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益相关者参与逻辑下的大学治理研究

2016-03-29 00:06赵倩男
长春教育学院学报 2016年6期
关键词:利益相关者治理大学

赵倩男



利益相关者参与逻辑下的大学治理研究

赵倩男

摘要:利益相关者理论为大学治理问题的解决提供了一种特别的理论视角。大学是一个利益相关者组织。在大学全部的利益相关者中,大学与政府、学生、教师及企业之间的合作伙伴关系是重点。为了协调和权衡各利益相关者的价值诉求,应重视多元主体共同参与高校治理,促进外部利益相关者对大学的支持和监督,加强内部利益相关者对大学的参与和制衡。

关键词:利益相关者;大学;治理

赵倩男/郑州大学教育系在读硕士(河南郑州450000)。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大,大学管理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对现代大学制度的建构提出了迫切要求,大学治理是建立当代大学制度的核心。由于大学从承担“单一的国家责任”转向“广泛的社会责任”,大学也要在治理安排上实现由“单一计划行政管理”走向“共同治理”,因此,从利益相关者立场来研究大学治理问题具有合理的依据。在教育改革和新时代要求下,调整大学利益相关者的定位和职能,制定协调各主体利益诉求的契约关系是建构现代高校制度和提升大学治理能力的关键。

一、利益相关者理论的基本思想

随着世界经济的迅速发展,市场竞争的不断加剧,治理理论在西方国家兴起并获得成功。其中,“股东至上”理论占据主要地位。该理论认为,企业是一组契约关系的联结。物质资本为企业所专用,企业主要的经营风险也由物质资本所有者承担,而人力资本是通用的,因此,企业应归其股东和出资者所有,形成股东利益最大化的治理制度。[1][2]

20世纪60年代左右,随着对公司治理认识的不断深化,人们认识到企业的全部活动不应当只为股东服务,公司治理的目标应该致力于满足多方利益相关者的不同要求。并且,企业也应该从更广阔的立场来处理其与全部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关系,肩负更为广泛的社会责任。利益相关者理论渐渐在美国等西方国家产生并成熟起来。与“股东至上”理论相对立,该理论认为:为了企业的发展,全部的利益相关者均为其投入了一定程度的专用资产,相应地承担着企业经营的风险,所以,企业的控制权应当由全部的利益相关者掌握。企业是全部利益相关者契约关系的联结,企业的控制权和获益权应该在其利益相关者之间非均衡分配。[3][4]因此,现代企业应将追求各利益相关者利益诉求最大化作为其经营目标。

“股东至上”理论与利益相关者理论都是解决企业治理问题的理论视角和分析框架。利益相关者理论强调组织的所有者应涵盖其所有的利益相关者,并且要尽量满足他们不同的价值诉求;同时组织要授予利益相关者一定的权力,由他们共同参与组织决策,保护各自的产权权益。这不仅对利益相关者具有一定的激励作用,使组织内外部更有责任感,也有利于组织的公平和长远的发展。因此,利益相关者理论更适合拓展到公共组织中,用来管理和解决公共事务。

二、大学治理中的利益相关者

与企业不同,当代大学是一个利益相关者组织。[5]同时,大学的社会服务职能更加凸显,为了更好地满足社会对高等教育的需求,社会各界要积极参与到大学的教学和管理中。因此,大学职能的转变也要求其利益相关者共同参与大学的治理过程。政府、学生、教师和企业是与大学关系紧密、治理意愿和能力相对强烈的利益相关者,是提升大学治理能力和有效性的关键。

(一)政府

政府是大学政策的制定者、资源的分配者、大学公平和效率的维护者、质量的监督者和评估者。大学教育是一种准公共产品,其教育经费和资源主要由国家承担和支持。大学发展将会扩大政府财政拨款的效益,增强国家的人力资本积累。由此看来,政府是大学的利益相关者,应当加入大学的治理并且要合理分配其权力。传统的教育管理体制中,政府往往对大学干预过多,这种干预具有不适当、功能紊乱、官僚化或政治化的特征。[6]为了充分尊重大学的发展规律,政府与大学之间应当建立合作伙伴关系,既能使政府承担社会责任,保证高校在人才培养和政府的办学理念保持一致,又给予大学充分的自治权。由于政府与大学的利益诉求可能存在不一致,因此,双方应在利益博弈中树立共同的目标以最大化地满足双方要求,通过协商、谈判等方式建立民主、信任、平等的合作伙伴关系。

