鉴观
“飞机是一种有趣的玩具,但是毫无军事价值”。这是未来的协约国最高统帅福熙在1911年刚愎自用作出的判断。他当然更不会想到,有朝一日,各种作战飞机将翱翔在战场上空,不仅会将有关战争的陈旧思想彻底扫入历史的垃圾堆,也会成为决定战争胜负的重要力量。
“罗马不是一日建成的”。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欧洲列强的空军经过一次次铁与血的洗礼,最终从地面部队的附属品,进化为拥有独立作战能力的新军种。在空前惨烈的凡尔登战役中,同盟国和协约国空军便已经崭露头角。当双方最优秀的飞行员,在空中铸成了一支支利矛和一道道坚盾时,全世界的军事家们都开始注意到从天而降的威胁。虽然,此时距杜黑正式提出“制空权”还有五年,但交战双方最高指挥官已经不得不承认,空军已经可以影响战场胜负的天平。
根据战场经验编组空军
在凡尔登战役开始时,法德双方已经集结了规模可观的航空兵力量。其中,德军在前线共部署了168架飞机、12具系留气球和4艘飞艇,并且有包括2000余名战斗和支援人员和大量车辆为这支庞大的飞行集群提供各类支援。在凡尔登战役之前,德军从未为一次战役集结如此庞大的航空兵力,由此我们也可以看出德军对凡尔登志在必得的决心。
从编制上来看,在凡尔登战役早期德军固定翼飞机单位依然沿袭了一战爆发时的编组模式——以“飞机单位”为基本作战单位,每个“飞机单位”下辖6到8架飞机,有时一个单位中会包括多种机型。
不过,随着战事的发展,大批“飞行单位”开始同时升空,协同作战。为了更好地执行地面部队赋予航空兵的战斗、侦察(也包括了轰炸和对地攻击这样的次要任务)和炮兵校射等任务,德军为每个飞机单位装备了相同型号相同功能的飞机,以便于根据战场态势组织调度。
战争爆发后,改革幅度最大的当属战斗机部队,它们此时已经开始在战场上崭露头角。为了最大程度发挥作战效能,德军重新对战斗机部队进行编组,其基础单位被称为“单座战斗机单位”。最初,德军在西线北翼和南翼各编组了2个“单座战斗机单位”,分别驻扎在邦特维尔、雅梅斯和奥维尔斯。这一时期,德军标准的“单座战斗机单位”拥有21架“福克”式单翼战斗机和19架“普法尔茨”式单翼战斗机。前者作为德国航空史上第一种真正意义上的战斗机,装备有射击协调器,可以使航向机枪发射的子弹穿过螺旋桨射出而不损伤螺旋桨,从而提高射击效率。而后者从外型上来看和前者非常相似,其火力非常强劲,在与协约国飞机对抗时占有压倒性的优势。
由于当时德军尚未组建独立的空军部队,因此各个航空兵单位被归入陆军部队麾下。以参加凡尔登战役的德军第15军为例,在1916年2月时,该部直接下辖有9个飞机单位。其中,侦查单位有第2,25,34,44,和60共5个飞机单位,炮兵则下辖第203,207,209和211共4个飞机单位。这些单位由炮兵指挥官斯特拉茨统一指挥。
除了固定翼飞机之外,德军在凡尔登战役中还投入了多个气球飞行队。德军的每个气球飞行队都有2到3具系留观察气球。这些气球虽然貌似脆弱,但却是德军炮兵必不可少的“眼睛”。由于其战场价值,它们也成为了德军的重点保护对象和法军猎杀的高价值目标之一。
相比起德军,法军在飞机的编组方面走在了前面。法军根据飞机的机型和用途,将其编成独立的“飞行小队”。为了便于区别和辨识,飞行小队的名称采用机型+数字编号的形式,例如装备纽波特系列飞机的飞行小队以N开头,装备高德隆系列飞机的飞行小队以C开头,装备莫拉纳·索尼埃尔系列飞机的飞行小队以M.S开头,而装备莫里斯·法尔芒系列飞机的飞行小队则以M.F开头。法军的第一个战斗机飞行小队名为N.65,该小队装备的即为纽波特-11型战斗机。
在凡尔登战役中,法军在地面部队和航空兵力量两方面,与德军相比均处于劣势。在凡尔登前线,法军仅部署了N.23和N.67这2个战斗机飞行小队,此外还有C.11、C.18、C.32和MF.63等4个双座飞机小队。法军的炮兵得到第28和第32这2个气球连的支援。总的来说,德军对法军在战斗机数量上占据2:1的优势,航空兵总兵力更是达到了法军的三倍。
