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毛皮产业发展中的问题和制约因素
河北省毛皮产业在发展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在养殖、加工、市场建设、产业集群发展等方面在全国占有一定的地位和优势,然而,“大而不强、多而不壮”也是河北省毛皮产业不可回避的现实。
国家把水貂、狐狸、貉等毛皮动物养殖划归林业部门管理,而在基层,毛皮动物种源管理、疫病防治等实际归农业部门所属的畜牧部门管理,造成责任不清、管理混乱。在畜牧领域,我国比较重视牛、羊、猪、马等关系我国重大畜产品安全的物种,但对水貂、狐狸、貉等小物种良种培育重视不够,结果造成我国小物种品种差,皮张小而毛短。此外,毛皮动物饲料尚未出台国家标准和地方标准,毛皮动物胴体等副产品不能合法有效利用,这些问题都影响了农民收入和产品竞争力。
河北省在裘皮和皮衣设计方面水平较低,不但与意大利、法国等产品价格差别较大,甚至与南方有些省份都有很大差距。企业也尝试聘用国外专家设计,但由于设计成本过高而作罢,目前主要靠购买国外产品,然后修改设计进行制版,整体产品档次与国外有较大差距,产品附加值不高,产业转型升级势在必行。
河北省各主产区利用养殖、加工或者流通优势,兴建了很多“皮革城”、“裘皮城”,然而由于缺乏省级层面的整体规划,这些市场定位雷同,同质化发展,没有形成良性竞争的局面。全省大大小小20余家市场没有一家能和全国遍地开花的“海宁皮革城”相比。这些市场的大部分精力都放在“内部竞争”上,没有一家在“错位发展”上下功夫。
同样,由于缺乏省级层面的规划、协调,河北省多个产业集群在发展中也存在同质化竞争的问题。各地都在招商,都在建市场,建检测中心,建博物馆,建电商平台,资源难以整合,配置不尽合理。同时,各产业集群之间信息沟通交流较少,难以互相支撑,协调发展。
2014年7月1日,我国采用新的环保标准, 很多硝染厂都面临技术难题;同时,一些小的硝染禁而不绝,不仅扰乱正常生产秩序,而且污染环境,给整个行业带来许多负面影响。另外,在养殖方面,80%的养殖户仍停留在庭院养殖阶段,人畜混居,不仅影响公共卫生,而且污染环境。
(转自皮毛交易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