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山丘陵区水土流失引致的危害及防控措施
根据建平县半干旱低山丘陵的气候与地貌特点,对位于辽西北半干旱地区的水土流失引致的危害进行了阐述,对治理水土流失的综合措施进行了归纳和分析,提出了防控水土流失的工程措施、林草措施、耕作措施等综合技术。
水土流失;低山丘陵区;防控措施
近一个时期以来,水土流失在辽西北半干旱地区又提到了议事日程,水土流失的危害不容小觑。水土流失不仅造成现有土地资源的严重破坏,还会引致农业生产环境不断恶化,生态平衡不断失调,导致水灾、旱灾、涝灾的加剧与频繁,极大地阻碍和影响农业生产的稳定发展。实践证明,水土流失不仅破坏了低山丘陵区良好的生态环境和农业生产条件,造成农业人口的贫困加剧,而且为下游江河地带带去严重的洪水与泥沙灾害。辽西北低山丘陵区的山地面积占总土面积的65%以上,土地荒漠度高、森林覆盖率低,且属于季风气候,降水量集中在7~8月份,降水量集中期多达年降水量的70%~80%,并且暴雨频次多,引致的水土流失危害极其严重,可以说,水土流失是危害农业生产良性有序发展的羁绊。因此,加大水土流失的有效控制,是当代水利工作者的首要任务。
1.1 土壤肥力下降。水土流失加剧损毁良田,加大土壤剥蚀,引致土壤肥力减退。辽西北低山丘陵区,由于暴雨径流的大幅度冲刷,沟壑面积所占比重加大,导致坡面和耕地缩减;不仅如此,由于水土流失引致农田耕作层里有机质的有效积累受到限制,土壤肥力逐渐下降,坡地力经暴雨雨滴冲刷击溅,土壤表层腐殖质的大量流失,造成土壤肥力下降已成为必然。诸多实践分析得出结论,当土壤的表层腐殖质含量在2%~3%的数值时,当流失土层厚度达1.0 cm,那么流失腐殖质的程度就会达到200~250 t/年·km2,与此同时,还会顺手牵羊带走氮6~15 t、磷10~15 t、钾200~300 t。不仅如此,水土流失还会严重破坏土壤结构,造成土壤耕作层地表层结皮,严重抑制了微生物的活动,从而进一步降低农作物的正常生长发育和有效供水,降低了农作物栽培的产量、质量、效益。
1.2 破坏生态平衡。水土流失加剧破坏了生态平衡,引致旱涝灾害频繁发生。在辽西北低山丘陵地区,水土流失引致生态严重失调,进一步导致旱涝灾害频繁发生且依次加重。由于低山丘陵区的小流域水土流失加剧,汇入河道的泥沙量势必增大,当挟带大量的泥沙的河水流至低山丘陵区以下的中、下游河床、水库、河道时,水流流速降低,泥沙就会逐渐沉降形成新的淤泥,使得水库因为淤浅而出现大幅度减小容量的现象发生,更为严重的是,水土流失淤积的泥沙会引致河道阻塞,从而大幅度缩短通航距离,严重影响和干扰了辽西北低山丘陵区以下区域的水利工程稳定和航运通行秩序。
2.1 工程措施。工程措施是一项关键技术措施。欲降低水土流失程度,采取工程措施是必须的措施,主要包括整修水平梯田、实施打坝淤地、进行引洪灌地关键技术措施。根据辽西北半干旱地区的自然现状和地貌特征,在一些坡度较缓的缓坡上实施水平梯田建设,能行之有效的减少水土流失,有利于坡耕地的保水、保土、保肥,提高水土保持指数,利于提高耕种效益;在辽西北低山丘陵地区,实施打坝淤地,可引导因暴雨冲刷的大量的肥土淤泥,在整修叠驻的坝内转换成沟底平地,变害为利,一举两得;在暴雨形成之后,因势利导,引洪灌地,引用暴雨产生的洪水携带泥沙进行漫灌川地、台地、坝地等,也能有效的控制和减少辽西北半干旱地区的水土流失严重的问题。
2.2 生物措施。实践证明,加大植物覆盖率,加大生物郁闭度,是有效减缓或缩小水土流失的关键性技术措施。据辽宁省水土保持研究所观察研究的结论可知,相同的降雨量作用条件下,当覆盖率在20%以下时水土流失现象严重,土壤侵蚀率为65%~75%;当覆盖率达到20%~50%时,水土流失侵蚀作用明显减少,土壤侵蚀率为40%~50%;当覆盖率达到60%~80%时,土壤侵蚀率仅10%以下。由此可见,实施植树种草的生物措施,是减轻水土流失的有效措施。由于辽西北地区自然气候干旱,在实施治理水土流失的生物措施时,要严格掌握以辽西北半干旱地区的乡土林种为主体,有选择的合理利用外来树种。在林种科学布局完整的条件下,要加大经济林树种的比重,实现一举多得的目的。但是,在降雨量400 mm以下的年份,尤以营造灌木、草类植被为主,使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共生,实现保护措施和利用措施并举;另外,在辽西北半干旱地区,要注意大力营造农田防护林、水源涵养林、生态林、分水岭防护林,可显著减缓辽西北半干旱地区水土流失的程度。
2.3 耕作措施。耕作措施是防止水土流失的关键技术措施,也是有效减少水土流失程度的重要技术环节。从辽西北半干旱地区的水土流失主客观因素分析可以得知,不近合理的土地利用是引致水土流失的重要原因之一。根据辽西北半干旱地区旱坡地坡度大小程度,提出有效防止水土流失的耕作制度极其必要,当坡耕地的坡度大于30°时,建议实行退耕还草、退耕还林、退耕还果;当坡耕地的坡度在25°~30°之间时,建议和提倡实行草粮两轮间作;当坡度小于25°时,建议采用水平沟种植模式。水土保持的技术实践证明,在辽西北半干旱地区,要遵循气候、地貌等诸多客观规律,坚持“宜耕则耕、宜草则草、宜林则林”的原则,因地制宜,因势利导,合理利用耕地、宜林地、林地、草地,水土流失才可能得到大幅度的改善。
水土保持工作的实践证明,经济与生态必须实施协调发展,否则,不按自然规律办事,片面追求经济效益,势必导致水土流失加剧,自然环境退化。做好水土流失的防治与治理,不仅可以涵养水土、保护植被,还可以调节气候、净化环境,水土流失治理要坚持工程措施、生物措施、耕作措施三位一体,协调并进,兼顾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把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三者有机结合起来,才能彻底改观辽西北半干旱低山丘陵区的水土保持现状。
[1]张新玉,杨元辉.我国水土保持小流域综合治理模式研究 [J].中国水利,2011(12):58~61.
[2]王振东,李国良.低山丘陵地区水土流失治理模式探索 [J].水利科技与经济,2008(02):95~96.
[3]王军强.陕北黄土高原小流域治理及其效益评价[D].咸阳: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1.
122400 辽宁省建平县水利局农建办 陈树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