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怕写作文,教师怕教作文,这已经是语文教学界公认的事实,其原因是多方面的,涉及教材的编写、写作理论的研究、考试评价、教师的写作素养和教学能力等诸多问题。语文教师不能坐等天上掉下一套写作教学的完美方法,而应积极探索、努力实践,开发出一些适合学生实际的写作知识,并通过循序渐进的教学引导学生不断提升写作水平。叶晓峰老师的这个课例,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观察写作教学的窗口,借此我们可以发现一些写作教学的路径和策略。
首先,教师要做一个写作知识的开发者。可能有老师会疑惑,我是普通的一线教师,哪有能力开发写作知识?这不是专家学者做的事情吗?不错,目前确实有不少写作教学的理论成果,但那多半是作家、评论家总结出来的,不一定适用于中小学生的作文实践。君不见,在有些作文课上,老师借用作家现成的经验之谈滔滔不绝地传授,学生听着感觉有理,下笔写起来却困难重重。专业写作者与初学写作者不能简单等同,再说,这世上也并不存在那么一套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方法。目前,语文教学迫切需要有关写作的程序性知识。以细节描写为例,小学教,初中教,到了高中还在强调要写好细节,但效果仍然不尽如人意。为什么?多数时候,教师只是强调细节描写的重要性,或者提供几个范例,从各类教参教辅中照搬几条口诀来宣讲,没有深入研究,找到切合初学者实际的可操作的方法。叶晓峰老师在前导课中梳理出写人的细节需要放大,符合独特、具体、生动三个要求,而生动可以通过运用修辞手法来达成等方法,还提示写细节后可以加点作者的感受。在后导课中又进一步对全篇细节反复明确要领:细节要典型,表达有变化,前后能照应。这些都是写作的实践知识。尽管这些知识的科学性尚可商讨,有待完善,但这种对写作知识自觉开发的意识是可贵的,值得语文教师们学习借鉴。
其次,写作教学要尽可能地贴近学生的实际。关注学情,学为中心,以学定教,这些美好的话大家都会说,但如何落实到每一堂课,落实到每一个具体的教学行为中去,就不是每一位老师都会去认真思考、实践的事情了。相对于阅读,写作对中学生是更复杂、更艰苦的思维活动。这就需要教师真正做到心中有学生,放下身段去关注他们的认知规律,注意他们的兴趣,启发他们的思维。叶老师的课在话题选择、课堂导入、方法引领这三个方面体现出她对学生心理和学生学习基础的高度关注。给学生写《印象深刻的陌生人》这个题目,就充分考虑了初中学生的特点,看似平实,细品可见匠心:陌生人,却能给人留下深刻印象。这能打开学生的记忆,对学生形成思维的冲击力,让他们有一种表达言说的冲动。如果改为“一个难忘的人”“不普通的普通人”,意味就平淡得多,写作的欲望也就不会那么强烈。反思一下平时的作文课,老师命制题目时往往失之于草率,过于随意,没有调查,缺少论证,随手拿来就布置给学生去写。因为极少考虑学生需求,学生往往填满字数来应付,起不到写作应有的作用。叶老师的课堂导入,也有亮点。先抛出问题,帮助学生厘清陌生人这个概念的内涵,在轻松的对话中完成了审题指导。“有的在人群中与你擦肩而过,你既无认识的愿望也无认识的必要;也有的因独特的言行举止让你多看了一眼,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三五年后仍记忆犹新、历历在目。”这样的语言有文采,有感情,有回味,既给学生以良好的熏陶,又激活了学生的记忆,有助于学生打开写作思路。这给我们的启示是,写作教学少一点技巧和套路,多一点生活与情感的激发和唤醒,要让学生有话可说,有话想说,而且有情可抒。这也就是人们常说的从“怎么写”到“写什么”的转变,从关注表达形式向关注表达内容的转变。在方法指导上,叶老师打通了阅读和写作的隔膜,以课文作为典型例子,引导学生与同学进行习作比较,并总结细节描写的方法,这符合最近发展区理论。学生感到亲切,愿意学习尝试,跳一跳能摘到桃子。在后导环节,请学生来展示写作思路,自己总结写作心得,自己修改文章,并将典型成果直观呈现,让学生完整经历写作、修改、提升的整个过程,并在自我小结的基础上达成知识的内化。因为学习时间充裕,学习活动多样,课堂的学习体验比较深刻,学生的提升也是比较明显的。
最后,写作指导课要精心设计和实施,讲究教学策略。这个课例颇为典型,教学内容明确、适宜,课堂呈现合理、有序,反馈及时、准确。写作文是综合性语文实践活动,需要动用知识储备,运用多种能力,不能指望一堂课解决所有的问题。这就需要教师根据教学安排和具体学情,选择合宜的教学内容。本课中,叶老师确定了“抓取人物的主要特点,通过放大细节凸显个性;运用细节反复的方法,突出印象深刻”的教学内容,这是针对初三学生的学习基础而定的,教学目标具体而明确。她课堂的呈现可以归纳为:先口头表达,后书面表达;先感性领悟,再借鉴阅读经验,后实践运用,终理性总结。这样的呈现方式和顺序,由浅入深,从感性到理性,从个别到一般,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有利于学生体验、感悟,最终内化为稳定的知识建构,形成真正的写作能力。教师的引导不是直接、简单的知识传授,而是在具体的教学情境中,引导学生边感悟边分析,教师指导与学生练习相结合,并且让学生参与经验的归纳和总结。值得注意的是,本课例关注到了整个写作过程,既有作前引导,又有作后修改、提升,并且反馈及时——上午写的作文中午批阅,下午就讲评。及时、精准的反馈,让学生有了明确的标准和具体的感受,刺激较强,提升的效果能直观感知。平时教学,教师比较重视写作前知识的讲解,写后的讲评总是拖得过久,而且评析多数只是关注结果和分数,相对比较粗疏,效果自然也是大打折扣。尤其要指出的是,叶老师不是静态地教学细节描写,而是在整篇写作中引导学生运用和强化细节,避免了机械的平面的人物描写,同时在后导中指导细节反复,注意语言表达有变化。这是课例中给人印象最深刻之处,具有原创性,也是对学生写作指导有质的飞跃的地方。
(作者简介:金瑞奇,浙江省杭州市中学语文教研员,杭州师范大学兼职硕士生导师,省市级作家协会会员,发表文学作品和学术论文近百篇,编著有《校园开心辞典》《三字经 百家姓 千字文 治家格言 增广贤文》等)
(责编 白聪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