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羽(重庆青年职业技术学院财经管理系,重庆 400712)
中小茶叶企业的经营管理模式分析
倪羽
(重庆青年职业技术学院财经管理系,重庆 400712)
茶企所面对的销售环节的供应链系统,构成了同业之间乃至域内之间产品竞争的载体。因此,当前需要在供应链系统上来优化茶企的经营管理模式。通过对三个方面的短板问题进行提炼和分析,当前茶企经营管理模式的优化策略包括:建立O2O销售模式、完善预算、团队组建、研发夏季速饮产品、借助文化包装产品。最后需要强调,随着我国步入后工业化时代,与之关联的信息化技术也应植入到茶企的经营管理之中。
茶企;经营管理;优化;策略
在当前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需要对中小茶企(下文简称:茶企)的经营模式进行分析,并在分析基础上实施优化工作。之所以提出这样的观点在于,茶企大都分布在茶叶种植区域,而茶叶种植区域又大多分布在高山和丘陵地区,这就决定了茶企在空间上与市场的间隔较大。这一现实问题决定了茶企在寻求传统分销模式下的经营管理方式,并无益于茶企对市场环境进行精确把握。事实表明,当前的同业竞争不仅是茶企之间的竞争,更是供应链体系之间的竞争。其中,茶企所面对的销售环节的供应链系统,构成了同业之间乃至域内之间产品竞争的载体。因此,当前需要在供应链系统上来优化茶企的经营管理模式。另外,随着我国步入后工业化时代,与之关联的信息化技术也应植入到茶企的经营管理之中,所以本文在论述中也十分重视时代视角。
从笔者的行业调研结果中,可以概括出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
1.1成本控制方面存在问题
这里的成本不仅包括具有显性特征的会计成本,还包括具有隐性特征的沉淀成本。对于会计成本的控制问题主要在于流通领域,即在依托传统分销渠道的销售能力时,因茶企缺乏市场议价能力,所以在供货服务和回款等方面都面临利益侵蚀。再者,域内茶企之间的竞争也势必增大了同业之间的竞争压力,进而在显著弱化了对流通成本的控制力度。沉淀成本的发生归因于资产专用性损失,而这在当前茶企优化产能结构时表现的较为突出。
1.2品质提升方面存在问题
不可否认,许多中老年消费群体对茶叶制品的需求偏好是稳定的,但这部分消费群体并无法成为茶企利润的核心创造者。十八大之后,茶企的高端茶叶产品出现了滞销局面,这就表明:未来茶企需要充分挖掘国内和国外两个市场,并在茶叶制品的性价比上做文章。但由于受到固有技术工艺理念的制约,一成不变的包装和一成不变的口感,似乎并无法征服青年消费群体和国外客户。需要指出的是,保持茶叶制品的固有口味有助于形成产品文化,但对于以上两个消费群体而言,则以更加“务实”的方式来消费茶叶。
1.3品牌建设方面存在问题
纵观我国茶企的经营格局,其大都以中小型企业为规模。这就说明,通过市场选择后证明,中小茶企的经营规模和格局是符合茶叶生产和销售需求的。既然如此,这些茶企也应担负起振兴当地经济的重任。然而,即使有茶企的管理者具有这样的愿景,但缺乏产品品牌号召力的情况下,他们也显得心有余而力不足。可见,目前诸多茶企的品牌建设还存在短板。
具体而言,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进行归纳:
2.1成本控制方面的难点问题
前面提到了两类成本,对于流通中会计成本的控制而言,由于存在着市场议价劣势的制约,茶企在成本控制中显然存在着难题。从当前业态的发展趋势来看,近期这种议价能力现状不会得到根本改变。而且,中间商的运营成本也不断提高,在人工成本和房租的倒逼效应下,必然会侵蚀茶企的原有利润。可见,在固守这种经营模式,茶企的经营状态将无法获得显著的改观。对于专业生产设备的更新换代来说,则存在着这样的一种情况,即不更新无法与供给侧改革相适应,而一旦更新又将增大企业的会计成本和沉淀成本。
2.2品质提升方面的难点问题
众口难调,这是中国的一句谚语。事实证明,国人对待茶叶制品时也会融入自己的理解和喜好。而最为显著的便是对茶叶口感的追求,所以这就为品质提升带来了瓶颈。但正如我国的餐饮业和饮品业那样,尽管都在继承传统行业文化,但对食材工艺的创新却从未停止。因此,这里就需要从茶叶制品的需求特征出发,对其需求的全过程进行品质提升。当然,品质提升的着力点仍有待茶企技术部门进行研讨,而这又需要与市场需求结构相对接。
2.3品牌建设方面的难点问题
品牌本身就内含有产品文化元素,而且随着品牌号召力的增强,也预示着消费者更加认同茶企的产品文化。但现实表明,我们的诸多茶企还未能将突出产品文化纳入到经营管理之中,管理者仍将注意力放置在技术层面。不难理解,在现代商业社会这种经营管理模式肯定是有局限的。
在问题导向下,这里从以下四个方面来思考茶企经营管理模式的优化之路:
3.1与“互联网+”时代形成共振