根据战争实践改进战术
虽然兵力占优势,德国航空兵却在1916年2月21日后凡尔登战役刚刚开始的几天内按兵不动,仅派出小股飞行队进行防御性的空中巡逻行动,担任“空中屏障”。一般而言,在这样的任务中,通常由双座飞机排成“V”字形三机编队担任第一道防线,而机动灵活的单座战斗机则部署在防线以后,用以对突破第一道防线的敌方飞机进行拦截。
虽然在刚开始时德军这样的安排在实战中取得了一定成功,但是随着法军战斗机和整个指挥体系在实战中积累了越来越多的经验,法军飞机经常成功突破德军的空中防御,对地面的德军进行出其不意的袭击。而且,德军发现,如果派出轰炸机和炮兵校射机担任巡逻任务,就会影响这些战机执行“本职工作”。但是由于战线太长,仅有的专业战斗机疲于奔命,往往很难在整整需要它们的时候及时出现。
奥斯瓦尔德·波尔克是德国空军早期首屈一指的王牌飞行员和空战理论家,这时也在凡尔登战场上指挥一支德军战斗机部队。他认为德国战斗机必须采取更富有攻击性的战术,才能最大程度发挥自身的兵力优势。在波尔克的带领下,德军飞机开始以6到9架飞机为单位组成编队,在战区上空伺机猎杀法军飞机。在实践中,他逐渐总结了自己在空战中积累的经验,提出了日后被称为“波尔克法则”的空战信条:
(1)在攻击之前对上方保持警惕,在可能的情况下选择背对太阳发起进攻;
(2)永远不要停止已经开始的攻击;
(3)在尽可能近的距离开火;
(4)保持全神贯注紧盯对手,不要被诡计所欺骗;
(5)无论何种情况,都要从对手后半球方向进攻
(6)当对手进行俯冲攻击,不要试图逃离,而要迎头飞行;
(7)当飞跃敌方战线,永远记住撤退路线;
(8)对于编队而言,攻击时最好以4到6架的集群进行。如果空战变成一系列单机狗斗,注意不要让几架友邻机攻击一个对手。
波尔克相信,只要己方战斗机能够成功压制敌方战斗机,己方的轰炸机和炮兵校射机“就能不受限制,在战场上自由穿梭。而敌方航空兵则会因为失去对空域的控制权,而逐渐被挤出战场。这已经可以认为是制空权概念的雏形。
由于德军开始采取积极的空中进攻作战,加上此时德军飞机相对协约国战机,具备一定的技术优势,同时德军飞行员的战术素养也优于协约国飞行员,到了1916年3月,德军已基本掌握了凡尔登战场上空的制空权。后世将凡尔登战役初期协约国空军的失利,视为“福克式灾难”的第二个高潮。
在空战中,一批德国尖子飞行员崭露头角,取得了骄人的战果。以波尔克本人为例,他于1916年10月因空中相撞事故阵亡,在阵亡前已取得了40个战果,而其中绝大多数是在凡尔登战役中取得的。由于德军战斗机飞行员大开杀戒,法军航空兵只得承认,凡尔登战役前期的空战,几乎可以称得上是法国空军自开战以来最为黑暗的时期,伴随大量飞机被击落,法军飞行员和观察员等空勤人员的伤亡率不断飙升。
为了夺回凡尔登上空的主动权,法军开始调兵遣将。M.S.12飞机小队指挥官的罗斯少校(他也是法军历史上第一个飞行员)受命对凡尔登前线的法军航空兵部队进行重组。此时法军已经在凡尔登前线部署了15个飞机小队,这些部队被集中编成法国历史上第一个战斗机联队。
在这15个小队中,N.124飞机小队显得有些特殊,这支部队的飞行员绝大多数是来自美国的志愿者。由于此时美国依然保持了形式上的中立,渴望参战的美国人只能以志愿者的身份加入协约国军队,这其中不乏一些具备飞行技能的专门人才。为了充分利用这些人的飞行技能,法国航空部与1916年3月21日同意成立美国志愿者小队,也正因为其美国背景,这支成立于1916年4月16日的飞机小队得到了一个响亮的绰号——“拉法耶特小队”(拉法耶特为美国独立战争时期著名的法国志愿者)。
拉法耶特小队在完成换装训练后,立刻投入到了激烈的凡尔登前线空战中。5月13日该小队执行了第一次战斗任务,5天后罗克韦尔为“拉法耶特小队”赢得了第一个空战战果。但是在6月23日,查普曼被击落身亡,成为了拉法耶特小队在战争中损失的第一位飞行员。
