焕发小学数学课堂活力的四点做法

2016-03-30 14:05黄玉春
数学教学通讯·小学版 2016年2期
关键词:课堂活力有效性理念

黄玉春

摘 要:我们要构建有效课堂,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就要“找”学生身边的数学,让学生喜闻乐见;做”动态的数学,让学生增加能力;玩”有趣的数学,让学生寓知于趣;“用”有价值的数学,让学生“逢山开路,遇水搭桥”,这样的数学课堂方能焕发出生机活力。

关键词:有效性;理念;课堂活力

我们伴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步伐不断前行,致使我们的课堂教学也悄然而动:由方法上的“倾囊相授”变成“自主探索”;由形式上的“穿靴戴帽”变成“小组合作”;由角色上的“师主沉浮”变成“生是主人”;让课堂由“齐头并进”变成“分层发展”,让学生的个性得到了凸显与张扬,能力得到了促进与发展。但我们透过这华丽的课堂会清楚地发现:课堂是活了,也能体现学生自主学习了,但折射出的是放任与浮躁;课堂教学是新颖了,花哨也好看了,但折射出的是一些茫然“无效”的教学行为。因此,我们的课堂必须提高教学效益,让数学课堂焕发出生机活力。

■一、“找”身边的数学,让学生喜闻乐见

《数学课程标准》要求我们的教学必须去寻找学生身边那些亲近而又熟悉的“活水”资源,从学生的生活中收集“素材”,涉猎信息,让学生身边的“数学”走进学生的视线、走进课堂,让学生换上充满现实生活气息的“新装”,以替代所学知识的“旧衣”,让学生眼前一亮、耳目一新。

例如,教学:146-97=______,可以通过学生所熟悉的“买东西”,帮助学生发现和理解简便计算方法。

小明:“爸爸,我的运动鞋损坏了,要买双新的。可以吗?”爸爸:“好的,给你146元钱,你自己到商店挑选一双吧。”小明来到商店,正好遇到商店搞活动,每双鞋是97元,小明想怎样付钱呢?他还能剩回多少元?这样一来,把一道平平常常的计算题,赋予学生生活中经常遇到的“买东西”时所做的一件事情,学生就会惯用“付整找零”的方法,将此题轻易解答出:付出100元,再用46元加上找回的3元,即146-97=146-100+3=49(元)。进而,学生通过观察146-97=146-100+3,还会想到此类题简算方法:凑整数,多减了几要加上几。

再如,教学“长方体的认识”,笔者是这样教学的:

1. 看一看:出示手机,同学们看一看老师搜中的手机是什么形状的?

师:同学们想一想,在我们的生活中,你遇到过哪些物体的形状也是这样的?

学生举例。

师:像教科书、练习本、新华字典以及老师手中的手机这样的形状,我们就把它叫做长方体。

2. 摸一摸:大家看这是课桌的一面,我们的长方体也有这样的面。请大家拿出学具,我们一起摸一摸。带领学生摸长方体的上面。

师:刚才,我们摸过的地方是这个长方体的上面,请大家继续摸,除了上面,这个长方体还有其他的面吗?为了让大家记得更清楚、更牢固,谁能按照一定的顺序说一说,你是怎样摸的?

3. 演一演:这是上面,和它相对的是下面,前面相对的是后面,左面相对的是右面。我们就把上下、前后、左右相对的面,叫做相对的面。

4. 议一议:出示一个正方形的长方体。按顺序数出6个面。让学生仔细观察、讨论:比较一下这两个长方体,说一说你的发现?

■二、“做”动态的数学——让学生增加能力

新课程的目标已经由“关注知识结果”转向“关注学生活动”,课程设计已经由“给出知识”转向“引出活动”。 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有“没有想不到,只有做不到”的理念,给予学生更多的活动机会,让学生掌握学习的主动权,让每个学生都能乐在其中,从而调动学习兴趣,激发学习热情,发展学生思维,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例如,教学:11-8=?笔者是这样教学的:先让学生自己“玩”小棒,看看自己能“玩”出几种花样;再让学生汇报交流:

生1:老师,我是从11根小棒里数出8根,还有3根小棒没有数,所以11-8=3。

生2:老师,从一捆小棒中拿出8根,剩下2根,加上1根得3根,所以10-8=2,2+1=3,即11-8=3。

生3:我看到11的个位数是1,我就把8分成1和7,所以11-8=11-1-7=3。

再如,教学《有余数的除法》时,笔者让学生自己侍弄小棒并回答问题:

1. 几根小棒可以摆1个正方形?(4根)

2. 8根小棒可以摆几个这样的正方形?(2个),你会列式吗?8÷4=2(个)

3. 20根小棒可以摆几个这样的正方形?(5个),你会列式吗?20÷4=5(个)

4. 36根小棒可以摆几个这样的正方形?(9个),你会列式吗?36÷4=9(个)

5. 现在老师有一袋小棒,可能摆出几个这样的正方形呢?你会列式吗?小棒的数量÷4=( )个。

6. 让学生拿出预先准备好的学具袋,自己操作,发现了什么?

