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刻科(平顶山学院,河南平顶山 467000)
安溪茶歌艺术特点及其发展现状研究
潘刻科
(平顶山学院,河南平顶山 467000)
传统音乐作为我国非常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其在我国传统艺术中的地位是非常重要的。安溪茶歌作为音乐艺术的一种形式,无论从艺术结构形态还是艺术类型,与传统的类型相比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本文正是以此为基础,对安溪茶歌艺术特点及其发展现状进行研究,并提出相应的改进策略。
安溪茶歌;艺术特点;发展现状;未来趋势
传统音乐文化艺术形态的形成和发展,在彰显我们民族特质方面产生过非常重要的作用,是人民艺术创造力的历史结晶,音乐中所蕴含的精神内涵和物质文化特性丰富多彩,值得研究和探索。中国地大物博,音乐的形式也呈现出多样性的特点,中国茶歌的种类众多,其中安溪茶歌是优秀的代表之一,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茶歌是人们在茶园劳作中即兴创作的民歌形式,其作用是能够缓解人们在劳作中所产生的疲劳感,又能够达到抒情言志的社会功用。但是,随着社会生活的发展,茶歌这种民歌形式逐渐衰落,人们对这种传统音乐艺术的了解越来越少。近些年,随着茶行业如火如荼的发展,传统民族文化之一的茶歌又逐渐走入了人们的视野,受关注度也在日趋增加。有些产茶区旅游景点,悦耳动听的茶歌再次在郁郁葱葱的茶园里飘扬,让游客感受一番传统艺术的魅力和田园生活的闲适,减小了城市工作和生活的压力,平添了音乐带来的愉悦和美感。
安溪县坐落于福建省东南沿海,隶属于泉州市,有着“中国茶都”的美誉,是茶歌的发源地之一。安溪的气候温暖湿润、风景秀丽、山川俊美,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其中茶文化一直以来兴盛繁荣,现成了自己的特色和风格。茶歌起源于茶园,具有消除艰苦劳动的疲倦感和抒发内心的情感等功能,勤劳的茶农通过茶歌表情达意,从侧面反映了劳动人民的审美情趣和艺术涵养。
茶歌内容非常广泛,涉及到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诸多方面。安溪茶歌泛指一切使用茶歌调进行演唱的安溪民歌。安溪茶歌形式呈现出多样化,打破了传统意义上理解的茶歌的局限性,从歌曲内容和演唱方式来看,发展出许多独特的类型。
(1)原生态茶歌。是茶歌最古老的表现形式,也是其最纯正的一种类型。这类茶歌起源于茶农们生活艰难时期,因生活在贫困之中,让其曲调特点较为低沉。比如,《卜吃好茶着二泡》、《请琳一杯铁观音》等是原生态茶歌的典型代表。(2)劳动歌。产生于人们的劳动过程中,是人们在劳动时经常会演唱的歌曲。这一歌唱形式涉及的内容较为广泛,具有抒发情感和配合劳动的作用。比如,《采茶歌》、《长工歌》等是其中的主要代表。(3)时政歌。产生于历史上的动荡时期,不稳定的时局带给人们经济上的损失和生活意志方面的摧残。这一类型的茶歌特点是表达对现实的不满,结构较为紧凑,唱起来朗朗上口,代表作品有《南兵哥》、《红军哥》等。(4)仪式歌。顾名思义,是在举行仪式的过程中所演唱的茶歌,具有非常浓郁的地域色彩,曲调浪漫优美,而且带有一点神秘感。比如,《婚礼歌》、《诀术歌》。(5)情歌。是茶歌中最喜闻乐见的一种形式,流传范围最广。一般的演唱形式为男女对唱,通过一来一往、一问一答的方式层层推进,最终达到情感表达的高点。