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茶叶产业国际贸易竞争力的探析

2016-03-30 17:27:06沈雁飞苏州旅游与财经高等职业技术学校江苏苏州215104
福建茶叶 2016年9期
关键词:国际贸易竞争力茶叶

沈雁飞(苏州旅游与财经高等职业技术学校,江苏苏州 215104)

我国茶叶产业国际贸易竞争力的探析

沈雁飞
(苏州旅游与财经高等职业技术学校,江苏苏州 215104)

茶叶发源于我国并传播到世界各地,我国也是世界上主要的茶叶生产国和出口国。然而,和我国茶叶种植面积和产量不成正比的是,相比其他新兴产茶国,我国的茶叶产业的国际贸易竞争力优势并不明显,还需要进一步发力,提高在国际市场的话语权。

茶叶产业;国际贸易;竞争力

我国区域广阔,南北维度跨越大,茶叶产地分布比较辽阔。按区域划分,基本可以分为四大茶区:西南、江南、江北和华南茶区,其中,生产茶叶的省份多达21个。与其他茶叶生产国相比,我国茶产区种植面积和茶叶产量位次相对稳定,2007年以来一直都稳居世界第一。然而让中国茶企颇为尴尬的是,我国茶叶产业的贸易状况却并不乐观,诸如市场经营秩序混乱、质量安全屡被曝光等等,都对绿色贸易形成了较难突破的壁垒。而斯里兰卡、肯尼亚和印度等产茶国,却在国际贸易上做的风生水起。因此,如何提升我国茶叶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已成为我国茶产业生态链条上的每一个环节都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本文将从我国茶叶质量提升、茶叶品牌培育、茶叶技术革新、茶叶标准化体系等方面,针对我国茶叶产业国际竞争力如何进一步提高这个话题,进行建言献策。

1 国际竞争力在世界贸易活动中的重要地位

在任何商业行为和市场经济活动当中,竞争是保持市场活力的动力之一,同样,只有保持了足够的竞争力,才能使得企业产品在市场中获取一席之地,进而占据市场优势地位、主导市场走向。上升到国际市场层面,市场竞争自然也上升为国家和国家之间的贸易竞争,竞争力也就成为国际竞争力。国际竞争力的定义问题,一直在不同学者和不同研究机构之间难以形成共识。

在《贸易政策术语词典》中,对竞争力的描述为:“某一企业、某一行业或者某个国家在经济效率上不被其他企业、行业或者国家所击败和赶超的能力。”

目前全世界种植出产茶叶的国家共有58个,消费茶叶的国家和地区多达160多个。据中国产业信息网发布的《2016-2022年中国茶叶行业市场评估及投资前景评估报告》,2014年,全球茶叶产量502.6万吨,与2013年基本持平。其中,亚洲茶叶产量占世界总产量84.7%,中国茶叶产量209.2万吨,占全球茶叶总产量41.6%。但是,中国茶叶出口市场仍以欠发达国家和地区为主:2014年我国茶叶出口至125个国家和地区,其中70%为欠发达国家和地区。二是出口产品结构仍以大宗散装原料茶为主。受我国茶叶企业实力水平限制,只能向国际市场输出多为散装、贴牌的、低附加值的大宗茶,企业利润微薄。茶企改善目前这种经营情况,提高利润率和影响力,唯一的途径就是在竞争力上下功夫击败竞争对手,赢得良好的国际市场口碑,通过多种贸易手段,把别人占据的市场份额据为己有。

2 我国茶产业国际贸易现状和竞争力分析

先看一组来自中国食品土畜进出口商会茶叶分会的数据:2015年我国农业产品出口总额同比有所下降,但茶叶出口量实现大幅增长,并远远高于市场预期,特别是出口总额创下了新高。海关统计数据显示,2015年我国茶叶出口量达32.5万吨,同比大幅上升了7.8%,贸易总额达到88亿元,同比大幅上升了8.6%。

业内人士分析,三点原因促成去年我国茶叶出口实现增长:首先是去年下半年,人民币中间价主动贬值,对我国企业出口形成促进作用;其次是美国等主要茶叶销售市场需求量有所提升,刚性需求有所恢复上涨,我国茶叶产品的出口总量得以大幅拉升;最后是国际质量标准越来越苛刻,在这种形势倒逼之下,中国茶企不得不花足力气,强化质量管理,不断提升茶叶品质,从而让中国的茶叶产品在世界舞台上形象得到进一步提升。

尽管在世界市场上,中国茶叶已经占有一席之地,但是不代表着中国的茶叶,就一定能成为国际市场的主角。中国的茶叶产品贸易发展,仍面临着诸多考验。从2006年以来,中国茶叶出口量始终徘徊在30万吨左右。随着国外技术壁垒的越来越严苛,检测项目越来越多变,中国茶产业的外贸风险还会有所加剧,出口量要想实现大幅增长,还有诸多困难需要克服。

