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茶文化生态旅游的可行性分析

2016-03-31 07:48陈爱梅海口经济学院旅游学院海南海口571127
福建茶叶 2016年3期
关键词:生态旅游可行性分析

陈爱梅(海口经济学院旅游学院,海南海口571127)



云南茶文化生态旅游的可行性分析

陈爱梅
(海口经济学院旅游学院,海南海口571127)

摘要:茶文化生态旅游蕴含丰富的物质和精神文化,其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已成为农村新经济增长模式。本文选取云南茶文化旅游为研究对象,从当地的自然环境、历史文化以及茶俗文化等方面,分析云南开发特色茶文化生态旅游的可行性,旨在为当前各地的茶文化旅游挖掘地域特色、彰显地域茶文化特征提供实践参考。

关键词:云南茶文化;生态旅游;可行性;分析

我国是世界茶叶大国,自古以来国内诸多地区盛产茶叶,如安溪铁观音、云南普洱茶、太平猴魁、江苏雨花茶等等茶叶闻名全世界,每年产茶量也位居世界前列,深受国内外人民的喜爱,因此,茶叶经济成为当地主要经济支柱。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观念的提升,以及环境问题、生活压力等方面的影响,在国外生态旅游文化概念的影响下,茶产业以其博大精神的文化内涵与旅游业迅速结合,产生了新的经济增长模式——茶文化生态旅游。近些年,我国各地竞相开发茶文化生态旅游,本文选取云南茶文化旅游为研究对象,从当地的自然环境、历史文化以及茶俗文化等方面,分析云南开发特色茶文化生态旅游的可行性,旨在为当前各地的茶文化旅游挖掘地域特色、彰显地域茶文化特征提供实践参考。

1 开展茶文化生态旅游的现实意义

茶文化生态旅游是顺应中国绿色经济发展理念和构建社会精神文明建设的要求,更是作为传承民族传统文化,宣传环保理念的重要窗口。传统粗放型经济发展模式虽然推动中国经济的腾飞,但其也带来资源浪费、环境污染等一系列问题。面对中国经济发展的现状,国家提出绿色可持续经济发展观,从过去过度依赖消耗自然能源转变到发挥人力资源的发展道路上来,加强绿色环保理念,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目的在于培育“四有”公民,为物质文明的发展提供精神和智力支持,茶文化生态旅游将传统茶文化与旅游业结合在一起,利于进行民族传统的教育,增强民族自豪感、自信心和爱国主义精神。此外,现代生活节奏较快、工作压力之大,每天生活在钢筋混凝土之中,人们的内心极度渴望回归自然。茶文化生态旅游以其博大精神的茶俗文化契合了现代人们内心需求和审美观念,让其在自然与社会环境和谐一致的文化生态环境中,享受心灵的放松,体味人与自然、人与人以及人与自我三者的平衡审美价值。

茶文化生态旅游通过整合自然、茶文化以及传统农业形成了新的业态,其集茶生产、自然资源、茶文化内涵等为一体,将茶和茶文化作为主题,涉及观光、体验、茶艺、娱乐、商贸、购物、度假等多种旅游功能的新型旅游产品。[1]对于促进当地经济发展、调整产业结构、推动城乡统筹发展以及保存和继承民族民俗文化等方面都有重要作用。开展茶文化生态旅游业有利于带动了餐饮、酒店等行业的发展,促进了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就业,提高了当地百姓的收入。如青海海北藏族自治州茶园经济旅游,2007年旅游收入达到1800万元,新增近千个就业岗位,已经成为当地新农村建设的重要途径[2],对促进当地经济发展、传承民族传统文化、提高大众的素质等方面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 云南茶文化生态旅游的可行性

