。认真挖掘教材资源,指导学生积极实践,使小学的儿童通过接触实际,通过直观的多种感官的通路发展认知和情感,是有利于儿童发展的。

例如学习《蚕》这一内容时,我让学生亲自养蚕,观察蚕的成长变化,并把自己的想法、问题、发现等写成观察日记。学生在采桑养殖的过程中,有苦有乐、有喜有忧,伴随着实践活动而来的是用“爱心”换取的科学与技能。

在那一段时间里,学生就像妈妈爱护宝宝一样每天采集新鲜的桑叶喂蚕,给蚕清理枯叶和蚕沙,自己上学的时候,还特意叮嘱家里人来悉心照顾蚕宝宝,下面是具体事例。 一位同学写了这样一则观察日记:

那天我正在画画,发现一条蚕在桑叶上静静的趴着,失去往日的那种争着肯桑叶的镜头,我很是纳闷,顺手用彩笔动了动它,结果它还是不吃也不动。由于赶着画画我没再理这条蚕。下午,我做完作业突然想起来还有一条生病的蚕,就赶紧跑过去看,可是我怎么找也没有找到,难道是谁把它给扔了,不可能,这屋里没人进来呀。要么是尸体被压在桑叶的下面了?带着这种疑问,我重点翻了蚕沙。从中我找到了带红点的灰色颗粒,我用手把它拉长,秘密终于被揭穿了。原来那条蚕在脱皮呢!

三、就地取材,培养解决问题能力

在进行科学课堂教学或完成课堂教学的同时,要关注和重视孩子们在生活中感兴趣和需要解决的问题,并把它们作为科学教育内容的重要来源。使孩子们从身边选择易于获得的、有研讨价值的物品,作为他们的操作材料。

例如,学完《鸟》后,学生建立了“结构与功能相适应”,他们利用此观念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记得一位同学曾经告诉过我,他发现一所幼儿园大厅的立柱也体现了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念。

“你能具体说说吗?”

“这根立柱是圆柱体的,它所起的作用是支撑楼板,但是没有选择三角形或正方形的,虽然这两种也能起到支撑楼板的作用,但因为有棱角容易磕破小朋友,所以我说这根立柱也体现了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念。

多可爱的孩子呀,我用赞赏的眼光看着他,露出欣慰的笑容。第二天的科学课,我带着孩子们用实验的方法证明那位同学的猜测,孩子们用不同形状的积木代表立柱,用橡皮泥代表小朋友,运用变量控制的实验方法进行实验,观察记录实验现象,分析现象归纳出结论,证明那位同学的猜想是正确的。

这就是 在“做中学”理念下,教育出来的学生,具有善于观察、善于思考的良好习惯的具体体现。這些对于我们成人来讲不算什么,但对于孩子来说,他们经历的是像科学家一样的探究过程,知识是永远也学不完的,如果我们的孩子都学会了科学的学习,科学的思考,将来他们面对书本没有的习题时,也会找到解决的办法。

总之,在教学中积极运用“做中学”的教学理念,努力为学生创设一个合理的科学环境,为学生提供自己动手、动脑,主动去探究自然的机会,对于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之在直接观察、亲自操作的科学探究过程中体验学习科学的乐趣。这将对孩子们的学习与成才具有不可估量的现实意义和更为深远的历史意义。

猜你喜欢
规律科学实验
点击科学
科学大爆炸
声波实验
关于植物的小实验
找规律
巧解规律
找规律
最酷的太空实验
科学拔牙
让合作探究走进实验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