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胡适与《尝试集》之间的相互促进关系* 1

2016-03-29 06:04李巍
楚雄师范学院学报 2016年1期
关键词:新文化运动胡适

李巍

(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广东广州510665)



论胡适与《尝试集》之间的相互促进关系* 1

李巍

(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广东广州510665)

摘要:胡适在中国文学史上的诗人地位,《尝试集》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举足轻重以及胡适在新文化运动中所具有的强大政治含义,三者都在各自的领域有着独特而重要的地位。但三者之间并不是那种各自为政的关系,也不是简单的加法聚集关系,三者缺其一都会对另外两者造成巨大损失。它们是一种彼此交错、相互造血输血的关系,是一种部分跟整体的关系,每一方的成功都离不开另外两方的支持。正因为彼此之间的这种独特关系,才成就他们在各自领域的那种成功和显要。

关键词:胡适;《尝试集》;新文化运动;政治含义

胡适是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也是白话新诗的引领者,其《尝试集》是中国近代白话新诗的开篇之作,代表了一种新文体的开端,具有重要的意义。这些是文学的常识,基本上,文学史都这么书写,当然在“文化大革命”和之前的那段岁月除外。只不过此重要之意义到底如何体现就是各家各说了。在此兹举几例,“尽管《尝试集》里‘真白话的新诗’不过《一颗星儿》……,但确实从中国古典诗歌的形式传统中挣脱出来,开始具备了现代汉语抒情诗形式法则的雏形,人们因此称《尝试集》为沟通新旧两个艺术时代的桥梁。”[1](P94)也有人说“胡适的‘尝试’之功在彻底动摇了古典文学赖以生存的基础,展现了用言文一致的语言创作新文学的可能性。”[2](P83)而有些甚至从诗的艺术特色分析入手,“胡适有诗集《尝试集》,它是新文化运动中第一部白话新诗别集……胡适的诗大多数是即事感性,即景生情,常用直接描写、浅显的比喻、象征等手法,言之有物,平实淡远。”[3](P77)总之,二者在20世纪初新文学的发端以及在中国近现代文学的发生发展中都具有某些特殊的意义,可以说是开拓性的,也是创新性的,总之是里程碑式的意义。

其实一个作者和一部作品被写进文学的历史,被标上各种带着重要、重大等字号的前缀词总是有它的道理的。但是如果单独的来看《尝试集》的文学价值时,或者单独来分析胡适的文学造诣时,我们可能会发现它们并不值得人们如此的重视和盛赞。

如果将胡适和《尝试集》都看成两个文化符号(当然它们两个很难说不是一种文化符号)的话,两者之间是一种内在的张力关系。而这种张力关系便是胡适和《尝试集》双双成就大名的一个重要原因。而这中间还有一样非常重要的中介因素在起作用,即胡适本人所具有的那种政治含义,即新文化的倡导者或者文化革命的发起者。

这种关系使得胡适与《尝试集》之间相互促进,也就是说胡适作为一种政治符号提升了《尝试集》的地位和重要作用,《尝试集》作为第一部白话诗集又提升了胡适的文化地位和重要作用,最后胡适的这种文化地位转而又促进其更大的政治号召力。而这种张力关系就产生于胡适和《尝试集》及其政治含义三者的奇怪的结合上。当然我现在所说的只是结论,而为什么要这样说,是什么促发了我要这么说,这么说又有什么道理?这些在下面将一一论述。

一、《尝试集》的文学价值分析

(一)内容的政治指向大于文学指向

为什么要这样说呢?这个结论从某些方面来看似乎是没有道理的。这就像一个作者有他自己的成名之作一样,两者的关系天然就应该是这样,好像不存在彼此抬升对方的因素,没有什么相互促进不促进的关系,如果有也是一种普遍的存在于每一个作家身上的现象。就像曹雪芹写了《红楼梦》一样。但其实这里我们忽略了重要的一点,那就是作家的成名之作通常来说都是一部从各方面来看都十分优秀的作品。《红楼梦》在文学史享有很高的地位,因为它本身是优秀的;曹雪芹注定被写进文学的历史,是因为他写了一部空前的好作品。作品本身的文学价值、审美趣味很高,达到了一个新的艺术高度,如此方能达到那种天然关系。而胡适和《尝试集》显然不是这样的关系。

