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宗元山水游记艺术特点鉴析

2016-03-29 04:40梁美亚
长春教育学院学报 2016年5期
关键词:艺术特点柳宗元山水

梁美亚



柳宗元山水游记艺术特点鉴析

梁美亚

摘要:柳宗元是中唐改革复兴的积极人士,也是古文运动的发起者。时代和自身的因素造就了他的散文成就,其山水游记广受赞誉。他的作品描摹山水详尽、真实、自然,而且倾注了自身浓烈的情感。此外,其文简洁流畅、传神生动、骈散结合、恰到好处,开启了山水游记的新局面。

关键词:柳宗元;山水;情感;艺术特点

梁美亚/河北美术学院公共课部讲师,硕士(河北石家庄050700)。

柳宗元高祖的叔伯兄弟曾是高宗朝的宰相,柳氏家族也一度兴旺。柳宗元自幼聪颖好学,21岁即中进士。韩愈在《柳宗元墓志铭》中说他“俊杰廉悍,议论证据今古,出入经史百子,踔厉风发,率常屈其座人”,有卓越的政治才能。当时的唐朝已陷入内忧外患的泥淖不能自拔。唐顺宗幻想依靠王叔文等人发起的政治革新运动力挽狂澜,而颇有政治热情的柳宗元,积极响应并参加到这场运动之中,并成为革新集团的中坚人物。然而事与愿违,这场动机美好的改革,由于内部和外部的双重阻力而不幸夭折。革新惨败之后,所有参与其中的官员都受到了重创与惩罚。32岁的柳宗元被贬为永州司马,人生发生的巨大转折让他惊心动魄地体验到被抛弃的寂寞。《旧唐书·柳宗元传》里绝妙地刻画出了他当时的感受:“即罹窜逐,涉履蛮瘴,崎岖堙厄,蕴骚人之郁悼。”

柳宗元在被贬的漫长而寂寞的十年中,心情是抑郁悲愤的。他为社稷着想,却被一贬再贬;空有满腹才华,却无处施展;久居蛮荒之所,少有亲朋慰藉。为摆脱这种失意和痛苦,他不得不以大自然为知己,徜徉在被贬之地的山山水水之中。于是,一篇篇构思精巧、生动流畅、清新秀美,充满奇情异景的山水游记便诞生了。这些充满奇情异景的山水游记里潜藏了他的抑郁、悲愤与凄凉,成为柳宗元文学作品中最为脍炙人口、精彩绝伦的部分。因为这些游记包含了真情,而真情是艺术的灵魂。虽说它是作者不幸的产物,但于后人又何其有幸!本文试从眼中之景、心中之情和笔下之文三个方面对其山水游记的艺术特点进行鉴赏分析。

一、眼中之景

(一)写景详尽,真实自然

柳宗元每每寻觅一处自然胜地,便用心观察、体味。因此,笔下山水景态描摹生动详尽,可谓“漱涤万物,牢笼百态”(《愚溪诗序》),给人一种身临其境之感。譬如,在《小石城山记》中云:“自西山道口径北,愈黄茅岭而下,有二道:其一西出,寻之无所得;其一少北而东,不过四十丈,土断而川分,有积石横挡其垠。”作者细致地描述了小石城山的地理位置,而地名、方向和数字的运用更增加了文章的真实感和清晰度。

又如,他在《石渠记》中的描写:“渠之广,或咫尺,或倍尺,其长可十许步。其流抵大石,伏出其下。逾石而往,有石泓,菖蒲被之,青鲜环周。又折西行,旁陷岩石下,北堕小潭。潭幅员减百尺,清深多鲦鱼。又北曲行纡徐,睨若无穷,然卒入于渴。其侧皆诡石怪木,奇卉美箭,可列坐而床焉。”石渠的广度,水流的状态,石洼中的菖蒲及苔藓,小潭的面积和清澈,以及其渐行渐远的走向、趋势和岸边的怪石、美树,被作者一一道来,极其详尽。读到这里,我们已经对石渠和石渠周围的环境了然于胸。正如刘熙载在《艺概·文概》中所言:“柳州记山水,状人物,论文章,无不形容尽致。其自命为‘牢笼百态’固宜。”

