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晶莹
(中共甘肃省委党校,甘肃 兰州 730070)
建立加工出口型农业发展新模式
——对甘肃省“十三五”农业战略的思考
陈晶莹
(中共甘肃省委党校,甘肃兰州730070)
分析了甘肃省农业产业化的基础,提出了加工出口型战略的选择依据,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发展加工出口型农业的措施。
农业产业化;加工出口型;“十三五”规划;农业战略;模式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的《建议》明确指出:“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和公共产品供给,提高我国在全球经济治理中的制度性话语权,构建广泛的利益共同体。”《建议》的这一战略要求为我省编制“十三五”农业发展指明了主攻方向,这就是必须站在“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的高度,在规模产业化的基础上,大力发展加工出口型农业发展新模式。
近年来,在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在各项惠农政策、惠农资金的驱动下,甘肃省农业结构调整取得了巨大的进步,但我们要清醒地看到我省农业总体上的小规模、高成本、低效益的传统生产方式并没有得到根本性的改变,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并没得到有效的建立。面对经济全球化和农业市场化的新形势,建立加工出口型农业发展新模式势在必行。
经过多年的持续发展,甘肃省农业规模产业化的问题基本解决,现在已经到了从规模产业化向加工产业化的转型期。根据统计,目前我省面积在1000万亩以上的产业项目已经有马铃薯、经济林果、双垄沟播和节水农业等四项,在20万亩到700万亩的有制种、花卉、油菜、酿酒原料、酿酒葡萄、中药材、蔬菜等多项,其中,多个特色农产品位于全国和西北的前列。
(一)粮食生产能力
2014年,全省粮食种植面积4 263.75万亩,总产量达到1 158.7万吨,人均占有粮食440公斤,从2000~2014年,粮食产量保持在800万吨以上,其中有4年超过1 000万吨,粮食自给有余。甘肃省是全国五大小麦主产区,但是,到目前为止,还没有能够出省的优势面粉品牌,省内市场销售的面粉主要产自内蒙古和河南。
(二)特色农业生产能力
特色农业是指具有地方特点、地域优势和突出经济效益的产业。在甘肃省主要包括:马铃薯、小杂粮、中药材、制种、草产业、蔬菜、瓜果、葡萄、大棚、花椒、油橄榄、核桃、白瓜子、苹果、棉花、番茄等。2014年全省特色农作物种植面积达到2 960万亩,占全部耕地面积的40%。
(三)特色农业的优势主要体现的产量上
根据统计,2014年,甘肃省的马铃薯产种植面积达到1 100多万亩,鲜薯产量达到1 000多万吨,但是,年加工鲜薯能力只有250万吨。全省水果面积达到2 020多万亩,挂果面积1 083万亩,总产量达920万吨,但是,果品主要是以鲜果的形式向市场提供。蔬菜总面积720多万亩,总产量1 200万吨,但是,目前已经建成的脱水、制酱、榨汁等加工企业只有30多家,年加工能力只有20多万吨。中药材种植面积224万亩,产量41万吨,占全国24%,中药材出口量约占全国的75%,但是,全省只有27家中药厂和中药提炼厂,有粗加工企业220多家,年加工只有2.7万吨以上。
(四)政策和财政支持
自中央于2013年“一号文件”明确提出要将农业补贴资金向龙头企业等新型生产经营主体倾斜之后,甘肃省省政府出台了《关于支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的实施意见》,甘肃省农牧厅、财政厅等6部门对草食畜牧业和设施蔬菜产业发展实施贷款贴息政策,一系列政策措施推动农业产业化持续健康发展。甘肃省落实财政专项资金近9亿元、贴息贷款118亿元,支持农业产业体系各个环节发展,农产品加工率超过40%,龙头企业销售收入达到556.33亿元。目前甘肃省龙头企业达到2470家,省级以上重点龙头企业392家,重点龙头企业基本覆盖了全省优势特色产业。全省龙头企业带动农户达220万户,带动基地农户增收总额达到57.9亿元。从事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农户年户均增收2376元,成为农民人均纯收入的主要来源。
在产业富民的战略形势下,甘肃省农业产业化基础夯实,农业之所以要选择“加工出口”作为主攻方向是基于以下考虑。
(一)出口规模很小
