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种子站, 四川 成都 610041)
实行品种审定制度,有利于因地制宜地推广优良品种,实现品种布局区域化,从而避免品种推广中的盲目性,促进生产发展。四川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制度从1983年建立以来,在三十多年的实践中,逐步形成了规范管理、科学操作的工作体系。尤其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种子法》(以下简称《种子法》)实施后,品种审定制度已成为品种管理的重要手段,对保障四川省农业生产安全作出了巨大贡献。
四川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制度从1983年实行以来,经历了起步创建、完善发展、改革创新3个阶段,逐步实现了法制化、规范化和科学化。
建国前,四川农作物新品种是由育(引)种单位自行组织示范推广。建国初期,由农业主管部门根据试验单位意见和生产情况,经考查认定后组织推广。1961—1965年,由农业或科技主管部门组织专家对新品种鉴定后,决定是否推广,后被认为是“专家路线”而停止。1983年,第一届四川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以下简称“省品审会”)成立,是四川历史上第一个专门负责品种审定的机构,标志着四川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制度的建立。省品审会下设了12个专业委员会,全省有14个市、地成立了审查小组,甘孜、阿坝、凉山三州和攀枝花市因生态特殊,分别成立了审定小组。品种审定由各专业小组或审查小组审查后提交省品审会审定,对区域性强的品种和特殊经济作物,实行委托审定。本届首次制定了《四川省农作物品种审定试行办法》、《四川省农作物品种区域试验和生产试验细则》,实行省、地(州)两级区试,对生产上广泛应用的各种农作物开展认定,审定与认定并行。1984—1990年共审(认)定了203个品种,其中认定品种36个。
这个阶段,四川省品种区试和审定处于蓬勃发展时期。省品审会经历了第二、三、四届3次换届。其间,将三州和攀枝花市审定小组改为审查小组、并取消了认定制度。第四届省品审会将专业委员会增加为13个。各届省品审会对《四川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办法》、《四川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章程》和审定标准进行了数次修订。在新品种评价方面,严格按照区试、生产试验和示范结果进行评审,使品种审定结论更准确。品种审定实行三级把关制,即由区试主持单位或审查小组推荐、专业委员会评审、省品审会审定。1991—2000年共审定了480个品种。
省品审会经历了第五、六、七届和第八届4次换届。2006年在全国率先成立了药用植物专业委员会。第八届省品审会下设水稻、玉米、麦类、油料、薯类、棉麻、杂粮、果树、蔬菜、食用菌、茶糖桑、药用植物12个专业委员会。《种子法》实施后,四川省主要农作物除农业部规定的7种外增加了甘薯。这个时期,四川省与时俱进、创新机制。具有以下四大突出特点:
1) 建立健全规章制度。
2000年《种子法》出台后,及时修订和出台了《四川省农作物种子管理条例》及其配套规章、管理办法。2002年、2007年分别印发了《关于主要农作物品种引种有关事项的通知》(川农厅发 [2002]1号)和《四川省主要农作物品种引种(暂行)管理办法》,对相邻省同一生态区品种的引种作出了具体规定。2005年来,率先在全国制定了《关于品种试验和审定工作廉洁自律的有关规定》和《四川省农作物品种试验内部管理制度》,对品种审定相关人员的职责和责任处罚措施作了具体规定,使品种区试和审定的每个关键环节都有相应的制度予以约束。
2) 建立品种退出机制。
2005年,启动了品种退出机制,创建了品种退出警示制度,建立了品种退出长效机制。
3) 创新区试管理机制。
2003年以来,在全国率先开展水稻、玉米DNA指纹图谱鉴定;推行密码编号制度;实行试点全覆盖的专家现场考察评议制度和现场收打措施,以确保试验结果的客观公正。
4) 坚持优中选优和零风险原则。
通过提高对照品种水平和审定标准,注重审定综合性状优良的品种,并对风险品种实行一票否决,有效避免审定品种的低水平重复和风险品种流入市场。2001—2014年共审定了1 445个品种、核准引种品种58个。
