禾刀
《过日子:农民的生活伦理—关中黄炎村日常生活叙事》
陈辉 著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6年1月版
只要是正儿八经从农村走出来的人,想必没有几个没听说过“过日子”这3个字。作者陈辉选择关中农村作为观察样本,除了其他地区或多或少有些作品论述外,还在于这里是炎黄文化的发祥地:即便是改革开放30多年后的今天,当地农村仍旧保持着较为完整的思维传统旧貌。
在陈辉看来,在关中农村,“过日子”代表了一种以“家庭”为中心的生产生活方式,不仅仅要解决生存问题,还必须有一种超越性的追求。正是因为有了超越性追求,人们在面对波折、苦难和各种危机时,才会有强大的精神支柱。
“超越性”一词略显隐晦,基于现状理解大抵是区别于农村地区的家庭理念。这或也意味,中国家庭传统大抵包括两个有着泾渭之别的镜像,即城市和农村。在更开放思维的影响下,城市家庭虽也注重生活,但往往更在意情感这一基石。“过日子”这一道德羁绊对城市家庭影响相对要小,农村则不同,感情在整个家庭概念中的权重虽然有所上升,但维系家庭发展往往牢牢占据难以撼动的地位。也因此故,当一个家庭或一个人被他人质疑不会“过日子”时,其出发点往往在于这个家庭的生活不够和谐,发展磕磕绊绊。在农村人的逻辑里,家庭发展是最为主要的衡量标准,背离这一标准的言行,均可能受到以自然村庄或者更大范围“族群”舆论的批判。
“过日子”是农村的生活伦理,更是一种秩序。“过日子”三字在农村也并非张口就来,往往是长辈对晚辈,至少是同辈,很少见下辈之于长辈。这或也表明,“过日子”属于多少带有儒家传统的等级道德说教。严格意义上讲,“过日子”并不是一个真正中性的农村俚语。会“过日子”和不会“过日子”,在农村显然是两种截然相反的道德评价。
有必要指出的是,“过日子”往往对应着另一俚语,那就是“翻了天”。当这句话出自长辈之口时,往往是对下辈背离秩序常规的言行的强烈反感;出自同辈,往往是对某一家庭不睦,闹得“动静很大”,彼此失去哪怕维系表面心平气和耐心的“客观评判”。这大抵也是村风村俗里“闲言碎语”的沃土之一。
我倒觉得,会“过日子”往往带有历史经验保守主义的韵味。会“过日子”往往意味着精于算计,懂得营生。相较而言,那些懂得享受的哪怕经济条件尚可的家庭或个人,至多只是落得个“会挣钱”而非会“过日子”的评价。
“过日子”的历史经验保守主义韵味主要表现在,“过日子”往往抛弃了当代人更为看重的情感基础,而是突出努力付出、鲜谈个人享受的道德荣誉感。所谓会“过日子”者往往把自己的人生乐趣寄托在后代的长大成才、飞黄腾达与光宗耀祖。一旦确立这样一个“远大”的目标,妇女往往是第一个“付出”的对象。现如今“嫁鸡随鸡,嫁狗随狗”观念表面上不复存在,但妇女因“朝前看、往远看”而选择忍气吞声、息事宁人现象,在农村仍有市场。
维系家庭表面稳定的观念在农村有市场,这里面确有陈辉所指的“立命”才能“安身”因素,更主要的恐怕在于,这一理念是儒家伦理与千百年来农村“历史发展规律”有机结合的结晶。儒家思想对家庭极其看重,同时又明确了家庭中的主次地位。还有,在中华上下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农村一方面孕育了灿烂的中华文化,另一方面饱受战争动荡,对于常处于社会底层的农村,不可预测风险极大。农村经受动荡越多,生活就越为不易。所以,要“过日子”就不能翻天,不能惹是生非,不能违背纲常,就得着眼家庭发展长远—“过日子”俚语反应的,是中国农村家庭的实用主义伦理。
《清流文化与唐帝国》
陆杨 著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6年3月版
本书强调从唐代特殊的政治心态和文化想象的角度去理解清流文化及其代表性群体,并解释唐代新政治文化的两个层面如何互动并产生新的政治格局,清流文化也使得唐帝国的政治文化理念在影响日益显著的同时也讽刺性地削弱了唐帝国自身的存在能力。
《二十六篇—和青年朋友谈心》
钱理群 著
东方出版中心
2016年2月版
作者的26篇讲演着眼于青年成长、成熟、成为时代精英所需要的材质、训练和应注意的实际问题,以及家庭建设、学校教育、社会秩序、体制和文化传统,以其对世界思想文化的精密观察、对中国社会历史的精深研究和对理想的瞩望,直面真问题,提出真见解。
《来份杂碎:中餐在美国的文化史》
【美】安德鲁·科伊 (Andrew Coe) 著, 严华容 译
时代华文书局
2016年2月版
自1784年美国的“中国皇后号”商船带着贸易代表团到达中国广州起,中国的饮食文化便进入了美国人的眼帘。在此后的200多年里,中餐与中国文化随着一波又一波华人移民的到来,在美国的土地上得到了蓬勃的发展,与美国文化不断融合。本书作者为美国知名饮食历史学家、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