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甘肃高校对甘肃农村文化产业影响

2016-03-29 08:57:54赵明霞寇凤梅兰州城市学院城市经济与旅游文化学院甘肃兰州730070
甘肃农业 2016年7期
关键词:甘肃文化产业人才

刘 云,赵明霞,寇凤梅(兰州城市学院城市经济与旅游文化学院,甘肃 兰州 730070)

浅析甘肃高校对甘肃农村文化产业影响

刘 云,赵明霞,寇凤梅
(兰州城市学院城市经济与旅游文化学院,甘肃兰州730070)

本文从全国文化产业发展的大背景下,从甘肃文化产业的现状和发展前景着手,介绍了甘肃高校目前对文化产业的贡献和存在的不足,并提出从要加强对人才的培养,开设特色专业和将高校自身的文化发展为产业等方法。

高校;农村;文化产业

一、甘肃文化产业的发展现状

另外,民俗文化以其质朴的特色成为了文化产业发展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最有代表性的当属庆阳的民俗文化产业。庆阳民俗文化产业起步于上世纪80年代中期,目前已经形成了以香包、剪纸等特色文化为主体文化产业群。

我省地处西部,相对远离我国的政治、文化中心。有人认为是“地理上的高地,也是文化上的高地”。这对发展农村文化产业来说,既是“瓶颈”,又是“大道”。其封闭性虽然阻碍了文化的交流与整合,但也保持了原生态的独特风格,这正是甘肃已有的农村文化产品产生广泛影响,赢得物质与精神上“双丰收”的主要原因。[1]

二、甘肃高校在提升甘肃文化产业发展中的制约因素

我省高校在对农村文化产业的发展水平的提升过程中也存在着许多问题。目前,甘肃省虽有42所各类高校,但还没有一所专门培养文化传媒艺术人才的学校,一些高校也设置有文化传媒艺术专业,但整体实力不强。有些高校文化传承创新功能还没有彰显,培养文化人才的理念没有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概括起来主要有四点:

(一)理论教学与专业实践不适应

由于受传统应试教育和学科本位的影响,目前甘肃高校在文化产业专业的相关教育中过于强调文化产业理论学习,以文化产业学科体系为线索,重点传授学科前沿的理论知识。但这种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着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积累、轻动手操作的弊病,基本上都是从理论到理论,用理论取代了实践环节,宏观知识讲的太多,全面教授文化产业相关知识培养出来的学生并不实用,缺乏实践中的创新能力,很难和市场对接。学生所学专业理论未能有针对性地指导专业实践、实践教学环节存在形式少、比重小、内容窄、实验设施陈旧等问题,即使开展专业实习活动,也大多是“走马观花式”,缺乏“现场参与式”的专业技能训练,总体上形式大于内容。

(二)学校教育与市场需求不适应

目前,在我省教育部学科门类中,没有明确的标注有“文化产业”或“文化产业管理”的专业,这一点使得其从招生层面上就直接受到影响。另外,由于受到教育管理体制的制约和经济利益的驱动,我省高校在对文化产业相关专业的设置和招生中,出现了许多不顾自身的条件,盲目开设专业,盲目扩大招生规模等现象,导致专业的方向和特色不鲜明,人才素质不高,最终导致毕业生就业困难,在就业的过程中学非所用,而急缺人才的地方却招不到合适的人。

(三)师资力量与人才培养不适应

接触到大地的气息,我受伤的根部传来一点温热和慰藉,但是我还是感到虚弱和眩晕,我受伤的主根根部丧失了吸收水分和养分的能力,紧靠残留的、被草要子层层包裹的须根吸收着人们浇灌下来洗菜的浊水,无法满足我茂盛枝叶的蒸腾所需。看着为假植我而忙碌的贾鹏飞怜惜的目光和折腾一夜疲惫的眼神,我决定坚强地活下去。于是我开始伸展虚弱的根须,吮吸土中的水分,并且开始光合作用,以制造养分,输送到根部促进伤口的恢复。我看到了窗内一场丑恶的交易。

今天,面对竞争激烈的文化产业发展,要打造一个不但可以被市场认可,同时要获得经济效益的农村文化产业,难度更大,对人才的要求也将更高。而甘肃农村文化产业缺乏创新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人才,这些问题严重的制约了甘肃农村文化产业的发展。

然而,要培养高素质的人才,就必须要有高水平的师资队伍。然而我们前面提过,农村文化产业是一个新兴的产业,尤其是我省的农村文化产业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没有形成专业出身且拥有系统知识结构、有经验的师资队伍。[2]目前的大部分教师都是从其它专业转入这个领域的,有些教师尽管在学术研究中已经有了一些成果,但是也不足以达到培养人才的高度,在教学模式上显得单一而没有特色。

(四)科学研究与人才教育不适应

但是,我省目前农村文化产业学术研究很欠缺,导致了农村文化产业人才培养教育上的学科和专业的定位不够清晰,目标不够明确,培养出的人才不能完全适应农村文化产业发展的需求,这就形象了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水平,造成了很大的资源浪费。

目前,我省农村文化产业领域的突出问题是农村文化产业人才缺乏创新的能力,而科研的目的,就在于通过深化学生的知识体系,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综合素质,提高其基本技能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从这些方面来说,我省高校在提升我省农村文化产业的发展做过程的还不是很到位,有许多亟待加强和改进的地方。