所以首先一点先搞清楚《尝试集》作为一部文学作品到底怎样。其实《尝试集》就其文学价值来说并无惊世骇俗的成就,甚至不能用很大来说。

胡适是学习哲学出身,他一生所致力于的学术范畴也是哲学,在哲学方面的造诣应该是超越文学的。这里并不是说《尝试集》里面的诗词没有一点价值,但《尝试集》被记住并不是因为它里面有着空前绝后的诗句、沉郁深邃的思想,更多的是因为它是胡适所倡导的新诗乃至新文化运动中的一个特殊的标志。《尝试集》本身就代表了这个运动过程的痕迹,这个运动是新文化运动,也可以概括为落后挨打的中国人一步一步地摆脱那个落后的、腐朽的、旧中国的过程。这一点可以从《尝试集》本身的章节安排中看到。在众多的《尝试集》版本中,一般都分为四编,如果按照先后顺序来读,从第一编到最后一编可以很好地体现新诗是如何从旧体诗中脱胎出来,同时也显示了新诗里面受西方诗词的影响。这些都是与中国的救国革命相一致,既要打到旧的、腐朽的东西,又要积极的向西方发达国家学习。我以2000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尝试集》为例来加以说明。

在第一编里可以以那首短小的《中秋》为例,全文如下:

小星躲尽大星少,果然今夜清光多!

夜半月从江上过,一江江水变银河。[4](P12)这一编的诗形式大致都是如此,可以看得出来全诗不用典故,没有生涩词句,以白话入诗,简单明了。但在外形和韵律上还是有许多中国古典诗歌的味道,有着完整的七言绝句的外形,更为重要的是这里面的“月”“夜”“星”“河”也都是中国传统诗歌里面的意象。

到了第二编,格式已经比较开放了。以第一首《鸽子》为例。

陆游后来的生活多数如他在《湖村秋晓》所云:“剑阁秦山不计年,却寻剡曲故依然”,不过是“坏壁尘埃寻醉墨,孤灯饼饵对邻翁”(《归云门》)、“尽收事业渔舟里,全付光阴酒榼边”(《湖村秋晓》),只是寻常甚或有些落魄的日子,追忆远去的梁益生活,就成为他当前生活的美景和力量,所以他对梁益的追忆诗歌益发美好,美好到甚至引起故乡人的嗔怪嫉妒。追忆中的西州山水物产、人情习俗都是那样尽如人意,如同天堂,而他在那里的生活更是耽于酒色宴饮、及时行乐的八年,是放壮豪纵、丰富多彩的八年,与当时在西州所说的流落、落魄的全然相反。

云淡天高,好一片晚秋天气!

有一群鸽子,在空中游戏。

看他们三三两两,

回环来往,夷犹如意,

忽地里,翻身映日,白羽衬青天,

十分鲜丽![4](P27)

诗在形式上已经摆脱了五言七言的框架束缚,但是在语言的运用上还是保留了浓浓的旧诗词味道,无论是“夷犹如意”“翻身映日”,还是“白羽衬青天”,都有一种文言的优雅和简洁。

而到了第三编则变得更加的口语化和自由化。像第一首《许怡荪》和第二首《一笑》,简直就跟在说大白话一样。在这里不附录全文,具体参照胡适的《尝试集》。

这整个内容的安排就是在依照中国革命的进程来的,中国要想富强兴旺,正如《尝试集》里的诗歌那样,要逐步的、一点一点的摆脱固有的那些腐朽的东西,如此才能实现革命的目标。这本诗集留下的与其说是旧诗向新诗艰难转变的过程,还不如说是暗示了中国要想伟大复兴必须要摆脱传统。

(二)同时代人对《尝试集》文学价值的激烈批评

但诗歌的好坏总是有个标准,诗词的好坏无外乎语句与情感,相较于其他文体诗歌更讲究一种意境,含蓄的美。而胡适的《尝试集》践行的就是胡适倡导的“作诗如作文”,平白直叙。但又缺少陶渊明那种意境悠远,回味无穷,因为说得太过直白了。从这个方面来说《尝试集》并不是一个文学价值很高的作品,为此还出现了一段关于谁是中国新诗起点的争论。有人说是胡适的《尝试集》,也有很多人说是郭沫若的《女神》。支持后者的多半都是因为胡适《尝试集》里的那些诗歌太不像诗歌了。

