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市发展引发的地质问题与绿色对策

2016-03-29 13:45
城市观察 2016年3期
关键词:绿色

◎ 罗 勇



中国城市发展引发的地质问题与绿色对策

◎ 罗 勇

摘 要:中国快速的城市化带来了许多资源环境交织的矛盾与问题,其中与城市地质环境相关的问题越来越突出。工程经济活动已成为城市地质环境的重大影响因素。城市绿色转型将带动中国城市化向更高的水平推进,也为城市地质环境问题的解决提供了新思路。从理性与适度增长、转变城市化的推进模式、系统地建设生态环境、优化经济布局、转变建设和管理模式和城乡地质环境的统筹等绿色战略方面出发,可以提高城市地质环境政策制定的立意高度,在未来城市的地质环境发展中充分地显示经济、社会和环境相协调的绿色思想内涵。

关键词:城市地质环境 绿色 城市可持续发展

中国的城市发展自改革开放到2010年,进入了一个加速发展期,城市化率从17.92%提升到49.68%。2011年,中国的城市化率达到50%。我们用30年的时间,迅速地走过了英国花200年、美国花100年、日本花50年走完的路,迈进城市型社会的新时代。按照国家“十三五”规划纲要,到2020年我国的城市化率要达到60%,其中户籍人口城市化率要达到45%,这将进一步促进城市发展迈上新阶段。

但是,快速城市化带来了许多资源环境交织的矛盾与问题:一是城市生态持续恶化。大规模城市建设引发的钢筋水泥丛林造成植被覆盖降低,湿地、耕地、生物多样性减少,土地沉降、城市密集区出现地下水漏斗,自然资源承载能力不足等问题。二是城市环境污染严重。城市(尤其是特大城市)空气污染特别突出,北京PM2.5达标至少需要18到20年,城市垃圾围城、城市水体污染、噪声污染、玻璃污染等也很严重。三是城市安全风险突出。自然灾害(水、火、地震、疫病等)频发对城市造成巨大损失,环境污染事故和人为次生灾害叠加,城市基础设施水平低下和不足,抵御灾害能力弱,社会组织能力不强,风险巨大。四是资源消耗难以持续。城市建设与运行资源消耗惊人、效率低下,建筑节能、照明节能、节水节电、垃圾分类、交通节能等还处于初级阶段,生产、消费行为的绿色观念淡薄。这些都证明了当前城市发展方式的不可持续。

其中,与城市地质环境相关的问题,比如土地沉降、地下水漏斗、垃圾堆放填埋、城市无序建设等,越来越突出。对此,我们应该足够重视,并积极采取综合对策。

一、城市发展引发的地质问题

在现代城市发展所涵盖的区域和深度范围内,城市地质环境几乎完全是由人类活动及其与次生地质环境的相互作用而形成。地质环境为城市发展提供了资源和空间,支撑着城市的发展。但是,快速的城市发展导致了一些典型的城市地质问题甚至灾害频繁出现,工程经济活动已成为城市地质环境的重大影响因素。这些地质问题具体表现在:

1.地面沉降。中国大部分城市的地面沉降是由于无节制开采地下水造成的。1990年已经有46座城市出现地面沉降,沉降面积约为48700平方公里。到2003年,在发生地面沉降的50余座城市中,沉降面积迅速扩大到93855平方公里。长江三角洲、华北平原和汾渭盆地等已成为地面沉降严重地区。2011年,中国19个省份中超过50个城市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地面沉降,累计沉降量超过200毫米的总面积超过7.9万平方公里(陶庆法,2011)。

2.地面塌陷。随着经济活动和工程强度的加大,城市地表和地下工程建设直接诱发或间接导致的地面塌陷频繁发生。广州市仅在1995年到2005年间,就发生过经济损失超过5万元的工程地面塌陷逾26次。据统计,在中国21个省区内,共发生采空塌陷182处以上,塌坑超过1592个,塌陷面积大于1150平方公里,年经济损失达3.17亿元。

3.水土流失。大规模的筑坡、修堤、挖掘等地形改变,给中国城市带来了严重的水土流失。城市雨后春笋般高层建筑的深基坑和大重量,也极易改变地下水的流场,产生地表下的水土流失。

4.边坡失稳。当前城市建设中人工边坡越来越多,规模越来越大,边坡失稳的形势日益严峻。上世纪90年代,就出现过南京和尚山滑坡、南京炼油厂沿江路滑坡、镇江云台山山体滑坡等。进入21世纪以来,重庆、四川、贵州等地的城市滑坡事件频繁发生。2013年6月,又有南宁市仙葫大道路边山体滑坡危及山上别墅。

