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改革 创新发展吉林省园艺特产业

2016-03-28 22:10吕子臣谢恩茂
吉林农业 2016年24期
关键词:园艺建设发展

吕子臣,谢恩茂

(1吉林省园艺特产局,吉林长春130033;2集安市农牧局农科站,吉林通化134200)

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改革 创新发展吉林省园艺特产业

吕子臣1,谢恩茂2

(1吉林省园艺特产局,吉林长春130033;2集安市农牧局农科站,吉林通化134200)

2016年是“十三五”规划的起步之年,也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攻坚之年。按照现代农业转方式、调结构的要求,发展园艺特产业已成为各地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头戏和主攻方向。本文拟通过对园艺特产业发展的现状阐述,分析行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园艺特产业;发展现状;对策及建议

1 发展现状

园艺特产业作为吉林生态资源大省的重要产业,发展速度明显加快,效益明显提升,在农业产值中的比重逐年提高。在带动农民增加就业、助农民增收、助贫困人口脱贫、增加农业有效供给以及增加地方财力等方面的作用愈来愈明显。

1.1 产业发展超出预期

各地紧紧抓住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退耕还林政策实施、玉米价格下滑的有利时机,加强组织领导,强化措施,大力发展园艺特产业。一是棚膜产业结构、区域布局更加合理,园艺品种更加丰富。棚室结构更加合理,吉林省蔬菜生产的短板是冬季供不应求,主要原因是温室数量少,利用率不高。从近两年的发展情况看,各地陆续加大了温室的建设和改造力度,棚室结构更趋合理。据统计,2016年全省新建规模以上棚室面积为3811亩,其中,大棚2315亩,比2015年减少900亩;温室1496亩,比2015年增加139亩,增长10.2%。从调查情况看,凡是新建、扩建、改建的,温室占主要部分,温室数量的增加有效缓解了吉林省冬季蔬菜供应压力。区域布局更加集中,梨树县棚室3.2万栋,面积3.7万亩,仅环县周边的15个村棚室就达2.9万栋,面积3.1万亩。扶余、宁江、榆树、双阳、永吉等地的棚室也大多在县域周边或公路沿线。生产模式更加科学,前郭县八郎镇农业站根据当地耕地的垄宽设计出长9米、宽6.5米的可移动式大棚,棚膜蔬菜比大田菜早上市20多天,效益很好。2016年仅八郎镇就有移动式大棚2000多栋。棚室生产产品更加丰富,由单一的北方蔬菜生产逐步扩大到引进栽种南方品种,由蔬菜生产扩大到水果、山野菜等生产;二是人参全产业链开发步伐加快。2016年全省园参留存面积为5700万平方米,鲜参产量2.7万吨,与去年基本持平。其中建设标准化人参生产示范基地15个,“长白山人参”品牌原料生产基地28个,合计面积300万平方米。依托东部山区自然资源优势,在省农委的组织推动下,成立了长白山人参种植联盟,加强参农在规范种植、新技术推广、产品溯源平台等方面建设。围绕做大人参加工业,各地不断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建立产业园区,建设人参全产业链加工生产线,产品涉及药品、食品、保健品、化妆品、生物制品等五大类千余个品种。通过“长白山人参”品牌授权的经营主体企业已达33户,116种产品,产值过亿的品牌企业15家,总产值55亿元以上。全力打造国家级万良人参大市场,分期建设会展贸易区、仓储物流区、产业加工区、科技研发区和配套服务区。长白山人参区域公共品牌推介取得良好效果,各地不断加大力度,积极争取授权,区域品牌、经营主体品牌共存共赢,市场竞争力明显提升;三是食用菌产业发展势头迅猛。2016年全省食用菌规模达到120万吨。食用菌产业区域化特征越来越明显。吉林、延边主导品种是黑木耳,通化、白山主导品种是香菇,中西部主要是以草腐菌为主的金针菇、平菇等。菌袋标准生产规模不断扩大,涌现出德康、神怡、大山合、正旭等一批菌袋生产企业。企业统一制作菌种菌袋,一家一户分散经营,不仅提高了生产效率,减少了资源浪费,也从源头上提升了产品质量。延边标准化香菇菌袋供应达到了90%,汪清天桥岭镇的黑木耳菌袋100%由企业供应。通化香菇的菌袋工厂化生产占比达50%以上。种植方式不断创新,由传统的地栽发展到吊袋、普通温室以及光伏大棚等。新成果、新技术应用面逐步扩大,依托吉林农业大学、延边农科院等大专院校,积极开发新品种,进行玉米棒、稻草和果木替代山林木屑的科学实验,通过农博园菌菜基地、种植大户、新型经营主体等示范推广;四是林蛙柞蚕产业健康发展。2016年,全省共回捕商品林蛙5.1亿只,产值达到25亿元。林蛙产品加工企业由2010年的30家,增加到现在的50家,年加工林蛙油接近25吨,占当年林蛙油产量的20%。以林蛙皮提取物——抗菌肽、胶原蛋白肽为主要成分的产品开始逐步占领市场。随着先进生产技术的推广应用,全省林蛙养殖户平均增收5%,养蛙林地的利用率从以前的不足20%上升至30%。蚕种生产经营监管工作不断加强,核发了《蚕种生产许可证》和《蚕种经营许可证》,加强柞蚕生产技术指导,开展了柞蚕蚕种检验员培训,对合格学员核发了结业证,为蚕种检验工作提供了技术人员;五是多种经营精彩纷呈。各地根据当地的资源和潜力,积极探索园艺特产项目,出现了一大批新兴产业。梨树的乌米、辉南的大榛子、延边的紫苏、黑果腺肋花楸、永吉的黎麦芦笋等。各类特色产品丰富了居民的菜篮子,带动了当地农民增收致富。

