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我的姥姥或者我的奶奶,如果我能够把她打包成一个18岁的漂亮大姑娘,我也可以把她卖了。”正如华尔街的这句“名言”所隐喻的,华尔街从来就不缺乏“创新”的策略和手段,即便是垃圾债券,经过包装打包,也能像18岁的大姑娘一样成为竞逐的对象。“都是赌,赌注不同而已。”华尔街投行一线华人交易员渔阳在其新著《乱世华尔街》开篇指出:“我的华尔街之路,是从赌场开始。”
被“隐名”的拉斯维加斯
华尔街操纵着全世界80%的资金。一如美国著名专栏作家保罗·B·法瑞尔(Paul B. Farrell)所言,“华尔街就是一个大赌场,既没有道德良知,也没有公众价值。”这里的人,都是“金融赌徒”。他们全天无休地操纵着赌台,从人们的回报中拿走三分之一的抽头。在这里,员工的年平均收入超过30万美元,是美国人平均收入的7倍。美国联邦税务局2006年公布的数据显示,华尔街25位对冲基金经理总共挣了140亿美元,其中有一位69岁的数学教授詹姆斯·西蒙一年的收入达17亿美元。长江后浪推前浪,2014年,45亿的净收益足以让比尔·阿克曼(Bill Ackman)傲视群雄。
华尔街就像一个没有硝烟的战场,交易员到底是点石成金的英雄,还是制造金融海啸的黑手。“从超盛证券的故事,可以看出金融危机前十几年间投资银行业务发展的大致线索”,正如渔阳所言,“华尔街模式”的诀窍在于“适度”,所谓过犹不及,金融危机前的美国,就是典型的“过了”,“在繁荣的表象背后孕育着巨大的危机”。渔阳在《乱世华尔街》中,以写实的笔法记述着在华尔街的见闻、金融海啸的经历,并以独特的视角分析解读了投行业务和华尔街金融市场的本质。其中,更详细描述了其交易生涯中最难忘的几次“逃命”经历。
华尔街是一个被“隐名”了的拉斯维加斯,这场游戏的结局从一开始就已经注定。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丹尼尔·卡内曼(Daniel Kahneman)曾在他的神经经济学与脑科学经典著作《思考,快与慢》(Thinking, Fast and Slow)中做过一个比喻:“历时50年的研究调查”证实,基金经理们的选股技巧“更像是掷骰子而非打扑克牌”,他们“并不比盲目的瞎猜更准确。几乎所有那些选股投资的人都是如此,不管他们自己是否清楚这一点……而大多数人对此并不清楚”。但是,华尔街上那些从事脑力科学研究的人,包括神经经济学家、定量分析和行为金融学专家──却认为做出的是“合理且有充分依据的猜测”。
谁是那个倒霉的投资者
华尔街“需要那些非理性、信息不足到可怜的程度……的投资者”。一如渔阳在《乱世华尔街》一书中所言,主导市场的是“贪婪”:投资者都在挖空心思争取高一点的回报。华尔街当然不会错过这样的机会,于是各种衍生产品大行其道,很多都是包装好的杠杆投资工具。比如,信用风险掉期(crdeit default swap,CDS),等等。剥开华丽的包装所剩下的是什么?你懂的。所以,“乱世,总有一天会来到”,“近20年间,美国金融市场曾经数次被推到乱世的边缘”。历史往往有惊人的相似之处,而你就是那个倒霉的投资者。渔阳认为,赌博和交易本质有很多共同点,就像玩德州扑克,手里的牌不好要赶紧跑,否则就会输得更惨。投资也是这样,抱着一支烂股票会越赔越多。
就像《茶馆》里那句台词,“有了花生仁儿,却没有牙了”。华尔街本身不创造一分钱的财富,华尔街需要最笨的投资者。尽管“包括我本人在内,我们中间那些曾指望放贷机构能够出于自我利益的考虑而保护股东权益的人,都处于一种惊疑的状态”(艾伦·格林斯潘语),但是缺乏约束的市场“横行了数十年”“整个理论体系(都)坍塌了”。美联储(Fed)前主席格林斯潘(Alan Greenspan)承认,“我做出了一个错误的假设,我以为那些为自身利益负责的机构,特别是银行等机构,其本身的性质决定了他们拥有最强的能力,能够保护自己的股东和他们的资产。”
尽管《乱世华尔街》以华尔街从“盛世末期”到“金融海啸”,再到“浴火重生”的大故事为时代背景,但更侧重于微观视角,从操作层直观的看问题,用中国银监会国际部主任范文仲的话说,“关于金融危机前后美国债券市场动荡的细致描写,不亚于一部生动鲜活的纪录片。”比如,在《乱世华尔街》一书中,渔阳以戏谑的笔触、独到的视角,将华尔街金融王国的事态众生一一细数。比如,夏季风暴、贝尔斯登陷落、雷曼地震、最黑暗的时刻,以及麦道夫(Bernard Madoff)50亿美元的庞氏骗局,等等,“市场仿佛一下子挣脱了‘地球引力,飞到了太空……曾经不可一世的金融巨头们拿着大顶被挤在墙角……”,整个故事紧凑得让人喘不过气来。
后金融海啸时代迎来的是复兴的康庄大道,还是更深重的危机前的短暂宁静,身为华尔街一线交易员,渔阳从市场交易冷暖的角度,精准地解读了华尔街乃至全球经济的风云变化,堪称“一部关于投资银行的漫画版教科书”。尽管渔阳也客观地描绘出后海啸时代华尔街的新秩序、新市场、新思维,但正如保罗·B·法瑞尔(Paul B. Farrell)所言,“你永远不要指望华尔街会放弃他们从别人身上赚钱为自己谋利的瘾头……至少在下一次市场大崩盘──一次比1929年、2000年和2008年的市场大跌加在一起还要严重的超级大崩盘——到来之前都不可能。”在美联储量化货币宽松政策之下,新一轮隐患又埋下了伏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