5.地面变形。越来越浩大的地下工程施工中和竣工后,城市地面变形的概率不断增大。

6.地质生态环境恶化。对地下工程进行护壁或堵漏的化学灌浆,通过溶滤、离子交换、复分解沉淀、聚合等反应,引发地下水污染和地质生态问题。

7.垃圾堆放填埋。随着城市化发展,中国城市垃圾数量剧增,20世纪80年代垃圾产生量为每年1.15亿吨,90年代达到1.43亿吨,目前中国城市垃圾的堆放总量高达70亿吨,而且产生量每年以约8.98%的速度递增。垃圾堆放量占土地总面积已达5亿平方米。全国600多座大中城市中,有70%被垃圾所包围,“垃圾围城”已经成为普遍现象。北京市现日产垃圾13000吨,全年生产495万吨,每年递增速度为8%。城市垃圾的成分也越来越复杂,垃圾污染液中的重金属、氯和氮等,对土壤、地下水等地质环境影响十分突出。适宜的垃圾填埋场选址已经成为城市地质工作的一个重要方面。

二、结合绿色转型寻求解决对策

城市绿色转型将带动中国城市化向更高的水平推进,也为城市地质环境问题的解决提供了新思路。这样的城市地质环境解决是基于绿色繁荣的新的背景和理念下的探索和挑战。要从绿色战略出发提高城市地质环境政策制定的立意高度,在未来城市的地质环境发展中充分地显示经济、社会和环境相协调的绿色思想内涵,使新形势下的城市防灾减灾比较以往有明显的思想上和战略上的提高。

(一)理性与适度增长

在当今形势下,中国城市必须快速发展,但绝不能盲目发展。布伦特兰委员会关于可持续发展的两项基本原则,第一是需求性原则,即为满足人类生存需要特别是穷人生存的需求,追求发展无可置疑;第二是限制性原则,即由于经济、社会和环境等发展系统和技术、体制及观念等能力的限制,发展必须讲求理性和适度。

中国的城市化是一项赶超型的现代化工程,需要只争朝夕的紧迫感,要保持超出常规的增长速度;但其增长必须讲求节奏,讲究理性,讲求自律和适度,讲求实事求是。“实事”是振兴和赶超,“求是”则要把增长保持在地质环境等条件可以承受的范围之内。要尽最大努力争取以可承受的地质资源环境代价,达到我们所预期的有质量的城市发展。

(二)转变城市化的推进模式

中国城市地质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仅仅靠技术方式的改变和调整是不够的,需要全面的包括社会体制和思想观念在内的整体性变革。首先要在城市化过程中选择绿色的途径和方式,采取绿色的城市化推进模式。

城市化必须摆脱过度地依赖数量、规模的粗放扩张,地质环境质量、城市布局与功能分区必须随城市化水平的提高而明显提高。城市化推进方式应由以追求速度为核心的外延城市化转变为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内涵城市化,并在发展中解决地质环境问题高发以及高污染和高排放等问题。

城市应该根据已经存在或可能发生的地质问题,理清发展所面临的地质环境约束。比如沿海城市发展规划要建立在查明基底构造与地面沉降和地裂缝的关系的基础上;平原城市发展则需充分了解地下含水层的埋藏与分布;山区城市宜将山体滑坡、泥石流、崩塌等地质灾害监测和预警系统建设率先纳入城市规划;高原地区城市尤其需重视水土流失、湿陷等地质环境问题的防范;矿业等资源型城市不仅要开展传统意义的防灾减灾,还需加强地质环境的治理与恢复工作。

(三)系统地建设生态环境

为促进城市化与地质环境的协调发展,需要提高我们对城市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修复、维持和发展的能力,保护与合理利用一切自然资源与能源,使人、自然、环境融为一体,互惠共生。

国际上已经对城市生态环境的改善与发展达成了一些共识,体现在如下方面:1.重构城市,停止城市的无序扩展;2.高效地利用能源;3.修复破坏了的自然环境;4.构建节省能源的交通体系;5.实施生态经济鼓励政策。

当前的关键是正确认识城市化发展与地质环境相互影响的规律,采取系统和全面的生态环境建设战略,达到城市地质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四)优化经济布局

城市应该整合自己的地质环境容量和比较优势,打破行业与行政分割,从整体利益和长远发展考虑,提出优化经济布局的战略对策和措施。可以从城市地质环境适宜性评价入手,划分优先、重点、限制和禁止开发等类型功能区,调整和淘汰不适合绿色发展的地域空间与产业。

要进一步完善相关产业政策,在鼓励、限制和淘汰的产业名录中加上地质环境适宜性的约束条件,并制定土地供给、环评审批和城市规划等方面的前置优化措施,同时在重大投资和重点项目布局上支持布局优化的战略目标。城市政府还应该制定配套的税收、金融和环境等政策,充分利用经济手段推动基于可持续地质环境的经济布局优化。

要重视新城区选址阶段的地质问题,包括区域(地壳)稳定性、地基稳定条件、资源条件和地形地貌条件等。这是城市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前提。