在本文开篇之处就已提到,需要在时代视角下来审视茶企的经营管理优化工作。面对茶企传统经营模式下的议价劣势,若是一味的依靠中间渠道商来进行产品销售,其将严重制约茶企的产品市场推广的绩效,也将制约茶企的回款效率。因此,借助“互联网+”时代下的电商平台,便能以0渠道的形式来与市场消费者相接触,最终突破传统经营模式的瓶颈。
3.2严格执行全面预算管理制度
严格执行全面预算管理制度的目的在于,强化全员参与和全过程管控。这里主要针对沉淀成本的控制而言的,受到财务人员的知识结构限制,他们对于设备采购事项只能被动的进行资金预算管理,而无法对企业管理层提出建设性意见。因此,这里应突出“全员参与”下的成本管理。实践表明,沉淀成本的过度生成往往归因于技术领域中的信息不对称使然,所以预算管理团队的组建至关重要。
3.3突出茶叶快消品的便利特色
统一集团的主打产品之一便是“绿茶”,这种饮品极大的方便了消费者的饮用之需。从中便给予了笔者的启发,茶企完全有技术能力来延伸自己的产品线,而逐步纵向涵盖下游的需求节点。也只有这样,茶企的产品在业界才能形成显著的市场识别度。
3.4收集产品所在地域文化信息
提出茶叶制品的文化元素,是提升产品品牌号召力的关键之处,也是建立市场识别度的重要手段。为此,茶企策划部门需要通过走访和网上搜索来获取产品的地域文化信息。
根据以上所述,实施策略可从以下四个方面来构建:
4.1建立O2O销售模式
O2O销售模式便是众所周知的线上线下同步销售模式,它借助电子商务平台在虚拟市场环境中向全球客户推销产品。前面已经提到,不少茶企并不具有区位优势,所以通过搭建电子商务平台便能有效弥补他们的区位劣势。这里需要对线下线上销售实施销售分工,即线上主要发布产品信息和传递产品文化,线下则可以设点进行产品体验。由此,线下应收缩渠道宽度,使得以精品来作为客户体验的产品,并派专人辅助中间渠道商的工作。
4.2完善预算团队组建
针对目前茶企优化产能结构的大趋势,需要通过完善预算团队组成来规避技术领域的信息不对称现象。为了降低团队运作成本和规制技术信息外露,茶企可以在内部技术部门选择技术人才,由他来提供设备引进的可操作性和经济价值。然而,由财务部门从资金统筹的角度来进行资金预算。或者说,这位技术人员主要以顾问的身份存在着,他并不会对最终的立项和资金预算产生实质性影响。随着设备采购立项完毕,该预算团队便自动解散。
4.3研发夏季速饮产品
茶企需要研发夏季饮品,借鉴统一集团“绿茶”的成功,来开发出符合旅客、青年消费者、国外消费者都能接受的产品来。这里不去讨论产品研发的细节问题,而是站在经营管理的角度提出,应在销售装包和市场目标客户定位上下大力气。以美国客户为例,他们的速食文化全球皆知,并且对于茶叶饮品也主要以冷的冰红茶为主。因此,茶企就可以针对性的开发出口感符合美国客户喜好,便捷使用的饮品来。为此,这是不少茶企的技术创新方向。
4.4借助文化包装产品
具体而言,便是以茶文化来包装产品。以四川峨眉山地区的茶企为例,该地区属于高山地区,是我国绿茶的重要场地。为此,该地区的茶企就可以充分挖掘佛教文化与茶文化的联系,并从茶文化的植根性视角来包装产品,使得产品信息能够吸引消费者的眼球。借助电子商务平台,可以借助图文并茂的形式来传递产品的文化信息。
在当前时代背景下,优化茶企经营管理模式必须顺势而为,那种抱着固有经营模式的想法,只会使茶企在市场洗牌中被兼并。因此,在未来的经营管理中需要提升技术创新管理工作的绩效,通过推动技术创新管理工作来实现茶企的可持续发展。另外,茶叶生产企业在满足消费者需求链条的延伸上不仅要拥有市场意识,还需要正视企业自身的利益诉求。在资金约束和成本控制要求下,企业可以与旅行社、品茗店、茶叶专卖店进行业务合作,通过授权和返点等形式来建立起社会合作式连锁经营管理模式。在与社会商家进行合作时还应重视进行客户关系管理,这主要从平衡商家利益和增强私人关系交往等方面入手。
本文认为,当前需要在供应链系统上来优化茶企的经营管理模式。通过对成本控制、品质提升、品牌建设等三个方面的短板问题进行提炼和分析认为,当前茶企经营管理模式的优化策略可围绕着:建立O2O销售模式、完善预算团队组建、研发夏季速饮产品、借助文化包装产品等四个方面来构建。最后需要强调,随着我国步入后工业化时代,与之关联的信息化技术也应植入到茶企的经营管理之中。
[1]黄成美.网络营销与传统营销的差异[J].企业家天地:中旬刊,2011 (12):57-58.
[2]李辉.企业培训研究新视角:培训前涉因素与培训效果关系研究——兼论工作满意度的中介效应[J].南开管理评论,2011(8):44-46.
[3]朱海燕.试论湖南苗族茶俗的商业化运营[J].江西农业学报,2009 (9):184-186.
[4]寻桂兰.流动的晓溪——婺源县上晓起茶文化村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调查及传承[J].农业考古,2010(2):265-270.
倪羽(1982-),女,重庆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经济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