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晓飞
(长春工程学院人文社科部,吉林长春130013)
茶文化视域中对当代高校文化教育的发展研究
高晓飞
(长春工程学院人文社科部,吉林长春130013)
茶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也是体系化反映我国传统文化特点的重要内容,通过有效融入茶文化内容,能够为当前高等教学体系文化教育寻找到合适的切入点,在帮助大学生形成全面人文素养的同时,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文化辨析意识和观念,实现传统文化的有效传承。而将茶文化与高校文化教育相融合的过程,也是高校教育机制创新发展的方向和必然要求。本文拟从当代高校文化教育模式创新的必要性引入,结合当前当代高校文化教育活动开展的新要求,深入分析基于茶文化视域开展当代高校文化教育活动的具体思路。
茶文化视域;当代高校;文化教育;发展研究
高等教育是我国整个教育体系的核心,也是决定教育质量的重要因素。因此高等教育体系的内容直接关系到教育机制的发展状况,可以说,高校教育就是教育的风向标。通过对以往高校教学状况进行分析,不难发现传统教学模式只为关注学生学习成绩和知识教育,忽略学生文化素养培养的片面教学思路。这就使得高等教育与学生培养之间存在极大脱节。在用人市场导向下的今天,大学生人文素养匮乏这一问题和弊端日益明显,因此想要实现高等教育机制创新发展就必须从融入人文素养出发。茶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和精髓,只有将传统茶文化内容与整个高等教育机制相融合,才能从根本上实现高等教育目的。
文化素养是一种内涵,其对人的影响是基础性的,也是导向性的。良好的文化素养能够为人各类综合素养的全面发挥提供重要支撑,同时文化素养也是人丰富和掌握其他素养的基础及前提。对学生而言,高等教育阶段是其人生成长的关键阶段,良好、全面的高等教学体系能够为学生终身学习和成长产生积极影响。通过对传统高校文化教学状况进行研究,不难发现其存在一系列问题和不足,而这些问题的存在影响了大学生的全面成长。而之所以要实施高校文化教育模式创新,主要是基于:首先,传统教学模式与当前人才培养之间的间隙与矛盾逐渐增加,传统教育模式只有不断发展创新,才能满足高校人才培养的客观要求。而做好高校文化教学模式创新,才能培养出满足社会发展所需的人才。因此从传统教学模式与现代人才培养之间的有效衔接上看,必须通过融入文化元素和内涵,实现模式创新与时代需要相匹配。
其次,随着高等教育理念不断成熟,当前我们在进行对学生培养教学过程中,必须以学生综合素质提升为切入点,而做好学生综合素质提升的关键就是文化素质教育,这是基础,也是前提。目前大学生就业压力居高不下,社会对大学生综合素质的要求也不断提升,其不仅需要学生掌握相应知识内容和理论技能,同时对学生文化素养也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很多用人单位在选聘大学生时,往往对大学生人文素养有着较高期待。因此,从社会要求上看,只有做好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具体培养,才能确保学生在毕业之后,顺利实现就业,而这也是整个教育的最终目标和方向。
最后,创新高校文化教育模式是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的必然要求。传统文化是我们教学活动开展过程中所必须融入的内容,其关系到学生思维习惯、处事理念和行为规范,因此传统文化教学是否到位直接关系到学生整体素质的培养。在多元文化不断发展的今天,如何才能引导学生形成健康全面的文化观念,就需要我们结合文化认知这一基础,通过合理引导和文化教育,从而实现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具体培养。茶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内涵和典范,尤其是在多元文化不断发展的今天,我们必须用正确的发展理念来对待传统茶文化,通过合理有效的文化教学,结合传统茶文化的具体融入,进而服务学生人文素养的有效开展。
在传统高等教育过程中,之所以会出现学生人文素养缺失,其原因主要为教学重视程度不足以及缺乏必要的教学素材和机制,因此想要从根本上满足人文素养大学生这一培养目标,就需要注重完善当代高校文化教育机制建设。而客观上看,在多元文化不断发展的今天,西方各种文化元素涌入中国,大学生作为我们未来发展的主力,其思维意识对我国整体发展都有直接影响。而从目前大学生文化认同感看,更多学生倾向于西方文化,存在较为片面的思维和意识,不能做到传统文化的有效传承和发展。
结合高校教学活动开展的不同要求,以及文化教学的新变化,现阶段开展高校文化教育时,必须从时代变化特点出发,通过对学生人文素养培养目标相结合,从而为高校文化教育活动开展提供有力支撑。首先,当代高校文化教育活动开展时,要坚持用正确的理念和态度来对待传统文化,针对传统文化的内容实施有批判的继承。传统文化中有许多值得我们在今天继续传承的内容,无论是该文化的内涵,还是其中所倡导的精神价值,都值得我们通过学习,从而实现其传承发展。对高校学生而言,今天,其仍然面临一项新的问题,就是在多元文化不断推广融合背景下,其他文化体系逐渐进入高校校园,大学生作为社会发展的主力军和方向,其对各种文化有着截然不同的认知和理解。而想要有效开展高校文化教育,其首要完成的就是引导学生形成积极正确的多元价值文化理念,逐步引导学生形成对以茶文化为核心传统文化的正确认知。
