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 琰
杭州茶文化的发展和保护利用探讨
◎蔡 琰
杭州茶文化的历史悠久,随着中国茶文化重心的南移,确立了杭州“中国茶都”的地位。杭州具有丰富的茶文化资源和鲜明的特征。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杭州茶文化的保护和利用存在诸多问题,亟待采取有力措施,加强杭州茶文化遗产资源的系统化保护和开发建设,真正实现其传承、弘扬和可持续发展,为塑造杭州的城市品格发挥更大的作用。
茶文化 “中国茶都” 保护利用 杭州
作者蔡琰,杭州西溪研究院助理研究员(邮政编码 310013)。
杭州作为“中国茶都”,在中国茶文化中的地位是毋庸置疑的。杭州是历史上中国名茶的重要产区,是茶人活动和茶事兴盛的文化古城,是现代中国茶科研、监测和教育研究的中心。一个城市的气质,主要来自其历史文化底蕴。在城市化进程加快的今天,促进杭州茶文化在传承历史的基础上实现动态发展,在延续杭州城市“气脉”的同时,推进这座文化古都在新时代焕发更大的光彩,具有重要的意义。
杭州茶文化的历史久远,从杭州湾南岸的跨湖桥遗址出土的“茶籽”、田螺山遗址出土的茶属“树根”等遗物可见,杭州先民发现和利用茶始于从莽荒野蛮时代迈入文明门槛之际。两汉东吴时期,杭州地区如临安、桐庐、建德、富阳等地开始人工种植茶树,从事茶叶生产。杭州茶文化的发展,与中国两次人口大迁徙有着密切的关系。一次是东晋时期,大批士大夫和知识分子南渡,使浙江的文化水平得到很大的提高。他们长期居住在浙江,逐渐适应了南方包括饮茶在内的风俗,并对茶事有了更深刻的了解。茶的功用除药用、解渴、祭祀等外,出现了追求精神旨趣、寄情自然山水的倾向[1],这在干宝的《搜神记》和陆羽的《茶经》对杭州茶的文字记录里可见一二。此时可谓杭州茶文化的萌芽期。而杭州茶文化真正得到发展、兴盛以及杭州成为中国茶文化的中心区是在宋代。靖康之难后,中国再一次经历人口大迁徙,南方经济发展超过北方,经济重心南移。南宋定都临安后,杭州集政治、经济、文化等优势于一身,成为当时最繁盛的大都市,中原茶文化也被带到杭州并得到进一步发展。
南宋杭州茶事之盛,在各个社会阶层皆有体现。在官府用茶上,南宋发展出社会茶事活动中级别最高的策划代理公司——“四司六局”。在上层社会中,宫廷茶宴渗透于皇家礼仪的方方面面,成为宫廷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士大夫阶层,茶是宋代名人文士生活的重要内容。他们以茶会友,茶诗相和,在杭州留下了大量关于西湖茶的轶事和诗篇,茶成了追求品性和精神的重要标志。至于民间,南宋的杭州茶肆林立,且顺应社会的需求出现了不同类型、不同功能的茶馆。据吴自牧《梦粱录》记载,有供“富室子弟、诸司下直等人会聚”的高级茶楼,也有供“士大夫期朋约友会聚”的清雅茶肆,还有供“五奴打聚”“诸行借工卖伎人会聚”的层次较低的“市头”,更有“楼上安诸妓女、楼下打唱卖茶”的集妓院、茶馆于一体的“花茶坊”,甚至还诞生了如今杭州自助茶馆的雏形——“分茶酒店”。可见当时杭州人饮茶的盛景,茶已经渗透于政治、经济、文化、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杭州在中国茶文化中的核心地位已基本确立。
宋后,朱元璋“罢造龙团”,提倡散茶,无意中给杭州西湖茶区早已流行的“叶茶”提供了重要的发展机遇。加之明代崇尚清饮,讲求茶叶的真味和形美,这种审美趋向正暗合杭州龙井茶的内在特征,于是龙井茶迅速脱颖而出。同时,品茶发展到明代,成为一种充满审美意趣的艺术。明代文人追求青山秀水、茂林修竹的品饮环境,以达到心旷神怡的境地。而这种环境在杭州随处可见,于是吸引了众多文人雅士,在品茶之余留下了大量的文化遗存,为杭州茶增添了丰厚的文化神韵。到清代,历代皇帝都推崇并钟爱杭州龙井茶。尤其是乾隆,数次到杭州茶区,留下大量的诗篇和轶事传说,与杭州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一起,成为杭州茶文化的经典。可以说,此时杭州的茶与茶文化几近发展的巅峰。
