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思妤 孟长明 陈昌福(1.河南省新乡康大消毒剂有限公司;2.华中农业大学水产学院,武汉430070)
鱼类病毒病的诊断及其防控(下)
○孟思妤孟长明陈昌福
(1.河南省新乡康大消毒剂有限公司;2.华中农业大学水产学院,武汉430070)
锦鲤疱疹病毒病是20世纪末确认的一种疾病。目前已经传遍世界各地,是致观赏锦鲤死亡的主要疾病,并造成极大的损失。根据我国农业部发布的《一、二、三类动物疫病病种名录》中的规定,将锦鲤疱疹病毒病列为二类疫病,为OIE(世界动物卫生组织)必须申报的疫病。
【病原】病原是锦鲤疱疹病毒(Koi Herpesvirus,KHV)
【流行病学】不同规格大小的锦鲤只要感染CyHV-Ⅲ都发生死亡。但是,CyHV-Ⅲ不感染共同混养的金鱼等其他鱼类。最适发病水温为23~28℃,水温﹤18℃或﹥30℃时不发生死亡。CyHV-Ⅲ的潜伏期为14天,当18~27℃水温持续的时间越长,疾病暴发的可能性就越大。KHVD暴发后存活一年以上的锦鲤还能将携带的病毒传染给其他的鱼。Cy-HV-Ⅲ的水平传播主要通过受病毒污染的水、带毒鱼和寄生虫传播,其垂直传播方式目前还未确定。
1997年在以色列首次发现KHVD,目前该病的流行范围极广,欧洲、亚洲、美洲、非洲均有该病的报道。
【症状】病鱼停止游泳,眼凹陷,皮肤上出现苍白色的斑块与水泡,鳃出血、黏液增多、组织坏死、也具大小不等的白色斑块;鳞片有血丝,体表黏液增多增稠。病鱼一般在出现症状后24~48小时内死亡。
【诊断】如果养殖水体水温是18~30℃特别是25~28℃时,大量发病的锦鲤和鲤死亡,不论其大小均发生死亡,发病到死亡时间在24~48小时内,死亡率在80%~100%,其临床症状是否与细菌病或寄生虫病相类似,都应当高度怀疑是KHV感染。由于KHVD的临床表现与许多细菌、寄生虫感染的临床表现非常相似,而KHVD不能通过观察病鱼的外部特征或临床表现确定,而且细菌与寄生虫的继发感染往往掩盖KHVD病症。
【治疗】目前尚无有效的治疗方法。
【预防】目前KHVD疫苗处于实验阶段,预防主要是避免接触病毒和采取必要的检疫等卫生措施。尽量避免水源的污染、养殖的锦鲤和鲤不带病毒,养殖时混养一些其他鱼类以此作为警示性鱼类,发现染疫或病鱼必须销毁,对养殖设施应进行彻底消毒。
鲤春病毒血症(SVC),曾称鲤鳔炎症(SBI),SVC是由一种弹状病毒引起的急性、出血性传染病。该病通常于春季暴发并引起锦鲤幼鱼和成鱼的死亡。以全身出血及腹水、发病急、死亡率高为特征。SVC为一类疫病,为OIE必须申报的疫病。
【病原】病原是一种弹状病毒,即鲤春病毒血症病毒(Spring Viraemia of Carp Virus,SVCV),暂列为弹状病毒科水泡病毒属。
【流行病学】鲤春病毒血症在春季水温低于15℃时,容易引起越冬结束后锦鲤的患病及流行。锦鲤在越冬中消耗了大量的脂肪,长期的低水温降低了免疫力,入春后易暴发流行鲤春病毒血症。病毒能在被感染的锦鲤血液中保持11周,造成持续性出血。鲤春病毒血症的直接的传染源为病鱼、死鱼和带毒鱼。传播方式主要是经水传播,某些水生吸血性寄生虫(鲺、尺蠖、鱼蛭等)是机械传播者。病鱼和无症状带毒鱼类还可垂直传播,经其粪,尿液向体外排出病毒,精液和鱼卵子也是携带病毒的载体。鱼体机械性外伤最容易受病毒感染。
该病毒能感染各种鲤科鱼类,但锦鲤是最敏感的宿主,能引起大量的锦鲤患病和死亡。各年龄段的锦鲤均受其感染,但鱼年龄越小越容易感染。鲤春病毒血症病毒感染后的潜伏期不仅依赖于水温,也依赖于鱼体的健康水平。据报道锦鲤感染鲤春病毒血症病毒后的潜伏期在7~60天,水温10~15℃时潜伏期约为20天。
该病于每年春季水温8~20℃,尤其是在13℃~15℃时流行,水温超过22℃就不再发病,鲤春病毒血症由此得名。
【症状】病鱼行为失常,无目的漂游,呼吸困难。体色发黑,眼球突出,腹部膨大,肛门红肿,体表(皮肤、鳍条、口腔)和鳃充血。
【病理变化】解剖后,课件全身出血、水肿及有大量的血性腹水,消化道出血,心、肾、鳔、肌肉出血及出现炎症,最常见的是鳔内壁出血。
【诊断】初步诊断可以根据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作出。诊确则需进一步做实验室诊断。
具有临床症状诊断时,可以用分离病毒再鉴定的方法,也可以直接用IF、ELISA或者PCR检测感染组织来更快的完成。检测病毒的温度直接影响到结果的准确性,必须在10~20℃下进行,否则可能无法检测到病毒。
【治疗】目前尚无有效的治疗方法。
【预防】鲤春病毒血症疫苗仅处于实验阶段,因此目前尚无该病的预防方法。预防措施主要是避免接触病毒。因此加强对锦鲤亲鱼、苗种的检疫,繁殖和养殖不使用受病毒污染的水源、也不使用带病毒的卵和鱼。发现疫病或疑似病例,必须销毁,同时彻底消毒养殖设施。
(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