情歌又分为初情、痴情、怨情、离情等多种情感阶段,其代表作有《夫妻别》、《一丛好花》。(6)生活歌。家庭是社会结构最基本的元素,茶歌中的生活歌主要是反映伦理关系和家庭生活,内容特点是提倡夫妻和睦,或者表达一定的生活哲理。比如,《十日顾军歌》、《劝世歌》等。(7)历史传说歌。安溪有着悠久的历史,本地区有种各样的历史传说,创作者将历史传说融入到歌中去演唱,也反映了安溪地区自古以来人文昌盛。从内容特点来看:一是中国历史传说或者名著的歌谣,二是闽南地区流传的历史传说歌谣;三是以安溪县为故事背景所传唱的传说歌谣。这类代表有《孔明借箭》、《詹典嫂告御状》等。
安溪茶歌与普通的民歌相比,自身的特点非常明显。自有的独特属性,蕴含着地区特征的传统音乐艺术,富有情感和美感的歌唱形式,让人深深地感受到了其中所蕴含的魅力。传承安溪茶歌必须要了解其艺术特点,只有将其艺术特点予以梳理,才能够让人们了解到安溪茶歌的内涵。
2.1方言的特点
语言是历史文化发展的产物,各个地区的人因为历史发展的不同,地域条件的限制而形成了不同的方言。方言从一定角度上来说,也是地域文化和民族心理的反映。闽南地区的方言被称为“古汉语的活化石”,蕴含着悠久的历史信息和文化沉淀。例如,安溪茶歌演唱中没有唇齿音和翘舌音,韵母具有鼻化韵,鼻腔音较为突出,这些是中国汉语古音的一部分特征。安溪茶歌采用适合闽南人的表达方式创作,使用闽南方言进行演唱,又能兼顾到中国传统音乐的基本特征,逐步发展成为一个独具地方特色民歌种类。安溪茶歌在结构和声韵上受到了晋唐文化的影响,是一种存古性很高的传统歌唱艺术形式,具有较高的文化艺术研究价值和意义。
2.2结构特点
安溪茶歌的基本结构属于“四句头”的山歌,体式为七言四句一节,且多节成篇。在格律上并没有严格的统一要求,利用各种语气助词的衬托,让茶歌演唱起来非常具有韵味,如古诗词般的文化气质,也彰显出其具有的独特艺术魅力。茶歌的前两句一般以写景入手,然后层层深入,叙事或表达情感,一般的曲目篇幅较小且具有可分性,各个部分配置的非常严整。从曲式结构上来看,通常是由两个乐句和四个乐句构成的单一部曲式,加入衬词、村腔,这种风格尤其突出。从唱腔结构上来看,加腔结构在安息茶歌中并不是衬词,也不是语气助词,而是对歌曲中的某一部分直接选取,并加以重复,以获得抒情达意的效果。
2.3节奏和节拍特点
茶歌在历史的发展中,主要是依靠口口相传进行传承的,由当地人民对其进行加工、提炼,进而形成富有特色的歌曲。安溪茶歌的节奏和节拍丰富多变,主要有单拍子、复拍子和混合拍子。在演唱时,使用闽南方言的特殊语音,以及遵守平仄韵律,因此,安溪茶歌的节奏形式和节拍类型比较特殊。从节拍上来看,安溪茶歌中较为常见的节拍是2/4、4/4拍,也有不少3/4、3/8、6/8等节拍。这些节拍根据节奏的需要进行单独使用或者混合使用,适应了闽南语的发音特点。从节奏上来看,安溪茶歌的节奏比较自由,它不像一些号子等民歌具有极强的节奏感,而是通过长短句型的结合,形成富有情感的曲调和唱词。
2.4调式旋律特点
安溪茶歌的调式构成主要是以商、羽、徽五声调式为主,旋律发展最有代表性的是羽调三音框架式,音程关系主要是由小三度和大三度构成的。三音框架式加上商音就构成了四音音列,为三音框架增添了新的韵律和色彩。在“羽、宫、商、角”四音音列上增加徽音,就构成了羽调式五声音阶,此种调式音阶在安溪茶歌中应用最为广泛。也就是说,安溪茶歌的调式以“三音”为基础,由简到繁,逐渐趋于完整,旋律的色彩也随之丰富起来,让音乐的形式和内容更加鲜明。
3.1所面临的严峻局面