进入近代后,杭州的茶业继续随着社会的变迁而不断发展。民国时期,杭州茶业与杭州商业经济的发展关系越来越密切。茶叶作为商品进入市场,诞生了较为有名的汪庄、汪裕泰等茶庄或茶号。值得一提的是,这些杭州茶的经营者深谙杭州茶的精髓和灵魂,在经销茶叶时注重将杭州茶与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串联起来,与杭州的自然风景结合起来,让人们在品尝杭州茶的同时,认识杭州山水的秀美,认识杭州深厚的茶文化积淀。这种经营理念在现在看来都是令人赞叹的。杭州茶文化也因此在乱世中得以继承和发扬。
新中国成立后,在国家一系列扶持茶叶发展的方针和政策支持下,杭州茶业得到了较快的恢复和发展。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国内茶叶科研、科技的最高机构就陆续落户杭州,为杭州茶的长远发展铺就了基石,也为杭州茶文化的发展和兴盛创造了条件。改革开放以来,随着茶产业的蓬勃发展,杭州在越来越显示其经济实力的同时,也宣示着“茶”参与社会活动的实力。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茶人之家、中国茶叶博物馆等民间茶文化团体和茶文化科研保护机构相继在杭州成立,大量高规格的茶事活动、国际茶文化研讨会在杭州举行。2005年,杭州被授予“中国茶都”的称号,标志着杭州茶和茶文化在全国不可撼动的重要地位。
(一)杭州茶文化的资源
杭州茶事悠久,从古至今积淀了丰富的茶文化遗产资源。参考农业遗产的分类标准并结合茶文化遗产的自身特点,可将杭州茶文化遗产分为6个主要类型,分别为特产类、遗址类、景观类、文献类、技术类和民俗文化类。
1.特产类
杭州自古以来就是名茶产区,历朝历代有确凿史料记载,列入名茶名录的有21品,其中唐代4品,即建德细茶、睦州鸠坑(淳安)、天目青顶(临安)、大方茶(淳安、临安);宋代8品,即西湖区的宝云茶、香林茶、白云茶、垂云茶,以及萧山茗茶、黄岭御茶(临安)、分水天尊岩茶(桐庐)、余杭径山茶;元代1品,即龙井茶;明代3品,即富春贡茶(富阳)、昌化茶(临安)、萧山云石三清茶;清代5品,即九曲红梅、余杭伏虎岩茶、於潜王茶、建德苞茶、十都绿茶(建德)。
在这些名茶中,龙井茶、九曲红梅、余杭径山茶、大方茶、天目青顶、萧山云石三清茶、分水天尊岩茶、建德苞茶、睦州鸠坑这9品,经过继承、挖掘恢复和改进提高后,至今仍作为传统名茶为世人所向往。其余如香林茶、萧山茗茶、黄岭御茶等12品大多已被淘汰或湮没,仅能从地方志或古文献中窥见踪影,属于存目名茶。
2.遗址类
遗址类茶文化遗产是指人工创造或自然形成的茶文化历史遗迹,属于不可重新创造的有形文化遗产。在杭州茶文化遗址中,具有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的,主要有具有代表性的产茶遗迹、宜茶名泉、茶号茶庄、茶市茶行、施茶凉亭等。这些遗址见证了杭州茶文化的发展历程,承载了珍贵的茶叶历史,能真实生动地重现历史。
产茶遗迹。我国历来有“名山名寺出名茶”之说。杭州天竺山、灵隐山、大慈山、狮峰山、南屏山等名山,自佛教盛行以来,陆续建有天竺寺、灵隐寺、韬光寺、广福院和净慈寺等,都曾盛产名茶。杭州郊县如余杭径山、临安天目山、桐庐桐君山等也都是历史上的名茶产地。这些地方留下了大量的茶遗迹,如老龙井、宋广福院遗址、胡公庙“十八棵御茶”、烹茗井、葛岭宝云坞、葛岭垂云亭、下天竺香林洞等。
宜茶名泉。自古有好茶当须好水配之说。杭州历代较为出名的当属虎跑泉和龙井泉,此外还有玉泉、韬光泉、白沙泉、冷泉、理安寺法雨泉、余杭径山泉、余杭双溪陆家井、桐庐严子陵钓台“天下十九泉”等。
茶号茶庄。近代杭州茶号茶庄云集,留下不少遗址旧址,主要有汪庄、汪德和茶庄旧址、源丰祥茶号旧址、方正大茶庄旧址。