上个世纪末的十年内,我国对欧洲国家的茶叶出口量快速增长,曾在1998年达到4.2万吨的历史高度;但随着欧盟农药残留检测标准实施后,我国茶叶因农药残留超标,对欧洲的出口量被迫快速递减,并在2005年降至1.61万吨的历史低位。近10年来,中国出口欧盟茶叶虽然有所回升,但始终维持在2万吨左右。反观欧盟进口的茶叶原产国——肯尼亚,一方面自然环境相对较好,采茶期长,无污染、少虫害,另一方面,很多肯尼亚茶园茶厂,其投资者和建设者大多来自欧盟国家,企业主的人脉因素也影响出口欧洲相当部分的市场份额。因此,我国茶叶出口欧盟避不开的障碍就是贸易壁垒。

此外,不同国家的饮茶习惯差异也对我国茶叶出口形成负面影响。如:欧美及中东地区等主要茶叶消费地区,主流茶品是红茶。在绿茶消费方面,尽管也逐年上涨,但仍以袋装绿茶和绿茶饮料为主。中国出口这些地区的绿茶,绝大部分还是以原料茶的商品形态出现,利润率低,市场占有率小。

综上所述,中国茶叶产业若想在国际贸易上实现质的突破,在竞争力上能够大幅提升,还需要在生产技术和主导茶叶消费方面继续发力。

3 对我国茶产业提升国际贸易竞争力的几点建议

在同一市场上的同质茶叶而言,价格越低其竞争力就必然越大。然而,这个规律对于跨越国界的国际市场而言,显然是行不通的。由前面的论述不难看出,我国的茶叶产业的国际贸易竞争力仍需进一步提升,以谋求更大的经济效益。在此,我结合茶叶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决定因素和影响因素,提出几条对策和建议,希望能对我国茶叶产业国际竞争力的提升有所帮助。

3.1培育国际知名茶叶品牌,打造国际市场良好声誉

进入21世纪以来,无论是国际上,还是国内市场上,关于品牌所属权之争的商业案例层出不穷,追其原因不难看出,一个知名的商品品牌,不但能在市场上赢得广泛的美誉度,提高市场的竞争力,最大限度地占据市场的份额,更能在自身价值基础之上带来更多的附加利润。大家都知道,英国的一款知名茶叶品牌叫做立顿。从19世纪末,立顿就开始了其全球化市场的扩张之路,100年后的1992年,立顿红茶成功打入了中国市场,并在大中城市中占有相当大的份额。许多都市白领和高收入者,都以喝立顿红茶作为身份象征。但不为普通消费者所知的是,英国并非世界上的茶叶种植国,其品牌创始人汤姆斯·立顿一句“从茶园直接进入茶壶的好茶”的广告词、良好的市场形象、上乘的产品质量,奠定了立顿坚实的品牌基础。

反观我国茶叶市场,虽然茶叶品种繁多,但真正叫得响的茶商品品牌却少之又少。受传统营销思维影响,茶叶的命名还大多以茶品分类再加产地或厂家命名:如福鼎白茶、安吉白茶、安化黑茶、安溪铁观音、祁连红茶等等。缺少品牌的现状,已成为我国茶叶产业国际竞争力提升的障碍。从传统营销向现代营销转变,建立培育茶叶的知名品牌,对提升我国茶产业国际竞争力来说已经刻不容缓。这就要求我国茶企深入研究国际市场,细化茶品分类,从茶叶原料生产、再到茶叶加工工艺和商品包装上不断创新,以满足不同层次市场的不同层次需求。此外,还要采用多种传播渠道,以各类重大活动为载体,进行茶叶品牌声誉度进行有效传播,进一步扩大品牌在国际市场的影响力。此外,我国茶叶要想改变“名茶优势、名牌弱势”的现状,还需要政府相关部门、行业内相关组织和社会各界共同参与,共同培育、扶持我国优势茶叶品牌,做大做强品牌的世界美誉度,把优势茶叶品牌的影响力,转化为国际贸易竞争中重要的支撑动力。

