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广义定位报告系统星座配置分析

2016-03-30 08:27北京卫星导航中心薛峰任晖汪淼
卫星应用 2016年2期

● 文| 北京卫星导航中心 薛峰 任晖 汪淼



全球广义定位报告系统星座配置分析

● 文| 北京卫星导航中心 薛峰 任晖 汪淼

摘要:随着我国导航系统的快速发展,全球范围内定位报告、短报文通信的需求进一步扩大。本文针对全球广义定位报告系统星座设计方案,通过对不同轨道平面、卫星数量信号覆盖情况进行仿真,进而得出相关结论。结果表明,广义定位报告系统采用3颗静止轨道卫星、3颗倾斜轨道卫星和24颗合理配置的中圆轨道卫星,可以在全球范围内提供45°以上仰角的位置报告服务,可用性接近99%。

关键词:广义定位报告系统 观测仰角 星座配置

一、概述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Beidou Navigation Satellite System,BDS)是真正意义上的导航定位报告系统。该系统采用卫星无线电导航定位报告体制(Radio Determination Satellite System,RDSS),即基于卫星无线电测量实现卫星无线电导航、定位报告和短报文通信等业务。与“GPS定位+铱星全球移动通信”相比,具有性价比高,位置报告简单、自主、安全、快速,双业务融合等诸多优势[1]。传统定位报告业务的空间段由地球静止轨道卫星( GEO )组成,广义定位报告业务的空间段可以是任意卫星,即非GEO(NGEO)组成,几何原理均为三球交汇位置确定原理,传统的定位报告业务是广义定位报告业务的子集。

本文扼要论述了RDSS的理论基础,并针对未来全球广义定位报告业务卫星配置方案进行仿真分析,提出满足45°仰角要求的配置方案。

二、 RDSS定位报告原理

1.传统定位报告原理

传统双星定位报告由两颗定位报告卫星(RDSS)、用户设备(UE)、中心处理系统(MCC)组成的闭环测量链路及通信信道实现用户定位及位置报告[1]。双星定位报告原理如图1所示,两颗卫星均为无线电定位(RDSS)卫星,RDSS卫星的有效载荷为出站、入站变频转发器。

图1 双星定位报告原理

工作过程具体如下:

1)MCC以本地北斗时(BDT)同步产生出站询问信号;

2)RDSS卫星连续转发MCC的问询和测量信号;

3)UE测量两颗RDSS卫星信号的时差值,在RDSS卫星的指定时刻发射入站信号,并将时差测量值传回MCC;

4)MCC根据用户设备的入站信号,获得MCC→RDSS卫星→UE的双向距离和两颗RDSS卫星信号的时差值;

5)利用双向距离完成用户双向定时,确定用户钟差;基本原理为双向卫星中继无线电伪距同步,是利用GEO卫星转发器实现地球站间时间同步的方法[2];

6)利用钟差修正用户观测伪距;

7)电离层误差直接使用格网数据进行电离层修正,或利用回传的所有可见星观测数据,计算用户对可见星的穿刺点,解算不同穿刺点的电离层延迟,进而可内插出用户的电离层延迟;

8)根据地理高程库查得UE所在点大地高;

9)MCC根据修正后伪距和高程值组成用户三维位置的解算方程组,通过查图迭代计算实现用户定位及位置报告。

2.广义定位报告原理

广义定位报告系统实质上是一个多参考站距离测量无线电定位系统[2]。在传统双星定位报告的基础上,增加了一颗卫星无线电导航(RNSS)卫星,通过增加一个时差观测量增加一个方程,从而减少了依托高程库查图的计算流程,有效提高了定位报告的服务区范围和实时性。

3.广义定位报告用户终端原理

定位报告用户终端在本地钟控制下实时采集所有可视导航卫星的RNSS信号,从而测得各卫星的伪距、载波相位等观测量,同时接收和响应定位报告卫星的询问信号,将测量得到的各卫星RNSS伪距、载波相位、偏心改正等信息通过定位报告系统入站链路传送给业务处理系统。可通过出站链路实时接收定位结果,并在显示屏上显示或通过串口输出[3]。

用户终端主要可以划分为天线模块、信道模块、基带信号处理模块、信息处理模块、人机交互控制和整机结构等几部分,具体组成框图如图2所示。

三、全球广义定位报告系统星座配置方案分析

目前定位报告系统在GEO卫星上搭载有效载荷,仅能满足中国及周边地区用户需求。要实现全球定位报告服务,需要增加配置RDSS载荷的卫星数量,从目前的GEO星座向GEO+NGEO星座扩展,即必须在移动卫星上加装RDSS载荷,并利用广义定位报告技术体制和星间链路进行数据交换。