四川省品种审定制度实施以来,通过不断完善审定制度,规范试验程序,创新管理机制 ,严格审定标准,坚持品种退出,品种审定工作取得了可喜成绩。
1984—2014年,四川省共审定(认)主要农作物品种2 128个、非主要农作物品种691个。审定的优新品种层出不穷,通过良种良法配套,加快了新品种推广步伐,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达到95%以上。2002—2014年,全省水稻实现了2次品种大更换,由少数当家品种到集团品种广泛推广,品质和抗性普遍提高。玉米以高产、优质、抗病抗倒的成单30、川单418、长玉13等代表品种,实现了第4次大更换。小麦实现了3次大更换,以川麦107为代表的品种,实现了适应性和稳产性极大改良;以川麦42为代表的品种,实现了单产取得突破性进展;目前川麦104等已成为西南地区主导品种。油菜2次品种大更换,全面实现 “双低化”。优良新品种持续不断地进入生产领域,有力推动了农业生产的持续发展。
在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中,良种发挥了重要的先导作用。近年来,四川省审定的品种抗性普遍提高,水稻品质明显改善,玉米类型多样化,小麦多抗品种大幅度增加,油菜全面实现“双低化”,马铃薯专用品种逐年增加。2002—2014年审定的931个主要农作物品种中,水稻达到国颁三级优米标准以上的34个,高直链淀粉专用稻7个,玉米专用品种45个,小麦优质专用品种11个,大豆高蛋白品种25个,高油品种3个,马铃薯淀粉加工型品种7个。尤其是川优6203等11个二级稻终结了“蜀中无好米”的时代。这些品种的推广应用,有力支撑了四川农业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
2005年以来,四川省已连续20批退出了659个品种。其中水稻200个、玉米144个、小麦106个、油菜100个、甘薯7个、马铃薯1个、大豆65个、棉花36个,退出品种的批次和数量居全国前列,有效遏制了品种多乱杂现象,有力打击了种子市场“套牌”行为,确保了农业生产用种安全。
“十二五”以来,四川省种子企业被纳入育种攻关团队。目前有10家种子企业牵头主持育种攻关项目,30余种子企业参与协同攻关,推动了科研院校与企业合作。同时通过为企业争取生物育种能力建设和产业化专项,加大了企业商业化育种投入,增强了企业科技创新能力,企业选育的审定品种逐年增加。2011—2015年,四川省审定了企业自育或参与选育的主要农作物品种184个,占审定品种的51.7%,比前5年提高近8.8个百分点。其中玉米由63.9%提高到86.1%,水稻由59.6%提高到61%,油菜由42.6%提高到56.9%。
经过30多年的实践,四川省逐步建立了比较完善的组织管理体系和试验网络体系;建立了比较完备的规章标准体系和比较科学的技术评价体系。主要体现在: 1) 建立和完善了规章和标准,规范了品种试验和审定。2) 扩大了试验类型,增设了夏播晚熟大豆、水稻特早熟和适宜机械收获的油菜、水稻品种试验组别。3) 优化试点布局,扩大试验网络覆盖面,提高了试验的代表性。4) 增设了水稻抗高温、两用核不育系的育性生态适应性鉴定和转基因成份测试,提高了品种安全评价水平。5) 制定了不同作物区试的田间记载标准,主要病害鉴定方法、标准,抗逆性鉴定标准,以及DNA检测方法和技术指标。6) 开展区试技术培训,提升了试验队伍业务素质。
虽然四川省品种审定工作取得了辉煌成就,但还存在一些突出问题。
四川新品种选育机构多、审定的新品种数量也多,但突破性品种少,虽然每年参加省级试验的粮油品种800余个、通过审定60多个,但在推广应用上却出现一般品种多,主导和强势品种少的情况。据统计,2014年全省杂交水稻种植面积196.44万 hm2,推广品种217个,3.33万 hm2以上的品种5个,占2.3%;杂交玉米种植面积135.76万 hm2,推广品种241个,3.33万 hm2以上的品种仅2个,占0.08%。主要原因是科研资源分散,低水平重复性研究项目多,种子企业对育种创新投入不足。
3.2.1 审定标准欠完善