三、解决方案

(一)主动适应市场发展机制

调节适应市场的发展机制,是指高校要能及时的获得外界的信息反馈,及时调整人才培养的方案,以适应市场的需求。这一机制的调节,包括对专业的设置,招生范围的扩张与否等,主要是为了保证农村文化产业专业人才培养的手段、途径、内容和方法以适应我国新的农村文化产业发展的要求。当用人单位感到接受的人才已经不足以满足需求,可以立即反馈给学校。学校对反馈的信息进行分析和研究,然后及时对专业设置、人才培养规格和质量进行适当的调整,以增加人才的特色和适应性,满足市场的需求。

目前,甘肃高校中所设置的针对农村雅俗共赏文化产业相关专业相当欠缺,很少有学校有这样的专门的专业设置。所以,首先从专业的设置上,应该抛开固有的旧体制模块,结合市场需求,设置合理的专业。其次,在招生方面,周全的考虑招生的人数,在合理的范围内扩大招生范围,更多的培养高素质高质量的人才。只有重视对农村文化产业人才的培养,才能满足农村文化产业对人才的渴求。

我省各高校应将以合作办学、共同开发、项目调研、咨询培训、实习基地等各种形式参与农村文化产业实践活动的内容、要求纳入考核体系,形成长效机制,推动高校各类农村文化人才在文化产业中的实践发展,走一条高校与产业相结合、互动发展的新路子。

(二)为学生多提供机会和平台

复合型、应用型是农村文化产业专业人才的突出特点,文化产业专业课程应该更多体现实践性、操作性的特点。

为了更好的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切实的抓好学生社会实践、专业实习,尤其是文化企业实习和毕业实习等实践性教学环节,有目标、有计划的安排学生深入文化产业的社会实践,循序渐进的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思考能力,[3]首先,加强我省高校的软硬件建设。例如校内实习基地和实验室,文化创作室等的建设。其次,学校方面要加强开放和社会化的程度,与文化企业和事业单位加强联系,建立教学、科研、生产结合的联合体。最后要积极探索在文化产业企业建立教学实习基地,与企业联合培养学生,让学生更早更快更好的适应产业的发展,更符合企业和市场的需求。这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是文化产业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

学校与社会和市场相结合,具体表现为学校应该和文化企业建立互惠互利的合作关系,既要有计划的对文化企业的人才需求进行调查,以保证文化产业专业在一定时期有正确的发展方向;同时要定期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进行分析,保证毕业生对岗位的适应性;按照企业的需求设计调整教学的计划,以保证教学内容具有应用性、针对性和新颖性;与文化企业联合开展应用项目的科研开发,保证技术应用能力的提高;开发实训基地,保证教学的理论与实践的同步性,进行学生的就业指导和聘用,保证毕业生就业渠道的稳定性。

(三)强大的师资队伍的建设

我省高校文化产业专业应该组建梯队、结构合理、分工明确的师资队伍。鼓励专业教师特别是业务课的教师去文化产业的发达地区去进行实践、考察,掌握文化产业的实际发展情况,积极鼓励和支持文化产业老师参加个汇总跨学科的学术活动和文化产业实践活动。最好还能聘请专业人士到学校来教学讲学,多多加强交流,加强高校之间的联系与合作,共同完成一些课题,教材编写,授课等工作,甚至可以替换教学模式,形成专业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的状态。[4]因此,我们需要在省内高校间设计一套合理的评价机制,引领高校文化产业管理的教师向多方向发展,这有利于高校文化产业的人才培养。才能做到城市农村和谐发展,提高甘肃农民素质。

[1]李h娜.ijk文化产业发展研究[D].lS:lS大学,2008.

[2]mn.ijopqr加“华夏文明stuv”w关x业[N],lSyz,2013-02-28.

[3]{晓波.ij文化产业|}发展的~点思考[J].ij理论学刊,2010,(6).

[4]姚伟钧.op文化产业人才培养现状与创新的思考[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V),2011,(2).

F320.3

A

1673-9019(2016)07-0047-02

2016-02-10

刘云(1981-),女,汉族,河北邢台人,讲师,硕士,主要从事产业经济学研究。

2015年教育科学规划“十二五”项目“甘肃农村高中辍学现象及政策调试机制研究(GS[2015]GHBZ034)”;2015年甘肃省高等学校科研项目“基于提升甘肃核心城市竞争力的产学研纵深协作研究”(项目立项号:2015B-087);2014年兰州市科技局项目: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模式创新研究?;2013年教育部项目:西北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差异及其成因分析(13YJC790009)。

猜你喜欢
甘肃文化产业人才
人才云
英语文摘(2022年4期)2022-06-05 07:45:02
行走甘肃
学生天地(2020年29期)2020-06-09 03:10:42
甘肃卷
学生天地(2020年31期)2020-06-01 02:32:20
大美甘肃,我们来了
学生天地(2020年19期)2020-06-01 02:11:20
甘肃卷
学生天地(2019年30期)2019-08-25 08:53:18
忘不了的人才之策
商周刊(2018年13期)2018-07-11 03:34:10
留住人才要走心
商周刊(2018年10期)2018-06-06 03:04:09
“人才争夺战”
商周刊(2018年10期)2018-06-06 03:04:08
文化产业
江苏年鉴(2014年0期)2014-03-11 17:09:57
文化产业
中国记者(2014年7期)2014-03-01 01:4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