1.2 投入力度持续加大

发展园艺特产业的时机和条件越来越成熟,已成为新增投资的重要领域。一是政府财力重点倾斜。全省各地出台了许多政策措施推动园艺特产业发展,范围之广、力度之大前所未有。与以往不同的是,2016年政府投入的针对性都很强,引导产业发展的目标明确。松原市制定了《全面落实吉林省西部生态经济区发展战略加快建设绿色产业城市和生态宜居城市实施意见》,针对16个绿色农业生产基地进行扶持。长春市出台了《农产品“三品一标”奖励实施办法》,对获得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认证的经营主体奖励。敦化市政府专门列支200万元,对处理废弃食用菌棒进行补贴。东丰县拿出专项资金1300万元,用于农户购买菌棒、建大棚等发展食用菌产业补贴;二是社会资本持续涌入。生产经营单位是市场经济的主体,培育引导经营主体进驻园艺特产业是今后投入的生力军。2016年工商资本投入园艺特产业的规模越来越大,出现了一些“大块头”的经营主体,这些经营主体主要投入在人参加工、设施蔬菜和食用菌生产经营上。2016年白山市投资亿元以上的人参项目有4个。广东太安堂投资10亿元在抚松建设人参产业园区。省国资集团拟投资40亿元打造人参产业集群。通榆县经营工艺品的老板,投资5亿元建设占地300公顷的高标准日光温室,现已建成220栋。吉林省生态农业公司在和龙市新增投资8000万元,建设年生产能力3000万棒的黑木耳生产线,2016年已生产500万棒。安发国际在延边州投资20亿元建设黑果特色产业园。这些“大块头”经营主体的建设,带动了当地就业,提升了产业发展的质量和规模,增加了当地的财政收入。亚泰集团在和龙市建设人参产业园区,2016年可实现利税2000万元。