茶市茶行。杭州以前的茶市茶行与现今的概念不同,是代客买卖、联系茶农和茶商老板的中介机构。供货的茶农称为“山户”,收货的茶商称为“水客”。每年清明节前,各地茶商老板派员前来茶行坐庄收货,以供一年销售。茶行为茶商提供进货、加工、包装、托运、膳宿等一条龙服务,收取茶农和茶商双方的佣金。较为有名的如留下镇的茶市街,历史上茶行林立,有马礼懋、源茂、祥泰等20多家规模较大的茶行,如今还保留着当年运输茶叶的专用石砌河埠。
施茶凉亭。杭州城乡民间一直沿袭作为古代民间慈善义举、公益事业的施茶之风,如今在各地茶区茶乡还保留着为数不少的施茶凉亭建筑,如拱墅区的拱埠中心集施茶材会公所、西溪留下新凉亭、萧山戴村茶亭等。
3.景观类
景观类茶文化遗产是指以茶为核心,具有审美特征的茶叶设施或系统,包括生态茶园,集农业、旅游、教育于一体的茶文化博览园,以及茶文化建筑等。
生态茶园。杭州茶园众多,主要集中在龙井村、茅家埠、龙坞茶村、双灵村、龙坞慈母桥村、富阳安顶村等。
茶文化博览园。茶文化博览园是茶园、茶文化遗迹与观光旅游相结合的一种休闲农业形式,让游客在体验茶叶采制、了解茶叶生产知识和历史文化的同时,还能进行其他观光、休闲和娱乐活动。客流量较大的有梅家坞茶文化村、余杭禅茶文化体验区、临安山妹子生态观光茶园基地、淳安鸠坑乡青苗千亩茶叶园区等。
茶文化建筑。杭州有许多国内知名的茶文化建筑,如目前我国唯一以茶为专题的国家级专业博物馆中国茶叶博物馆、国内第一家茶文化机构茶人之家以及富有传统文化特色的茶艺馆西湖国际茶人村和青藤茶馆等。
4.文献类
文献类文化遗产以茶书为主。唐代以后至清代的1200年间,共有茶书120余种,其中编撰者为杭州籍的有10人,茶书有12种。如宋代沈括的《本朝茶法》《茶论》,明清时吴旦的《茶经水辨》《茶经外集》、田艺蘅的《煮泉小品》、孙大绶的《茶谱外集》、屠隆的《茶说》、陈师的《茶考》、许次纾的《茶疏》、胡文焕的《茶集》、程用宾的《茶录》、潘思齐的《续茶经》。另外,宋代蔡襄、吕惠卿和清代程淯都曾在杭州为官或寓居,分别编撰有《茶录》《建安茶记》《龙井访茶记》。
5.技术类
技术类文化遗产主要是指传统制茶技术、传统烹茶技术和传统茶点制作技术等。这些传统工艺凝聚了杭州茶文化的精华,既具有文化传承价值,又具有现代经济开发价值。
传统制茶技术。主要有唐宋时期的团饼茶制作技术、“花香膏茶”制作技术,以及明清时期的蒸青制作技术、炒青制作技术。在此基础上不断发展,现在被列为国家、省、市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主要有西湖龙井茶制作技艺、九曲红梅红茶制作工艺、雪水云绿茶采摘制作技艺、顺溪大方茶制作技艺、安顶云雾茶制作技艺等。
传统烹茶技术。烹茶技术的发展情况与茶叶种类的变迁轨迹相对应,即唐代形成较为完善的煎茶技术;宋元时期由于末茶流行,形成技巧与心得并重的点茶技术;明代后,出现适用于芽茶、叶茶的冲泡技术。
传统茶点制作技术。我国早在晋代时期就出现茶宴的形式,而茶宴上用来招待宾客的馔果被称为茶果[2]。茶果亦被称为茶食、茶菜或茶点,主要由果实、蔬菜、糕点等构成。杭州的茶饮以绿茶为主,茶点多为做工精致的糕点,如龙井茶酥、定胜糕、荷花糕、桂花糕、条头糕、橘红糕、吴山酥油饼、马兰饼、龙须糖等。这些传统茶点制作技术不仅是杭州茶文化遗产的重要资源,而且是杭州特色饮食文化的组成部分。
6.民俗文化类
民俗文化类茶文化遗产主要集中在社会应用和文学艺术等方面,具体分为茶叶礼俗和茶艺文两大类。茶礼茶俗是人们在生产生活中将茶融入礼仪和习俗而形成的礼节,是人们调节与祖先、神灵、自然和他人之间关系的一种途径。杭州茶文化中颇有特色的茶礼主要由宫廷茶礼、民间茶礼和寺院茶礼组成。茶通六艺,杭州自古人茶相融,人茶相育,积淀了极为深厚、独树一帜的茶艺文,可细化为诗词楹联、典故传说、茶歌茶戏等。
宫廷茶礼。杭州的宫廷茶礼在宋代已颇具规模,具有很强的代表性。宋徽宗赵佶作有《文会图》,图的下方有四名侍者分侍茶酒,茶在左,酒在右,巨大的方案可环坐十二个位次,宴桌上有珍馐、果品及插花,树后石桌上有香炉与琴。整个宴会设在宽敞的厅堂中,气氛较一般的茗饮拘谨,是礼仪性的宫廷茶宴。现在的宫廷茶重排场、讲气势,选用名贵绝品茶叶,配上精致的金银茶器,真实还原古代宫廷饮茶典礼。
