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论视域下的茶名外宣翻译问题与对策研究

2016-03-30 17:27:06李卫丽郑州澍青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河南郑州450064
福建茶叶 2016年9期
关键词:译法目的论命名

李卫丽(郑州澍青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河南郑州 450064)

目的论视域下的茶名外宣翻译问题与对策研究

李卫丽
(郑州澍青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河南郑州 450064)

中国的茶文化源远流长,是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系统中重要的组成部分。茶名是世界各国人民了解中国茶文化的一个窗口。研究中国茶的命名方式和种类,对中国茶文化的外宣有重要的促进作用。本文以目的论为视角,探讨了中国茶名外宣翻译问题与对策,以促进中国茶文化的外宣。同时,为出台权威的茶名相关术语字典提供借鉴和参考。

目的论;茶文化;茶名;外宣翻译

在中国,菜单名英译有《中文菜名英文译法》的指导,药品名翻译有《药品商品名称命名原则》来规范。然而,在茶名外宣翻译方面,官方始终没有出台统一的翻译原则,这使得中国茶名翻译中极度不规范、不统一。在市面上,我们经常发现茶名音形相同本质不同、茶名易引发错误关联、一茶多译、茶名无“茶”等茶叶英译名混乱的现象。为此,我们有必要对中国茶名外宣问题进行系统的研究,找到中国茶名外宣翻译的有效对策。

1 目的论简介

目的论最早兴起于德国。克里斯汀娜·诺德全面总结和完善了翻译理论,提出翻译目的论的概念。该理论强调以译文预期功能为目的,制定切合翻译目的的翻译策略,不必过度注重译文与原文是否对等。简言之,就是根据特定的翻译目的,采用特定的翻译方法或策略,以实现译文在目的语环境中所需要实现的交际功能。

2 茶名外宣翻译的目的和意义

在全球一体化的大背景下,我国对外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交流活动日益增多。中国传统文化的外宣翻译有着“让中国走向世界、让世界了解中国”。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髓。茶文化外宣翻译是世界了解中国文化的窗口,是中国对外传播民族文化的渠道。然而,我国茶叶分类和命名方式多种多样,是茶文化外宣翻译的重点和难点。同时,茶名翻译也是茶文化对外宣传的基础。

概括来讲,中国茶的命名方式包括:由色泽命名、由产地命名、由典故命名、由文化内涵命名。总之,中国的茶名除了字面上的意义,还蕴含着深刻的文化内涵。如果对外翻译时,只表达字面意义,译文会比较肤浅;如果只注重文化内涵,又会给读者的阅读增加难度。译者在翻译茶名时,应围绕以下两个目的进行:(1)为对外宣传中国茶文化奠定基础;(2)促进全世界更全面地了解中国并逐渐认同中国文化。

3 茶名外宣翻译存在的问题

3.1以产地命名的茶,只音译地名

在中国的茶叶种类中,以产地命名的茶叶数量很多,比如六安瓜片产自于六安市、凤凰单丛产自于凤凰山。一般而言,对于以产地命名的茶叶,在对外翻译时直接采用音译的方法,六安瓜片被译成Liu An Gua Pian、凤凰单丛被译成Fenghuang Dancong。这样的翻译方式过于简单,不能将茶叶的特色和种类表现出来。以六安瓜片为例,六安是地名,瓜片指茶叶状似瓜子,这种直接音译的方法无法说明瓜片体现的是茶形。

3.2茶名音同、意不同,引起读者误解

有些茶名的读音完全一致,译者若不注意从实质上进行区分,很容易引起读者的误解。比如,潮汕有一种茶,泡茶的方式非常讲究,需要花费很大的功夫。因而,这种茶被称作“功夫茶”,即功夫茶艺。在英文中,没有“功夫”的对应表达词汇。因此,按照音译法将其译成“Gongfu Tea”。此外,中国还有一种“工夫茶”,指的是制作精良的红茶。这两种茶名的音同意不同。译者在翻译时,如果不注意区分实质,将两种茶混为一谈,会使外国读者对我国茶文化的认识产生缺失。同时,也给读者造成困惑。

此外,也有一些茶形同意不同,也容易让译者忽略本质差异,误导读者。日本有一种茶,在种植过程中刻意将茶树遮阴来提高叶绿素含量。因而,该茶叫做“玉露”。在英文中,“玉露”的对应表达是“Gyokuro”,指的是“a type shaded green tea”。中国也有一种茶叫“玉露”,因茶色翠绿如玉而得名。译者将中国的“玉露”译成Chinese gyokur。显然,这种译法是极为不妥的,很容易让读者误以为中国的“玉露”和日本的“玉露”是同一种类,只是产地不同而已。

3.3茶名与常见实物错误关联,曲解原意

中国有许多茶名与其它实物重名,这很容易让译者将茶与重名的实物错误关联起来,曲解茶名的原意。比如,福建有一种茶,发源于福建省建阳县祝桃洞。在福建建阳县的方言中,“祝”字的发音和“水”字发音一模一样。因此,这种茶被叫做“水仙茶”。在茶名外宣中,“水仙茶”被翻译成narcissus tea。这与茉莉花茶的译法如出一辙。茉莉花茶是由新鲜的茉莉花和新茶们在一起窨制而成。这让译者误以为水仙茶和茉莉花茶一样,是因制作方法而得名的。

3.4没有尊重外国读者的文化和审美习惯

中外文化背景不同,审美习惯也存在很大的差异。比如,龙在中国是权力、尊贵的象征。中国古代皇帝穿的衣服被称作龙袍、坐的椅子被称作龙椅,就连生的孩子都叫做龙子龙孙。但是,在西方国家,龙却象征着邪恶,被解释为“大蛇,凶暴的人,严厉而有警觉性的女人”。简言之,龙寓意着撒旦、魔鬼。中国有一种茶叫“西湖龙井”,有一种英文译法叫做“dragon well”。这种翻译方式没有尊重外国读者的文化和审美习惯,不但不利于读者的理解和接受,还有可能引发读者的抵触情绪,给中国茶文化的外宣翻译带来困难。