(五)转变建设和管理模式

城市建设和管理模式由灰色转向绿色,将极大地有益于城市地质环境质量的提升,包括建设低碳城市、紧凑城市、网络城市、智慧城市,绿色改造、绿色管理,治理城市病等。

城市的绿色区划调整和功能优化,与城市地质环境适宜性分区具有逻辑统一性。因此,要推进重点区域的绿色发展,加快绿色新城建设,支持有条件的郊区乡镇加快绿色产业的聚集。要建设枢纽型、功能性、网络化的绿色交通、能源和基础设施体系,形成符合资源环境禀赋特性的绿色城市形态结构。

同时,城市应该扩大“绿色空间”的面积,改善空气质量,提高能源使用效率,广泛使用公共交通工具,倡导适合步行的城市规划设计,建设生活、工作、购物一体化的绿色社区。

三、协同营造健康的地质环境

人参与和主导的复合城市化系统,不同于一般系统之处在于系统的有机性、主动性、组织性和文化关联性。健康的城市地质环境之营造,需要注重城市各种自然生态因素、技术物理因素和社会文化因素耦合体的等级性、异质性和多样性,城市物质代谢过程、信息反馈过程和生态演替过程的健康程度,以及城市的经济生产、社会生活及自然调节功能的强弱和活力等。关联因子如此繁杂,没有以自组织为基础的协同机制,健康的城市地质环境几乎是不可能创立的。

健康地质环境协同的基本要求是:城市各子系统的行为能够形成整个系统的统一和联合作用,并且作用效果要超越各子系统自身所形成的单独作用之和。城市地质环境的协同并不要求各子系统同时达到完美状态,某个时期或阶段的局部非协调并不妨碍系统的整体协调。协同作用的核心是由协同作用所激发的系统的自组织,即在没有外部指令的条件下,其各子系统之间也能够按照健康的原则自动地形成城市发展的结构或功能。这是城市地质环境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的重要内容。

(一)参与的多样性

多样性是自然界的重要法则。因此,健康的城市地质环境或是城市地质环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原则是参与的多样性(公众参与)。在城市地质环境发展战略中,人首先是目标指向和依靠力量。城市的核心是人,发展的动力和阻力也是人。

城市地质环境发展的最低纲领是满足广大人民生存与发展的各种需求,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公众参与是实现城市地质环境战略的社会基础,公众的参与方式和参与程度决定着城市地质环境战略目标实现的进程和质量。

生活在城市区域环境中所有生命体,其行为结果时时处处影响着城市地质环境的发展。他们的行为如果是符合城市地质环境发展原则的要求,就是对城市地质环境发展的正向参与;否则就是负向参与。

城市公众要转变在个人和公共事务中各种不利于城市地质环境发展的观念和行为模式,用正确的观念和知识去提高“地质环境友好”的行为能力,在思想上认同健康的城市地质环境,形成对城市地质环境发展的正向参与和协同。现阶段尤其重要的是有益于地质环境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的变革。

1.消费模式的变革

在当前,城市公众应该深刻理解和大力提倡:

第一,文明消费。人们不应该把物质享受等同于社会进步而更多地消费。在日常生活中,应抵制把购物当作消遣或嗜好,控制不必要的和赶时髦的消费需求,减少物品的需求和购买数量,反对消费至上主义。第二,对环境友好。在消费过程中鼓励有益于环境的产品使用和消费行为。例如,抵制一次性用品的滥用,购买和使用以可再生资源制成的产品,尽量爱惜陈旧的物件,注意对物品的维修和反复使用而不是简单替代。应该在尽可能减少资源消耗和污染排放的情况下,提升我们的生活质量。

2.健康的生活方式

消费模式变革的实质,是要告别传统工业社会对物质至上的崇尚,建立一种面向阳光和健康的生活方式。健康的生活方式最直观地体现了地质环境在价值层面、物质层面和体制层面的多向度内容。

第一,简约而适度。要摒弃对物质资源的贪婪占有,要尽力满足基本生活需求而不是个人欲望,提倡以获得基本需求的满足为生活标准。反对物质享乐主义,追求适度富裕,重视可普遍化的生活。实现生活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的根本转变。第二,新的生活质量观。强调“手段俭朴,目标丰富”。最大限度地满足当代物质欲望不应该成为人的唯一追求,生活的意义在于目标的多样性和精神世界的高度充实,在于物质的、社会的和精神的综合生活质量和幸福价值。应该追求生活经历的深层次和丰富性,尽量选择有意义的工作,并努力在内在价值方面进行思考和行动,而不只是谋生和忙碌。