民间茶礼。杭州的民间茶礼是自南宋时迅速发展起来的,相当一部分延续至今。主要有婚俗茶礼,如男方向女方求婚下聘的“茶定”,整个婚嫁礼仪称为“三茶六礼”。敬神祭祀茶礼,如除夕夜以“三茶六酒”谢年神;清明前后新茶采摘前祭山神;第一锅新茶炒制完成祭茶神;遇到天旱和虫灾,抬着龙王的神位,敲锣打鼓去茶山上兜一圈,是为“出神”。生活茶礼,如每年立夏之日,家家各烹新茶,并配以诸色细果,馈送亲友比邻,是为“七家茶”;建德出生男孩的人家正月初一要摆“添丁茶”;桐庐船民大年初一要吃“元宝茶”等。
寺院茶礼。杭州的寺院茶礼仪是杭州茶文化礼仪中独具魅力的一部分。据记载,杭州最早植茶的就是寺院,又因为茶理中的养生、清思等与佛理相吻合,僧侣们一边品茗,一边谈论佛法,逐渐形成了系统的礼仪。其中最著名的是余杭的径山寺茶宴,僧侣们围坐在一起,按程序和教仪,依次献茶、闻香、观色、尝味、品评、诵经、叙谊,把佛学清规、饮茶谈经与佛学哲理融为一体,开辟了茶文化的新途径。
诗词楹联。自唐宋开始,无数文人雅士居住或致仕于杭州,留下了大量的茶诗茶词,脍炙人口。如唐代释皎然的《对陆迅饮天目茶元居士晟》,宋代范仲淹的《和章岷从事斗茶歌》、苏东坡的《试院煎茶》、陆游的《临安春雨初霁》、杨万里的《以六一泉煮双井茶》,元代虞集的《次韵邓文原游龙井》,清代乾隆的《观采茶作歌》等。杭州的茶联大多以茶事为内容,常悬挂在杭州茶馆、茶楼、茶室、茶叶店、茶座的门庭或石柱上。如“小住为佳,且吃了赵州茶去;日归可缓,试同歌陌上花开”,“无事且临溪,喝杯茶去;有泉可濯足,得空再来”,“泉从石出情宜冽,茶白峰生味更圆”,“泉清让虎跑,茗贵称龙井”,“欲把西湖比西子,从来佳茗似佳人”,等等。这些茶联常给人古朴高雅或超然睿智之感,可以增加品茗情趣。
典故传说。杭州作为众多名茶的发源地,自古以来就有很多关于茶的传说轶事,如白居易与韬光禅师汲泉烹茗的雅事、苏东坡的杭州茶事、“十八棵御茶”的传说、“龙井”之名由来的传说等,以及众多名人与名茶的轶事佳话。这些典故、逸事增加了实体性景观的文化内涵和趣味性,能达到引人入胜的效果。
茶歌茶戏。茶歌茶戏是人们在茶叶的生产、饮用过程中,将茶与音乐、舞蹈相互融合而产生的茶文化现象。现在流传下来的茶歌有明清时期富阳一代的《贡茶鲥鱼歌》、西湖区转塘的采茶民间小调、20世纪50年代的《采茶舞曲》《龙井茶虎跑水》等;有名的茶戏剧有《雨前曲》《茶鱼奇缘》《中国茶谣》《六羡歌》等。这些富有感染力的表演艺术给人以美的享受,展现了茶文化的丰富层次。
(二)杭州茶文化的特征
1.多样而丰富
如前所述,杭州茶文化的资源,物质类与非物质类并存,内容丰富。有绝佳的茶园风光:从龙井茶乡到径山茶乡、天目青顶茶乡,杭州各茶乡都山清水秀,满目葱茏,是大好的茶文化旅游资源。杭州的众多名茶具有独特的品质风格和品饮趣味。如西湖龙井以“色绿、香郁、味甘、形美”四绝名誉中外,其外形似碗钉,色泽翠绿或带糙米色,鲜活而油润,香气鲜爽持久,滋味甘鲜可口,叶底黄绿,嫩匀成朵;径山茶外形细嫩,紧结显毫,色泽绿翠,内质栗香持久,滋味爽口,汤色嫩绿,叶底细嫩;千岛玉叶外形条直扁平,挺似玉叶,芽壮显毫,滋味醇厚耐泡,汤色明亮,叶底厚实均匀;雪水云绿外形挺直扁圆,嫩绿似莲芯,银茸素裹,清香高雅;等等。杭州还有形式多样的茶礼茶俗、雅俗共赏的茶诗茶词茶联、古老动人的茶传说和趣闻逸事等,这些都是构成杭州文化古都特质的重要内容。物质类与非物质类茶文化资源相辅相成、紧密结合,全方位展现了杭州茶文化的形式与内涵。
2.日常而雅致
一个地区、一个城市的文化必然带有地域性,受到城市自身风格和定位的影响。杭州自古以来经济发达,百姓生活富足,湖山的秀美陶冶了杭州人的情操,诗化了他们的人生态度,再加上古都遗风的影响,使得杭州人的生活安逸,节奏相对比较缓慢,讲究品位,追求精致。这些渗透于茶文化中,就使得杭州茶文化具有生活化和雅致化的特点。生活化最明显的体现就是,在杭州,饮茶不是小众的风雅行为,而是全城民众的生活习惯。可以说,杭州的很多茶艺馆并不是为旅游者而建的,而是顺应本地市民的生活习惯和杭州这个城市的特点而出现的。据统计,杭州茶馆多达1600家,是名副其实的“茶馆城市”。所以,杭州的茶文化是一种渗透于日常生活的文化。雅致化主要体现在杭州茶馆不同于京津茶馆那种杂以说唱、曲艺,更没有上海澡堂子与茶结合的“孵茶馆”,也很少像广州、香港名曰“吃茶”,实则吃点心、肉粥的风气。杭州茶馆一般典雅、古朴,集“仙气”“佛气”“儒雅”于一身,与杭州古典高雅的气质非常契合。这种茶馆的基调和风格会一直延续下去,共同塑造杭州恒久的城市气质。