安溪茶歌是我国传统音乐中的一颗耀眼明珠,是人们在生产和生活中凝结出来的精神财富,蕴含着人们的生活态度、情感表达和审美等理想,具有深层次的文化内涵。曾经在人们缓解压力、感情沟通和凝聚力方面发挥过重要作用。但是,随着现代流行音乐和其他娱乐形式的发展,作为传统音乐艺术一种的安溪茶歌面临着愈遭冷遇的窘境,流行的范围在缩小,了解安溪茶歌的人在减少。年轻人对于茶歌的欣赏和学习丧失了兴趣,因为缺少接班人,有些曲目随老艺人的逝世而消失,传承面临着青黄不接的尴尬局面,这种自然纯朴的艺术形式难脱衰落的命运。尽管国家和专业人士对于我国传统文化瑰宝的保护和传承非常重视,相关的研究和探索并未间断,但是要想让其恢复活力,甚至发扬光大有不小的难度。
3.2保护对策
如何保护好传统音乐艺术?需要社会和政府部门积极的配合。
第一,相关部门应当对安溪茶歌的保护制定具体的政策。把茶歌与安溪茶文化以及旅游相结合,通过宣传安溪茶叶和旅游,顺带宣传安溪茶歌,让更多的人了解茶歌的这一文化艺术形式;鼓励当地人在生活中积极学习和表演茶歌,特别是青年人对茶歌的兴趣,让越来越多的青年人加入到茶歌的传承中来;鼓励创作者把这种古老的艺术与当代的新式的歌唱艺术相结合,改编出适合现代人情趣和审美观的曲目。
第二,社会上的老艺人要积极担当起茶歌传承的责任,通过收徒或者教学的方式让越来越多的人掌握“茶歌”的唱法。改变茶歌口口相传的传承方式,运用先进的制作方法,录制经典的曲目,并通过网络的方式进行传播,让这一地方特色明显的艺术引起更大范围的关注,特别是音乐专业人士的关注。
第三,需要当地的媒体、文化组织和社区文艺团体重视本地文化艺术的保护。媒体对于优秀的曲目和表演艺人给予宣传和推广,在制作旅游节目、茶文化等节目时把安溪茶歌结合进去,也丰富了节目的内涵,达到两全其美的效果;文化组织支持茶歌创新,如组织老艺人、舞蹈人才、音乐专业人才,把茶歌与舞蹈结合起来,也可以把茶歌与地方戏结合起来;社区文艺团体积极对茶歌的学习和传授,在日常娱乐中,如广场舞加入茶歌表演的曲目,社会文艺培训班和幼儿园加入茶歌教学的内容,传承传统文化艺术不仅仅是艺人和相关部门的责任,也是社会大众的责任。
茶歌,不应当因为时光的流失而消逝,而应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创新性发展。安溪茶歌作为地方特色和原生态的传统音乐艺术,有着可圈可点的独具艺术特质的“闪光”部分,是我国传统音乐艺术大家庭中一员。要做好研究、保护、创新和传承工作,需要社会各方面给予关注和支持,不断寻找新的发展途径,让优秀的民族文化与音乐艺术得到传播和弘扬。
[1]叶彦.安溪茶歌艺术特点研究与发展现状调查[J].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2015(2):120-126.
[2]王铭芬.安溪茶歌欣赏[J].艺苑,2015(4):99-100.
[3]吴少静.泉州传统闽南语民歌的地域色彩研究[J].泉州师范学院学报,2012(1):27-31.
[4]欧阳绍清.赣南客家采茶戏研究现状及启示 [J].大舞台,2012(2):158-160.
[5]吴少静.泉州传统闽南语民歌研究[J].人民音乐,2012(7):70-72.
[6]卓颐.闽南民歌传承与保护反思[J].民族论坛,2012(24):107-109.
[7]杨丽霞.闽台本土音乐在地方院校教学中的实践研究——以视唱练耳课程为例[J].民族艺术研究,2013(2):67-72.
[8]陈汀滢.福建闽南民歌《灯红歌》的音乐分析[J].美与时代(下),2014(8):75-77.
潘刻科(1982-),女,河南宝丰县人,硕士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音乐学声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