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教育专业学生专业核心能力培养模式的探索
——基于常熟理工学院小学教育专业的教改实践

2016-03-28 20:08齐晓东
常熟理工学院学报 2016年6期
关键词:小学教师核心专业

齐晓东

(常熟理工学院人文学院,江苏 常熟 215500)

小学教育专业学生专业核心能力培养模式的探索
——基于常熟理工学院小学教育专业的教改实践

齐晓东

(常熟理工学院人文学院,江苏 常熟 215500)

从《小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及基础教育改革需要出发考量小学教师的职前教育,把师范生的能力培养继续定位在“基本技能”上已经不能满足社会需要。为此,构建了“两贯通,一融合”的专业核心能力培养模式,并予以实施。实施结果证明,加强小学教育专业学生专业核心能力培养符合时代要求,“两贯通,一融合”的专业核心能力培养模式可行有效。

小学教育专业;专业核心能力;“两贯通,一融合”培养模式

随着《小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以下简称《小学教师专业标准》)的印发,不仅使得小学教师专业化发展成为必须,而且为小学教师职前培养指出了方向,明确了标准。因此,作为承担培养小学教师任务的本科院校,一方面要深入研究、解读小学教师专业标准,深刻理解其师德为先、学生为本、能力为本、终身学习的理念内涵,切实从专业理念与师德、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三个维度对合格小学教师的基本素质加以深入解析,准确把握其精神实质。另一方面,则要从实践层面深入探索培养合格小学教师的有效途径,真正落实专业标准要求。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近几年来,我们以《小学教师专业标准》为依据,从教师专业发展及小学教育的实际需要出发,围绕教师专业核心能力的培养,展开了新的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一、专业核心能力培养模式探索的背景与价值取向

从历史的角度看,进入21世纪的中国教师教育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首先,在重构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背景下,原有的师范教育体系被打破,师范院校要在人才培养的方向上重新做出调整,非师范院校也将在是否设置教师教育专业上做出选择。在这样的背景下,传统的师范院校由于转型的需要,往往减缓教师教育的发展势头,致使教师教育的发展缺乏动力与活力;而新增教师教育专业的院校,由于积累不足,缺乏有效的人才培养措施与质量保证机制。所以,教师教育一度处于边缘化的境地。其次,在教师教育理论方面的研究力度不够,依然存在许多似是而非的理论观点及争论。例如,“关于教师教育的目的与发展方向,尽管大家的看法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和现实针对性,但也存在严重缺陷[1]。”这就使得教师教育实践缺乏方向性与公信力。第三,从教师教育内部建设看,在职前教育阶段基本因循传统师范教育的培养模式,除了在知识结构的要求上有了明显改变外(加强了教育学、心理学知识的系统性。小学教育专业最为明显),在师德、教师职业能力的要求方面并没有明显的提升,甚至有所弱化。所以,在这样的背景下,《教师教育专业标准(试行)》的公布,无疑为新的教师教育体系的构建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

然而,如何把握好这一机遇,在新的教师教育体系中占有一席之地呢?我们认为,关键在于继承师范教育优良的品质,在改革、创新的驱动下重构人才培养模式,形成新的人才培养特色。为此,我们把探索新的人才培养模式作为小学教育专业建设的重点,把“全面发展,能力为重,着力提升小学教育专业学生的专业核心能力”作为重构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价值取向,并以此展开改革研究与实践。全面发展,即按照《小学教师专业标准》要求,从教育理念与师德、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三个目标维度出发培养学生;能力为重,是指把教育理论知识、学科知识的学习与教育实践有机结合,突出小学教师专业能力的培养。为了切实实现“能力为重”的价值取向,在小学教育专业学生的能力培养过程中,既坚持教学基本技能的培训,又从更高的层面上提出要求,提出了专业核心能力的概念,即把学生在专业能力系统中起主导作用的,能够确保学生胜任小学教育工作并使其持续获得专业化发展的,在职前教育中可以获得较大提升的专业能力,称为专业核心能力。同时,把教育现象解读能力、教学设计与实施能力、教育教学研究能力作为专业核心能力的外延,进行重点培养。实践证明,这样的价值选择符合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要求,与小学教育改革发展的实际需要相吻合。

二、“两贯通,一融合”专业核心能力培养模式的基本内涵

在以往的教师教育培养模式中,存在课程设置学科化、教学内容理论化、教学方式方法陈旧等问题,特别是课程之间缺乏必要的衔接与融合,培养过程变成了“知识积累+基本技能训练”的过程。因此,从课程之间的贯通与融合入手加以改革,是解决教师教育问题的重要途径之一。