3.源远而流长
杭州茶文化是中原茶文化和吴越茶文化融合的产物,具有兼容性。在中原地区茶文化受到冲击的情况下,杭州却悄悄地把中国传统茶文化的精髓保留下来。因此,杭州茶文化有“由小见大”的妙处,解读杭州茶文化能对中国茶文化有大致的了解。杭州茶文化不是封闭的、停滞的,而是开放的、发展的,具有强烈的时代特征。它在交流中不断充实自己的体系,在研究中不断挖掘深层次的内涵。近年来,杭州举办了许多大型茶事活动,如西湖龙井开茶节、西湖国际茶文化博览会、国际名茶博览会、中国茶圣节、临安民间茶俗文化旅游节、雪水云绿休闲旅游节、千岛银珍开茶节、千岛湖茶文化体验节、国际茶宴(菜、点)等。这些活动提高了杭州茶文化的知名度,推动了茶经济的发展。同时,杭州有一大批致力于茶文化研究、传播的茶人,是当代中国茶科研、茶文化人才集聚最多的城市。全国每年来杭州进行茶文化交流的人士有20余万人,全世界每年有几十个国家的数万人次来杭州进行各种茶事活动,形成了以杭州为核心的国际茶文化交流格局。因此,杭州的茶文化将不断发展,与时俱进,具有旺盛的生命力。
(一)杭州茶文化保护利用存在的问题
1.没有形成完整的规划保护体系
目前,杭州茶文化的保护利用最根本的问题是没有形成一套完整的理论和实践体系。首先,茶文化遗产景观缺乏全面完整的统计整理和相应的加强保护的宣传。只有龙井、十八棵御茶园等少数景点被列入市级文物保护单位,许多茶文化遗迹还未被市民所了解,更谈不上保护。如大多数杭州人只知道龙井茶室的龙井,对真正的龙井村的老龙井遗迹却鲜有人知。旧时的茶庄、茶市、茶行、茶亭等,更是鲜有人到访问津。其次,茶文化仅仅被当作一种旅游文化资源,消费大于保护。茶文化旅游说到底还是一项人为的活动,会对环境造成一定影响。随着都市生活的日益丰富,许多市民会在周末和节假日到杭州周边进行茶区一日游或者生态体验活动。由于目前茶文化生态旅游尚处于初级阶段,还缺乏完整的规划体系,更多的开发商和茶农看中的是经济利益,而忽视了对茶园、茶区的生态保护。很多茶园附近大兴建筑物,大办餐饮服务业,一些茶园未经专人指导就安排游人体验采摘茶叶,园内不时见到游客丢弃的各类垃圾,这些都会直接影响茶叶的生产环境和名优茶种的品质。最后,对优质名茶的保护管理力度不大。例如,虽然龙井茶2001年就被列入国家原产地域保护之列,也出台了相关保护管理办法,但市面上的假冒龙井茶仍然层出不穷,甚至有很大一部分出自杭州。假冒方式有两种:一是一些茶叶贩子或者茶农在龙井茶产地收购少量茶叶,再把大量的外地廉价茶叶掺入其中,然后以龙井茶为名高价出售;二是龙井茶原产地的茶农主动去外地,从茶叶贩子手中采购各地青茶,然后按照龙井茶的炒制方法进行加工,再冠以“正宗龙井茶”的名号,运往全国各地以真品出售。此类行为,归根结底是源于对名茶假冒伪劣的监管惩处力度不够,严重扰乱了市场秩序,损害了名茶的形象。
2.缺乏茶文化的深入宣传和推广
“茶为国饮,杭为茶都。”仅仅是专家心中的茶都是远远不够的,还要成为老百姓心中的茶都。目前,杭州虽然定期举办茶博会、开茶节、茶文化节、茶研讨会等茶文化活动,但这些大型茶事活动一年内举行的次数屈指可数,往往活动结束后就“人走茶凉”,冷冷清清,普通市民对茶文化的认知尚停留在浅层的“看热闹”上。一种文化,如果仅在高端层次人群中流传,只能成为小众;只有日常的言传身教、耳濡目染,才能真正深入人心。而这种日常化的、低门槛的、容易为广大市民所接受的茶事活动目前还很少。此外,向大众普及茶文化需要“引路人”,而这方面的基层人才较为缺乏。杭州茶文化旅游业方面的问题尤为突出。茶文化旅游应重视游客物质享受之外的精神体会,而这种精神体会只靠游客自身感悟往往是不够的,还需要专业的讲解和引导。