1.3 发展模式不断创新

在园艺特产业大发展的同时,全省上下共同努力,积极探索,创新了不少好经验、好做法。在设施蔬菜生产上,省农委大力推广吉林金丰现代农业公司的冬季不加温生产蔬菜新技术。年初以来,全省应用新技术新建改建冬季不加温日光温室265栋,266亩。长春市启动了互联网工程服务用户活动,在手机上安装APP软件,开发了环境监测、病虫害诊治、气象预报预警、市场营销等功能。长春市优美信食品公司采取“公司+基地+农户”模式销售鲜切蔬菜,通过购置自动售货机在地铁站、高档社区、写字楼等繁华地段设立无人销售专柜150台。吉林市在设施果蔬销售上总结出了多种新模式,包括休闲采摘、私人订制、会员配送、菜园认领、社区直营、阳台菜园等,这些模式实现了产销对接,大大提高了经营主体的经济效益。延边州强化特产品互联网市场建设,全州100多户企业的产品实现了上线销售。汪清县天桥岭镇政府与成都花卉果蔬交易所联合,依托电子屏幕实时更新购销信息,黑木耳年交易额达10亿元以上。敦化市成立了电商协会,高标准建设敦化大德创客园,宣传推广地方特色产品。白山市重点建设特色产品电子商务平台——长白山馆。松原市制定政策措施,为棚室生产大户颁发经营证书,为申请银信贷款创造条件。白城市龙头企业与基地农户采取订单式合作,由企业出保低价收购农产品、垫付生产费用、承建基地抗旱设施等措施,取信于民,确立了较为紧密稳固的合作模式。品牌意识正在逐步深入人心。无论是各级政府,还是经营业户,逐步把产业发展方向聚焦到品牌上,不断加大培训力度,积极申请商标和“三品一标”认证。一些产业发展正在由求数量、铺摊子向求质量、上台阶转变,品种选择上正在由重复、低端逐步转向特色、中高端。

2 存在问题及原因

2.1 优质产品占比低

园艺特产业经过多年的发展,取得了明显成效,但总体发展无序、自发、小而散的问题还比较普遍,园艺特产品大路货多,优品、精品占比十分有限,与居民日益提高的消费需求不相适应,产生这一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生产经营以散户为主。据点调统计,散户生产经营的产品占90%以上。散户经营带来了许多问题,生产成本高,新技术、新成果、新品种应用普及慢,产品检测体系、质量标准体系缺失,政府监管难度大,产品质量提升困难;二是无序的市场竞争环境难以做到优质、优价。由于园艺特产品种类繁多,又普遍存在同质化的问题,外观辨认、品质鉴定有一定的难度。例如马铃薯种薯与商品薯、普通产品与“三品一标”产品等很难区分,价格却相差很大,优质高价往往面临低质低价的不平等竞争,影响优质产品的销路和效益。同时,对一些假冒伪劣产品监管乏力,惩治力度小,违法成本低,也造成一些经营者有恃无恐;三是产后储藏保鲜和初加工能力不足也是影响园艺特产品品质的重要方面。采后处理产业化是保证新鲜度和营养性的重要条件。四川省蔬菜产后商品化处理率达40%,泡菜产量330万吨,产值270亿元。据吉林省点调统计,蔬菜产后商品化处理率不足10%,尤其是白菜、萝卜等大宗蔬菜因未处理而造成的损失率达15%~25%。由于园艺特产品的自身属性,要求有与之相配套的产品分类、分捡、净化、包装等环节,要求有相应的储藏能力和冷链物流;四是品牌建设严重滞后。一些地方的园艺特产产品品质差异很大,但由于缺少商标,“三品一标”认证占比又很低,造成有些园艺特产品真伪混淆,市场美誉度、知名度不高。