由于拉法耶特小队所装备的纽波特-11型战斗机与德军同类型战机相比,性能上存在一定差距,加之美国志愿者仓促上阵,技战术水平有限,因此“拉法耶特小队”在初登战场的四个月中承受了相当惨重的损失。为了不让这支部队伤筋动骨,法军高层不顾中队里一群不服输的“美国牛仔”的反对,在9月中强令拉法耶特小队撤往法军第7军防区进行休整。
为了扭转颓势,法军一方面千方百计加强战斗机部队的实力,另一方面,也有意识地通过一些特殊任务,提高战斗机飞行员乃至整个空军体系的作战水平。打击炮兵观察气球,就是当时协约国飞行员经常进行的一项任务。活跃在凡尔登上空的系留观察气球。虽然看似毫不起眼,但是在对地侦察和炮兵校射方面却作用突出,也因此成为了双方都欲除之而后快的重点目标。
在一战空战中,战斗机通常以这样的流程来攻击气球:首先从高空或者借助云层掩护,悄悄接近气球,然后突然跃至合适高度对气球发起攻击。不过,由于交战双方都清楚地意识到气球的重要性,布设气球的一方一般会在气球周围部署由高炮和战斗机组成的多重防线,因此攻击气球绝非易事,这一点也在德国陆军气球部队总监汤姆森少校的报告中得到了验证:“绝大多数攻击是依靠云层掩护展开的,大多数报告称敌飞行员的突袭来自云层中……除了大批敌机攻击我军气球的少数情况之外,大约只有1/3的攻击取得了成功……”
为了打击凡尔登上空的德军气球,法国海军中尉普里厄则另辟蹊径,发明了一种空对空火箭。这种火箭实际上就是改良版的康格里夫斯火箭,内装有200克黑火药。由于其精度较差,通常在100~150米的距离上发射,并且采用8发齐射的方法,以电开关控制同时发射,以提高命中率。这种火箭在凡尔登战役中的表现不俗,达到了预期的目的。
应该说,凡尔登战役中后期,法国空军与德国空军呈现出此消彼长的态势,其中有相当大的运气成分。1916年4月8日,正当法军航空兵在凡尔登陷入苦战时,德国人的失误为对手意外送上了一份“大礼”:一架迷航的福克式战斗机降落在了战线的法军一侧,随即被法军俘获,并且送往后方进行评估。
协约国航空专家分析发现,该机在速度、爬升率和可操作性上其实要逊于纽波特-11,但是其航向机枪和射击协调器的搭配,却赋予了福克式压倒性的火力优势。由于协约国方面原本就具备更强的武器研发能力,因此得以在短时间内研制出一大批装备射击协调器的先进战斗机。当配备了射击协调器的纽波特-17被大规模投入作战后,“福克式灾难”逐渐成为过去,法军航空兵开始挽回局面。
随着法国空军走向成熟,法国的王牌飞行员开始涌现。1916年2月26日因为单日击落2架敌机而成为首次在军事公报上被提名飞行员的纳瓦拉,在其6月17日因伤退出前线之前,共取得了12个战果,并且成为法国历史上第一个被官方认可的王牌飞行员。当纽波特-17等先进战机投入实战后,法军王牌飞行员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其中,来自N.3飞机小队的居内梅在参加凡尔登战役之前已经取得8个战果,截止到1916年末,他已经取得了25个战果,并且最终以53个战果成为一战法国第二号王牌,名垂青史。随着以法国空军为代表的协约国空军逐渐走向成熟,凡尔登战场上的制空权逐渐转入协约国一方。
硝烟之后
虽然凡尔登战役最终以德军的失败而告终,但德军航空兵在凡尔登战役中的表现可圈可点,并推动德军开始重新思考空军的定位问题,最终在1916年10月催生出独立的“德国空军”。至此,空军成为一支举足轻重的独立军种。法军和协约国高层在此战过后也真正意识到了制空权的重要性,大力加强航空兵建设,在之后的多次战役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可以说,如果在此战之前,或许还会有人将飞机视为战场上的“点缀”,而在此之后,无人再会对飞机的价值产生怀疑。这些啸叫的钢铁“怪鸟”即将迎来其大发展的时代,以蔽日遮天的规模覆盖在战场上空,彻底成为战场上当之无愧的王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