争论重点
1. 这歌好听还是难听?属于传说中的鸡汤摇滚吗?
2 .高晓松已届中年,还有剩余的才华吗?
主持人
前面扯得都有点远,最后让我们回到核心问题:这首歌到底好不好?歌本身的词曲和编配怎么样,算不算得上一首打动人心的好作品?
嘉宾发言
黄佟佟(作家):从商业角度考虑,是水准之作
歌本身是荷尔蒙的产物,他现在过了那个年龄。“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这句话其实十年之前我就听过了,我猜这个可能是个爆点。创作者可能有个观点,有些东西读者是buy(买账)的,有些是不buy的,但创作者很难去区分,比如这句话高晓松用出来发现受众很buy,我觉得是从商业角度考虑,是水准之作。我猜他是这种心态。这是一首不好不坏的歌,它是一个成熟的创作人在衡量了很多因素之后给出的一首商业作品。我觉得它之所以不感动人是因为不能触碰到这种来自荷尔蒙的呐喊,他过了这个年龄,就好像年轻人和中年人喊出在路上的话语,给人的感动是不一样的。歌曲本身还是要有能量的。
原野(DJ):曲风编曲演唱都平平
高晓松终于又做音乐了,只不过这一次他显得有点赶鸭子上架。好比你期待一个久违的米其林大厨,某天端出一碗汤,却有浓浓的泡面味。曲风平平,编曲平平,演唱平平,歌词呢,看你吃不吃这一套吧。试想你已事业有成,有车有房,不用挤地铁,不用愁养老,在某一个没有雾霾的下午,坐在后海的院子里点一杯咖啡看着光怪陆离的人群,这时候耳边一个略走音的文艺青年唱起这首歌,你也许也能感动得泪流满面。我们很难找回《冬季校园》随意几笔就能勾勒出“长发女生,白发先生”的高晓松。不过话又说回来,我们也走过了抱着笨重的录音机,一张卡带翻来覆去听到坏的年代。周遭在变,媒介在变,我们在变,何苦苛责一个厨子做不出他二十年前做菜的味道?
秦何人 (ONE音乐主编):除了旋律性其他再无建树
据说这首词曲是高晓松压箱底的作品之一,这样也就可以理解了,它老旧。还是满足了华语审美最关注的旋律性,在其他方面几无建树。歌词有点苍白,一会儿是田野,一会儿是海,这和半壁江山常用的“孤独”和“生命”没什么区别,落入俗套了。
兰博秋(乐评人):套路之作
旋律和编曲平庸,没有什么亮点,和声进行普通,走的是“套路”,整首歌几乎都在男声的中低音域,所以估计很多人听起来会觉得很平淡。从旋律到编配方面,都没听出来有什么“诗意”,更别谈远方了。这些年国内的民谣和摇滚在编曲方面进步小,大多都是“老路子”,可能以为除了“四大件”以外,再加一些合成器就显得高端了,其实不然。
《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
毕竟只是一首歌,
上升到价值观层面甚至被
泛政治化解读,未免过于上纲上线。就歌说歌,歌写好了,
歌曲想要承载的感情、价值观、
思想都会顺理成章地被接受,歌要打动人,
而不必以“德”服人。大家跑偏去讨论那么高深的问题,
事实上是不是可以归结到:
这歌写得不行,没有触动到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