2.2 产业化经营水平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一是规模化水平低。吉林省自然资源优势明显,应统筹规划,联动发展,但实际上部分县的发展规划与市制定的规划、目标衔接不够紧密,市与市之间的投资建设也存在类似问题,各地单打独斗,重复建设造成产业散、小、弱的问题比较突出,要么一哄而上,要么一蹶不振,整合资源抱团发展的态势没有形成,资源优势不能有效地转换成市场优势,特色产业形不成规模,有规模的产业又缺乏特色,难以形成产业集群;二是标准化水平低。园艺特产品种植与大田作物相比,技术标准和管理标准门类多,要求也更高。地址选择、园区设计、水电路分布、生产标准、投入品标准、产品检测、产品包装、产品上市等都需要科学规划,但因相关环节缺乏标准,或即使有标准也很难执行和监管,难以形成规格统一、周年供应、品质稳定的产品;三是组织化水平低。总体来看,全省农民合作社数量发展迅猛,但积累偏少,成员联系不紧密,发展也不太规范。要大力发展园艺特产业,仍然要依靠企业。全省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521家,涉及园艺特产业的加工企业数量很少、规模偏小。吉林省马铃薯产业发展不起来的主要原因就是没有一家大型的马铃薯加工企业。而且大多数企业与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不紧密,企业、农户和市场之间衔接不够,产、供、销存在脱节,经常出现单方面违约的情况,影响企业货源的供应质量、供应数量和加工能力。

2.3 发展的外部环境有待于进一步改善

一是基础设施建设落后。相当一部分园艺特产业集中在山区、郊区,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不能满足园艺特产品时令性强、储藏要求高的特点。白城市特色经济作物灌溉能力仅能满足50%,干旱成为制约园艺特产业发展的瓶颈;二是产业发展的物质技术装备还不适应。与大田作物相比,园艺特产业可选择的耕作技术、机械品种和设备工艺少,劳动强度大,机械化水平和劳动生产率低;三是信息服务跟不上。调查中了解到,在园艺特产项目选择建筑材料、种什么、怎么种等方面,经营户主要从亲戚朋友、农资供应商和农村经纪人中了解,渠道狭窄,可信度有限。如温室建设所需的棉被、薄膜等,质量、价格相差很大,农民选择有一定的随机性,不仅增加了成本,也影响了生产能力和效益;四是现有政策还有待于进一步完善。例如2014年前郭县某合作社争取到国家新菜田基金840万元,用于设施农业建设,经招标,由某公司建设,由于不懂专业知识,设计的棚室后墙体基础建设达1.7米,不仅没有必要,也造成很大浪费,同时用水用电设计上也不合理,合作社不得不重新修建。白城市招投标建设的膜下滴灌也存在类似问题。

2.4 政策扶持力度有待于进一步加强

在玉米价格下调、大田作物生产技术趋于成熟的前提下,发展大园艺、大特产的时机已经到来,但现有的要素集聚状况仍然停留在较低的水平,与园艺特产业大发展的需要极不适应,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政府投入不大,加上项目资金分散,使用不尽合理,引导产业发展的作用有限;二是社会资本的投入还不足,有资金的不懂园艺特产业,懂园艺特产业的又缺少资金;三是政策扶持不够,与产业发展配套的水电地、融资、保险、担保等政策滞后,与大农业相比各类补贴少,扶持力度弱;四是科研力量薄弱,投入不足,研发新品种数量少,成果转化率不高,本应由科研部门进行的引种、试验、示范却由经营者自己引种试验,加大了经营成本和经营风险;五是技术推广网络覆盖面低,技术人员数量少,指导服务跟不上。

2.5 劳动者素质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从调查中了解到,与大田作物相比,从事园艺特产业的农民老龄化问题更加突出,如何提高劳动者素质对于园艺特产业发展至关重要。除了学识水平、技术能力等需要提高外,还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一是视野狭窄,产业发展盲目跟风;二是不会算账。在种子、化肥、农膜等农资投入上,经常购买低价劣质产品,表面上看投入少了,实际上产出更少了,忽视投入产出比,忽视投资回报率,往往占小便宜吃大亏;三是小富即安。冬季温室利用率低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农民不愿意付辛苦,年吃年用够花就行;四是侥幸心理。近些年来,自然灾害频发,凡是棚室都应当参加保险,但农民总是存在侥幸心理不愿投保,而一旦损失了又后悔莫及。据调查,全省绝大部分棚室没有投保。通榆县某合作社2012年、2014年因雪灾、龙卷风毁坏大棚100栋、60栋,损失惨重;五是思想陈旧。接受新事物的能力弱,产品销售仍采用传统方式,不会应用互联网。与企业或合作社合作契约观念淡薄,诚信缺失,常常违约。生产经营和管理越来越图省事,很多合作社怕麻烦,宁可高息民间借贷,也不愿意在银行贷款。

