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传承民族文化应强化“四个机制”

2016-04-01 08:32周克依
广西教育·D版 2016年2期
关键词:京族壮族民族

周克依

近年来,我区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民族教育的决定》,强化“四个机制”,推动学校传承民族文化,取得了良好的成效。

学校传承民族文化的

推动机制

近年来,我区以示范创建和基地建设为抓手,积极培育先进典型,使之成为全区各中小学校民族文化传承教育的龙头和排头兵,进而发挥其辐射、带动和引领作用,有力地推动了全区各中小学校民族文化教育的传承和创新,扩大了学校民族文化教育的覆盖面和影响力。

在全区开展民族文化教育示范学校创建活动中,我区首批确定了106所中小学作为创建对象,自治区财政安排了2 240万元专项经费,市、县(市、区)两级财政同时投入相应的配套资金,共同支持学校改善办学条件,创设良好的民族文化育人环境。各级教育行政部门、民族事务部门的领导及专家团队不时深入学校,帮助、指导学校建设民族文化园、民族文化长廊(墙)、民族文化展览厅或博物馆,添置民族文化特色设备、器材。创建学校则有计划地培养培训民族文化教育师资,挖掘、利用当地民族文化教育资源,加强民族文化教育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建设,开发当地民族文化教育教学用具、资料,广泛开展民族文化传承系列教育活动。2015年10月,自治区教育厅举办民族文化教育示范学校创建工作成果展示暨观摩活动,一大批特色明显、成果丰富、经验独特、初具品牌的示范学校脱颖而出。

2015年,自治区教育厅、民族事务委员会、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文化厅联合印发《广西职业教育民族文化传承创新工程实施方案》,提出到2020年全区要建成40个民族文化传承创新职业教育基地,包括中等职业学校30个、高等职业院校10个。通过基地建设提高职业院校学生的民族文化素养,形成职业教育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才培养及优秀民族文化教育保护的有效机制,此举可为广西民族特色产业及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人才支撑。自治区首批确定了17个职业教育民族文化传承创新基地,安排了1 700万元专项资金,推动基地学校实施以下4项工作:一是推动民族文化融入学校教育全过程,把弘扬具有我区民族特色的民居文化、饮食文化、服饰文化、节日文化、艺术文化、歌谣文化、医药文化等作为教育教学的重要任务;二是推动民间传统手工艺传承模式改革,通过改造民间传统的壮锦、坭兴陶、铜鼓、绣球、桂林画扇、北海贝雕、博白编织、梧州人造宝石等手工艺传承模式,推动传统手工技艺与时代发展相结合、与科技进步相结合,融入现代设计理念,改进民族工艺流程,提升民族工艺品质;三是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才培养,将人才培养与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相结合,围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加强与广西的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广西文化(美术)产业示范基地、文化企事业单位合作,以现代学徒方式实施对口培养,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创新、研究和管理提供有力的人才保障;四是探索民族文化的现代传承机制,采用非实名制、专职聘用、兼职聘用等多种方式,聘请知名技艺大师、民间艺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等到学校建立技能大师工作室,采用师傅带徒弟等方式,共同培养民族技艺传承人,共同开发民族文化产品。

学校传承民族文化的

宣教机制

广西是以壮族为主体民族的自治区,除了壮族、汉族外,全区还有11个少数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广西各民族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文化,形成了独特而宝贵的精神财富。截至2015年12月20日,广西公布了5批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共424项,其中有49项列入了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和现代化进程的加快,民族地区的文化生态也在发生变化,民族文化赖以存活和生长的土壤和水分正在加快消失,各级政府、相关部门正在加紧对此予以抢救和保护。

保护和传承民族文化,最根本、最有效的方法是从娃娃抓起,从基础教育抓起。要将优秀的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及时整理、汇编成宣传小册子,编写、制作成地方或校本课程和教材,按照学生不同年龄阶段的特点和可接受的程度,在各级各类学校中广泛宣传、实施教学,加强传播和传承。

在学校中,环境是民族文化宣传教育的一大阵地。南宁市新兴民族学校是一所坐落在城市中的九年制学校,学生来自壮、汉、瑶、苗、侗、回、仫佬、京等10个民族。该校十分重视校园环境建设,尤其注重在校园环境建设中融入民族文化元素,让师生在潜移默化中习染和热爱民族文化、自觉传承和弘扬民族文化。如:以独特的视角将壮族文化瑰宝《布络陀经诗》和花山壁画微缩景观作为校园民族文化特色德育的主要内容,利用中小学部之间的挡土墙建造“壮哉壮族”的人文景观,让学生通过壁画图腾认识到是劳动创造了人类文明的道理;利用学校操场东北边的一堵近百米围墙,由师生共同构思绘制成一条“民族文化长廊”,展示了广西各少数民族的风土人情;以“班级民族文化建设”为切入点,用各少数民族名称给班级命名;各班师生利用图书馆、网络、家长委员会等资源,收集整理本班所代表的少数民族在非物质文化方面独具特色的内容建成班级“民族园”,以板报、实物等形式展示民族知识,增进师生对各民族文化的认识与认同,增进各民族学生之间的友谊,使学生树立起为祖国繁荣富强而奋斗的信念。

