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史上存在的“联合签名章”趣事

2016-03-29 03:11安徽师范大学档案馆杜勇侯彤
办公室业务 2016年1期
关键词:校史趣事

文/安徽师范大学档案馆 杜勇 侯彤



校史上存在的“联合签名章”趣事

文/安徽师范大学档案馆 杜勇 侯彤

【摘要】众所周知,当一所大学的校长由于各种原因没有及时任命而缺位时,通常的做法是由时任党委书记或者常务副校长(第一副校长)代行校长之职,但由两位副校长共同行使校长职权的情况极为罕见。本文以合肥师范学院办学时期的校领导“联合签名章”为线索揭示了这段发生在“文革”前不为人知的趣事。

【关键词】校史;联合签名章;趣事

近期,我们在整理本馆实物库房的旧印章时,发现了一枚合肥师范学院办学时期的校领导“联合签名章”(如图),这枚签名章的正截面上有两片长度为25mm,宽度为12.5mm,厚度为1.5mm的分别铸有时任合肥师范学院副院长童世杰和李卫义签名的铁片组合而成,由四颗铁钉固定为25mm×25mm的正方形铁质章,印章柄部为木质,高约36mm,其上截面为22mm×22mm的正方形,很具时代特色,不禁引起了我们的强烈兴趣。众所周知,大学的校长缺位时,通常的做法是由时任党委书记或者常务副校长(第一副校长)代行校长之职,但由两位副校长共同行使校长职权的情况极为罕见。为什么合肥师范学院当时会发生这件有趣的事呢?这枚签名章是在什么情况下产生的呢?要揭开这段趣事的谜底,我们还得从我校的发展沿革、合肥师范学院时期的办学历史和当时的合肥师范学院学校领导的任职情况谈起。

安徽师范大学是安徽建校最早的高等学府。学校前身是1928年4月创建于安庆市的省立安徽大学,1946年9月更名为国立安徽大学,1949年12月成建制迁至芜湖,与安徽省立安徽学院(1940年3月-1949年12月)合并成立新的安徽大学;1954年8月进行文理学科调整,更名为安徽师范学院,1960年5月更名为皖南大学,1968年8月再次更名为安徽工农大学。1970年1月合肥师范学院(1958年7月-1970年1月)并入我校。1972年12月经国务院批准,我校正式定名为安徽师范大学。2005年6月,芜湖师范专科学校(1958年5月-2005年6月)整体并入我校。

合肥师范学院于1958年6月经国家教育部批准在原合肥师范专科学校的基础上扩建而成,到1970年1月撤销并入我校,仅存在了12年,目前,合肥师范学院所形成的档案全部保存在我校档案馆全宗库房内。建立后的合肥师范学院为地(厅)级建制,属中共安徽省委和安徽省人民政府领导。学院实行院党委领导下的院务委员会负责制,院务委员会主任由院长兼任。系党总支对系务委员起保证监督作用。学院行政系统下设院长办公室(院务委员会办公室)、人事处、教务处、科研部、总务处、生产处、图书馆、函授部等办事机构,专业学科设政教、中文、历史、地理、外语、艺术6个系以及马列主义教研室、教育学科教研室、体育教研室,附设有业余大学(夜大学)、实验中学、附属小学、幼儿园、印刷厂。另外,还设有体育运动委员会、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和绿化委员会等。合肥师专前身为安徽省中学教师进修学院,1956年7月更名为合肥师专,设中文、史政、教学、物理、生物5个学科及教育学科教研室、体育教研室。学生785人,教师143人,职工152人。1957年春,省委原拟将安徽师范学院自芜湖迁往合肥。为适应“大跃进”,4月又决定在合肥增办合肥大学(后因毛主席将其校名题词为“安徽大学”而正式命名为安徽大学)和合肥师范学院,安徽师范学院仍留芜湖,同时决定将安徽师范学院和合肥师范学院作初步分工。安徽师范学院以理科为主,合肥师院以文科为主。遵照省委决定,1958年7月,安徽师院的中文系、历史系、外语科的一部分师生迁往合肥,并入合肥师范学院。学院下设中文、历史、数学、物理、地理、生物6个系科及马列主义教研室、教育学科教研室、体育教研室。关于这段历史,时任安徽师范学院副院长的童世杰在1959年10月发表于《安徽教育》杂志上题为《奔腾前进的十年》一文中有详细介绍:“……在旧安大(指我校新中国成立前的国立安徽大学办学时期)的基础上,1954年分为师范学院和农学院两个独立的学院。1958年,安徽师范学院物理系师生调整到新建的安徽大学,中文系、历史系师生支援了新建的合肥师范学院。在省委的关怀和积极支持下,又把三系重新建立起来。1959年,根据省委指示,调整学校科系设置,与合师进行文理分院:安徽师范学院中文、历史、外籍、地理四系师生全部调整到合师,合肥师范学院数学系、生物系、物理科师生全部调整到安师。调整后的安徽师范学院拥有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和艺术、体育两专修科,成为以理科为主的新型高等师范学校。今天的安徽师范学院除调整到新安大(即由新成立的合肥大学更名的安徽大学)、安徽农学院、合肥师范学院的师生外,拥有教师337人,学生3212人,而1949年只有教师138人,学生732人。十年来,仅现留我校教师都较旧安大扩大了一倍以上,学生增长了三倍以上。”经过这次调整后,安徽师范学院、合肥师院实现了文理分设。合肥师范学院设中文、历史、政教、外语(英、俄专业)、地理、教育六个系(后教育系停办,1963年增设艺术系设音乐、美术专业),校园占地700余亩,教学与生活用房13万平方米。1970年1月,受“文革”影响,中国科技大学下迁合肥,中共安徽省委决定撤销合肥师范学院,与我校(当时校名为安徽工农大学)合并,将校园与

