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0年的西藏

2016-03-29 02:53杜冬
西藏人文地理 2016年2期
关键词:旅行者内衣城堡

杜冬

《锡金西藏旅行记》(Touring In Sikkim And Tibet),

由一个叫David Macdonald的人于1930年写成,

地点是印度噶伦堡的喜马拉雅人宾馆。

江孜的城堡是一个西藏式的要塞,耸立于危崖之上  尼古拉·罗列赫绘制

一位住在拉萨的意大利国际旅行家送给我这本小书,他说:

——你看,在1930年,人们就开始到西藏旅行了,来西藏绝不是一个新鲜事;

——这本书会告诉你,和80年前的西藏旅游相比,如今有什么地方不同,又有什么地方相同。

书名叫《锡金西藏旅行记》(Touring In Sikkim And Tibet),由一个叫David Macdonald的人于1930年写成,地点是印度噶伦堡的喜马拉雅人宾馆。

那时候的西藏尚未成为香巴拉,对于英国游客来说,这不过是英属印度向北的一个神秘高原王国,厌倦了印度的炎热后,英国人或许想登上这片高原看看,当然,还有不少人更想看看很少有人听说过的布达拉宫。

这样的愿望,并不容易实现。从英属印度前往西藏,旅途的终点是江孜,而非拉萨。所谓的西藏游,不过是从亚东口岸到江孜的一窥,放在今天,只能算是一日游。

前往西藏可不容易,1930年代来西藏的游客,放在今日都是标准的土豪,后面要跟上一大串背夫、厨师、向导。这一点,从该书建议的女士着装就能看出:骑马装、两双走路的鞋、一双拖鞋、一套温暖的裙子和针织套衫、两套温暖的内衣,两套丝绸或全棉内衣,四双暖和的袜子,遮阳帽、软帽、长罩袍、手套,睡衣、围巾,暖和的大衣,非常温暖的内衣,粗花格呢衣服。

还没完,“此外对于夜间脚冷的人,应该带橡皮暖水袋。”高反同样让1930年的游客们揪心,在没有便携氧气,没有高压氧舱也没有红景天的情况下,更是可怕。

书里给的建议只能是聊胜于无:高山反应很有可能击倒某些游客,无论其身体强或弱,但在12000英尺下一般不会发生…感觉是昏昏欲睡,头疼,没有食欲,恶心,可以吃一点阿司匹林,然后休息…极端情况下是头部极痛,情绪压抑,只有通过海拔下降才可以缓解。

看了这么多,你恐怕已经觉得无比疲惫,但书中还贴心地提供了种种旅游贴士:

如何送礼:大英帝国是绅士的国度,送礼是一门艺术。当时的西藏还在噶厦地方政府统治之下,对于宗本(相当于县长)这些地方官员,“合适的礼物是一听饼干、一盒香皂、一瓶香水,这些礼物还都必须附送一条白色的礼仪性丝巾,名叫哈达。”

风俗习惯:旅行者们不要以为藏族人向他们吐舌头是不礼貌,这只是社会底层的人对你表达尊敬和礼貌的举动而已。”

今天已经很少能看到吐舌头的风俗了,所有人见面都是标准或者不标准的“扎西德勒”,西藏的孩子们也早就学会了“Hello”。

就这么一路走到了江孜,“江孜的城堡是一个西藏式的要塞,耸立于危崖之上,城市则位于其脚下……江孜是西藏第三大城市,有将近七千人口,包括宏大的白居寺……西藏式城堡宗山(1904年入侵西藏的英军在此倒下了不少),白居寺。还有城市自身。”

到此为止,来到西藏的传奇旅行似乎该结束了,但是,等等——无所不在的摄影师哪去了,或者,你认为1930年的人不摄影?

错,书中当然有摄影指南:“本书作者发现,使用标准莱卡相机,在通常的明亮阳光下,曝光速度1/125秒,光圈8-9,标准景深,会有出色的相片。”

通往香巴拉之门  尼古拉·罗列赫绘制

西方传教士笔下地布达拉宫

英国旅行者们强忍高反,裹紧粗花格呢大衣,用1/125秒曝光速度和8-9光圈拍摄“西藏式城堡”,并引以为探险者和时尚;就在不远处,西藏的贵族们则在江孜的庄园里,沉湎于大量的英国、印度出品的化妆品、浴盐、威士忌、罐头、饼干,斟满高脚玻璃杯的法国红酒,穿着意大利毛料制作的西装和藏装悠然地打着象牙麻将。而在庄园外,让英国旅行者们印象很深的还有乞丐——“乞丐在山区村哪里都有”。

猜你喜欢
旅行者内衣城堡
成为更可持续的旅行者
做负责任的旅行者
塑身内衣让女性受伤
旅行者之歌
“中国内衣文化周”蓄势归来
好奇北极熊“穿”内衣
空中飘来一座大城堡
时间的旅行者
大城堡
魔逗城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