其次,当前高校文化教育活动开展过程中,其不仅要求完善文化教育活动开展的方式,同时也对教学内容的实践性和应用性提出了更高要求。对当前高校文化教育活动来说,其整个开展过程要做到教学内容与学生需求之间的有效匹配,而实现文化教育内容与学生需求的匹配,就必须选择合适的载体与之相融入。合适的文化载体是传播文化教学内涵的基础,也是重点。对以往文化教学开展状况进行体系化研究,可以发现由于我们未能选择合适的文化传承载体与之相融入,无论是教学的具体效果,还是学生的理解状况都不理想。因此,现阶段我们在开展高校文化教育时,必须选择合适的载体切入。
最后,当代高校文化教育活动开展过程中,对学生的参与性和互动性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学生是主体,是检验教学效果好坏的关键,无论哪一种教学模式,其是否符合当前教学需求,学生都是最终的检验者。对整个高校文化教育活动来说,创新其教学模式,丰富教学内容都需要将学生的需求融入其中,要正视学生需求的变化,根据学生的时代特点,创新文化教育新方式。茶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体系的核心,也是我们传承传统文化的内核,而在将茶文化融入高校文化教育活动时,如果一味生搬硬套,不仅无法达到文化教学的效果,更无法有效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认知。因此,学生的主体性决定了当前我们在开展高校文化教学时,必须注重对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把握和充分结合。
在我国,饮茶有着几千年的历史。随着社会变迁发展,如今饮茶已经发展成为人们生活的重要习惯。而在饮茶风气不断融入现实生活过程中,茶文化也逐渐形成。从茶文化的内涵及其发展特点来看,传统茶文化值得被我们完善融入高校文化教育活动之中,两者融入不仅能够有效丰富高校文化教学的内容,同时更是当前高校文化教育模式创新的重要表现。
基于茶文化视角开展当代高校文化教育活动,首先需要教师和学生,尤其是学生转变对传统文化的理念,丰富和深化其对传统文化价值的全面认知。学习理念是先导,其对学生具体学习行为有着直接影响,对传统文化持以积极的态度和理念,就能实现高校文化教育的价值与目的。茶文化是传统文化的核心,是当前开展高校文化教育过程中所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想要解决传统高校文化教育活动中人文素养教学缺失这一客观不足,必须转变师生学习理念,转变学生的理念,不仅要学生正确认知传统文化的价值,同时也需要引导学生对多元文化的正确认知,进而切实提升高校文化教育活动的价值和实效。
其次,将传统茶文化教育与学生培养之间相融合,不仅要选择合适正确的理念内容,同时也要选择合适的文化传承载体。想要实现高校文化教育活动的教学目标,就必须选择全面合理的教学切入点。结合学生当前对文化传承实践性的客观要求,现阶段传统茶文化教育开展过程中,要选择合适的教育载体,增进学生的具体认知度,通过加深学生的理解印象和认知,从而实现传统茶文化教育的目标。从学生成长实际看,茶文化无疑是当前高校文化教育的有机载体,是整个文化教育机制运营的核心驱动。
最后,积极引导学生参与整个文化教育体系之中。想要从根本上达到高校文化教育的效果,就需要引导学生以独立主体的角色参与到整个高校文化教育机制之中,通过学生全面互动参与,从而实现文化教育的价值与理想效果。在学生基础情况不断复杂的今天,如果整个教育方式依旧是单一的教授型模式,那么整个文化教育的效果很难深入学生学习实际,其教学效果自然很难予以保证,因此要积极构建融入学生参与的教学模式,从而达到文化教育的教学目标。
随着目前高校教育机制不断成熟,如今我们在开展教学活动时,不仅要注重培养学生掌握相应文化知识和理论技能,同时也要积极关注学生人文素养的有效培养。结合对学生当前综合素质的体系化研究,不难发现人文素养对学生终生成长有着重要影响,良好的人文素养能够帮助学生全面展现自身技能,同时又能为学生综合技能的发挥提供根本性支持。而人文素养培养恰恰是传统教学机制中所缺失的内容,这不仅限制了高等教育的效果,更无法培养出社会满意的人才。因此当前高校文化教育开展过程中,要充分融入传统文化内涵,通过加深对传统茶文化的认知和了解,从而实现大学生文化素养教育的目标。
[1]徐菁菁.文化视域中的中美音乐教师教育课程比较研究[J].湖南师范大学,2014.
[2]周树红王建军.弘扬校园茶文化对高校人才培养的作用[J].高等农业教育,2000(4):24-26.
[3]汪少波.文化视域下高校思政教育稳态特征研究[J].思想导刊,2014(5):132-136.
[4]季海群.网络语言视域中当代中国大学生价值观研究[J].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4.
[5]徐秀娟.茶文化视域下当代高校道德教育的发展研究[J].福建茶叶,2016(5):350-351.
吉林省教育厅十三五社会科学研究2016第312号。大学生越轨行为预防控制与积极心态培养研究;
高晓飞(1977-),女,吉林农安人,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社会学、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