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丽霞(广西艺术学院音乐教育学院,广西南宁530022)
福建安溪茶歌的形态特征分析
戴丽霞
(广西艺术学院音乐教育学院,广西南宁530022)
摘要:福建安溪是我国著名的茶叶产区,悠久的种植历史和独特的文化传统以及方言特点孕育了独特的茶歌艺术形式。本文从文化传统角度对安溪茶歌的形成和文化特点以及艺术形态做了深入的分析研究。安溪茶歌的具体形态可分为采茶歌、请茶歌、饮茶歌三种。这些形态与当地民俗风情具有非常独特的联系关系,视为我们研究茶文化和茶歌艺术的重要途径。
关键词:安溪;茶歌;形态特征
福建安溪茶文化历史悠久,别具风格,以茶文化为母体孕育了多姿多彩的茶歌艺术。安溪茶歌属五声调式体系,演唱语言主要是闽南地域方言。方言声调的独特性与茶歌旋律音调具有独特的契合关系,曲调悠长悦耳动人,浓厚的乡土气息和田野风格甚是独特。
安溪自古为中国茶叶之都,位于福建省东南部,四面环山,山区云雾缭绕,非常适合茶叶生长。在这种独特的气候环境中,安溪铁观音的品质享誉四海。安溪铁观音的种植和经营历史最早可追溯到唐朝,唐后期至五代十国年间,中国北方诸侯割据,兵荒马乱的生活给农业生产造成了重大影响,战争和兵役是造成劳动力人口急剧下降。福建安溪一带偏安一隅,远离战争,局势稳定,百姓安居乐业,而且气候条件温和适宜,再加之物产丰富,很多北方流离失所百姓来此定居,带来了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和经验[1]。经历了长久的适应磨合,逐渐与安溪当地的农业状况结合起来,开启了茶叶种植和经营。
唐中后佛教、道教兴盛,安溪也受到这种宗教文化的影响,寺庙种植茶叶之风大兴,几乎每个寺庙都有自己的茶园。佛教在民间的影响力尤为深渊,在佛教寺庙的影响下,民间的饮茶之风也开始盛行。在这种情况下,文人墨客,能工巧匠都开始接受和普及了茶文化,唐朝茶文化在上层社会收到极大追捧,随着历史的发展,这种高层消费开始逐渐向中下层转移,茶文化也开始从庙堂走向坊间。宋朝初期,安溪茶叶的生产种植已经形成了较大的规模和专业化的种植经验,这些都为更好地发展茶叶产业提供了重要的历史机遇。
茶叶文化的形成也逐渐使茶叶从物质消费开始转向精神载体,它带来的不仅是感官享受,同时也形成了独特的茶叶文化精神生活。茶歌这种艺术形式就是茶叶文化精神领域的一种典型代表方式,为我们在茶叶文化和消费过程中形成独特的茶叶文化交流方式创造了独特的条件[2]。数千年来,安溪种茶、制茶、饮茶、嗜茶、尚茶习俗使得安溪成为中国当之无愧的茶叶之都。茶诗、茶歌在这种独特的文化氛围当中也逐渐的形成,而且这些都成为影响和导致茶叶种植的一种非常先进的文化经验,成为影响和导致安溪茶歌的一种独特的文化历史。唐代文人墨客在安溪茶文化中留下很多经典的诗句,以茶为师,以茶为歌逐渐成为茶叶文化交流和发展的一条重要途径,也都为茶叶种植和文化发展带来了非常重要的影响价值。安溪茶文化发展至清朝年间已经蔚为壮观。清初同安诗人阮文锡作有《安溪茶歌》,乾隆年间《泉州府志》收录此作,成为现代人研究茶文化的一项非常宝贵的文化资源。这些诗歌也成为安溪茶歌的一个重要来源。
茶歌的第二种来源是由民谣而歌,这种来源主要是由民间而生。茶文化从起源来看主要分为两种,一种是上层社会名流雅士为基础酝酿而成的茶叶文化,另一种由民间传唱而成的茶文化,这些茶叶文化交流过程中逐渐成为影响和导致茶叶文化交流和形成的一种重要方式,同时也为我们在茶叶文化交流中形成独特的茶叶文化实现方式创造了独特的历史机遇。民间民谣的传唱成为茶歌文化形成的一个重要来源,而且随着历史的发展这一来源在整个茶歌文化中扮演的角色越来越重要。这都为我们在整个茶叶文化交流中形成独特的历史和文化氛围带来和创造了重要的历史基础[3]。如“油甘好吃嘴尾甜,观音茶丛四季青,哥有情来妹有意,月到十五自然圆”。民间情歌与茶歌的结合使得歌曲别出心裁,明末清初,随着安溪乌龙茶的崛起,文人墨客在品尝香浓味醇的安溪乌龙茶时.更是文思泉涌,关于茶叶的对联也成为一种文化现象,茶叶文化在这种文化交流中成为影响和提升茶叶文化实现方式的一种非常重要的艺术来源。茶歌在安溪的名山胜境,乃至坊间农户非常盛行,茶歌的创作者和传唱者也多为这些地区的能歌善舞者。这些都成为影响和提升茶叶文化和交流的途径和渠道。在长期的交流和磨合中茶叶歌曲不断丰富壮大,而且也造就了整个茶叶文化和茶叶艺术的实现方式,成为影响和提升茶叶文化交流活跃度的一项非常重要的资源。