3.5一茶多译,术语不统一

在中国茶名外宣中,多种特点组合命名的茶翻译难度最大。以洞庭碧螺春为例,这个名字译者在翻译时,很难面面俱到,往往选择其中一个方面进行翻译。因而,就出现了一茶多译的现象。该茶的译本有Dongtlng Biluochun(音译版)、pring Spiral(意译版)、Green Spira(意译版)、a special brand of tea(直译版)。

4 关于茶名外宣翻译对策的探讨

目前,比较常用的中国茶名外宣翻译方法有:直译法,意译法,音译法和约定俗成法。在进行茶名外宣翻译活动时,可以根据实际需要采用不同译法。但是,这几种译法不足以促进我国有效进行茶文化对外宣传。针对以上提出的茶名外宣翻译中存在的问题,笔者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

4.1在尊重双方文化差异的基础上灵活运用翻译方法和技巧

茶名外宣翻译不是简单的中英词汇对换,而是两种文化的碰撞和交流,是一种跨文化交际。因此,要想成功地进行茶名外宣翻译,就必须充分了解和尊重中西方文化差异。在尊重对方的文化和审美习惯基础上,结合茶的自身特点,灵活进行翻译,以产出目的语读者能够准确理解和接受的译本。一般来讲,以产地命名的茶,宜采用拼音译法,必要时加注释;以形色香特点命名,宜采用直译加音译的方法;以创制人的名字或茶树品种命名的茶,宜采用音译法,以传说故事或美好祝福命名的茶,可采用多种译法组合的方式,既保留原名中的美妙意象,又体现出中华民族尚美求雅的审美习惯。需要指出的是,在翻译涉及动物、颜色等方面的茶名时,一定要考虑译文读者的历史文化,以便让译文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接受中国文化。此外,译文读者很难理解以这些意象和元素命名的茶。这种类型的茶名在外宣翻译时具有很大的挑战性。译者在翻译时,要从读者的角度出发,采用读者易于接受的翻译策略。通过这种策略,降低读者的理解和接受难度。此外,还可以加上注释,进一步进行说明,以将茶名或专业术语的含义准确完整地表达出来。

4.2译者要加强对茶文化背景知识的学习,夯实翻译功底

要想保证翻译质量,译者必须具备相关领域的背景知识。无论是口译或笔译,译者在翻译时都要考虑相关背景知识。茶名外宣翻译存在诸多问题的根源之一是译者对茶文化相关背景知识的了解不深入、不全面。因此,要想做好茶名外宣翻译,译者必须加强对该领域中的概念、原理和术语的学习。只有译者对中国茶文化相关背景知识和表达方式有较全面和深入的了解,才能选择更恰当的翻译方式,产出更准确的译本。相反,如果译者对中国茶文化相关背景知识和表达方式的学习和理解不到位,难免出现断章取“译”或望文生“译”的问题,致使译本与茶名本身的含义出现“错位”或“脱节”的现象,给读者造成困扰,也不利于中国茶文化的外宣传播。

4.3统一规范相关术语,促进我国茶文化的有效传播

目前,我国官方还没有出台茶名外宣翻译统一规范的相关术语词典。在茶名外宣翻译中,也没有相关专业人士进行指导。这使得中国茶名经常出现一茶多译的现象。要想提升茶名外宣翻译质量、促进中国茶文化对外传播,政府相关部门要承担组织、引导的职责,通过各种方式和渠道统一规范相关术语。比如,与外国茶学专家共同合作,共同商讨茶文化相关术语翻译的规范标准,出台权威的茶名相关术语字典。同时,通过网络或其它形式,推广使用已统一的茶学术语。

结语

中国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华,也是每一个中国人的骄傲。茶名外宣翻译是世界了解中国茶文化的一个窗口。在茶名外宣翻译中,以让译本读者理解接受为目的,可以有效传播茶名的文化内涵,促进茶文化的国际交流与融合。需要注意的是,以目的论为理论指导,并不是意味着要完全以译本读者的理解和接受为目的。

[1]赵萍,谭正新.外宣翻译之特点在《云南普洱茶》英译中的体现与应用[J].云南农业大学学报,2011(5):113-117.

[2]黄友义.坚持“外宣三贴近”原则,处理好外宣翻译中的难点问题[J].中国翻译,2004(6):27-28.

[3]柳菁.目的论指导下的茶名外宣翻译问题与对策研究[J].语文学刊,2014(4):124-127.

[4]孔润常.一部《红楼梦》,满纸茶叶香—《红楼梦》中的茶文化探究[J].东方食疗与保健,2005(1):50-53.

[5]庄晚芳,唐庆忠,康立新等.中国名茶[M].浙江人民出版社,1979.

李卫丽(1982-),女,河南兰考人,硕士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翻译,英语教学。

猜你喜欢
译法目的论命名
命名——助力有机化学的学习
倒译法在韩汉翻译中的应用探究
有一种男人以“暖”命名
东方女性(2018年3期)2018-04-16 15:30:02
为一条河命名——在白河源
散文诗(2017年17期)2018-01-31 02:34:08
从“目的论”三大法则谈外宣中古诗修辞的翻译
从目的论看环保公示语的汉英翻译
翻译功能目的论视阈下的科技文本翻译——以认知无线电翻译为例
目的论视角下的影视剧字幕翻译研究
正反译法及其原则
海峡科学(2011年10期)2011-03-22 02:45:00
“好”字译法种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