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晓敏(闽南师范大学 外国语学院,福建 漳州 363000)
教育产业化问题辨析
张晓敏
(闽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福建漳州363000)
摘要:近年来“教育产业化”已成为教育界的一个最热门、也是存在最富争议性的话题,学术界在这一领域也展开了激烈的讨论,出现了一系列相关的文章.但由于大家各执一词,目前尚未产生明确的定论.教育“产业化”思潮的兴起是教育质量发展不均衡和各地对教育认识度不同造成的结果.虽然,社会各个阶层对于教育“产业化”政策持不同观点,但普遍对于教育产业化产生的负面影响还是不可否认的.如何解决这些问题也值得我们深思.
关键词:教育;产业化;讨论
时至今日,教育产业化问题已经从理论研究上升到实践探索的的新高度,对其讨论的层面也逐步拓宽,涵盖了成人教育产业化、远程高等教育产业化、体育产业化等方面.直至目前,教育产业化的相关问题还没有统一定论,它仍是我国学者面临的重要课题.
教育产业化的产生大致源于20世纪90年代之初,其时代背景为十四大确立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模式.中共中央与国务院为加快发展第三产业,将教育列为对国民经济发展具有全局性和先导性影响的基础性产业.其后,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高等教育逐步出现了向产业化发展的客观趋势.教育作为文化产业的一部分与其他产业形成产业链,并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它已成为不可阻挡的发展趋势.
1.1教育是不是产业
有的学者着重从教育的义务性、公益性、非商业化以及它对生产力的间接推动力、成果的无形化说明教育并非十足的产业.大家普遍认为,教育虽有一定的商业价值,但依旧存在政治以及文化的功能.在某种程度上可以带来无形的益处.将教育确定为一种产业必须与我国确立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有机结合,在符合教育规律的前提下将教育产业往良性的方向发展.而纯粹的以经济利益发展教育将会得到适得其反的结果.应以教育发展促进经济,而经济作为教育发展的物质基础为教育更好的服务并推进其发展.以互相促进的方式共生.
1.2教育能不能产业化
就教育产业化的可能性,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第一种观点主张教育可以产业化;第二种认为,教育不能产业化;第三种则认为教育虽然具有产业的属性,但一旦产业化将不利于其发展;第四种观点则认为教育可以进行部分产业化发展.
第一种观点主要以市场经济的优点出发,认为市场可根据需求进行资源配置,并促进市场竞争机制的发展.通过这一系列优势,教育可在产业化过程中得到充分发展.同时也可满足大家渴望获得教育的需求.关于教育产业化的可能性最高的阶段,大家普遍认为高等教育具有产业化的潜势.因为高等教育已不属于义务教育的范畴,而随着人们对教育的重视程度的提高,高等教育可以在各个方面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并形成自己独有的发展体系.如面向社会,依法自主办学,投资主体多元化和教育成本分担等,都是对高等教育的发展非常有利的.至于高校后勤社会化,科技成果产业化,以及非国民教育的职业技能培训企业化等等,是可以而且应该在相当程度上产业化、市场化的.
关于产业化不可能的的观点主要认为教育产业化的功利性容易导致教育商业化,而带来的后果就有教育发展不平衡,和受教育机会不平等等等.同时过度商业化也违背了教育的初衷和教育的发展规律.在义务教育阶段,在最大范围德保证偏远山区的基础教育,更多应提倡公益性和义务性,保障义务教育的长效发展.
第三种观点认为,教育虽然生产产品并带来一定的收益,比如优秀的文学作品、科技成果都是在教育的前提下产生的.但是它并不是单一的商品,而是社会共同创造和分享的成果.如果教育产业化就导致教育发展的指向性发生偏差,也不利于文化、知识的传播.某种程度上市场化机制的导入有利于教育在管理、分配的方面是有益的,但是只讲究产业化就容易以利益最大化作为发展目标,那么教育原本的属性就会丧失.
1.3教育产业化的效应分析
教育产业化问题的主要焦点集中在教育产业化产生的效应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教育产业化产生的后多是多层面的,我们应从多角度地对其进行分析.
首先从经济方面考虑,它带来的巨大利益是不可忽视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教育产业化刺激了更多的教育投资使教育资源能够更好地进行分配.2、扩大内需,满足了人们对教育的需求,同时拉动相关产业发展;3、响应了“科教兴国”战略,在一定程度上为各个行业的发展输送了人才.但是它也带来了一些弊端:1、使教育商业性膨胀,造成了乱收费和教育不公等现象.教育产业发展中若有关问题没有得到及时解决将会产生不良后果.其中主要的有文凭失真、资源浪费、教学质量下降等等.也就是说,如果随着教育产业化的发展,学校有可能在利益的驱动下,放弃教育质量的不断改善;2、盲目追求商业利益,无视教育水平的发展,造成教育质量的下降产生一系列的短视行为,盲目追求数量,重视应用,轻视基础.3、教育产业化的过度发展导致了教学课程结构发生了变化,强化科技事功而淡化人文陶冶,发展不平衡.4、教育产业化使学校的职能产生变化,教育的本质被扭曲.
从教育产业化的效应看来,教育产业化的发展是一把双刃剑,在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教育的停滞不前等现象,在考虑商业利益的同时我们也应以教育的本质出发,顾及到国家未来的发展.
