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箪食壶浆迎王师”,真实军民情

2016-03-31 07:21
环球时报 2016-03-31
关键词:子弟兵军民军队

许森

今年春节以来在微信圈广为流传着一个为身边士兵买盒饭的故事,让很多人感动。这是一幕“箪食壶浆以迎王师”的场景,虽然有人怀疑事情的真实性,但我作为人民解放军的一员,可以自豪地说,这折射出真实的军民之情。

“子弟兵”在中国历史上并不鲜见。秦汉时期有西楚霸王项羽的“江东子弟兵”,南宋有岳飞的“岳家军”,明朝有戚继光的“戚家军”,清朝还有曾国藩赫赫有名的“湘军”。这些“子弟兵”因为有乡土血缘的纽带,有较为明确的政治目标,在战场上都表现得十分出色。但他们服务和效忠的对象全都只有一家一姓。解放军则完全不同,从诞生之日起,她的成员就是来自老百姓,所以称“人民子弟兵”。这一称谓历经战火硝烟的考验与锤锻,逐渐固化下来。

土地革命时期,人民子弟兵凭着坚定的信仰、明确的“主义”粉碎无数次“围剿”斩杀,吸引无数追随者;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新四军与亿万人民群众用血肉之躯让日本侵略者陷入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解放战争中,我党我军尽管在人数、武器装备上与国民党相比十分悬殊,却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作风赢得百姓真心拥护,仅用三年就将红旗插上海南岛。

正如毛主席所言,“兵民是胜利之本”。当年,翻身农民唱着“最后一碗米,送去做军粮;最后一尺布,送去做军装;最后一个娃,送他上战场”的歌谣,组成绵延几十里的支前大军。人心向背,一目了然。

抗美援朝期间,作家魏巍的《谁是最可爱的人》感动了几代人,“最可爱的人”也变成了人民子弟兵的又一个称谓。“我是一个兵,来自老百姓”这首脍炙人口的歌曲,诠释了“军民是一家”的朴素真理。

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和平年代,无论是几次边境作战,还是抗震救灾、执行急难险重任务,每当人民群众生命财产遭遇到危险时,挺身而出的总是军人,军爱民、民拥军的故事不断在中华大地上传诵。老一代英模有雷锋、谢臣、欧阳海;新一代的有因救老农民而光荣牺牲的军校大学生张华,为解决边疆人民“吃水难”,跋涉2万余公里打井580余眼的“模范团长”李国安……新形势下,军民关系遇到一些新情况,一些习惯做法、需求方式若不及时调整,可能会影响军队在人民群众心目中的形象。一些过去军地之间可以口头协商的事,现在要讲收益、讲条件;事关国防、军队演习训练的事过去主要靠行政命令、讲大局,现在上级下命令、发指示很难协调进行;前些年某些部队从事生产经营等也存在与民争利的问题;还有个别军人违法违纪、军车违章行驶、少数人贪腐等。探讨新型军政军民关系、军民融合式发展课题是军地双方共同的责任。

中央军委果断决定“全面停止军队有偿服务”,是让军队回归使命、聚焦打仗的英明决策。我军是党绝对领导下的新型人民军队,一切为了国家和人民,除此之外,没有更不应有自己的任何私利。

战争年代水乳交融的军民之情是红色基因的宝贵组成部分。新军事变革提出新要求,但革命军人始终是人民子弟兵,性质宗旨、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永远不变。▲(作者是国防大学科研部编研部部长)

猜你喜欢
子弟兵军民军队
聂荣臻首提“子弟兵”一词
包围童话镇的“军队”
数形结合法在初中数学解题中的应用
写好行动显真情
美要派上万军队阻止“大篷车”
军民融合:破题与思辨
四位军队党代表直面敏感话题
“子弟兵”称谓的由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