“两贯通”是指教育理论学习与实际运用相贯通,模拟教学与现场教学相贯通;“一融合”是指专业核心能力培养与课程教学相融合。

(一)教育理论学习与实际运用相贯通

就是打破理论与实践之间的隔阂,在教育理论学习过程中,引导学生从教育现象中发现教育理论,运用教育理论解读教育现象;在教育理论学习过程中理解儿童,运用教育理论解读儿童行为。这种“贯通”在课堂教学组织形式上,注重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在教学内容选择上,紧密联系教育实际;在学习要求上,理论学习与理论运用并重;在教学时空的利用上,大学课堂教学与到小学现场学习相结合。

(二)模拟教学与现场教学相贯通

即改变以往只是在大学课堂中进行模拟设计、模拟练习的培养方式,使学生既要在大学课堂中进行模拟训练,又能够把自己的设计在小学教学中予以实施,进而使学生在专业核心能力的形成过程中,既能得到大学任课教师的理论指导,又能获得小学教师的切实帮助。以重点培养学生“教学设计与实施能力”为主的《小学语文教学研究》、《小学数学教学研究》课程的教学为例,这两门课程的教学内容中,均有教学设计、教学实施的内容要求。在以往的课程教学中,学生只能在大学的课堂中进行模拟设计、模拟试讲,然后由任课教师给予点评。这样的模拟训练对学生理论知识的学习与运用能力的培养具有一定的价值,但并不充分。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与小学合作,既有大学教师与小学教师共同进行课程的课堂教学、学生的模拟训练的指导,也包括学生到小学进行现场学习、实际教学体验,进而实现了模拟教学与现场教学相贯通。实践表明,这样的“贯通”,对学生专业核心能力的提升具有非常明显的作用。

(三)专业核心能力培养与课程教学相融合

改变以往课程教学中只注重理论知识的系统性教学与学习,没有把能力培养系统化并融入课程教学体系之中的状况,进而实现专业核心能力培养与课程教学的有机结合。以教育教学研究能力培养为例,我们根据课程的特点,融入教育教学研究能力的培养任务,并予以实施。在大一的学科基础课程教学中,融入文献资料收集、阅读任务;在大二的学科基础课程与专业必修课程教学中,融入文献综述的写作任务,以课程论文的形式予以完成;在大三的专业必修课的教学(含教育研究方法课程)中,结合教育见习、现场学习融入毕业论文课题选择与论证任务,在任课教师和论文指导教师的共同指导下,确定毕业论文的选题及研究资料的收集计划;大四第一学期,利用为期12周的教育实习,在小学教育教学实践中收集各种研究资料,第二学期完成毕业论文写作和论文答辩。

通过这样的融合,使得专业核心能力的培养成为一个相互连接,互促互动,连续一致的过程,使课程的能力培养作用得到充分的发挥。

三、“两贯通,一融合”专业核心能力培养模式的形成过程

为了切实把“两贯通,一融合”的专业核心能力培养的思想转化为有效的实际过程,我们围绕着培养目标(规格)、课程设施与内容选择、教学方法、途径等内容,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与实践。

(一)依据小学教师专业标准,重新梳理专业培养目标与规格

从专业情意、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三个维度,梳理专业培养目标及规格。形成了如下目标体系:(1)积极、稳定的专业情意,主要包括先进的专业理念(如高远的专业理想、先进教育观念等)、高尚专业情操(如职业理智感、职业道德感、职业美感等)、良好的专业自我(如自我效能感、自我发展意识、自我监控等)。我们把积极稳定的专业情意,作为培养合格教师的根本要求。(2)扎实的心理学、教育学理论知识及广博的科学文化知识。这是小学教育专业学生应具有的知识结构,我们把它作为合格教师应达到的基本要求。(3)全面的专业能力。其中,我们把教育现象解读能力、教学设计与实施能力、教育教学研究能力作为专业核心能力,着力加以培养。通过上述的梳理,最终从三个维度,确立了20条专业培养目标规格。

这样处理的目的,不仅把《小学教师专业标准》中的基本要求分解为具体的目标、规格,便于实施、落实,更为重要的是,可以使专业培养目标更加着眼于学生未来的教师专业化发展,更加突出“能力取向”,特别是结合教师专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着力学生的专业核心能力的培养。同时,目标与规格的确定,也为提高课程设置与培养目标的关联性,教学内容的针对性,教学方式方法的实践性改革奠定了基础,提供了依据。

(二)调整课程设置,优化教学内容,构建以专业核心能力培养为核心的课程体系

教师教育的课程设置历来存在学科化、教学内容理论化、教学方式方法陈旧等问题。究其原因,除了与人们对教师职业“知识至上”的认知观念有关外,其主要原因在于教师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规格一直定位在知识+技能上。因此,教师的职前培养过程变成了知识积累与基本技能训练的过程。为了改变这种现状,我们以专业培养规格为引领,从学生的教师专业发展需要出发,重新考量课程价值与目标规格之间的关联程度,并依此进行课程设置的调整与内容改革。