现在最大的问题,是缺少这种茶文化旅游的“形象大使”,茶文化旅游的软环境显得单薄无力。这种情况在茶村的旅游产品上表现得较为明显。以梅家坞为例,作为以茶文化为主题的度假村,截至目前,绝大部分经营者主要还是凭借优美的茶乡景色,靠农家饭和茶叶来吸引游客。游客来此除了看看茶园景色、吃吃农家饭、买点茶叶外,难以做进一步的接触了解,很少有游客会在这里住上几天,深入了解茶文化。显然,这样的形式和结果不能体现茶文化旅游产品所蕴含的深厚文化底蕴,且容易误导游客,使他们将茶文化旅游等同于看茶、喝茶、买茶。同样,在已经成为杭州市民生活重要部分的茶楼茶馆中,也是以聚会聊天的功用为主,茶文化的解说和展示较少,茶馆的文化价值在一定程度上被削弱了。
3.茶文化产业链不够丰富
随着人们对文化消费需求的增长以及文化产业在各产业中所占比重的增大,产业的文化化和文化的产业化进程必将使得经济与文化逐步走向融合。茶文化产业是指以茶文化为内涵的文化产业,即具有文化内涵的茶产品和与茶文化服务的生产、交换、分配、消费直接相关的行业以及其他能够较多体现茶文化特征的行业。当前,无论是茶楼、茶市、茶村还是茶节庆,杭州目前的茶文化产品差异化并不明显。茶楼基本上以处于风景区域的观景茶楼或隐于市中的自助休闲茶楼为主,较少有类似太极茶道苑这类的特色型茶馆。在茶文化产业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茶文化旅游产品中,主题鲜明的茶文化旅游线路也很少,基本上为茶乡一日游或采茶体验游。此外,杭州的创意产业发展非常迅速,每年都吸引大量消费者,但是其中很难看到茶的影子。在创意产业大发展的背景下,内涵丰富的茶文化产品相对显得苍白而单调。如大家都知道茶有很多功效,除去直接喝、直接用茶之外,还可以提取其有效成分,开发成很多延伸性的产品,像茶护肤品、茶日常用品等,然而这些产品目前仍寥寥无几。而强调创意和充满艺术气息,并对现代人具有较大吸引力的茶席设计、茶具设计、茶包装设计、茶元素艺术品等就更难得一见了。可见,茶文化产业尚有巨大的内涵与空间亟待开发和填补。
(二)杭州茶文化保护利用的对策
茶文化不仅在促进人性修养上有着陶冶教化的价值,而且在塑造杭州城市品格上有着不可取代的地位。为了使丰富灿烂的杭州茶文化遗产资源得以延续,并为杭州建设美丽品质生活之城创造更大的价值,应采取有效、有力的活态保护措施,加强杭州茶文化遗产资源的系统化保护和开发建设,真正实现其传承、弘扬和可持续发展。
1.抢救茶文化遗产资源,恢复茶文化历史面貌
在茶文化遗产的众多资源中,最脆弱、最容易遭受破坏的当属茶遗迹和茶景观。前者是茶文化历史的遗留和见证,一旦被破坏消亡,将不可再生;后者是茶文化在新时代的延伸和创造,具有诸多社会价值。两者构成了茶文化旅游的基本载体。因此,要高度重视对茶文化物质遗产资源的恢复保护和生态开发。目前,杭州还有许多具有深厚人文底蕴的茶遗迹尚未进入大众视野。如果对其进行系统的统计整理,并根据史料进行一定的再建恢复,将为周边的自然景观增色不少。例如,萧山是杭州史上施茶凉亭最多的区域。若修复其中有名的一二十座,形成一个规模茶亭景观,将成为萧山区旅游的一大特色。再如,西溪是杭州古代茶叶种植的主要区域,“茶利之厚,十倍于龙井”。应发掘西溪在杭州茶文化史上的价值和地位,恢复西溪植茶遗迹,与南宋辇道、法华寺、永兴寺、杨家牌楼等人文景观一起,构成西山自然人文之旅。同时,政府应加强对茶遗迹和茶景观的法律法规保护,合理开发,形成良性的可持续增长模式,以满足茶文化旅游的需要。
除了茶文化物质遗产资源外,茶礼茶俗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也应作为抢救的重要内容。除了常规的客来敬茶、婚俗茶礼、祭祀茶礼等,杭州还有不少独具地方特色的茶礼茶俗,如见证地道老杭州娱乐生活的吴山鸟儿茶会、体现临安百姓乐善好施的太阳茶会等,还有杭州特有的寺院茶礼。这些茶俗茶礼正随着快节奏的城市化步伐而逐渐式微,应加大力度对其进行恢复和常态化展示。如可于节假日在吴山广场展演鸟儿茶会盛况;在仿古街区如河坊街、南宋御街、西溪河渚街,定时展演杭州的生活茶礼,与市民互动;在旅游旺季,于杭徽古道等旧时茶亭集中处进行施茶活动;在灵隐寺、法华寺等知名寺庙,可在观音菩萨圣诞、药师菩萨圣诞等重大佛教节日开展寺院茶礼,供市民观摩。这样既有利于活态保护传承,也能成为杭城独特的城市风景。