3 对策及建议

着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今后一个时期贯穿农村经济工作的主线。针对全省园艺特产业发展的现状及问题,提出以下措施及建议。

3.1 创新工作方式,提升服务水平

各级政府和职能部门,要在放管服上下功夫,明确职能定位,更好地发挥政府职能作用。一是科学制定产业政策。鼓励什么、限制什么、惩治什么都要十分明确,通过政策这个指挥棒,引导产业发展,解决市场失灵方面的问题;二是优化发展环境。重点是出台鼓励土地流转、开展保险服务、降低经营主体融资门槛、放宽设施用地政策、园艺特产农机具纳入补贴、减轻经营主体负担等政策;三是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涉及产业发展的水、电、路等重大基础设施应由政府统一规划、统筹安排,有计划、按步骤建设;四是增加财政投入,对于经营主体无力经营或利益不大的产业及环节由公共财政承担。例如区域公共品牌的宣传、大型市场建设、食用菌废弃菌袋的处理、马铃薯加工污水的处理等,政府应给予一定的补助或项目支持;五是加强技术指导服务。逐步把大田作物的人财物等资源转移到园艺特产业建设上来,健全网络,配齐人员,保障经费;六是提供信息服务。依靠政府行政资源及时将产业发展规模、新品种、新技术、农资供应经营主体信用评级、产购销等信息宣传到千家万户,由生产经营者自行决策种什么、种多少、怎么种。

3.2 创新发展理念,补齐产业短板

园艺特产业门类多、品种杂,属性各不相同,每个产业短板也不一样,必须对症下药,因业施策,使园艺特产业成为现代农业的示范田和排头兵,成为用工业化思维谋划农业发展的典范。在设施蔬菜产业上,要坚持周年供应、均衡上市、品种多样、品质保障的发展要求。普通棚室要扩大规模,减少农药化肥用量,提升产品品质。要大力发展采后处理和初加工,增加净菜的供应量,减少损失。用新技术改造传统日光温室,保证冬季生产。新增投资应重点投向日光温室建设,让当地居民吃上本地应季菜。根据市场需求不同设计产业发展规模,白菜、辣椒、西红柿等大宗蔬菜要集中连片,创建品牌,体现区域化、差异化,靠品质增效益。在蔬菜集中产区应加大育苗点建设力度,采用现代科技建设高标准、大规模的种苗供应基地,从源头把控蔬菜品质。以旅游观光、休闲采摘为主要经营方向的,可多品种、小规模,以提供丰富多样可观赏、可食用的产品。以年节为经营目标的经营主体,可生产盆菜、盆花、盆景,打造家庭菜园、阳台菜园,在节假日品尝到现摘现做的美食。人参产业应稳步发展园参,积极发展非林地栽参,大力发展林下参。通过政策扶持、病虫害防治技术保障等措施,鼓励参农种植5年以上的人参。减少农药、化肥使用量,防止重金属超标,严格按产业技术标准种植,让百姓吃上放心参。大力宣传“长白山人参”区域品牌,将更多的经营主体、基地、产品纳入到区域公共品牌标准建设上来,扩大规模,提升产业的影响力,实现区域品牌和经营主体品牌双赢。应充分挖掘长白山资源生态优势,大力发展灵芝产业。按照提升品质、打造高端、节约环保、生态循环的发展理念,提升食用菌产业发展水平。要优化产业布局,在吉林、延边地区重点建设黑木耳产业带,在通化、白山重点建设香菇产业带,在中西部重点建设草腐菌产业带。加快标准化高效示范基地建设,建成一批优质、高产、高效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培育菌种菌包生产经营主体发展壮大,促进分工分业。支持龙头企业发展集菌种研发、菌棒制作、产品加工、市场建设、废弃菌包处理一体化的生态循环经济。鼓励在长白山建设林蛙种蛙繁育基地。提升林蛙综合利用水平。重点支持以林蛙为原料全产业链开发系列产品,积极申请长白山林蛙地理标志保护,打造知名区域品牌。

