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元霞 吕冬伟 徐榕雪 张晓晖 潘仕梅
【摘 要】教学质量监控是教学质量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教学管理工作中具有特殊的地位和重要的作用。然而由于多方面的原因,使得目前高校院(系)级教学质量监控体系还不很完善,存在诸如教学质量监控意识不强、制度建设不完善等问题。本文站在院(系)一线教学管理人员的角度,对院(系)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思考,提出完善高校院(系)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若干建议。
【关键词】教学质量;监控体系;院(系)
教学工作是高等学校的核心工作和中心任务,教学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高等学校的办学质量和学校声誉,是高校建设永恒的主题。2001年,教育部发布“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提出建立健全教学质量监测和保证体系的指导意见,强调加强监测和保证体系建设,将教学质量监控工作建设成为一个系统工程。建立有效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对提高教学质量,保证教学过程的顺利进行,规范教学管理有着重要意义。目前,我国高校的内部管理体制多为“学校—院系”二级管理。在二级管理模式下,除了学校教学委员会和教务处作为校级教学管理职能机构,代表学校对各教学院(系)、各专业的教学工作进行质量监控管理以外,院(系)作为学校的基本教学单位,也要全面地承担起本院(系)教学质量的提高工作。因此,强化院(系)级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建设,对于建构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长效提高教学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1-2]。本文站在院(系)一线教学管理人员的角度,以切身的感知,对院(系)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思考,提出完善高校院(系)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若干建议。
1 当前院(系)教学质量监控存在的问题,面临的困难和挑战
1.1 院(系)教学质量监控意识不强
院(系)教学质量监控意识不强,有院(系)领导、教师以及学生三方面的原因。一是院(系)领导对学校抓教学质量监控存在较强的依赖心理。院(系)的领导认为,院(系)的主要功能是组织教学,按照教务处的学期教学计划安排制定相应的院(系)教学计划并实施,接受学校检查,较少主动考虑自身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建设问题。这种普遍存在的对于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和教务处的依赖心理,严重制约了院(系)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建设的进度和成效。其次,是教师对参与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建设的积极性不高。教师是教学质量监督检查和评估的最为直接的客体,要求他们同时成为建设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主体,存在诸多的不适应。例如,在现行教师系列职称评审制度中,不仅考核教师的教学工作量,同时考核教师的科研工作量。教师除了把精力放在教学上,不得不把许多精力放在学历提升、写论文、做课题上。这在客观上都严重制约了一线教师把全部精力用在教学质量提升上,对进一步参与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建设的热情不高。再次,是学生对院(系)教学质量监控的参与度不够。如今,考试成绩是学生获得奖学金、评定三好学生、保送研究生和找工作的重要依据。相较于参与院(系)教学质量监控而言,学生更在意把更多的精力用在如何提高考试成绩上。
1.2 院(系)教学质量监控制度建设不完善
实现高等学校院(系)的教学质量监控,首先要确定各项质量监控的建设指标。目前,院(系)教学质量监控通常依附于学校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体系,教学质量评价结果直接来自于学校评价的数据,院(系)很少依据自身的专业特色开展有针对性的教学质量监控和评价,这就导致院(系)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形同虚设,各项监控措施和制度建设不够完善。如常规和非常规的教学检查制度,听课制度,教学信息反馈制度等,未形成独立于教务处检查内容之外的有针对性的检查制度。其次,教学检查通常由院(系)领导和教研室主任承担,缺少院(系)级教学指导委员会(小组),检查组成员的构成中忽视了一线教师在教学检查中的作用,使得检查内容和检查形式不能很好的贴合教学实际。
1.3 院(系)教学质量监控过程管理不到位
严格的过程管理是对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和制度建设有效运行的保障。在教学质量监控的各个教学相关环节,如课堂教学、实验教学、生产实践教学、本科毕业论文、考试等,通常缺乏对各重要环节的监督和检查内容形成一系列文件规范和管理办法,仅凭历年经验无法有效规范监控的量化和运行效率,很有可能出现一年度一变化的随机监控措施,使得院(系)教学质量监控体系评价指标失去连贯性,对院(系)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建设和运行的稳定性不利。
2 完善高校院(系)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若干建议