近年,四川省区试对照种标准越来越高,各作物品种审定标准中对产量、品质、抗性等也有更高的要求,特别是对主要病害抗性实行一票否决,但审定指标仍有不完善之处。如对优质专用品种在产量指标上有所调减,但除水稻外的其它作物,对抗性具有明显优势的品种,要求产量指标与普通品种一样。一些在抗病(逆)性等方面表现突出的品种,却因产量不达标而终止试验或未通过审定;而产量较高、抗性一般的品种因达标通过审定。从四川省近10年出现的重大种子案件来看,2005年油菜“川油24”因耐寒能力弱出现落花、落蕾,死薹致全省1.33万 hm2减产;2008年水稻“辐优802”和“西农优30”等因稻瘟病发生严重,导致巴州区66.67余hm2绝收;2013年玉米“东单4243”因抗病虫能力不强出现空秆、结实率差,在全省多个市(县)造成严重减产。由此可见,抗病(逆)品种的推广利用尤为重要,也是保障粮食安全最重要的措施。
3.2.2 审定机制有待创新
四川攀西地区位于四川盆地与云贵高原和青藏高原的结合部,属于低纬度高海拔的特殊稻作区。长期以来,省品审会同意由凉山州自行组织适应本生态区的品种区试和引种试验,但因该地区育(引)种单位和种子企业少、每年水稻申请凉山州区试的参试品种数量少到难以开展正常试验,而通过省区试审定或引种适宜该区域种植的品种寥寥无几。长期以来生产上推广品种多为云南的“云粳系列”品种,因表现出较好的适应性和丰产性,深受农民欢迎。
一是缺乏标准样品贮存库。按照《农业部办公厅关于做好品种标准样品征集工作的通知》(农办农[2010]79号)要求,各省种子管理机构根据工作需要,建立本省审定品种标准样品制度;《农业部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农作物品种管理工作的通知》(农办种[2014]30号)要求,在申请者提供区试的第1年试验种子中留取标准样品并保存。四川省已按要求进行了审定品种标样收集和区试参试种标样抽取工作,但目前最大的困扰就是没有专门的标准样品保存库。据估算,目前四川省每年水稻等六项主要农作物仅第1年区试品种需保存样品数量就有1 500多kg,还不包括已审定品种的样品数量。二是国家“九五”种子工程实施以来,在四川先后建了11个国家级区试站, 目前有9个区试站承担了国家区试,还有20个承担国家区试的单位未建站。而早期建设的区试站田间设施损坏严重,设备陈旧落后,亟待更新。近年来,虽然国家已将区试站建设提到议事日程,但建设步伐较慢,而四川一直未启动省级区试站建设项目。目前多数试点的基础设施设备已无法满足新形势下发展现代种业对品种区试提出的要求。
围绕保障粮食安全、发展特色效益农业、促进农民增收的目标,以市场和生产需求为导向,以质量和效益为中心,从注重品种数量向选育突破性品种转变,突出基础性、前沿性和应用性研究。省级农业科研院校应立足基础性研究,种子企业要按照育、繁、推一体化要求,加大科研育种投入,逐渐成为新品种研发主体。借助四川省科技厅组织的农作物育种攻关平台,联合开发种质资源、创新育种技术,选择一批特色优势突出的粮油作物开展突破性品种、专用品种选育,在主要性状上有综合性的改良提高,在品质和产量上有大的突破,选育出一批符合市场需求的突破性新品种。
1) 对四川省现行的品种审定标准进行适当修改,实行宽严结合。将品种安全性放在首位,坚持对产量损失较大的抗性指标从严把关,对水稻稻瘟病、抗倒性;小麦条锈病;玉米大斑病、小斑病、纹枯病、穗腐病,抗倒性等确定风险大的指标为一票否决指标。在抗病(逆)性方面有突出优点的品种,对产量等经济指标可适当放宽,以丰富品种类型,确保农业生产安全。2) 为满足特殊生态区对适宜品种的迫切需求,探索品种试验审定新机制,借鉴北京、天津、河北三地开展品种联合试验的作法。尝试在西南地区相同生态区域开展品种联合试验,探寻新的审定模式。
(转下页)
(接上页)
农作物品种区试站建设是提高试验质量的重要途径。2011年《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现代农作物种业发展的意见》(国发[2011]8号) 提出了“实施新一轮种子工程。加大农作物种业基础设施投入,加强育种创新、品种测试和试验、种子检验检测等基础设施建设”。借此东风,国家应进一步加大投入,尽快建设一批国家和省级标准样品保存库,加快新一批国家级区试站建设进程,推动品种区试体系的不断完善。
[1]四川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四川省志.农业志(上册)[M].成都:四川辞书出版社,1996:328-335.
[2]马志强.国家小麦品种区试审定制度的改革与发展[J].种子科技,2001(6):34-36.
[3]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全国农作物主要品种推广情况统计表(2002-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