成仿吾在《诗之防御战》中说诗歌是诉诸于人的情感的而不是激发理性创造的,并说这是一个浅显的道理,即使是很幼稚的人都能明白。他点评《尝试集》里的《他》这首诗时说:“这简直是文字游戏,好像三家村唱的猜谜歌,这也可以说是诗么?”对《人力车夫》一诗的点评就更为苛刻,直言“这简直不知道是什么东西。自古说:秀才人情是纸半张,这样浅薄的人道主义,更是不值半文钱了。”[5](P77)朱湘在评《尝试集》几首译诗时说:“胡君没有将此中的曲折看懂,含糊译过去……所以胡君的译诗,我们也应当一笔勾销不再去谈。”其他原创诗作更是被批得惨不忍睹,如“这些诗里面所表现的思想,本来是极浅的,但胡君居然以诗的经验主义相号召。至于《例外》一诗,简直是提倡诗的玩耍主义了。”[6](P152)最后总结说:“‘内容粗浅,艺术幼稚’,这是我试加在《尝试集》上的八个字。”[6](P153)闻一多等也发表了类似的看法。《女神》虽然是自由体的新诗,但是无论在象征的运用、精神的情趣,还是语言的运用上都超越了《尝试集》,因此大家认为《女神》更像是诗歌。他们在争论谁是起点问题之时,支持《尝试集》的观点主要是因为《尝试集》出现的时间确实早于《女神》一年,这是一个无法改变的历史事实。而支持郭沫若《女神》的基本上都在做诗歌价值层面的判断。这也充分说明了一点,就是《尝试集》作为起点自然是无可辩驳的,但是其诗歌在艺术水准上却是让人无法恭维的,在一些人眼里甚至是一文不值的。

(三)胡适、《尝试集》对后世诗歌发展的影响微乎其微

以对于后世诗歌的影响来说,胡适跟《尝试集》都显得有些尴尬。中国新诗自问世以来,诗人们努力做的就是正名新诗,给新诗一个独立的存在空间和特质。而胡适的做法显然威胁到新诗的本体地位,“胡适之体的白话诗在追求语言与事理的明白清楚时,有意无意地忽略了文类的界限与语言运用上的不同,走了以文为诗的偏锋。”[2](P89)

后人的努力主要沿着两条线索发展,一是追求现代诗歌的现代性情感,二是闻一多倡导和追求的戴着镣铐跳舞的新诗,诗歌应该具备“三美”,即诗歌应该有一个整饬的外形。这两者都有着巨大的影响力,他们各自的代表是早期的新月派和20世纪30年代的现代派。早期新月诗人以及以《现代》杂志为阵地的现代派诗人们各自占据一方,所以他们对于后世的中国诗歌发展有着更为明显和深刻的影响。这些都是当时中国诗歌破旧立新之时迫切需要的东西。但《尝试集》似乎都不具备这些,也就是说它不仅没有优美的外形,更在内涵上没有突破传统的诗歌审美范畴,所以它基本上对后世的诗歌创作没有很大的示范作用。

这些都是说明《尝试集》作为一个文学作品的地位是怎样的。从以上的分析中不难看出作为一部诗集,《尝试集》并没有什么突出的地方,那么又是什么让它有着今天的历史地位呢,仅仅是因为它是最早出版的白话诗集吗?显然不是。这就涉及到了第二个问题,即那个中介因素——胡适作为一个符号他所具有的政治含义是怎样促使《尝试集》有着如今的历史地位的。

二、《尝试集》跟胡适的政治含义之间的相互促进

(一)胡适的政治含义促成《尝试集》的文学史地位

那么胡适所具有的政治含义是什么呢?前面一再提及了胡适的一个重要的身份,即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这就注定了胡适会像李大钊、陈独秀等人一样被历史所铭记。而新文化运动的倡导其实跟“五四”运动是相互紧密关联着的,这两个事件合在一起成为两个时代的分水岭,一个是旧的民主主义,一个是新的民主主义。这当然是一个政治性很强的命名。那么新文化的倡导者这样一个名号自然也是政治性的,起码是在政治层面被解读的。

《尝试集》的地位更多的是因为胡适的地位,而胡适的地位和名头中最响亮的一个不是哲学家也不是诗人,更不是大学教授,是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是一种新事物的发起者。这一点跟陈独秀类似,他们是转型过渡社会里的代表。新文化的内涵有很多,最为著名的是“德先生”和“赛先生”,所谓的民主自由。这样看来胡适更像是一个新文明的传播者,这当然是指一种政治文明,而不是一个新诗的发明者。而《尝试集》正是这样一个载体。因为胡适认为文言是死的文字,所以是古旧的,是落后的,是腐朽的,他把文言归结到了反动的、落后的那一面。在他那里,文言几乎要为整个中华民族的落后挨打负责了,所以它是需要反对的。《尝试集》正是在这样一个侧面呼应了胡适的这一主张。从一开始人们反对《尝试集》就有被定性为落后者、腐朽者、遗老遗少的可能来看,这种政治性的威力是不可小觑的。所以《尝试集》集合着强大的政治性意义,便有了这样独特的地位。