2.广建茶文化宣传平台,扩大茶文化接受群体
应充分借助大众传媒的力量,运用传播策略,开展茶文化的知识宣传和舆论引导,走全民化、平民化路线。首先,要使杭州百姓“知茶”“识茶”,进而会“品茶”“赏茶”。这就需要政府主导,茶文化产业的相关行业积极配合,进行全民化营销,即采取多种形式深入街道和社区普及茶文化,推广生活茶艺。如利用市、区各级图书馆以及街道文化站、社区课堂等平台,开展茶文化普及讲座、基础茶艺免费教学活动、节日社区斗茶大赛等喜闻乐见的活动,让茶文化渗入寻常百姓家。其次,要充分挖掘青少年的学习潜力,从小普及茶文化。近年来,社会各界普遍重视青少年的国学教育,各类传统文化培训机构遍地开花。茶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研之习之,对培养青少年的道德情操、丰富业余生活大有裨益。可在中小学设立茶道等兴趣课程,进行茶知识和茶艺的系统传播,将茶文化中蕴含的中国传统文化精髓潜移默化于孩子心中。杭州是全国博物馆较多的城市之一。博物馆作为杭州中小学的第二课堂教学基地,是科普和人文知识传播的窗口,应多举办相关的茶文化展览及第二课堂公益活动,吸引青少年的参与。此外,近年来,微信、APP应用程序等新兴网络平台兴起。此类传播方式准入门槛低,传播速度快,极易为各年龄层人群所接受和掌握。充分运用微信公众号等新媒体时代产物传播茶文化知识,也是与时俱进的良好途径。只有充分发动大众学茶、懂茶、爱茶,从当作聚朋会友的附属品到真正了解茶文化的内涵真谛,形成与茶都名副其实的人文氛围。
3.培养茶文化专业人才,建立茶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体系
茶叶采摘和制作技艺、传统烹茶和冲泡技术、茶点制作技术等,都是茶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在传统技艺逐渐失传消亡的今天,培养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让传统技艺传承和发扬光大,是刻不容缓的事情。像龙井茶的采摘和制作工艺尤其复杂,需要经过抖、带、挤、甩、挺、拓、扣等十道工序,火候、手法等细节把握直接关系到出茶品质,非一朝之功可成。由于学成出师的过程极为严格辛苦,目前杭州龙井的手工炒茶传人越来越少,面临失传的危险。其他如南宋点茶技艺,观赏性强,历史蕴含丰富,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但因其手法繁复,技巧性强,难度高,日常应用较少,今人也较少专于研习此项技术。目前杭州各大高校开设茶文化专业的仅有浙江大学、浙江农林大学、浙江树人大学三家,且重点倾向于茶的文史艺术理论知识的本科教学,对栽培育种、生产加工和茶艺实训的实操培养较少。因此,建议在中职、高职等院校开设茶学专业,或成立非物质文化遗产基地,以名师带徒弟等方式,培养采摘制作、传统烹茶、茶点制作方面的专业人才,形成良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体系。
4.发展茶文化创意产业,增强茶文化的生命力
近年来,杭州积极弘扬“精致和谐、大气开放”的城市定位和人文精神,把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当成杭州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战略支撑点。这对杭州文化产业的跨越式发展乃至整个城市的经济社会发展都具有重要和长远的意义。