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晓汝
摘 要:本文运用多种研究方法,对数据进行整理分析,得出其中的规律和发展趋势:大学生体质呈下滑态势。然后,进一步对大学生体质下滑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对部分大学体育课现状进行总结,对今后体育课的改革方向和目标提出一些建议。
关键词:大学生;素质测试;体育课;改革
大学生是未来社会的中坚力量,他们的身体素质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国民素质,十八九岁的大学生,正应该生气勃勃、青春健康,但是每年9月入学的“站不住”事件屡现,说明大学生体质下滑的根源和入学前的初级阶段的教育也是密切相关的。
本文就我国大学生体质下滑的现状做出分析,深入探讨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特别是针对这种状况,阐述大学阶段怎么来改善,体育课怎么来应对这种局面。
一、对大学生体质的研究
1.研究对象
以山东省省内十二所全日制本科院校的在校大学生的素质测试成绩为研究对象。
2.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以山东省大学体育课开展状况为主旨,查阅近5年来国内外出版的相关政策、法规、著作、论文以及各类期刊杂志等。
(2)问卷调查法。本文设计了专家问卷调查表,共发放了专家调查问卷284份,回收268份,回收率为94.37%。
(3)数理统计法。对所收回问卷进行分析,剔除无效问卷,对有效问卷中的数据进行统计处理。
3.研究结果(如下表)
所调查学校其中三年的体测数据
由表中数据可以看出,在三年的时间里,表中这几项数据的变化很大,总体走势是身体的技能各方面一直在下滑。
二、大学生体质下滑的原因
1.主观因素
(1)运动健身意识弱。当代大学生健身意识比较淡薄,多数大学生虽然有较强的高水平竞技体育的愿望,也关心体育领域的人和事,但没有直接参与身体锻炼的意愿。
(2)身体锻炼知识缺乏。大学生身体锻炼知识缺乏,多数学生对身体锻炼知识的了解不够,掌握得很少。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是学生主观上对身体锻炼知识的重要性认识不够,获取这方面知识的欲望不强,更不愿花费精力和时间去系统地掌握身体锻炼知识,导致了身体锻炼效果不佳,对运动健身的意义产生怀疑,从而造成身体锻炼能力较弱,势必形成恶性循环,能力越弱,效果越差,意愿越不强烈。
2.客观因素
(1)社会、家庭的因素。一直以来,学生特别是高中教育阶段,是身体各方面机能开始变化的最关键时期,此时的学生所面临的是来自父母和教师的“步步紧逼”,满脑子都是学习、考试、分数,也就失去了健身的机会甚至想法。近年来,社会已经很重视大学生的体制逐年下降的问题,同时针对学生健康问题提出了一系列的措施。但是人们生活节奏日益加快,竞争越来越激烈,就业的压力对大学生的影响不言而喻,迫使大学生努力学习知识,从而减少了走进体育场所锻炼的时间。
(2)学校体育教育的因素。多数高校偏重学生的智育教育,忽视对学生的德育、体育等方面的培养。许多高校体育工作只流于表面形式,造成对学校体育的资金投入不足,学生活动场所和设施缺乏。
三、大学体育课改革的措施
1.认真落实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建立健全学校体育工作机制
学校教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切实加强体育工作,加大对群众性学生体育活动的宣传报道,使学生掌握基本运动技能,形成鼓励大学生积极参加体育锻炼的社会氛围。
2.学校加大对体育经费的投入力度
学校应加大体育场地、设施的投入,也可以尝试利用引资的办法,解决目前高校场地器材不足的问题。还可以利用社会的场地器材,充分保证场地器材的使用时间,满足大学生提高健康体质的要求。
3.转变体育教学体系和模式
改革体育课堂组织形式,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采用灵活多样、学生乐于接受的教学组织形式进行教学,使学生养成提高健康素质的习惯。在开设体育锻炼项目上,要尽可能符合大学生的兴趣和特点,注重培养大学生的体育意识和终身参加体育锻炼的习惯。
4.积极开展课外体育锻炼活动,加强校园体育文化建设
建立高校体育课内、课外一体化和学校、社会一体化的体育工作模式,充分发挥大学生的聪明才智,组建各种课余健身俱乐部和体育协会。合理开放体育场馆,为学生参与锻炼提供高质、廉价、快捷的服务。
参考文献:
[1]王秀华.浅析少年儿童身体素质下降的原因及提高的对策[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1(12).
[2]李英玲.大学生体质下降的内外因素与高校体育课程干预措施研究[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7(2).
[3]赵永岗.大学生体质下降的原因分析及对策研究[J].榆林学院学报,200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