生1:老师,我摆了4个正方形后,还多1根。

生2:老师,我摆了5个正方形后,还多2根。

生3:老师,我摆了3个正方形后,还多3根。

师:同学们,多出来的情况只有1根、2根、3根三种,你能根据刚才自己的操作列式吗?这就是有余数的除法,是我们本节课要探究学习的内容。

■三、“玩”有趣的数学——让学生寓知于趣

我们的教学活动一定要根据教学内容而“量身定做”,用于“包装”数学知识或故事情境,“串联”数学知识进行教学,让学生在玩中学,学得轻松,在学中玩,玩得有趣,从而促进学生的主动观察和积极思考。例如,学习长度单位后,笔者设计了“复制不走样”游戏,每一竖行为一小组,笔者把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1厘米=10毫米分别轻声地告诉每组的第一个同学,然后让第一个同学再轻声传给第二个同学,以此类推,最后一个学生将听到的写在本子上,举手表示结束,传递最快又不走样的小组获胜。学生传得认真,听得仔细,记得翔实,生怕自己的环节出错,影响本组的成绩,效果出奇的好。

再如,教学简单统计(一),课始,笔者与张浩同学一起做“剪子、石头、布”的游戏,一组的同学支持笔者,就记录笔者“赢”的次数;二组的同学支持张浩,就记录张浩“赢”的次数;其余的同学记录“平”的次数。所有学生都瞪大了眼睛,关注着笔者与张浩的这场比拼,都希望自己支持的一方能够获胜,他们一边加油,一边记录。比赛完毕,汇报结果。学生的热情高涨起来了,笔者趁势让同桌互玩“剪子、石头、布”的游戏,并要求记录自己“输”、“赢”、“平”的次数,最后利用自己统计的数据制作一张简单的统计表来说明刚才游戏的情况。学生从记录数据,到制作简单的统计表,再至从简单的统计表说明游戏的结果,整个学习过程生动、活泼、有趣、富有个性。这样的教学,学生学而不厌,乐此不疲,我们何乐而不为呢?

■四、“用”有价值的数学——让学生“逢山开路,遇水搭桥”

波利亚说:“数学教师的首要职责是尽其一切可能,来发展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而我们过去的数学教学往往比较重视解决现有的数学问题,学生一遇到实际问题就显得不知所措。”如何解决学生“纸上谈兵”、“眼高手低”的问题,是我们首要的任务。我们要从学生实际出发,根据学生所学知识,构建学习数学的大课堂,帮助解决一些具体的问题,从而让学生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思想与方法,积累数学活动经验。例如,教学《组合图形的面积》时,笔者精心设计如下练习:

1. 人民医院有一块长48米、宽0.8米的布料,用它制作三角巾,两条边都是0.4米,最多能制作多少块这样的三角巾?

学生通常做法是用布料的面积除以一块三角巾的面积,即

(48×0.8)÷(0.4×0.4÷2)

=38.4÷0.08

=480(块)。

答:最多能制作480块三角巾。

2. 人民医院有一块长8厘米、宽6厘米的布料,用它做成两条直角边都是4厘米的包扎三角巾,一共可以做多少块?

学生依然采用上述方法解答:

(8×6)÷(4×4÷2)

=48÷8

=6(块)。

学生迅速解答完,自认为此题比第一题还简单,简直就是“张飞吃豆芽——小菜一碟”,正洋洋得意之时,笔者让学生拿出一张长8厘米,宽6厘米的纸,自己画一画,剪一剪,发现与自己的做法不符呀!心中产生疑问:难道自己的做法不对吗?不得不重新审视自己的做法,自己仅是理论上的解法,在现实生活中有些显然行不通,那这道题到底怎样做呢?笔者提示:两条直角边都是4厘米的三角巾,两条三角巾组成什么?组成一个正方形。学生顿悟,做这道题要看有多少个小正方形,要看长方形的长有多少个4厘米,宽有多少个4厘米,然后相乘,就是有几个正方形,再乘2,便是三角巾的个数。学生又认真做起来:8÷4=2,6÷4=1.5≈1(整数后面的小数点是下脚料),2×1×2=4(个)。

通过第二道题,学生不仅会做此类题了,而且能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了,关键是给了学生一个启示:学以致用是学习数学的归宿,不能只停留在书本上。

总之,课堂是我们广大教师展现自我的舞台,我们共同的追求和永恒的主题是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因此,构建有效课堂是一种崭新的教学理念,它召唤着我们要不断思考、交流,不断关注、探索,不断总结、提高。

猜你喜欢
课堂活力有效性理念
如何提高英语教学的有效性
制造业内部控制有效性的实现
提高家庭作业有效性的理论思考
浅谈中西方健康及健康理念
浅谈怎样营造愉快的语文课堂氛围
张扬学生个性,展现课堂活力
巧用插图,注入课堂活力
用公共治理的理念推进医改
船舶严重横倾时应急行动的有效性
中医理念的现代阐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