云南茶园经济持续走高,2014年据云南省农业厅茶叶处的统计,云南茶产业多项指标排在全国前列,全国采摘面积第一、产量第二、综合产值第三。整个云南省茶园面积达595万亩,茶总产量33.5万吨,实现茶叶综合产值370多亿元。尤其是云南的普洱茶产量一直处于稳步增长的状态,普洱茶产值首次突破百亿。[3]随着茶文化旅游日趋成为一种时尚,云南已开发优质生态茶园面积达1000亩的就有14处,总面积达21.21万亩,茶园面积居全国第一,主要集中于西双版纳、普洱市、临沧和保山地区。当然云南茶文化旅游的成功得益于当地自然环境、历史文化、民风茶俗、名茶效应以及国家、政府的支持。下面将着重从三方面分析云南茶文化生态旅游的可行性之策。

2.1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

云南地处我国西南部,与四川、贵州、广西壮族自治区、西藏藏族自治区等部分地区相邻。该地属于高原山区,全省山地面积占总面积的84%,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呈现高山峡谷之地貌。云南位于北回归线两侧,属于热带、亚热带高原季风气候,阳光充足、雨量充沛、日夜温差大,“晴时早晚遍地雾,阴雨成天满山云”的气候特色。如此优越的地理位置使其拥有适合植物生长的气候环境,因此,云南素来就有“植物王国”之美称,自古以来生产茶叶。全世界茶科植物共23属380种,其中15属260种分布在云南各个区域,而且其地区世界上著名的三大茶树王和千家寨2700年野生古茶树,这些古茶树大约有32颗,从野生型、过渡型到栽培型,吸引了很多游客前来观赏。[4]尤其是普洱茶,已经成为云南省的城市名片,也是中国茶文化历史最悠久、积淀最深厚的茶叶品种之一,随着种茶制茶生产工艺的进步以及茶树品种的改良,依据色香味形等特征将普洱茶分为月光白、紫芽茶等,此外,云南还盛产滇红茶、绿茶、翠华茶、竹筒香茶、三七茶等等。

2.2历史悠久的文化底蕴

云南茶叶历史悠久,从罗平、师宗县志考证中得知,2100多年前野生茶树人工栽培的历史。在1700多年“武侯遗种”的故事流传至今,武侯是指诸葛孔明,其也被现代人称之为“茶祖”。公元863年唐樊绰撰写的《蛮书云南志·管内物产卷七》中记载着:“茶出银生城界诸山,散收,无采造法,蒙舍蛮以椒、姜、桂和烹而饮之,”这是云南普洱产最早的文字记载。[5]随唐代社会经济的发展,国家不断增强,全国茶叶经济势头较好,这一时期茶馆也脱离了原生态的茶摊,到了宋代饮茶成风,诗歌、戏曲、评说等艺术形式逐渐引入茶馆形成现代茶馆的雏形。由于庞大的市场刺激,茶叶销售数量不断增加,商人以马帮为交通工具将茶叶运输到各个地区包括少数民族地区以及东南亚等国家,在明清时期形成了远近闻名的茶马古道,即官马古道、关藏茶马古道、江莱茶古道、旱季茶马古道、勐腊茶马古道,这五条茶马大道主要以运输普洱茶为主。

从云南茶叶经济发展的历史盛况看,但其在整个经济发展中云南茶叶历史底蕴深厚,古今中外皆有关于云南茶叶等记载,如清代张泓《滇南新语》、《滇海虞蘅志》、《红楼梦》以及俄国文豪托尔斯泰在《战争与和平》等都有关于普洱茶的饮茶描述。这些都为云南茶文化生态旅游开发提供深厚的文化底蕴,也为云南特色茶文化旅游和茶叶品牌宣传奠定文化基础,尤其云南普洱茶茶园更应该发挥普洱茶文化和品牌的历史发展。

云南从古至今的茶文化享誉中外,不仅有历史悠久的文化以及底蕴深厚普洱茶文化,而且还具有现代化滇红茶的文化,1938年冯绍裘先生经过多次试验后成功创制出红茶,以云南简称“滇”来命名[6]。红茶以降血糖、利尿、抗菌、解毒、降血压、降血脂、抗氧化、抗癌、抗辐射等功效,契合现代人们养生保健理念,在近现代受到全世界人民的喜爱。自20世纪60年代以,滇红一直作为国务院以及国家外事部门国礼级红茶饮品,更是赠送各国政要嘉宾的上等礼物,深受英国王室等欧洲贵族们的喜爱。正是因为其产茶历史久远,在长期生产实践中形成了具有地域特色的茶俗、茶道,而且云南居住多个少数民族,是其风土人情的文化旅游景点之一。