(二)详略得当,多而不杂

柳宗元的山水游记,也有对大量的景物场景的描写。在《袁家渴记》中,诸多景物如高地、溪水、小潭、小山、岩石、树木、花草甚至风吹时的景象都各具情态、气象万千。面对如此众多的景物,作者却是精心布局,娓娓道来。他先写渴中的状况,大小不一的浅滩、陆地、溪潭相互间杂,令人眼花缭乱,但最令人惊喜的却是明似尽头却又别有洞天的景观,颇有“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意味。接着作者着力刻画了其中的一座小山:“有小山出水中,皆美石,上生青丛,冬夏常蔚然。其旁多岩洞,其下多白砾;枫、柟、石楠、楩、槠、樟、柚;草则兰、芷,又有异卉,类合欢而蔓生,轇轕水石。”这次他所列写的景物更多,甚至还将草木的门类一一列出。其后写风来时诸景的状态,更为详尽而栩栩如生。虽然此篇写了众多的景物,却能区分轻重,详略得当,同时还能动静结合,有形有色,有点有面,刻画细致而不杂乱,因而能使人不心生厌腻,反之暗生佩服,惊叹作者的笔力。

二、心中之情

柳宗元的山水游记受到广泛赞誉,最重要的原因就在于他既注重自然景物的真实描摹,又在文中倾注了内心大量的情感和理想追求。之前的游记文章,只是单一地描写山水,抒情达意很是不够,很少有人像柳宗元这样将外部美景和自身情感完美地融合为一体。

(一)怀才不遇

柳宗元满腹才华,却被贬至荒蛮瘴疠之地弃而不用,对此,他久久不能释怀。为了排遣这种忧愁,求得心灵的平静,柳宗元自放山泽间,搜奇探胜,力图在山川美景中得到精神的慰藉。只可惜,他的心愿少有达成。读者还是可以在文章中感知他的愤懑、幽怨和不平,哪怕是表现得再逍遥,再自在的文章。

《钴鉧潭西小丘记》就是这样的一篇文章。文章写作者发现小丘之美,并对小丘开始人工改造,使小丘之景更胜。可是,如此美丽的小丘却因地处偏僻,无人赏识,连农民、渔夫走过都鄙视它,但是如果小丘地处“沣、镐、鄠、杜,则贵游之士争买者,日曾千金而愈不可得”。这与其说是讲小丘,不如说是讲自己。作者同小丘是一样的遭遇,又怎能不有所感慨?虽然作者在文章中表现出了一股自得自在之意,但纵观全篇,还是不难看出作者的真实感情和意图。文章最后描述“贺兹丘之遭”,表面上写小丘得到了赏识,自己很高兴,真正的用意是为自己被贬谪的不公平待遇而气恼和忧伤,无法释怀的情感始终萦绕全篇。

理性从启示、哲学从信仰中剥离出来并获得独立的形态,并不意味着宗教的消除,正如卡西尔所言:“启蒙运动最强有力的精神力量不在于它摒弃信仰,而在于它宣告的新信仰形式,在于它包含的新宗教形式。”[16]125-126在启示与理性、信仰与哲学的博弈中,“宗教信念应该像任何别的命题一样接受检验——由理性证据来检验”[17]26。启蒙扬弃了宗教的外在形式,形成了新的宗教形态——知性宗教。

(二)寂寥凄凉

柳宗元始终对自己的遭遇耿耿于怀,无法淡然处之。他幽怨、哀叹、不平,只能通过文章来隐约展现自己的心境,发泄自己的情感。因此他的文章总是表现出一丝寂寥、凄清的情绪。如最为人称道的《至小丘西小石潭记》中写道:“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文中所写的小石潭四面竹树环合,空寂无人,而对潭中游鱼的灵动的描写,更展现出了小石潭的一种空灵静寂之美。只是,环境太过幽邃凄清,竟无法使人久留,作者贬居期间的寂寥凄清的心境隐隐闪现,读之使人动容,心有所感。再如《石渠记》中对清幽寂寥的环境描写同样渗透着作者难抑的积郁之气、落寞孤寂之情。难怪《新唐书》卷一六八中这样评价柳宗元:“既窜斥,地又荒疠,因自放山泽间。其堙厄感郁,一寓诸文。”

