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友谊
摘要:存在主义是现代西方哲学中影响较大并且广为流传的人本主义思潮之一。让·保罗·萨特“存在先于本质”是最典型的“存在主义”思想。关于“人”的探讨有史以来从未停止过,萨特的人学思想,学术界一直以来都对其褒贬不一,对于我们思考本世纪面临的错综复杂的“人”和社会问题有着深刻的启发意义。本文从萨特的基本思想出发,运用马克思主义观点进行实事求是的客观阐述并从中指出当代大学生应当如何辩证的看待“存在先于本质”。
关键词:萨特;存在主义;自由;存在先于本质
一、存在主义的产生与发展
存在主义产生于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的德国,20世纪30年代之后流传到了法国,二战后在西方各国得到广泛流传。由于德国作为战败国,德国人民受尽了屈辱,在大战期间资产阶级推崇的理性、人道、民主、自由、平等、博爱瞬间被人们否定,当时的死亡、烦恼、痛苦成为了人的基本生活状态。人们开始思考,那么人的本质到底是什么,人生的意义又是什么?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现代化加深了人的异化,这也是存在主义产生的一个重要条件。大战使资本主义顺速发展,但人们反而觉得自已随时都在被支配着,失去了自由,他们渴望得到解放。因此,强调人性,追求人的自由,具有人道主义的存在主义诞生了。
再者,尼彩的唯意志主义、柏格森的生命哲学、克尔凯郭尔的人本学激进经验主义和胡塞尔的现象学等都强调人本主义,重视人的价值与自由,成为了“存在主义”的理论基础。
“存在主义”哲学家们都把人的存在作为其哲学的出发点,认为只能从人的实际生存状态体验人的存在,强调人的生存就是人的自由的选择。
二、萨特的“存在先于本质”理论
让·保罗·萨特(Jean-Paul Sartre,1905—1980)是法国20世纪著名的哲学家、文学家和政治评论家,无神论存在主义的忠实信仰者。萨特的观点是基于存在主义的创始人海德格尔(德国)的思想之上的进一步的发展。
萨特指出,他所提出的“存在先于本质”专指人的存在先于人的本质,而不是指物的存在先于物的本质。这个理论也被公认为存在主义的第一原理,也是存在主义者的共同出发点。此处存在主义者认为的“存在”是指“人的实在”或“自我”,也就是人的主观性,并非哲学基本问题(思维与存在的关系)中的那个存在。萨特说:“首先是人的存在、露面、出场,后来才说明自身”,[1]因此,人首先是“自我”的存在,即“自我感觉到的存在”,在萨特看来人如果要存在,必须由自己来创造自己,在实际行动中让自己存在。只有人在计划做什么的时候他才算获得了生存,而人的本质正是在自己把自己创造成为某种人的时候才显现出来。由此可见萨特的“存在”是建立在自我主观能动创造性上的,也可以理解为人的生存。
“本质”是指人和物所具有的那些特质和规定性,是一物之所以为该物而不是他物的稳定的东西。这个观点跟一般哲学的观点相同。
具体阐述萨特的“存在先于本质”可分为以下两个内容:
第一,人的实际存在是先于人的本质。人要有什么样的本质首先其自身要存在,否则谈其本质是不具有意义的。人在诞生下来之初,是一无所有的,只有在他接触到社会,随着生理的变化逐渐具有意识,开始造就自我的时候,人的本质才具有。萨特认为,人是主观存在的,是由自己决定自己将要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人是通过自己的创造性来形成人的本质的。并不是普通观点所认为的“人”这种东西产生了,他就存在了。
“存在先于本质”,在理解“先于”时,就需要深入的分析。人的本质是人生来就有的,还是后天在社会实践中形成的呢?马克思指出:“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马克思指出人的属性是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统一,社会属性是人的本质属性。人所具有的先天性是不存在的,人的本质只能在后天的社会实践中逐步形成。从唯物辩证法的观点看,萨特在这方面的主张无疑是合理的。由此可知道,人的本质便不是单一不变的,人处于不断发展的社会之中,人在不同的阶段会有不同的本质。例如:一个小孩生下来,可理解为他确实是存在的,可是当我们分两种环境讨论时,就有不同的结论:第一种情境,孩子从小不在人类社会长大,而是由动物哺育长大,并没有融入人类社会之中;第二种情境则是,这个孩子是由人类抚养长大,在人类社会中成长。由此可见,第一种情境中的孩子,不可能具有人的本质,即人的社会性,而第二种情境中的孩子,他是具备人的意识,以及他能决定他成长为何种人,这说明他具备人的本质。人的社会本质只能在以后的社会实践中逐渐形成。对此,我们可以说,萨特强调的是人在不同社会历史背景下,人的社会性的形成。
第二,事物的本质是人所赋予的,是主观的。在萨特看来,外界的事物——除人之外的事物,本身是不具备自我存在的资格,他们不能选择和造就自己的本质,它们没有必然的因果联系或规律性。只有当外界事物作为人认识的对象时,也就是当人去认识它时,这些事物才具备了人所赋予它们的本质与意义。由于人的存在,这个社会才会存在,由于人的需要,国家机器、政党等才会存在。
三、用辩证观点理解萨特的“存在先于本质”理论
如何正确认识萨特的“存在先于本质”这命题,笔者根据众多学者的观点归纳以下几点方法:
一是理论指导方面: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指导,全面的看待“存在先于本质”的观点,防止片面性;二是概念分析方面:要具体的分析“存在先于本质”的概念所讨论的对象范围,“存在”“先于”“本质”等词的实际意义。真正了解这一命题的逻辑,不望文生义,生搬硬套;三是历史背景了解:要了解萨特理论观点提出来的背景和历史阶段,在不同的阶段由于实际的变化,其理论观点也会有所变化,萨特的观点在一战与二战后有明显的变化。因此要区分开此理论的提出与发展之间的关系;四是在理解的态度方面:在分析这种存在广泛争议的理论时,要严肃,实事求是,结合实际去分析,多加听取和了解其他学者的研究和辩论。[2]作为当代大学生,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在历史唯物主义观与辩证唯物主义的指导下全面的对待萨特的理论。
首先,萨特强调人的主动创造性,并不能与绝对的唯心主义相提并论。他说:生存主义的第一原理就是自我创造,除了这个别无其他。[3]所要表达的就是你想成为什么样的人全看你自己的选择和创造,并不是唯心主义的表达,他强调的是人的主观能动性并不否定客观实际。其次,萨特主张自由但并不逃避自由选择所带来的责任,萨特在强调人的社会性时指出:人在做出决定或选择时,不仅要对自己负责,也要对其他人负责。[4]在《萨特自述》一书中,有这样写到:我们的生存创造了我们的形象,这是对于社会上所有人、整个时代都有影响,所以我们的责任关涉全人类。[5]
参考文献:
[1][3][5]萨特.萨特自述[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8
[3]冯国桢,张建民.试析萨特的存在先于本质[J].青海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类版).1988-09-30.期刊,1988年第三期
[4]萨特.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上海译文出版社1988年版,第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