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远华
新教材突出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培养,很多知识都是让学生自己讨论的过程中,加上老师的总结,然后概括出来。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出发,选择学生身边的、感兴趣的事物,提出有关的数学问题,以激发学生的兴趣与动机,使学生初步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新教材中有很多地方“留白、空白”是给老师独创的机会,让老师去适当增减、调整教材,创造性使用教材,发挥教材的最佳作用,真正做到用教材去教数学,而不是教教材上的數学。在中学数学教学中如何真正做到“用教材教”呢?针对这一问题,我有以下两点建议。
一、坚持“以课本为本”,创造性的使用教材
有的老师认为,“只有讲课本以外的东西才能显示自己的水平”,于是,近年来在一些公开课上,发现了一个问题:课上得很活跃,师生互动热烈,这边互相讨论,那边积极发言,全场掌声阵阵;但是仔细听讲却困惑不已,整节课的教学严重脱离了教材,教材的内容老师不讲清楚,学生也糊里糊涂。谁都知道,教材是重要的教学资源,脱离教材来上课,就像是鱼儿离开了水,任凭你讲得天花乱坠,也是白忙活一场,只是满足了上课老师和一部分学生的表现欲。所以要上好一节课,就不能脱离教材。而不能脱离教材教学就必须做到这几点。
1.课前要吃透教材
其实就是要深入备课,从情境创设到知识总结,从知识探究到应用实践,从例题选择到练习安排,从老师到学生等,所有的这些都要理解透切。
2.上课时紧扣知识点
教会学生科学探究内容和思路的方法,设计跟教材有关的思考题,不能为了所谓的拓展延伸的讨论,完全抛开文本。
3.课后还要进行反思
找出自己的得与失,从而提高自己把握教材的能力。
当然,“以课本为本”并不意味着固守教材,一律照搬。孔子曾经提出“因材施教”的教学理念,从中可以看出,教师进行教学活动,不能一味地教死书,而应该根据教学对象的知识基础,能力结构、性格特点等因素,结合教材内容,进行有的放矢的教学活动,这就要求教师善于抓住教材内容和知识点之间密切的内在联系,对教材内容进行合理的安排与调整。同时,也应该根据自己学生的实际情况对课堂提问和课后习题进行一些适当的删减和补充,以适应不同层次的学生。例如,在一次函数的教学中,我设计了下列一些问题进行教学:(1)已知点A的坐标为(-1,-2),点A在直线y=-x+6上吗?若点B(2,a)在直线y=-x+6上,则a= 若点(b,-3b)在直线y=-x+6上,则b=(2)已知一次函数y=-x+2和y=2x+3;①在同一坐标系中画出他们的图像;②求出这两条直线的交点坐标;③求出这两条直线与x轴围成的三角形的面积。在教学中,我将课本知识的顺序进行了一些小的调整,重新出示了一些典型的数学问题,让学生在进行问题的解答过程中,对知识的结构和内容的要求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和准确的掌握。
二、合理安排“补充内容”
新课程标准倡导数学学习应拓宽学习领域,打破学科本位,注重跨学科的学习,以全面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在这种背景下,延伸与拓展训练就成为数学课堂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但是,一些老师没有正确的把握拓展延伸的“度”,超前过分的“灌”给学生一些知识,以致于让很多学生感觉数学太难,学数学很累,最终放弃数学学习。那么在数学教学中,怎样做到补充合理,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思考。
1.以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为基础
每一堂课的教学都有它具体的教学目标,课堂上所有的教学行为都是为了这一目标而进行的,拓展与延伸也不例外。教学目标是整个教学过程的指导与标准,是课堂教学的出发点与归宿点。强化课堂教学的拓展与延伸中的教学目标意识,是为了提高拓展与延伸的目标达成度。这就要求我们的课堂拓展与延伸必须立足教学内容,围绕每节课的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难点进行。所以,教师在拓展与延伸时,应以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为基础。
2.以学生的实际情况和上课的内容来决定
是否拓展与延伸,不是由公开课还是常态课来决定,而是由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学内容的难易程度来决定。如果本班的学生基础比较差或者教学内容本身的难度就比较大,那么每一节课都应该进行扎实的教学,让每一位学生掌握好重点知识,打好基础,不要让拓展与延伸打乱了正常的教学。
3.抓住拓展与延伸的最佳时间点
一堂课的时间是有限的,在这有限的时间内,我们首先要让学生掌握本堂课的重点,突破难点。所以,拓展与延伸应该安排在学生已经掌握重点,突破难点,而且思维正活跃的时间点上。让一些“吃不饱”的学生,有机会体会成功的喜悦,扩展知识面。
由此可见,在教学中,拓展与延伸的内容要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包含学生的生活经验、生活阅历、认知水平、知识积累、学生能力发展水平等。在我们的数学课堂上,如果我们广大教师能做到不露痕迹适度地拓展与延伸,张弛有度智慧地拓展与延伸,那我们的教学实践就一定会更加完善。
总之,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用活教材,活用教材,是体现教师教学水平的重要标准。在实际课堂教学中,教师只有认真领会教材教法,把握教材精髓,活化教学形式,重视学生发展,才能实现教与学共同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