目前,杭州信息服务业、动漫游戏业、设计服务业、现代传媒业、艺术品业、教育培训业、文化休闲旅游业、文化会展业八大门类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迅猛,这无疑为杭州茶文化产业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在杭州茶文化产业中,茶文化旅游是目前茶文化产业的主要形式之一。茶文化旅游是将茶业资源与旅游资源有机结合,进行综合开发和深度开发,以得到茶业物质享受和茶文化精神享受为主要目的的一种文化旅游。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开始追求养生保健、返璞归真的文化品位,而茶文化旅游以其独具的文化底蕴和特有的文化氛围,可以同时满足这两种需求,已成为中国旅游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大力发展茶文化旅游业是茶文化产业的着力点。各茶景区的游客服务中心首先应配备一支茶文化服务志愿队,对到访的游客进行基础的茶文化知识宣传和展示。同时,在做好市场细分的基础上,根据游客需求和偏好,开发主题鲜明的精品茶文化专题旅游线路。如针对中老年人的“茶文化养生之旅”、针对美食爱好者的“美味茶食体验之旅”、针对青少年的“识茶、知茶、赏茶”科普体验之旅、针对传统文化爱好人士的“佛茶文化游”等。
蕴含茶元素的茶文化产品开发空间很大,如茶米饭、茶面包、茶点心、茶饼干等以保健为理念的茶食;保健茶、清凉茶、袋装茶等茶饮品;茶枕、明目茶包等茶日用品;茶皂、茶洗面奶、茶香水等茶护肤品;反映民间饮茶生活的木雕以及按比例缩小的茶具、茶桌椅、茶建筑等茶工艺品;茶故事、茶传说、茶谚语、茶明信片等旅游纪念品;融合汉元素和茶元素的改良汉服、茶服、修禅服等。杭州茶文化本身丰富的内涵和广阔的外延,注定茶文化产业未来发展的道路必定要突破茶产业单一的行业局限,与诸如餐饮业、饮料业、服装业、中医药产业、保健品业、化妆品业、教育业等多种行业联动发展,打造真正以茶文化为核心的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茶创意产品。
注 释
[1]朱家骥:《杭州茶史》,杭州出版社,2013,第15页。
[2]关剑平:《文化传播事业下的茶文化研究》,中国农业出版社,2009,第39页。
陈香白:《中国茶文化》,山西人民出版社,1998。
陈文华:《中国茶文化学》,中国农业出版社,2006。
刘勤晋:《茶文化学》,中国农业出版社,2000。
徐晓村:《中国茶文化》,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5。
丁以寿、章传政:《中华茶文化》,中华书局,2012。
王玲:《中国茶文化》,九州出版社,2009。
于观亭:《茶文化漫谈》,中国农业出版社,2003。
郑良:《华茶大观》,浙江文艺出版社,1993。
杭州市茶文化研究会:《杭州茶文化发展史》,杭州出版社,2014。
朱家骥:《杭州茶史》,杭州出版社,2013。
宋珊:《中国古代茶文化及其审美意蕴》,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
高玄周、梁月荣、邵淑宏、陆建良:《“杭为茶都”的文化内涵研究》,《茶叶》2009年第3期。
马士成:《杭州茶文化产业建设研究报告》,《中国茶叶加工》2011年第4期。
葛晋纲、王润贤、高起荣、乔小倩、周天天:《江浙地区茶文化探析》,《安徽农业科学》2013年第12期。
姚晓燕:《杭州茶俗略考》,《茶叶》2014年第2期。
李凌:《杭州茶文化旅游的深度开发》,《智慧城市与旅游》2015年第4期。
陈蕾:《浅谈杭州茶文化的旅游开发》,《高教论述》2013年第14期。
石洪斌:《论提升杭州茶文化旅游的意义和对策》,《商业经济》2014年第5期。
(责任编辑 王立嘉)
∗杭州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常规性课题(Z16YD029)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