僵尸企业:银行的旧爱新愁

2016-04-01 22:09施其武
财经 2016年8期
关键词:僵尸银行企业

施其武

僵尸企业的形成有其复杂的历史根源,清理起来需要多策并举,统筹谋划

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的五大任务中摆在首位的就是去产能,而清理僵尸企业是化解过剩产能、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关键。僵尸企业清理涉及面广,意义重大,任务艰巨,影响深远,面对改革发展的新任务、新要求、新机遇,如何通盘考虑重要利益攸关方银行的实际情况,以及银行应该如何积极参与僵尸企业的清理,确需从宏观层面上统筹谋划。

曾经的旧爱

当今的产能过剩问题是多年累积而成的,既有现阶段周期性产能过剩的因素,更有结构性产能过剩的特质。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的高速增长,特别是2000年之后房地产业的超常增长,诱使钢铁、煤炭、水泥等行业快速跟进,产能迅速膨胀。

抑制产能过剩,从2003年第一次成为宏观部门的调控关键词,当年3亿吨产能的钢铁行业首当其冲被治理,2004年对江苏铁本事件的查处,不可谓中央的决心不大,然而,效果往往不尽如人意。

现在钢铁行业的产能过剩愈发突出,一个很重要的诱因就是在地方政府主导的经济体制下,地方的GDP、税收、就业的利益驱动形成了非常顽固的自我保护机制,会以种种方式维持过剩产能,以实现地区GDP的高增长。

一个不容回避的事实是,2008年后推出的4万亿元投资和十一大产业振兴计划等经济刺激政策,虽然对保增长发挥了积极作用,但对产能过剩无疑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当年,江苏铁本事件查处中认定铁本的五大问题中,提到铁本公司挪用流动资金用于上固定资产项目,提到有关金融机构严重违反国家固定资产贷款审贷和现金管理规定,从一个侧面反映出银行在过剩产能形成中是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

一方面,固然有各地大干快上、你追我赶的外部环境,以及来自地方政府各种有形无形的压力,迫使银行机构放松贷款标准、降低贷款条件去支持过剩产能行业;另一方面,不容置疑的是支持过剩产能也与银行自身的利益高度契合。

对银行来说,产能过剩的行业也好,产能不足的行业也罢,都是由一个一个的企业或企业集团组成,只要有地方政府给钢铁、煤炭、水泥等对GDP贡献较大的行业背书以及持续的补贴安排,只要这些企业或企业集团愿意承贷,那么就意味着几十亿、几百亿甚至上千亿元的批发贷款已经投放出去,银行的利润就会源源不断,单个银行自身的市场份额也会越来越高,在地方的影响力也会越来越大,以至于很多银行分支机构甚至不惜通过动用其总行资源,以与地方政府、与企业(集团)签订战略合作协议等方式竞相“送贷”上门。这些企业或者企业集团从来没有到银行贷不到款一说,这也很好地诠释了个体的理性所导致的集体不理性。因此,绝大多数银行确实用不着费神劳力地去细分市场、研究产业、精耕细作,这也是一直以来银行偏爱钢铁、煤炭等资金密集型行业的一个重要动因。

即使这些企业、这些行业出现市场变化、陷入严重亏损,银行也会自觉不自觉地用“救企业就是救自己”的思维,动用新的有限的金融资源,同地方政府一道“积极”投身到救助、帮扶这些企业的行动中去,维持和推高了过剩产能,从而出现了很多“僵而不死”的企业,侵蚀了有限的市场空间,形成了社会资源的巨大浪费。

如今的新愁

国务院多次专题研究去产能问题,并且已经出台了有关钢铁、煤炭两个行业化解过剩产能实现脱困发展的意见,提出了坚持市场倒逼、企业主体,地方组织、中央支持,突出重点、依法依规三个基本原则,中央政府还决定设立1000亿元工业企业结构调整专项奖补资金,用于化解过剩产能、处置僵尸企业过程中的职工安置,充分表明了中央治理过剩产能的决心。

尽管银行万般不情愿,但是,清理僵尸企业的行动已然开始,成为银行的新愁。

一是躺着赚钱的日子已经不复存在。

目前银行经营环境出现了巨大变化,经济速度放缓使得有效信贷需求不足的问题凸显,加上互联网金融的异军突起,利率市场化的推进,合规经营的监管要求趋严,多数银行的盈利水平已经从过去多年持续的两位数增长变成了个位数增长,并且这种低增速可能成为一种常态,银行已然面对了前所未有的经营压力。

二是就当下银行而言,化解过剩产能意味着银行的经营压力会进一步加大。

过剩产能行业占用了相当大比例的银行信贷资源,成为银行资产负债表中重要的生息资产(尽管某种程度上可能是账面的),大规模的信贷市场退出后银行新的客户如何寻找,新的生息资产如何形成并尽快回补到位,对银行来说既是经济新常态下的挑战,更不是短期内能够一步到位的。

三是不良资产将会迅速攀升。

随着化解过剩产能步伐的加快推进,过去银行通过续贷方式维持的信贷资产质量状况的土壤不复存在,银行资产质量真实状况会由过去的隐形走向显性,不良贷款余额和比率都将会明显攀升,资产保全、风险化解工作将会成为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经营管理的重点和难点。

四是对银行承受能力是个巨大考验。

化解过剩产能,无论是重组救活为主,还是破产清算为辅,都意味着银行必须为此付出代价,需要相应增加拨备的计提,侵蚀银行当期的利润甚至银行资本。同时,最近两年,由于信用风险事件频发,还有一些银行的资产质量状况并没有充分暴露,银行分担风险的能力与守住不发生区域性系统性底线要求面临着巨大考验。

路在何方?