3.3 创新发展机制,助推产业发展

一是强化基地建设的引导机制。下大力气建设一批高标准基地,采用标准化生产模式,大力提倡对园艺特产品进行分类、包装,加大大型储藏窖的建设力度,加大冷链物流的建设力度,集中打造园艺特产品从生产到消费者手中的全程保鲜示范点;二是发挥特产之乡的引导机制。把特产之乡建设与特色小镇建设相结合,与休闲采摘、民俗旅游相结合;三是完善企业利益引导机制。要探索科学实用的利益分配机制,完善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合作模式,变农户分散种植为大规模集约经营。要科学分工,凡是科技含量高、工艺要求复杂的环节由企业来做,如食用菌生产采用企业集中制袋、农户分散种植就是行之有效的方法;四是调整财政投入的引导机制。调整现有项目资金的使用方向,按照放大、扶中、控小的思路扶持园艺特产业发展,如市场竞争充分、产业链完整的大型加工企业,应通过帮助企业改善基础设施、提供用地用水用电方便、负面清单管理等措施,创造有利于企业发展的软环境,避免资金扶持不痛不痒的问题。对于小规模经营的散户不要给予资金扶持,例如对散户生产食用菌棒的应加以限制,避免资源浪费,环境污染,并能实现有效管控。资金重点扶持中等规模的经营主体建基地、推标准、提品质。项目资金应重点投向“三品一标”认证、新品种试验示范、新技术推广应用、生态环保等领域。加大政府对本区域自然资源优势产品的宣传投入,充分调动民间资本投资开发特色产业的积极性。

3.4 创新营销机制,实施品牌战略

要改变传统的销售方式,逐步提高园艺特产品在互联网、大型超市、直营店等现代营销中的比重,就必须有与之相适应规格、标准、包装、商标、认证甚至文化等品牌要素,就必须在由简到繁、由外至内、由浅入深等方面下功夫:一是大力推广使用产品标签制度。凡是进入市场的园艺特产品都要标注生产企业、生产地点、保质期。有条件的经营主体还要标注产品检测的主要成分、二维码等信息,有些不为人的熟悉园艺特产品还应说明储藏方式、功效、食用方法等;二是建立产品质量追溯体系。加快农产品检验检测体系、监管体系、信息体系建设,实现从田间到餐桌的全程质量监控;三是大力开展“三品一标”认证。鼓励有关单位提出地理标志产品的保护申请;四是大力实施名牌战略。重点扶持发展技术含量与附加值高、市场潜力大园艺特产品创名牌、扩规模,支持有条件的经营主体产品争创国际知名品牌;五是树立科学的品牌理念。要开阔视野,摒弃品牌多、杂、乱等小而散、寿命短的发展模式,把提高品牌产品在园艺特产业中的比重和份额作为首要任务;六是多渠道广泛宣传吉林特色产品。全力打造和宣传区域公共品牌,为吉林产品走出去创造条件;七是挖掘产业文化。收集、整理产业文化资源,培植特色产业的地域文化、历史文化、民俗文化,不断扩大特色产业的知名度。

F326.13

A

10.14025/j.cnki.jlny.2016.24.007

吕子臣,硕士,吉林省园艺特产局,农业技术推广研究员,研究方向:农村经济管理;谢恩茂,大专学历,集安市农牧局农科站,助理工程师,研究方向:计算机应用。

猜你喜欢
园艺建设发展
欢迎订阅2022年《北方园艺》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园艺系
园艺
基于IUV的4G承载网的模拟建设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
我和园艺村的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