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晓斋
摘要:在汉字的发展中,隶书对汉字字体的影响最大,被称为古今汉字的分水岭。它破坏了汉字原先的结构,去除了原先的象形性,把象形文字变为“不象形的象形文字。”与小篆相比在字形上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改变了古文、篆文的象形面貌。隶书在战国时期已经存在,隶变也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每个阶段都有它不同的发展,但终有规律可寻。笔画由圆转线条变为平直笔画,表现出彻底的符号化;结构上形体分化、合并、简省、突变,是汉字在形体方面的一个巨大进步。
关键词:隶书;隶变;笔画;结构
中图分类号:J292.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12-0103-02
从小篆到我国目前的现代汉语通行字,汉字经过了隶书、行书、楷书、草书、简化字等发展阶段。在汉字的发展中,隶书对汉字字体的影响最大,被称为古今文字的分水岭。它彻底破坏了篆书中遗存的图画意味,变曲为直、变断为连,线条符号化;有意无意的简省、合并、讹变,破坏了汉字原先的结构,去除了原先的象形性,改变了汉字的结构理据;促进了秦以后二千年的方块表意兼表音文字,巩固了一个新的文字体系。隶书是由小篆简化演变而成的一种字体,始于战国后期至秦代,通行于汉代。圆润俊秀的小篆的使用寿命,竟然和残暴的秦王朝一样短暂。在秦灭之后,小篆在西汉初使用了一段时期后便被另一种字体所替代,而就像秦王朝是被奴隶、农民起义所推翻的那样,替代小篆的也是一种创自于民间并流行于民间的字体,它就是隶书。本文主要讨论的是隶书的形成过程、隶变的规律及其对汉字所产生的影响。
一、隶变的过程
隶变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每个阶段都有它不同的发展。隶变过程总体上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从小篆到古隶,第二阶段从古隶到今隶。这两个阶段自身和两个阶段之间都具有渐变性和连续性。
1.秦小篆产生之前的隶变。近年来出土的四川木牍和甘肃天水放马滩出土的竹简为我们提供了实物资料,无可驳辩地证明了秦统一之前就存在着大篆向隶书演变的过度性字体。青川木牍属战国中期作品,大多数字形出现了隶书的拔势、笔顺、笔画连接方式。与篆书相比,它减者盘屈,化繁为简,圆者使方,变字形的狭长形为正方形,是一件极其重要的由篆向隶演变的过度性字体的书法作品。天水放马滩秦简则在快速书写横画时自然形成的起笔重驻,收笔轻佻当是汉隶的典型笔画“蚕头燕尾”的雏形。
2.与秦小篆同时的隶变。湖北云梦睡虎地出土的1100余枚秦简在书风上是丰富多彩的。它是秦始皇统一六国前后的文字,秦简结体欹、侧、倾斜;圆转与方折初见端倪。秦简用笔出现了提按和运动的节奏感,出现了横细竖粗,并开始出现波挑与掠笔……这一切初步展示了篆书与隶书对比过度之复杂关系的成果。
3.西汉早中期的隶变。到了西汉早中期的时候,隶书已经成熟。1973年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大批帛书可以证明。它由尚残留有篆书的封闭空间转变为一种开放式的空间结构,没有固定的外轮廓,笔画长短已不再以本字的方形轮廓为其限度,常常出人意料地拉长或缩短。
4.东汉的隶变。到了东汉灵帝熹平四年(175年)当时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蔡邕建议正定经本文字,写定《鲁诗》、《尚书》、《周易》、《春秋》、《公羊传》、《礼仪》、《论语》等七经文字共刻46块石碑。立于太学门前,世称“熹平石经”。熹平石经上的字书体一致,均形体方正,笔画匀称,波挑工整,庄平典雅,在东汉晚期被作为标准书体的隶书,世称“八分”体。后由王次仲所作的“八分”体方正而波势规整,成为天下人学习的楷模,所以后世又称“八分”为楷隶。到此隶书的演变也基本完成,但隶变的最终结果是什么,这还有待确定。
二、隶变的规律
“隶变”把象形文字变为“不象形的象形文字”。与小篆相比在字形上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改变了古文。篆文的象形面貌大致有以下六个方面:①隶书从小篆的圆转绵长的线条演变为平直方折的笔画。②隶书的字形从小篆的竖长方形变为扁方形。③古文字属于线条文字,隶书已演变成为初期的笔画文字,已具有横、竖、撇、点、捺、钩、折等笔画。(楷书则是成熟的笔画文字)。④隶书的笔画,已从小篆的粗细一律演变为粗细不一。⑤隶书的字形与篆书相比,已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字体结构比小篆简省。⑥隶书已从根本上改变了汉字象形的特征,象征的特征在隶书中已完全消失。下面从笔画和结构两方面来对隶变作个具体的说明。
1.笔画方面。隶变是“隶定”的结果。《晋书·卫恒传》所引卫恒《四体书势》说:“隶书者篆之捷也”。这不仅指出了隶、篆的渊源关系,而且指出了隶书的特点:篆书快写即成隶书。在笔画上主要表现为:圆转线条变为平直笔画,表现出彻底的符号化。如:
这种隶变方式,汉字学家称为“隶古定”,以后又简称“隶定”,意思是把汉字的形体用隶书写法固定下来。
2.结构与形体方面。
(1)隶变在笔画转变的基础上,不顾原文字的结构原则,把小篆的一个形体分化为隶书的许多形体或者把小篆的好几个形体混同成隶书的一个形体。例如:
(2)笔画的合并简省。隶书往往把篆字的两笔合并为一笔或是把两个以上的偏旁所包含的部件合并起来,或省去一些笔画,改成较简单的笔画结构。如:
(3)用简化变化的偏旁代替繁复或难写的偏旁,如:
(4)由于隶书变小篆的长圆形为扁形,从而也引起了字的偏旁布局和写法的调整,在布局上一些篆书为上下结构的字,在隶书中则变为了左右结构,如:
(5)还有一种不合一般转变对应规律的形变,这钟方式的隶变几乎无迹可寻,找不出什么转变线索,称为突变,例如:
在形体方面已看不出小篆和隶书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了,等等,都与一般的转变规律不太相符,人们无法明白它们是怎样演变而来的。这种突变无规律可寻,可说是乱变。
总之,秦汉隶书对小篆一个根本的背叛是彻底打破了小篆的僵化之气,代之而起的是开放结构和运动的线条,促进了汉字形体的发展,从根本上消除了汉字的象形性,使汉字彻底地符号化,从而使汉字的书写速度大大提高,汉字作为记录传达语言的工具,又向完美的方向前进了一大步,成为了古今汉字形体演变的分水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