清理僵尸企业意义重大,涉及多方利益整合,需要统筹有序推进。在今年“两会”前后,国家已经对去产能中涉及的社会稳定、职工安置等问题出台了政策,对外进行了宣示。涉及银行债权问题,亦需高度重视,多措并举,精准施策,加快推进。

从银行层面来说,对于过剩行业已有授信,各银行要主动作为,发挥自身优势,帮助出谋划策,在实际操作中督促提请地方政府按照中央确定的尽可能多兼并重组、少破产清算的方略组织实施僵尸企业清理工作,切实防止各地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对僵尸企业一律采取破产清算甚至假破产、真逃债,出现远远超出银行实际可承受能力、严重冲击银行正常经营活动情形。如果说僵尸企业存量部分授信有多年矛盾累积的因素,还需要国家给予一些特殊政策帮助消化,那么今后商业银行授信就应该真正做到独立审查、自主决策、风险自担。

为此,商业银行新增授信工作要切实把好“三关”。一要把住战略关,着力加强发展战略规划研究,引进培养专才补宏观政策研究、行业发展分析方面的短板,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为根本指引,切实提高宏观政策把握能力和行业发展分析水平,不犯方向性错误。

二要把准定位关,立足自身优势科学确定信贷政策,明确信贷支持的投向、投量,调整完善一切不符合审慎经营要求的信贷规章制度办法和习惯做法,确保新增授信符合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需要,符合市场未来发展需要,符合商业银行信贷原则。

三要把控风险关,定期组织开展行业和客户风险评估,加强监测预警,对于少数出现市场巨大变化、扭亏无望的信贷客户,果断采取压缩、重组、资产证券化、清收、核销等多种形式进行处置,防止风险积聚,保持稳健经营本色。

就监管层面而言,要督促各银行业金融机构董事会未雨绸缪,抓紧研究确定配合开展僵尸企业清理的基本原则,开展资本管理策略和风险管理政策评估,及时调整经营目标考核任务,合理确定股东回报水平;经营层要抓住国家清理僵尸企业的政策机遇,迅速组织分支机构摸清僵尸企业表内外授信底数,扎实开展风险识别、计量、评估工作,一企一策、分类处置,重组、清收、核销等多措并举,掌握工作主动权。要切实履行监管职责,做好有关协调沟通工作,积极反映银行的呼声,指导银行业协会建立僵尸企业清理债权人委员会机制,共同研判僵尸企业情况,共同确立僵尸企业处置的最优方案,共同维护银行业整体权益,尽量减少僵尸企业清理对银行业金融机构正常经营的影响,防止风险进一步扩大和蔓延。认真研究信贷退出的方式、节奏及其影响,不搞“一刀切”式的大规模退出,防止处置不当引发新的金融风险。同时,要搭建信息平台,坚决落实有保有控金融政策,加快推进不良资产证券化工作,择机组织开展信贷资产质量真实性的检查,防止少数银行机构继续利用续贷的方式隐藏风险,让一些本该退出的僵尸企业僵而不死,甚至死灰复燃。

在政策环境营造层面,需要促请财税部门出台僵尸企业专项核销政策和税收政策,适当给予银行一定灵活度,引导其创新设计、主动参与僵尸企业并购重组全过程,自主决定借新还旧、并购重组等贷款政策,盘活存量信贷资金,尽量减少存量信贷资产损失。需要提请高法等职能部门对认定为僵死企业的案件审理出台司法解释,通过开辟“绿色通道”等方式,着力解决目前诉讼周期长、处置税收成本高、执行难等实际问题,加大对利用重组、合并、虚构合同等方式隐藏转移资产等行为的打击惩处力度,切实维护僵尸企业清退过程中银行的正当合法权益。同时,需要统筹研究清理僵尸企业过程中银行最大承受能力、具体处置方式、处置节奏,防止一哄而上、债务一风吹,牢牢守住中央确定的不发生区域性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

作者为中国银监会湖北监管局副局长

猜你喜欢
僵尸银行企业
企业
企业
企业
敢为人先的企业——超惠投不动产
笔记本电脑“僵尸”
你愿意当吸血鬼还是僵尸?
10Gb/s transmit equalizer using duobinary signaling over FR4 backplane①
保康接地气的“土银行”
“存梦银行”破产记
银行激进求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