2.1 提高院(系)教学质量监控意识
首先,院(系)领导应该充分认识到院(系)教学质量监控对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性,积极推动学院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建设。院(系)教学质量监控可以视为对学校整体教学质量控制的重要补充,建立自我完善、自我约束的教学质量监控系统是提高院(系)教学质量、进而提高整个学校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这就要求院(系)领导真正将教学质量监控工作纳入自己的思维视域去认真对待,研制切实可行的规范来保证实施。院(系)领导在学校教学质量监控框架下根据本院的专业特点、学生状况、师资状况等方面进一步丰富和细化院(系)级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包括各种相关制度的制订和落实步骤、内容的精细化、主题的系列化、资源优化、特色传承等等。其次,充分调动一线教师参与院(系)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建设的积极性。为了使一线教师积极主动地参加到自身所在院(系)的教学质量监控活动之中,院(系)应该制订奖励措施,对于那些积极参与的教师要大力扶持和奖励。比如适当给予一定得工作量;在评优评先等各种奖项上给予适当的政策倾斜,等等。再次,院(系)要充分发挥学生投身教学质量监控的积极性。鼓励他们客观公正地评价课程设置、教学计划、教师授课、实践教学、教材选购等各个方面。如,可采取定期召开小范围学生座谈会、发展学生信息员、班主任谈心等等方式。将学生纳入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有助于院(系)教学质量监控机制的建设和良好运行。
2.2 加强制度建设
基于院(系)教学单位在教学质量监控中起基础性的支撑作用,必须依照学校总体办学目标和办学指导思想,建立和完善院(系)教学质量标准制度,以及教学质量和信息反馈检查制度。一是,要建立教学培养方案编制制度,在教学计划制定过程中,应注重调查研究社会、经济和科技发展对人才培养的要求。二是,要建立教学大纲编写与教材选用制度,规定教学大纲编写的科学性和实效性,保证所选用教材的质量标准。三是,要建立教学质量检查和信息反馈制度,及时了解和掌握教学过程中的经验和问题。具体有:定期教学检查制度;青年教师课堂教学试讲制度;教案检查制度;教研室集体备课制度;随堂听课制度;建立激励和约束机制;学生座谈会制度;学生信息员周报制度;完善考试制度;毕业生质量跟踪调查制度等,从而全方位的建立教学质量的检查和评估制度。
陈秀梅认为,一所高校教育质量的高低归根到底取决于院(系)的教学组织、教学实施和教学管理的情况,要建立和完善院(系)教学工作质量评估办法,健全院(系)级教学质量管理责任制[3]。成立院(系)级教学指导委员会(小组),成员除院(系)领导和教研组长外,还应吸纳一线骨干教师。委员会(小组)负责对院(系)教学质量标准制度,以及教学质量和信息反馈检查制度等进行制定和更新,完善教学质量监控制度建设。
2.3 强化过程管理
强化过程管理,首先需要院(系)领导从思想上认识到过程管理对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性。需制定和出台一系列保障教学质量不断提高的有关政策和办法,如课堂教学环节。在如何更好的组织课堂教学内容,提高课堂学生参与度方面,可以采取提问式甚至翻转式课堂授课方式,记录参与课堂提问或讨论的学生名单,给予课程成绩中平时成绩一定的加分。学院通过听课或检查记录表等方式,来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如本科毕业论文实施环节,采取开题动员、制定提交材料模板、中期检查、评审修改后抽查等方式,强化毕业论文的实施过程管理,有效监控毕业论文质量。如考试环节,通过试卷印刷前的试卷质量审查,课程成绩中平时成绩的给分记录表归档、评、阅卷质量抽查等手段强化考试的过程管理,做到公平、公正,规范成绩给定的合理性。
强化过程管理还可以充分考虑本院(系)的专业特点、师资现状等,通过授权并指导下属的专业教研室对所属教师和教学环节进行教学过程管理。系主任及教研组长除了按照学校及学院的教学检查及考核要求进行配合操作,诸如上传下达、互相听课、互相检查试卷袋等等,还要根据专业方向进行专题探讨或就教学中发现和遇到的问题展开调研,提出带有针对性的过程管理办法和措施,经院(系)教学指导委员会(小组)讨论通过后开展实施。
强化过程管理势必需要学院管理人员和教师付出更多的精力和时间,需充分调动教师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院(系)要给教师们创造长期稳定的宽松、融洽、积极向上、公平公正、学术氛围浓厚的工作环境,同时让教学、教研、科研方面做的好的教师起到领头羊的作用,让所有人都动起来,逐渐形成“所有人都在努力,我也不能落后”的忧患意识;结合职称评定、工作量、评优等方面实现激励机制,形成教师自身的原动力。
3 结语
院(系)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建设和有效运行,离不开院(系)全体师生的共同努力和参与,离不开一个立体的信息传输和反馈网络。对于院(系)接收和发布的教学信息,教学干事/学生干事要及时反馈给院(系)领导和全体师生,以促进教学问题的尽快解决。还应指出,建设院(系)教学质量监控体系,不能闭门造车,或直接套用校级教学质量监控内容。要善于向兄弟院校学习,善于针对院(系)的教学特点进行创新,避免流于形式,重复劳动。
【参考文献】
[1]张平,孙宏伟,冷秀丽.论高校精品工程建设中院系教学管理工作创新[J].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4):349-353.
[2]胡晓敏.高校教学督导工作与教学质量监控系统[J].高教发展与评估.2005(2):34-36.
[3]陈秀梅.高等学校院(系)教学质量监控机制研究[J].大众科技,2005(3):126-127.
[责任编辑:王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