学校传承民族文化的

教学机制

教学工作是学校教育活动的核心环节。学校开展民族文化传承教育,必须从实际出发,结合素质教育,认真构建传承民族文化的教学机制。对于民族地区来说,不论是小学、中学还是高等学校,也不论是职业教育还是普通教育,都应把民族文化教育列入日常教学计划,针对本地优秀的民族民间文化资源的特点,因地制宜地开展教学活动。学校民族文化传承,要有一个科学、合理的教学计划,并与常规教育教学结合起来,使科目设置、教学内容和课程安排具有地方民族特色和学校特色。

防城港东兴市京族学校一直以来十分注重民族文化特色教学,较好地传承了京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如:在三至九年级开设京语教学,先后选派2名民族教师到广西民族大学学习京语,同时聘请1名越南籍教师专门教学京语的口语;在初中部的体育课中渗透京族传统体育运动项目之竹杠舞的教学,制定科学的教学计划和训练方案,直至全校教师和初中生都会跳竹杠舞,成为该校的一个亮点(京族的竹杠舞在节奏、音韵、动作上与其他民族地区的竹竿舞有所不同,2014年端午节该校的竹杠舞表演还上了中央电视台的现场直播);抓好独弦琴教学,有计划地组织“独弦琴兴趣班”(一般规模为30—50人,从三年级起学到小学或初中毕业),聘请当地有名的非物质文化(独弦琴)遗产的继承人苏春发老师担任指导教师,传承京族这一特有的文化;开发了《京族乡土教材》和《京族学生礼仪手册》(小学版、初中版),开展相关教学。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因为乡土教材中包含京族濒临失传的文化瑰宝——喃字,该校便邀请当地的喃字专家到学校为学生上喃字课,同时对部分教师进行培训,让更多的师生了解并掌握喃字。

学校传承民族文化的

活动机制

除了正常的教学活动,各中小学校还应结合学校常规活动及重大节日庆典等开展形式多样的民族文化教育,如在学校运动会中增加民族体育项目,在学校文艺汇演中增加民族文艺的内容,在校园文化节中突出民族文化项目,将民族音乐、民族体育、民族舞蹈等内容糅合成“大课间”活动,广泛开展班级之间、年级之间的民族文化活动,不断充实和改进活动内容,使民族文化活动既具有观赏性又具有教育功能。有条件的学校还可组织学生参加民族民间文化的社会实践,提高学生的表演才能和动手能力;定期或不定期举办民族民间文化教育成果展示交流,促进学校之间的相互学习、相互提高。

近年来,我区许多中小学校积极参与当地的大型文化体育活动,有的甚至直接承接了大型活动的部分项目,向社会公众开放,既展示了学校民族文化教育的成果,又使得地方的大型活动更具特色、更加丰富多彩。如2015年“壮族三月三”节庆活动期间,武鸣县太平镇壮族文化传承节在太平镇庆乐小学举行。当天,数千名来自区内各地的宾客和当地群众一起,兴致盎然地观看并参与了其中的民族文化活动。欢快的壮族歌舞表演,趣味十足的壮族传统体育和游戏,美味可口的壮家美食,让现场宾客在大饱眼福、口福的同时,也深深地体会到了壮族文化之“乐”。庆乐小学、庆乐村文艺队、广西民族高中、平果县嘹歌协会、太平初中等单位表演的壮族文化节目精彩纷呈,让宾客们在壮族的“歌海”里欢快畅游;在传统体育展示现场,学生们玩起了抛绣球、滚铁环、跳房子、竹竿舞等一系列民族体育竞技;在壮乡美食街现场,宾客们品尝了猪血灌肠、五色糯米饭、包粽子、油炸糯米卷等各式各样的壮乡美食。

学校开展民族文化传承教育,除了让学生不同程度接受民族文化的熏陶,使一些濒临消亡的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得以继承和发展外,还可以与当地民族文化产业发展结合起来,让民族文化教育传承具有更强劲的动力和更长久的生命力。(责编 白聪敏)

猜你喜欢
京族壮族民族
我们的民族
壮族嘹歌文化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京族丧葬音乐中的宗教文化研究
The Mountains Sing—But for How Much Longer?
一个民族的水上行走
“壮族三月三”来对山歌
多元民族
论京族舞蹈的原生态美学特征
京族医药调查报告
京族传统服饰文化及传承与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