(二)工商企业的支持

有益于地质环境的城市化发展,在技术路线上要重视自下而上的城市单元,如企业、建筑和社区等。传统工业革命所产生的传统企业发展模式,用托夫勒(A·Toffler)的话来说,遵循的是“一味追求增长的逻辑”,企业为了自身利润而尽可能多地生产。“高开采、高生产、高排放”逻辑所支配的传统工业发展模式对地质环境的破坏越来越加剧。

技术的不断进步带来了商品的日新月异,尤其是当技术发展到一定程度,商品的内部构造和基本功能无法改变时,只好寻求“设计”的改变,以多样化吸引顾客,催生了所谓的“多余经济”。强大的广告网络和现代信息手段进一步推动了这种经济。信息和广告的飞速发展,能使一种商品广为人知,把多余的商品也变成为消费者的需求,甚至颠倒了人和商品之间的关系。企业必须从这些与城市地质环境发展相背离的经营观念向经济、环境、资源多赢的经营观念转变。

工商企业应该在指导思想、发展规划、管理体制、技术研究、产品开发和社会服务等方面进行全面和深入的工作,与城市地质环境可持续发展实现协同:

1.广泛开展城市地质环境发展的指导思想传播和技能教育,这是企业支持城市地质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先决条件。

2.将城市地质环境战略纳入到企业发展目标和规划之中,自觉地在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考虑地质环境的因素与价值。

3.大力加强有利于城市地质环境发展的技术创新,充分发挥科学技术在城市地质环境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中的不可替代作用。

4.推进绿色的产品和市场开发,并以此来扩大绿色和健康的社会需求。

5.企业积极参与和支持全社会的健康地质环境营造运动,提升企业的社会形象和综合效益。

(三)城市的现代化管理

现代化管理是实现城市地质环境可持续发展自组织与协同的关键。城市首先要实施以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为目的的综合管理,促进城市的三大和谐:

1.人类与环境的和谐。人口数量和结构要与社会经济和自然环境相适应;土地利用类型和强度要与区域环境条件相适应;城市人工化环境结构内部比例要和谐。

2.城市与区域的和谐。城市地质环境问题与区域关系密切,城市地质环境系统的调节和稳定离不开区域。

3.经济、社会与生态的和谐。实现经济、社会、生态的相互和谐是城市地质环境可持续发展的本质要求,最终是要促进城市整体意义上的可持续发展。

实现有益于地质环境的城市现代化管理的关键,首先是政府各职能部门之间的协同、政府与非政府机构的配合、政府与社会公众之间的协调。现代化意义上的地质环境管理不是仅仅追求政府地质或建设职能部门自身工作的最优,而是追求社会、经济等职能部门之间相互配合的最优。

现代化地质环境管理要求政府的部分行为应该转向市场化和社会化,即增加城市系统的非平衡力量。政府在管理中主要实行监督组织功能,控制和引导序变量,这样才有助于提高效率和形成动态的有序健康结构。

现代化地质环境管理提倡公众参与。社会公众自下而上的参与,与政府自上而下的管理能形成协同效应和合力。这意味着应该把社会公众看作是城市地质环境管理的积极参与者,向他们提供各种参与管理的机会,让他们参与城市地质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决策、实施和监督的全过程。

贯彻实施城市地质环境的现代化管理,必须加强城市地质环境发展的教育、宣传和培训,提高各级领导、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对城市地质环境发展的认识水平,提高他们在各自领域中处理与城市地质环境发展相关问题的能力,造就有利于实现城市地质环境可持续发展的人力资源和干部资源。

参考文献:

[1]沈清基.城市生态环境:原理、方法与优化.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1.

[2]P·罗杰斯等.可持续发展导论.化学工业出版社,2008.

[3]威廉·诺德豪斯.均衡问题:全球变暖的政策选择.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

[4]罗勇.城市可持续发展.化学工业出版社,2007.

[5]戴慎志.城市综合防灾规划.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1.

(责任编辑:卢小文)

【中图分类号】P66

doi:10.3969/j.issn.1674-7178.2016.03.013

作者简介:罗勇,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研究员,研究方向为城市可持续发展。

Geological Issues Caused by China’s Urban Development and Eco-friendly Countermeasures

Luo Yong

Abstract:China’s rapid urbanization process has caused profound environment and resources related problems, especially geological ones. Engineering activities have become the major influencing factors of urban geological environment. Eco-friendly transformation will not only promote China’s urbanization process but also provide new methods to tackle the geological issues.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reasonable and moderate growth, alternating urbanization patterns, systematically building eco-environment, optimizing economic layout, changing management modes and balancing urban-rural geological environment, it is feasible to elevate the conception behind urban geological environment policy-making in order to achieve a balance among economy, society and environment in future development.

Keywords:urban geological environment; eco-friendly; urban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猜你喜欢
绿色
节俭绿色
绿色低碳
绿色环保
绿色环保
绿色环保
绿色环保
绿色环保
绿色环保
绿色环保
绿色大地上的巾帼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