首先,进行课程群的重构。从学科基础课程、专业课程入手,进行课程设置调整,形成以专业核心课程为主的教育理论课程群(包括教育学原理、儿童发展心理学、教育心理学、课程与教学论等课程)、教育理论运用与实践(理实一体)课程群(包括小学数学教学研究、小学语文教学研究、教育科学研究方法等课程),目的在于使学生形成正确的教育观、教学观、学生观、职业观,掌握教育教学基本理论,形成运用教育理论解读教育现象的意识与能力。通过选修课程设置,为学生选择学科方向并提高学科教学能力提供课程保障。例如,在选修课程模块中,分别设置了初等数学研究、高等数学、中国文学史、现代汉语等可以任选的学科课程;设置了小学数学教材研究、小学语文教材研究、小学英语教学研究、小学科学教学研究等旨在提高学科教学能力的任选课程。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优势和社会需要,选择自己未来将要从事的教学方向,并选择相关课程。完善实践环节课程设置,使得教学能力提升与教师基本技能训练有机结合。

其次,进行教学内容的改革。在教育理论课程内容的选择上坚持“取精去繁”,“思用结合”的原则,着力提升学生的教育理论素养。“取精去繁”,即选取各个学科中主要的、对现实学校教育仍有重要指导、引领价值的思想、理论、观点作为课程内容,在保持教育理论课程体系基本完整的前提下,去除一些与之相关的同层次的研究成果,或减少课程内容上的重复部分。“思用结合”,即以教育热点问题为线索,选取相关的理论观点,并为学生运用这些理论观点分析、解决热点问题提供内容支持。在理实一体课程的内容改革上,除了保留必要的理论知识外,增加了小学教学案例分析内容,使学生在学习教学知识的同时,更全面地了解小学教育的实际情况。对实践环节类课程内容的调整,一方面进一步完善教师基本技能训练内容,在原有的口语表达、汉字书写等基础上,增加了课件制作等内容。另一方面则以提升学生专业核心能力为目标,增加了教学设计、教学行为、小学生行为观察、教育叙事写作训练等内容,使实践环节类课程的价值落实到学生专业核心能力的培养上面。

经过上述调整,使得课程与课程之间的层次性、关联性更加清晰,课程内容之间的关系更加密切,价值指向更加集中,进而为落实小学教师专业标准奠定了基础。

(三)改革教学与课程考核方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传统的教师教育课程的教学,较多采用的是“传递——接受”的模式,以试卷定成绩,教师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忽视学生已有的学校经验;一味强调教育理论的指导意义,弱化教育理论对教育现实的解释价值,其结果是学生只关心“考什么?”不关心“为什么?”不仅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还使得学生对课程的价值产生错觉和怀疑。针对这样的问题,我们开展教学方法、课程考核方法的改革实践,构建了“引入——建构”的教育理论课程教学模式和“教育理论课程考核评价体系”,使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参与性大大提升。

(四)拓展与小学合作的内容领域,创新合作方式

作为教育实践环节,教育见习、教育实习是培养学生专业能力的重要途径,也是大学与小学合作培养学生的重要环节。实践证明,这种合作对学生的教师专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但是,从“两贯通,一融合”的专业核心能力培养模式的实施角度看,这种阶段性的、目标指向综合性实践活动,还不能很好地实现我们的培养要求。因此,我们一方面与小学沟通,进一步细化教育见习、教育实习的目标要求,明确各种活动任务。另一方面与小学合作,共同开展“理实一体”类课程的开发与建设工作,合作制定教学大纲、教学规范和实施课程的教学工作。这样做的目的,不仅使专业核心能力培养融入到了实践环节,同时,也使小学教师融入到了专业核心能力培养过程之中。

通过这样的一系列改革实践,我们逐步构建出了“课程+合作课程(即与小学共同开发建设的课程)+教育见习、现场学习+教育实习+毕业论文指导”的新的课程教学体系,进而为“两贯通,一融合”的专业核心能力培养提供了平台。

四、专业核心能力培养模式实施过程中的几点思考

从最初的改革设想,到新模式的逐步形成,经历了一个不断探索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取得了较好的成绩,收获到了实践经验。例如,对小学教育专业人才培养问题有了深刻的理解,对原有培养方案进行了重新梳理,使其更具针对性和有效性;对小学教育专业核心能力问题有了初步的研究,积累了培养经验;学生不仅在专业情意、专业知识方面得到了发展,其专业核心能力更是获得了明显提升,学生陆续发表了学术论文、在省级教学基本功大赛、校级毕业论文评比中连续获奖;在入职考核中成绩突出,连续3年有70%以上的毕业生考取小学编制,并得到所在小学的认可。但是,在实践的过程中也遇到了一些问题,引发了我们相关的思考。