(三)与自然融合

虽然说柳宗元畅游山水,少有慰藉,但还是有一定效用的。有时,作者在自然的美景面前,忘记了忧愁苦闷,竟与自然合二为一,为心灵寻找到片刻的安宁。此种情况在《始得西山宴游记》中就有描述:“悠悠乎与灏气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穷。……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在这里,作者暂时解开了心结,放下那颗执着的心,随着不断呈现于眼前的美景,与天地万物化合为一,遨游天外。直到此时,作者才感叹“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故为之文以志”。

如《钴鉧潭西小丘记》:“枕席而卧,则清泠之状与目谋,之声与耳谋,悠然而虚者与神谋,渊然而静者与心谋。”表现了作者在整修后的小丘上与山水相拥的快乐,以及作者所感受到的暂时的怡适和宁静。还有《愚溪诗序》:“以愚辞歌愚溪,则茫然而不违,昏然而同归,超鸿蒙,混希夷,寂寥而莫我知也。”全篇清晰地记录了作者与自然山水融为一体,借山水宣泄内心的一腔忧愤。而山水此时也已经成为了他的天涯知己。

三、笔下之文

柳宗元的山水游记千古传诵,不仅仅是因为他写景的技法,融注的情感,还是因为他力透纸背、简洁形象生动的文字。此外,柳宗元积极吸收古代先贤的散文成果,结合骈文的优势,使用骈散结合的文字,写尽永州的山水和自己的内心。

柳宗元的山水游记,以《永州八记》为代表。八篇散文每一篇字数都不多,最多的不过373个字,最少的173个字,不仅篇幅短小,而且下笔冼练,描写生动形象。如在《始得西山宴游记》中,作者将登临西山,居高临下,俯瞰万物的感慨、气势,在短短的几句话中概说殆尽,可谓笔法娴熟,这不禁让人钦佩作者的能力。

此外,作者对山川景物也不乏生动传神的描写。如《钴鉧潭西小丘记》中对小丘上岩石的描写,有的突起如怒,有的傲然高耸,破土而出,争奇斗怪,形状各异,一派桀骜不驯的样子。生动的比喻,丰富的联想,对岸边之石形态的细致刻画鲜活生动,使人过目不忘,印象深刻,又暗自叫绝。还有《至小丘西小石潭记》中描述的“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洌”,作者精练地将发现小石潭的经过,周围清幽的环境,移步换景地描述出来,简洁、传神又不乏流畅之美。

(二)骈散结合,极具韵味

柳宗元既是古文运动的发起者之一,又是古文推广的中坚力量。他虽反对四六文的浮华空洞,但并非全盘否定,而是借鉴学习其优点。由此,柳宗元的文章既有行文的流畅,也有整齐对称的美感。如《始得西山宴游记》:“遂命仆人过湘江,缘染溪,斫榛莽,焚茅筏,穷山之高而止。”“到则披草而坐,倾壶而醉;醉而更相枕以卧,卧而梦。”这些叙述的文字骈散相接,读来朗朗上口,并带有一定的节奏感,使文章语言顿生音乐美感,风采不俗。再如《袁家渴记》中对风的描写,可以说是全文最精彩的一段:“振动大木,掩苒众草,纷红骇绿,蓊葧香气。冲涛旋濑,退贮溪谷。摇飏葳蕤,与时推移。”连用八个四字句,把风的气势以急促的节奏惟妙惟肖地表现出来,诵之朗朗上口,富有韵味。

综上所述,柳宗元的山水游记不仅仅是描摹山水,而且倾注了自身浓烈的情感。此外,行文简洁、生动,骈散结合得恰到好处。他开启了山水游记散文的新局面,文章也成为了历来指导新进的范本。

参考文献:

[1]刘昫.旧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5.

[2]柳宗元.柳宗元集[M].北京:中华书局,1979.

[3]孙昌武.柳宗元传论[M].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

[4]莫山洪.论柳宗元的散文句法特色和骈散相争[J].柳州师专学报,2003(12).

[5]孙福荣.柳宗元山水游记中的人格美[J].太原教育学院学报,2003(12).

责任编辑:郭一鹤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 6531(2016)05- 0033- 03

猜你喜欢
艺术特点柳宗元山水
柳宗元
爱在一湖山水间
山水之间
一处山水一首诗
江雪
《山水》
浅析贝多芬奏鸣曲《悲怆》第一乐章
非物质文化遗产“隆回滩头年画”的特点研究
浅谈《玫瑰三愿》的艺术特点和美学思想
文学作品与舞蹈的艺术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