用户机可以对可视范围内5°以上仰角的所有导航卫星信号进行观测,而定位报告服务只在具备该载荷的卫星覆盖范围内才能获取服务,由于遮挡等原因城市区域对观测仰角要求较高,因此需要针对不同的卫星配置方案开展观测仰角分析,得到最高仰角的星座配置方案。从用户实际使用角度考虑,45°仰角基本能够确保一般使用环境下的可视要求。

目前全球导航系统全部采用Walker星座构型,其中GLONASS、Galileo采用Walker 24/3/1,GPS采用Walker 24/6/1,下面针对几种不同的Walker星座配置方案开展分析。

1.Walker X/3/1星座分析

设定卫星星座配置分别为Walker24/3/1、Walker27/3/1、Walker30/3/1和Walker33/3/1,第一轨道面升交点赤经为0°。采用仿真软件开展全球区域覆盖分析,设置满足条件为计算的最高仰角大于等于45°,星座构成如图3所示。

表1 不同卫星数45°仰角满足情况

由表1可见,27颗卫星是Walker X/3/1星座中满足全球服务区高仰角的最佳配置,更多和更少的Walker X/3/1卫星构型均无法改善卫星观测仰角,此时在全球服务区内可以确保43°的观测仰角。该方案与北斗全球系统北斗星座5颗GEO卫星的轨道位置分别为58.75°E、80°E、110.5°E、140°E和160°E,3颗IGSO的倾角为55°,交叉点经度为118°E[4]的方案是匹配的。

2. Walker X/4/1星座分析

Walker 24/4/1星座构成如图4所示。

图4 试算RDSS业务星座构成

由表2可见,32颗卫星是Walker 32/4/1星座中满足全球服务区高仰角的最佳配置。

表2 不同卫星数45°仰角满足情况

3. Walker X/5/1星座分析

Walker 25/5/1星座构成如图5所示。

Walker X/5/1星座的覆盖性结果如表3所示。

图5 试算RDSS业务星座构成

表3 不同卫星数45°仰角满足情况

由表3可见,30颗卫星是Walker 30/5/1星座中满足全球服务区高仰角的最佳配置,可以100%满足全球45°仰角观测。

4. Walker X/6/1星座分析

Walker 24/6/1星座构成如图6所示。

Walker X/6/1星座的覆盖性结果如表4所示。

表4 不同卫星数45°仰角满足情况

由表4可见,24颗卫星是Walker 24/6/1星座中满足全球服务区高仰角的最佳配置,可以98.81%满足全球45°仰角观测。

图6 试算RDSS业务星座构成

5.比较分析

通过以上不同轨道数量下计算分析,得到全球范围24~25颗卫星和30颗卫星两种卫星数量下最小45°仰角满足情况,如图7、8所示,统计结果详见表5。

图7 服务区内观测仰角满足情况

图8 服务区内观测仰角满足情况

表5 不同轨道面不同卫星数45°仰角满足情况

由表5可见,Walker星座轨道面越多覆盖性越好,其中24~25颗卫星Walker 24/6/1星座最优,98.81%时段满足要求;30颗卫星Walker30/5/1星座最优,100%时段满足要求。

四、结束语

对于一般用户接收设备,大于45°仰角可以放低对用户设备天线的要求,因此,全球广义定位报告业务可在3GEO+3IGSO+24MEO卫星上配置定位报告载荷,利用5~6个MEO卫星轨道平面满足全球广义定位报告系统45°仰角的观测要求。但轨道面过多对维持星座代价较高,一般采用3个轨道面的星座构型,此时可以满足43°仰角的观测要求。

本文针对全球广义定位报告业务可能的配置方案进行了探讨,具体方案需要统筹各方面的要求综合确定。

参考文献

[1]谭述森,李琳.北斗系统导航定位报告体制与工程技术[J].导航定位学报,2013,3:1-5.

[2]谭述森.导航卫星双向伪距时间同步[J].中国工程科学,2006,8(12):70-75.

[3]谭述森.广义卫星无线电定位报告原理及其应用价值[J].测绘学报,2009,38(1):1-5.

[4]杨元喜.中国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对全球PNT用户的贡献[J].中国科学,2011,21:1734-17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