安溪茶歌大致可以分为采茶歌、饮茶歌、请茶歌、情歌等多种方式,这些都成为影响和提升茶叶歌曲质量的一种非常重要的实现方式。同时也为我们在了解茶叶文化过程中提供了丰富的资源。
2.1采茶歌。茶农上山采茶时所唱的茶歌,劳动间隙休息之作。演唱形式主要分为三种,两人对唱,一人独唱,和一人唱众人和。最初的采茶歌大多为即兴编唱,歌唱形式比较单一,不是特别复杂。这种歌曲的生命力较强,因为它与劳动生活息息相关,只要茶农劳作期间这种采茶歌就会一直存在于他们的劳动过程中,而且一些经典和具有代表性的采茶歌也会在农业生产过程中不断传唱和积累。劳动生活的喜悦心情和疲劳感赋予了采茶歌独特的生命意蕴。
2.2饮茶歌。饮茶歌也是安溪茶歌的一种重要形态。它产生于休息空闲喝茶时唱的歌曲。最初的饮茶其内容主要涉及茶农的劳作生活。相比采茶歌而言,饮茶歌比较舒缓,情绪性较强,因为其内容多为抒发劳作之苦和生活中的感叹感概,演唱方式多为中场中和,三五几人,位居而坐,一同品茶鉴赏茶叶。这些也都成为影响和提升整个茶叶歌谣艺术生命力的一种非常重要的方式。
2.3请茶歌。招待客人时所唱的请茶歌也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安溪茶歌形态。安溪人以茶待客的民俗风情是这种茶歌演唱的直接来源。每逢有客人到家,主人便生气火炉,将茶烹起来,品饮一番,席间茶歌四起对唱应答,其乐融融。这种风俗演唱至今,而且也成为一种茶文化的体现方式。饮茶之歌在这种茶叶文化中成为中国茶文化的典型代表,目前在我国中原一带的大多数地区都以茶待客,但是请茶歌的传唱并不多见,视为安溪茶歌的一种艺术形式,这些茶歌的艺术文化也逐渐成为安溪地域文化中的精髓,他们在为中国乃至世界茶文化的形成和普及做出了非常重要的贡献。
安溪茶歌具有很强的节奏性,伴以独特的闽南方言发音特点,节奏平仄自然流畅,这与安溪独特的茶叶风格和特点非常切合。
安溪茶歌的旋律音调与方言声调关系较为密切,方言的声调阴平、阳平、上声、阴去、阳去、阴入、阳入的特点与茶歌艺术的结合比较充分。茶歌本身是一种来自民间的艺术形式,方言是孕育这种话艺术形式的主要实现方式,安溪茶歌在曲式上,较为简短,易于传唱,。
综上所述,福建安溪茶歌的形态特征非常明显,这与源远流长的地域茶文化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研究和探索安溪茶歌的艺术特征必须首先了解独特的茶文化以及在这种文化背景下茶叶的独特实现方式,使之在影响和提升茶叶生产和文化传播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安溪茶歌的形态形成与当地人民的民俗风情,生产特殊性也有着较为紧密的联系。
参考文献
[1]周吉.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之我见[J].中国音乐学.2014(03):5-8
[2]潘妍娜.云南石屏“花腰”彝族祭龙仪式初探[J].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2005(01):93-97
[3]蒋栋元.试论茶的文化功能[J].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05):90-93
[4]付翠屏.满—通古斯语族诸民族传统民歌的形态特征[J].中国音乐.2014(02):72-74
作者简介:戴丽霞(1980-),女,广西梧州人,硕士研究生,副教授,研究方向: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