2014年只有3.97亿美元,出口农产品主要是蔬菜、果品、奶酪等。通过这一数据可以看出,甘肃省农产品的出口结构存在严重缺陷,原料产品为主,深经过产品很少,增殖幅度非常有限,这会对甘肃农业的整体布局和全面发展带来消极影响。
(二)农产品过于分散
很多农民以家庭耕地为单位,生产经营规模过小,为市场提供的农产品过于分散,标准化率和商品化率不高,而且自身不掌握市场需求变化,农产品出口渠道少,没有科学理性的规划,经常盲从盲种,导致农产品滞销浪费的情况时有发生。
(三)农产品出口企业少且分布趋于稀疏
农产品出口企业少且分布趋于稀疏,相互没有合作联系,而且出口企业长期采用出口代理,荒废了自身的市场功能,而市场功能的形成更是需要很长的时间。因此,对于加工出口型企业来说,代理带来了好处,但同时也造成企业市场功能的残缺,它将成为企业下一步谋求更大自主发展的沉重“债务”。
(四)加工业发展不足
农业长期存在的“增产不增收”现象与加工业发展不足密切相关,主要因为是“原料农业”的特点突出,“成品农业”、“消费农业”的生产能力比较弱。受条件限制,农产品加工业长期发展比较慢,向市场提供成品的能力比较弱。
(五)农业发展模式转型速度慢
创汇农业、质量农业、直销农业、商品农业、精品农业成长慢,多数地方的农业仍然属于“数量农业”、“传统农业”和“温饱农业”。目前,在甘肃省的大多数农村,传统的生产方式仍然占相当的比重。
(六)产业链没有形成
发达国家农业多是生产、加工、出口一体化农业,即产加销一条龙、贸工农一体化经营,把农业的产前、产中、产后环节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龙”型产业链,使各环节参与主体真正形成风险共担、利益均沾、同兴衰、共命运的利益共同体,这是农业产业化的实质所在。
一是将发展加工出口型农业作为今后甘肃农业长期发展的主导战略,明确战略定位,提高战略层次,配套扶持政策。加强对加工出口型农业的规划指导,结合国内、国际市场农产品的需求变化和资源禀赋情况,明确不同地区的发展重点,制定发展规划和具体工作措施,发挥好各地的独特优势。
二是加快土地确权工作,通过“新土改”把农村现有的耕地、三荒地、集体经济用地、宅基地等的使用权大空间流转起来,向经营大户、经营公司集中聚集。省委、省政府要高度重视出口型企业的生产基地建设并将其纳入农业发展规划,切实把生产基地作为企业的“第一车间”,从政策项目、工作指导、技术服务上给予支持和倾斜。
三是利用甘肃省劳动力价格优势,在现有特色农业的基础上加快建立高层次、标准化、科技化、市场化的原材料基地,做到“种世界上最好的、养世界上最优的”,努力提升农业产品的附加值和盈利能力。
四是利用甘肃省接壤省份多并且地处丝绸之路经济带黄金段这一优势,建设机制健全、功能齐全、管理规范的大规模农产品专业批发市场,拓宽市场空间,扩大农产品出口规模。
五是大力发展农业专业物流,对农业生产资料和农产品从起源地到消费地有效率、有效益的流动和储存进行科学、专业地计划、执行和控制。农业专业物流的建设和发展,应提高到相当重要的位置和高度,从而更好地服务现代农业、农业产业化和新农村的建设。新建蔬菜水果、药材等农产品保鲜库,加强贮藏能力,通过储藏增值,改变了农产品地头价格低、损失多的现象。
六是尽快实施对现有农村各种经营组织的公司制改造工程,建立农户独资、农户合资、股份合作等多种形式的公司制、企业化、以及与市场搭伴的经济实体。一些区域性强的特色产品可以成立行业协会,要避免过去的单打独斗、相互压价,鼓励横向联合和协调发展,达到集体协商、合作共赢的结果。这样,产业的整体效率和发展秩序才能有所提升,产业才能健康持续发展。
七是积极鼓励城镇工商资本直接到农村创办各种类型的现代化种养企业,促进土地流转和将农民转化成工资性农民、职业农民。全力打造企农结合、互利共赢的经济共同体,因为企业想要有大发展,必须高度重视与农民的利益关系,保障他们的权益。比如,企业通过建设基地、订单农业、利润返还等形式,与农民签订合同协议,依法规范农民的土地承包受益、打工受益、产品销售受益和入股分红受益,这样才能促进农民增收,提高农民的积极性。
八是出台优惠政策支持专门从事加工出口的农业公司和企业,打造具有甘肃地方特色和优势的农产品外贸品牌,在经营方式上更加注重品牌经营,由原来的卖原料、拼资源、做低端向自主品牌转变,结束“二传手”的时代,要让我们的出口公司和企业“走出去”,不但要开拓国内市场,还要通过企业自身在国外建立销售网络。
九是强化市场平台建设,积极组织诸如“兰洽会”这样的展销会、订货会、交流会等节会,以展会为突破口,利用媒体搭建平台,全方位多层次宣传品牌农产品,努力提升品牌知名度,提高市场占有率。
(编辑:刘国华)
F320.1
A
1673-9019(2016)01-0027-02
2015-11-30
陈晶莹(1983-),女,甘肃定西人,讲师,主要从事区域经济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