(二)学生

学生是大学教育服务的对象和产品、教学和管理活动的主体,也是大学存在的主要理由。学生质量是大学人才培养水平的主要表现,学生质量的提升能够扩大大学的影响力和知名度,同时,大学的发展和提升又为学生带来较好的未来收益。因此,学生是大学的利益相关者,应当作为一支重要的力量参与大学的治理。在我国,由于受到师道尊严观念和传统弱势地位的影响,再加上行政管理势力的泛化和膨胀,学生的权力基本处于缺失状态。但是,“大学中的权力主体应该在平等的环境里,建立科学规范的权力结构和表达机制,将学生权力作为新的制度制定和保障的重要参考因素”[7]。为此,在事关学生自身利益和高校发展的重大问题上,要在大学与学生之间构建畅通的表达机制,以对话和协调的方式与学生建立和谐的互动关系,保障其在学校教学和管理事务中的知情权、参与权、决策权,加强学生的责任心、民主意识,提高大学教育和管理活动的主动性、针对性及科学性。

(三)教师

教师是大学的主导者、协调者,在大学的建设和发展过程中发挥了不可忽视的作用。由于科学研究、人才培养仍然是当前大学的主要任务,因此,作为知识资本的所有者和影响创新能力形成和人才素养的重要力量,教师是大学的关键性人力资源。教师通过提升教学质量可以使大学获得社会的认可,同时大学的发展则会为教师带来物质和精神上的支持。大学教师肩负着培养学生、科学研究的重大任务,掌控着大学的知识和人力资源,学校应当切实保障和维护教师参与高校重要事项决策和治理的权力,使全体教师参与与学生互动教学、实践指导以及其他与自身利益密切相关的事务,并且要确保教师在教学科研事务方面的权威和独立性。

(四)企业

企业是大学的合作者、赞助者和指导者。由于企业是高校毕业生的输入地之一,所以,高校的发展能为企业提供高质量的人才和技术,而企业先进的技术、管理经验和资金也能为高校的发展提供支持和指导,因此,企业是高校的利益相关者,高校只有加强与企业的沟通合作才能满足企业对高等教育的价值诉求。大学要在管理和教学两方面与企业增进合作。在管理上吸引工商界人士参与高校重大决策的制定,借鉴企业先进的管理经验。在教学上,首先,大学的职业生涯教育要与企业加强联系,注重塑造学生的职业意识和素养。其次,高校的教学要注重与企业的生产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将理论与实践结合的能力,从而适应生产方式的变革和社会经济的发展需要。

三、利益相关者参与逻辑下的大学治理策略

(一)重视多元主体共同参与高校治理

大学是利益相关者组织,“任何对高校有投入的主体都应同等享有相应的资源管理及资源使用权力,不同利益主体在管理中承担不同角色,发挥不同作用”[8]。我国传统的教育管理模式中高校相当于政府的附属行政机构,严重缺乏自主权,不能根据自身的特色以及社会的需求灵活地进行管理,容易造成高校和主管部门之间权责不分以及大量的行政垄断、信息不对称等问题。利益相关者理论强调多元主体的共同参与,并且利益相关者对高校的价值诉求也逐渐分化多元,因此,高校要将多元利益相关者引进高校治理,具体的做法可以借鉴西方国家大学的经验,成立利益相关者委员会。该组织的成员要多元广泛,大学的利益相关者均应包含其中,如政府、教职工、学生、教育专家、中介组织等代表。具体的职能主要包括资源配置、财政预算、人事决策、专业设置、招生规模和条件等其他事务的管理。另外,利益相关者委员会在权力的分配方面要遵循非均衡、动态、分散的原则,即要注重利益的协调和平衡,以利益相关者参与加入治理的能力、意愿以及与大学的密切程度为依据分配控制权,在利益相关者之间形成共同合作、相互促进的格局。