2.3千姿百态的民风茶俗

云南“茶马古道”五条线路从空间分布上体现了明显的民族性和区域性,阐释了多元文化共存共荣、良性循环的生态文化;从地理分布上涵盖了当今云南民族文化中心地区,如白族文化、藏文化、东巴文化、爨文化、古滇文化、傣文化等等,各个少数民族都具有不同的风俗茶俗。据统计云南当地有26个少数民族,对饮茶都有民族特色的喜好和方式,渗透在他们红白喜事、生娃、祝寿、祭祀、会友等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如云南的白族、佤族、彝族等有吃“烤茶”的习惯,而且各个少数民族的烤茶方式差别较大,有用竹筒烤、有用铁板烤、罐烤等等,制成的奶茶都具有各自的美味,滋味醇厚回甜。茶文化生态旅游中可以将此作为景点,现场烤奶茶,喝奶茶,让游客领略少数民族风情。又如藏族的酥油茶、傣族的凉拌茶、白族还有三道茶、苗族的虫茶、布朗族的青竹茶、彝族的盐巴茶、回族的盖碗茶等等都有各个民族的茶礼茶俗,其中凝结着深厚的民族风土人情。如白族的“三道茶”,顾名思义要上三道,每一道茶都具有不同的口味与寓意,第一道是烤茶,味道略苦,象征人生道路的艰苦;第二道上甜茶,寓意对客人身体、家庭、事业等美好的祝福;第三道上蜂蜜茶,味道甜中带辣,添加了花椒,表达情谊回味无穷日后常来常往的意思。这些不同的民风茶礼都说明茶在云南人民生活中的重要性,以茶会友、以茶相亲、以茶歌唱……多彩的茶文化是当地茶文化生态旅游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财富。

3 建议与展望

通过上述简要地分析云南的自然资源、人文历史以及民风茶俗等因素都为茶文化生态旅游的开发提供丰厚的物质文化基础。但在茶文化生态旅游竞争日益激烈的当下,云南在发挥自然资源、挖掘茶文化内涵的基础上,深入市场调研,细分客户群,根据不同的消费者年龄特征、兴趣爱好等,打造不同的旅游线路和产品,比如适合中老年人纯粹的茶文化生态养生游、适合青年人的茶民俗风情游等等,还可以根据不同的季节开发旅游产品如组织夏令营活动、少数民族节日游等等其他形式的茶文化生态旅游,创造云南茶文化旅游的品牌。

参考文献

[1]胡赛强.安溪茶文化旅游资源特色及开发策略[J].茶叶科学科技.2010(3):45~49.

[2]李娜.茶园经济可持续发展研究[J].青海社会科学.2010(3):90-93.

[3]中新网.云南“茶园经济”持续高热推动旅游新发展.2015-2-23.http://www.chinanews.com/sh/2015/02-23/7074970.shtml.

[4]王锋.云南茶文化生态旅游开发的基本策略探讨[J].甘肃农业.2006(12):272.

[5]周红杰,云南普洱茶[M].昆明:云南科技出版社,2004,2-16.

[6]中国普洱茶网.云南滇红的历史及制作.2015-3-31.http://www.puercn.com/hc/pz/83205.html.

作者简介:陈爱梅(1980-),女,海南海口人,农业推广硕士(生态旅游方向),教师、讲师。研究方向:休闲旅游,生态旅游等。

猜你喜欢
生态旅游可行性分析
PET/CT配置的可行性分析
隐蔽失效适航要求符合性验证分析
电力系统不平衡分析
宁都积极创建钩刀咀生态旅游型清洁小流域
生态旅游对野生鸟类行为的影响探讨
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发展趋势分析
生态旅游产品设计与规划研究
PPP物有所值论证(VFM)的可行性思考
自由选择医保可行性多大?
我国生态旅游的开发与建设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