(二)《尝试集》的呼应促使胡适的文学史地位

晚清的梁启超、谭嗣同他们在主张“诗界革命”时有过很多“新诗”发表,但他们的诗词就没有像胡适那么好运,他们也写出许多新的诗歌来,也具有很重要的拓荒意义,里面甚至直接用翻译的国外的名词入诗,但却鲜有人记住,这些作品在文学史的范畴内也很少被提及,主要是因为中国向来喜欢把文学史附属在政权史、政治史的框架之内来叙述。《尝试集》诞生在辛亥革命之后,诞生在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之后,这是一个在政治意义和思想意义上都全新的时代。所以作为这个历史阶段里的文学方面的重要体现,《尝试集》自然被推到了风口浪尖之处,而这些无不体现了胡适作为一个政治性符号的强大魅力。

在文学的历史上有的人只有开拓性的作品却无好作品,如当代作家徐星,他在《无主题变奏》发表之后基本没有好作品问世,只通过《无主题变奏》,他就被作为中国意识流小说开端人物之一被写进中国文学的历史。通观徐星的创作历程,这基本上也就是他唯一一篇像样的作品。胡适的大部分论著都是哲学著作,可以算得上文学作品的恐怕只有《尝试集》这么一个。文史哲固然不分家,但作为一个哲学家,如果没有特别的贡献很难在文学的历史上留下自己的名字。但《尝试集》让这一点成为了现实,因为胡适是新文化的倡导者,《尝试集》就是这种倡导的重要载体,又是天字第一号。胡适既是理论的倡导者也是实践的先行者,这两者一结合就产生了《尝试集》,所以《尝试集》在并不出众的情况下能够被记住,而这也奠定了胡适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因为他是连着《尝试集》一起的,而二者都被赋予了太多的意义。

《尝试集》在并不出色的情况下,成为一部文学史上难以逾越的作品;以哲学为业的胡适却在文学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这些都跟胡适本人所具备的那种强大的政治含义密切相连。同样以学者面目示人的胡适,在中国的政治历史上却屡被提及,这自然归功于他所倡导的文化革命与政治的密切联系,更应该归功于这种倡导的实践之果——《尝试集》。

胡适、《尝试集》以及胡适作为符号的政治含义三者之间构成了一个非常有趣的链条交错关系,彼此间在为对方输送血液,这样作为一个整体他们便变得强大起来。

参考文献:

[1]钱理群,温儒敏,吴福辉.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

[2]王光明.现代汉诗的百年演变[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2003.

[3]朱栋霖,丁帆,朱晓进主编.中国现代文学史: 1917-1997 (上册)[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4]胡适.尝试集[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

[5]成仿吾.成仿吾文集[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1985.

[6]姜德铭主编,朱湘著.中国现代名家经典文库朱湘卷[M].北京:中国戏曲出版社,2011.

(责任编辑王碧瑶)

Discussion on the Mutual Promotion Relationship between Hu Shi and Chang Shi Collection

LI Wei
(College of Liberal Arts,South China Normal University,Guangzhoug,510665,Guangdong Province)

Abstract:The poet status of Hu Shi in the Chinese literature history,the importance of“Chang Shi Collection”in the history of modern Chinese literature and Hu Shi’s strong political implication in the new culture movement,All the three have a unique and important position in their respective fields.Bu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three is not independent and entirely unrelated,The lack of any one would have caused huge losses to the other two.It’s a relationship that they staggered and promote each other,just like the part and whole,each party's success cannot do without the other two party support.Because of this unique relationship between each other,they can be so successful in their respective fields.

Key words:Hu Shi; Chang Shi Collection; the new culture movement; political implication

作者简介:李巍(1987—),男,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2015级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文艺学、西方文论。

*收稿日期:2015-11-21

中图分类号:I207. 25

文章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7406 (2016) 01-0044-04

猜你喜欢
新文化运动胡适
新文科建设:新时代中国高等教育的“新文化运动”
《胡适论红楼梦》自序
基于历史判断三个层次的批判性思维教学——以《新文化运动》一课为例
立足教材知识,提升历史素养——近年高考关于“新文化运动”的考点例说
SOLO理论指导下的听评课——以《新文化运动》观课为例
胡适清红先负王琳娜
瞻仰胡适故居 见其未知一面
基于学情设计教学,促进学生自主学习——以《新文化运动》为例
尊经或贬经?——胡适等人对“六经皆史”的不同解读
“新文化运动”教学设计探讨——基于“新青年”和《新青年》的角度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