(二)促进外部利益相关者对大学的支持和监督

长期以来,在高等教育的治理领域,政府既是大学的管理者和开办者,又是大学教育质量的评估者,社会和市场没有参与治理的空间和权力。我国教育管理体制和传统管理观念的束缚使高校的外部环境较为封闭,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高校外部利益相关者参与高校治理。然而,随着国家投入为主,多元主体投入的教育投资体制的确立,公众成为教育产品服务的购买者,高等教育也应体现公众的需求和价值取向,通过相应的制度设计使公众参与高校治理。此外,为了防止“内部人”控制的产生,避免信息不对等和社会主体难以参与等问题的出现,考虑到外部利益相关者参与高校治理的特点,高校应注重维护外部利益相关者的地位,保证其对大学治理的支持监督作用。在制度设计上,可参考西方大学的审查监督机构,在高校设置由外部利益相关者组成的评议监督机构,由一定比例的政府代表、企业代表、社区代表、投资人代表、家长代表组成,对高校的具体事务和管理过程进行监督审查,以“谈判”、“协商”的方式与高校交流,保护利益相关者的合法权益,满足其利益要求和权力诉求,使高校的管理更加民主、科学、合理。

(三)强化内部利益相关者对大学的参与和制衡

目前,我国大学内部形成了分别代表教师和行政管理人员利益诉求的学术权力和行政权力并行的二元治理结构,学生这一主体在整个治理体系中处于缺失的状态。然而,学生作为大学的利益相关者,需要依据自身的判断参与学校的教学和管理,并且成为高校治理结构的中心,而不仅仅是接受和执行管理者的命令。因此,高校要在其内部形成行政管理权力、学术研究权力和学生权力相互协调、制衡的三元治理结构。在制度设计上,首先,要建立健全学生委员会制度,保障其运行的独立性,充分发挥其表达学生利益诉求的功能和作用。其次,要加强教职工代表大会建设,强化教师在教职工代表大会的主体地位,保障教师在学术规划和研究、专业技术职务晋升和聘用、学科规划等方面的权利。另外,还要确保行政管理人员对涉及高校发展和切身利益事项行使其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在教学方面,还可以设置专门的教学委员会,充分发挥教师在学术研究、教学事务上的专业性。再次,高校还要明确各利益主体的权责关系和范围,形成良好的自我约束和监督制约机制,提升高校治理的民主性和科学性。

参考文献:

[1]Grossman,S.,O.Hard.The cost and benefitso f ownership:A theory of vertical and integration[J].Journalof Po litical Economy,1986(94).

[2]Fame,E.,M.Jensen.Separation of ownership and control[J].JournalofLaw and Econom ics,1983 (26).

[3]Blair,M.M.For whom should corporations be run:an econom ic rationable for stakeholder management[J].Long Range Planning,1998(31).

[4]Cochran,P.L.,R.A.W ood.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and finance performance[J].A-cademy ofmanagement Journal,1984(27).

[5]李福华.利益相关者理论与大学管理体制创新[J].教育研究,2007(7).

[6]杨晓波.责任与自治:美国公立大学和政府的关系[J].高等教育研究,2003(7):103-106.

[7]胡赤弟.高等教育的利益相关者分析[J].教育研究,2005(3):38-46.

[8]李福华,尹增刚.论大学治理的理论基础——国际视野中的多学科观点[J].比较教育研究,2007 (9):52.

责任编辑:贺春健

中图分类号:G4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6531(2016)06-0015-03

猜你喜欢
利益相关者治理大学
“留白”是个大学问
《大学》
48岁的她,跨越千里再读大学
大学求学的遗憾
关于政府审计几点问题的思考
基于利益相关者的公立大学财务治理的研究
浅析网络舆情治理
上市公司会计舞弊数据分析
数据+舆情:南方报业创新转型提高服务能力的探索
利益相关者视域下有色金属行业现代学徒制长效推广机制的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