3.2改善工艺、制定高标准质量体系,突破绿色贸易壁垒

长期以来,我国的茶叶种植以分散种植为主,产业从业人员素质良莠不齐,在加工环节上不同企业之间也有很大差距,从而造成我国茶业质量标准化体系建设滞缓的局面。所以,提高茶农文化素质,质量安全意识和生产管理技术势在必行。茶农是茶叶最初生产者,其自身素质最终表现在茶叶的品质上。然而受自然条件的影响,我国茶农接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茶叶种植观念还是依赖于上千年的传统传承,信息来源相对封闭,国外市场最新需求状况得不到有效更新。茶叶在生产加工过程中,标准化操作概念淡漠,这些因素对我国茶叶产业的发展都十分不利。针对茶农素质低下的现状,政府及相关部门应当定期举办相关培训课程,组织专业技术人员,深入茶园茶企,对茶叶生产过程中的每一个关键步骤进行技术指导。另一方面,还要培养大批的复合型人才,准确把握WTO规则、熟知对外贸易相关法律法规,及时关注了解国际标准的最新变化,以适应国际贸易过程中瞬息万变的经济新秩序。

此外,农药残留也是制约我国茶叶产业真正走出去的原因之一。做为农产品来说,农药残留在所难免,但由于缺失相关的技术参考标准,也使对农产品的农药残留缺乏监督标准。此外,由于我国农业科技发展速度较快,农药品种更新换代速度较为频繁,而与之不匹配的是,市场的检测监督标准却多年不变,这就造成生产环节和监督标准的严重脱节。在茶叶出口过程中,每年都会有相当数量的茶叶,因农药残留超标而影响到了顺利出口。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对于茶叶产业来说,制定完善高标准的标准化生产体系,引导从业人员按照标准化来生产,是提升我国茶叶质量的关键所在之一。尽管目前来说,出台茶叶产业的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和国家标准多达500来项,但缺少统一的标准现状,让从业者在实际生产过程中,存在“盲从”的现象。这就给我国质量监督部门和农业部门提出了更多的要求,针对统一标准缺失的现状,应及时完善和更新现有的标准化体系,与国际标准体系做好无缝对接工作。此外,还要进一步对出口国家的行业标准做深入研究,以国际市场的茶叶安全卫生指标为标准、参考国际先进的检测方法和验证理论,对我国的检测手段和标准进行不断完善,提升国内自我检测能力,更好地为茶叶顺利出口保驾护航。

3.3针对性优化产品结构,明确国际市场突围方向

受区域文化和饮食习惯的影响,国际茶叶消费国的饮茶习惯相对固定,在短时间内很难被打破。所以,我国茶叶出口品种在走“遍地撒网、重点培养”的路线,很难在国际市场上轻易有所突破,然而一旦有所作为,面临的市场是巨大的。

面对国内国际两大市场,国内茶企应该分析自身优势,优化配置资源,有针对性地调整优化产品结构,精准定位国际市场和茶叶消费国的贸易发力点,进行行之有效的精准营销。以绿茶为例:在目前的国际茶叶市场上,我国的绿茶具有明显优势,出口量占世界绿茶出口总量的80%以上。而绿茶的重点市场,不是市场相对成熟的日本、新加坡等亚洲近邻国家,而是市场潜力巨大的欧美市场。再以我国特色茶品为例:如乌龙茶、黑茶、白茶等,都是我国的特有茶种,目前在国际市场上的市场份额不大,所以在未来的数年内,都可以对茶叶消费国进行针对性的消费引导,进行市场的深耕。

我国茶叶在国际市场上,还一直以中低档茶的姿态出现,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我了我国茶叶的国际贸易竞争力。面对现状,茶企应当进一步研发茶叶精深加工产品,大力发展优质茶叶,淘汰低档茶叶,以满足消费者日益提升的茶叶消费层次。

4 结语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茶叶种植国和茶叶产区,在国际贸易方面历史悠久,早在19世纪末,我国茶叶就大量出口欧洲,并主导了整个世界出口市场的格局。可以预见的是,随着各方面举措的齐头并进,只要找对方法,明确方向,我国的茶叶产业国际竞争力必然会得到大幅提升,茶叶产业在国际贸易舞台上一定能够重塑辉煌。◇

沈雁飞(1975-),男,江苏苏州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国际经济与贸易。

猜你喜欢
国际贸易竞争力茶叶
《茶叶通讯》简介
茶叶通讯(2022年2期)2022-11-15 08:53:56
你应该知道的国际贸易
藏族对茶叶情有独钟
创造(2020年5期)2020-09-10 09:19:22
警惕国际贸易欺诈
中国外汇(2019年10期)2019-08-27 01:58:04
点扬国际贸易(上海)有限公司
塑料助剂(2019年3期)2019-07-24 08:51:20
论外卖品牌的竞争力
消费导刊(2018年10期)2018-08-20 02:56:32
香喷喷的茶叶
快乐语文(2018年36期)2018-03-12 00:56:02
日本竞争力
“北上广深”pk城市竞争力
南风窗(2015年11期)2015-09-10 07:22:44
2015年《国际贸易》月刊总目录
国际贸易(2015年12期)2015-03-10 10:3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