首先,关于小学教育专业核心能力的内涵、特征、形成机制等理论问题还需深入的研究与回答,特别是形成机制的研究,更具实践价值。在实践中,我们遇到的主要问题之一,就是课程与核心能力培养的融合问题。例如,课程设置体系与专业核心能力培养的吻合程度,课程目标、课程内容、教学方式、课程考核等与专业核心能力培养的相关性,以及各因素之间的内在关系等。这些问题往往直接影响专业核心能力培养的实效性。因而,需要从理论上给予回答。

其次,深化专业核心能力培养模式的改革,使其达到“卓越小学教师”的培养要求。2014年,教育部启动“卓越教师培养计划”,分类推进卓越教师培养模式改革。从“卓越教师培养计划”的设计理念,到计划的实施要求,“两贯通,一融合”专业核心能力培养模式与其之间存在一定的一致性。但是,与卓越小学教师培养的目标要求相比较,还存在较大的差距。如何深化改革,从学生专业核心能力培养入手,实现卓越小学教师培养之目标,将是今后工作的重要内容。

第三,与小学的合作在范围、深度、实效性等方面还需不断拓展、加深与提升。在我国,小学参与教师职前培养工作,是建立在校际之间友好关系基础之上的,缺少制度层面的支持。因此,这种合作在范围、深度与实效性等方面存在诸多问题。例如,小学参与合作的主体特征不明显,缺乏主动性;大学与小学在课程教学方面的合作较少,即使有合作,在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要求等方面也缺乏总体设计,一致性较差;在实践教学环节的合作中,大学指导教师与小学指导教师之间缺少有效互动,在指导学生过程中缺乏有效沟通,形不成合力;在教育见习、教育实习的过程中,小学指导教师大多注重教学技能的指导,缺乏从理论层面引导学生认识和理解教育实践过程,致使学生不能体会到教育理论的实际价值。因此,在更广泛的领域与小学就师范生的培养展开更深入的合作,同样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

上述的实际过程,使我们深深地体会到,从专业核心能力培养入手,构建合格小学教师培养模式,打造专业特色,是具有现实与发展意义的。我们将以此为起点,在深入开展相关理论研究的同时,继续改革和完善培养模式,为我国小学教育不断培养优秀的人民教师。

参考文献:

[1]杜时忠,徐龙.教师教育批判与重构[J].教师教育学报,2014(3):35-40.

Investigating the Key Professional Abilities on the Part of Students of Primary School Education Guided by Professional Standards: A Study Based on the Practice of Teaching Reform in Primary School Education Specialty in Changshu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QI Xiaodong
(School of Humanities,Changshu Institute of Technology,Changshu 215500,China)

It has been proved that it can no longer meet the needs of society for us to carry out pre-service educa⁃tion and develop the basic abilities of the students of primary school education onl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rima⁃ry School Teachers’Professional Standards(for Trial Implementation)and elementary school reform.Taking this in⁃to consideration,this paper constructs and implements a model of“two linkings,one merging”in the cultivation of the students’key professional abilities.Key professional abilities are those that play a leading role in the students’professional ability system,which enable students to acquire the qualification in primary school teaching,ensure thei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nd attain to their great development before they turn to practical teaching.They should develop the abilities of interpreting educational phenomena,designing and carrying out practical teaching, as well as researching on teaching and education.“Two linkings”just mean the linking of educational theory and practice,simulation teaching and real teaching,while“one merging”means the merging of cultivating key profes⁃sional abilities with classroom teaching both to enhance the cultivation of key professional abilities on the part of the students of primary school education and to meet the requirements of modern times.Therefore,the model of“two linkings”and“one merging”is valid in cultivating the students’key professional abilities.

primary school education specialty;key professional ability;“two linkings”and“one merging”;cultiva⁃tion model

G650

A

1008-2794(2016)06-0058-05

2016-05-05

齐晓东(1961—),男,吉林长春市人,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教师教育,课程与教学论。

猜你喜欢
小学教师核心专业
我是如何拍摄天和核心舱的
近观天和核心舱
你好!我是“天和”核心舱
一句话惹毛一个专业
新时代背景下小学教师专业成长的几点思考
专业降噪很简单!
专业化解医疗纠纷
更聚焦、更深入、更专业的数据分析
沙河市二十冶第二小学教师书画作品
枣强县第一小学教师书画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