教学生活用房全部让给从北京迁来的中国科技大学。至此,合肥师范学院遂告结束,我校便成为我省当时唯一一所文、理、艺、体学科齐全的综合性高等师范大学。合肥师范学院办学时期前后共培养毕业学生7428人,其中本科生6679人,专科生749人(没有包括夜大学、函授毕业生),为我省教育事业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童世杰,出生于1908年阴历十一月,湖北汉川人。原名童俊之,1921年毕业于南河小学,1925年毕业于文化大学附属中学初中部,以后考入湖北省立第一中学师范科即湖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前身。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9年不幸被捕入狱,1931年出狱后没有找到组织,仍继续进行革命,1937年再次加入中国共产党,在民主革命时期,历任湘鄂西独立团、师文书、秘书,新四军军部的机要秘书,苏中一地委区委书记、区长、地委组织部副部长,浙江孝丰县县长,清江市委组织部长,华中公学组织处主任,江淮四地委宣传部长等职。新中国成立后,历任皖北行政干校副校长、安徽省劳动局办公室主任、安徽大学教务长等职,1955年4月任安徽师范学院副院长;1960年5月任皖南大学副校长;1960年6月任合肥师范学院副院长;1964年1月起任合肥师范学院院长;1965年11月因病逝世。

李卫义,河南临颍人,1938年1月入伍,1938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38年1月-1942年8月任抗大班长、区队长、军教干事、新四军七旅组织干事;1943年10月至1949年6月任教导员,主任(政治处主任);1950年8月任副政委,政委,教员,安徽师范学院经经济学副主任;1958年7月任合肥师范学院院党委常委,兼中文系第一主任、党总支书记;1959年4月任合肥师范学院教务长兼中文系主任;1960年5月至1966年6月任合肥师范学院副院长;1970年4月任安徽工农大学革委会副主任、副校长;1970年12月任安徽工农大学党委副书记;1972年12月任安徽师范大学党委副书记、革委会副主任、副校长,1977年7月离休。

吴从云,调安徽前系全国总工会工人出版社副总编辑。1957年8月任合肥师范专科学校校长,1958年7月合肥师范学院创建后担任院长,1963年4月,调任上海师范学院院长,由于上级没有及时任命合适人选担任合肥师范学院院长一职。吴校长调离安徽以后,致使1963年4月至1964年1月期间合肥师范学院没有院长,暂由童世杰和李卫义共同代行院长一职职权。这就是我校校史上校领导“联合签名章”的由来,这也许是我国高校教育史上绝无仅有的一件趣事。

(本文系2014年度安徽师范大学校史研究专项课题“国立安徽大学的教师群体研究”(项目编号:2015xsyjzx006)研究成果。)

【参与文献】

[1 ]安徽师大校史编写组.安徽师范大学校史[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8.

猜你喜欢
校史趣事
新时代高校校史档案资源开发新视角与新路径
校史是新生入学教育课的好教材
团建趣事
“互联网+”视域下校史文化传播现状与发展策略分析
校史档案在传承高校特色文化中的实践与研究
春天的趣事之狼狈逃窜
街头趣事还真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