2.1教育的特性使其不可能完全进入市场
教育的存在旨在为人类未来的发展传承文化和提供智慧基础.如果教育完全进入市场则会成为人类盈利的工具,失去它本身存在的意义.教育的发展可以一定程度上借鉴市场发展的规律,在市场经济的指导下适当地发展,同时为经济发展提供智力支持.两者共同发展.
2.2教育产业化需要法律的约束
我国的教育产业化发展没有一套完整的体系,教育实体产权界定不清,管理混乱.也没有受到市场的监控,同样的,也缺少纪律法规的约束和管理.由于教育产业化的发展时间较短,产生问题也是层出不穷,难以给予定义.而盲目放开产业化,只会造成恶性竞争和资源浪费,更有碍于为社会培养合格的人才.因此,有关部门应尽快订立相关法律法规,依据各地存在的实例,恰如其分地判定各类现象,有针对性地防止类似现象的发生.
2.3对教育资源重视度不足或过度开发
由于对教育基础设施重视度不足,有的学校的基础设施有的难以跟上时代的步伐.有些地区甚至出现教师资源流失的现象.而教育产业化也使学校教育逐渐以营利为目的,学校各类资源的投入、开发与建设是基于收益的大小进行权衡.这也逐渐导致资源过度缺乏或浪费的现象日趋严重.在教育产业化问题讨论中,是否追求收益获,是一个充满的争议的焦点问题.有的学者认为教育应该以营利为目的,否则教育将无法运行;有的学者则认为,从教育的宗旨出发,以盈利为目的的教育脱离教育的本质,违背它的初衷;这里所指的是对办学单位而言的经济回报.追求经济回报的目的大体有两种:一是纯粹地以教育收益为终极目标,忽视办学质量;二是提高对教师资源投入的同时,不断积累、不断发展,提高教育水平.
虽然说适度的经济收益是保证学校教育运行的重要基础,但仅仅以收益作为目标则会造成各地教育发展失衡越来越明显.人们总在民办学校与公立学校间比较.民办学校通过收费建设学校并保证其发展.而公立学校通过政府拨款维持运行.不管哪种收益只要是合法合理的,都是学校教育可以良性发展的重要动力.但收益应用于发展教育,提高对教育实施、教师资源的投入以进一步改善办学条件,提高办学质量.提高收益只是作为发展教育的方式方法,而不是教育的最终目的,只有这样才能最大程度保证教育不脱离轨道.因此适度的收益、合理的收费都是教育发展的条件,一切应遵守适度原则,以教育的长远利益为出发点考虑.
2.4私立教育与公立教育地位不平等
私立教育与公立教育地位不平等,有的私立学校学历文凭得不到认可,目前我国民办高校约1200多所,大多属于非学历教育机构,学生要通过自主学习考试才能取得国家认可的文凭.其中经审定批准具有颁发大专学历文凭资格的民办高校数量还很少.这导致私立教育享受不到必要的公共教育资源,其招生、毕业生就业及教师聘用、职称评审资格、工资等方面都受到限制,其发展严重受阻.目前,教育产业化导致文凭的含金量下降,大学毕业学生过多,就业压力过大,使得教育出现高投入低收益的现象.不仅阻碍学生素质的提高,降低了其家庭的教育投入产出率,也降低了其他人对教育的期望,影响人们对教育投资的积极性,从长期来看可能会减少社会对教育的投入.
3.1推动教育均衡发展,实现教育资源共享
推动教育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是促进教育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这一重要战略要求教育的均衡发展.教育均衡发展是指受教育者接受对等数量和质量的教育,包括初中教育在内的义务教育阶段是教育均衡的重点.教育“产业化”造成教育资源严重失衡,学校成为盈利的企业,追求的是利润最大化,而市场竞争的结果只是好的越好,差的更差,使各地教育质量悬殊巨大,而且有进一步扩展的趋势.因此,强调教育均衡发展,应尽可能促进教育资源的共享和平等化.而这一切的前提是加大对落后地区教育投入,提高当地教育设施、教师资源的质量,争取最大程度上实现教育公平.
3.2重视义务教育,保证国家教育基础
义务教育阶段政府全方位资金投入和支持非义务教育阶段部分成本由社会力量分担并行义务教育阶段是国家基础教育阶段,是保障全民素质教育的根基,必须由政府全方位资金投入,这样才能保障教育公平化,真正提升国民素养,加强国家的民族凝聚力.然而,我国人口基数大,仅仅依靠国家包办并不符合现今社会发展的现实状况,也不利于教育的多元化发展.因此,呼吁社会力量支持义务教育有利于更多现代化元素的注入,是义务教育的发展更为平稳和多样化.教育的成本的投入并不是以盈利为前提,而应该考虑到各地的办学实力以及经济承受能力.注意扶贫助学工作,避免部分生源因家庭经济原因而流失.
综上所述,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教育正逐渐引入市场竞争机制使其不断发展,但其中教育产业化带来的一些弊端也是显而易见的,由此造成的教育不公也是社会普遍关注的.在此大背景下,确保我国教育产业化的合理发展,除了依靠内部的监管机制约束之外,还应加强政府的外部宏观监督.通过形成内部约束与外部监督机制,集合社会力量使得教育资源得到合理配置,教育产业化趋于良性发展.
参考文献:
〔1〕高地.高等教育产业化问题的思考与探究[J].教育教学,2010.
〔2〕张存凯,金秀华.对高等教育问题产业化问题的思考[J].教育教学,2010.
〔3〕殷洁.浅论现阶段教育不能产业化[J].前沿,2005.
〔4〕纪宝成.认清“教育产业化”的理论误导与实践危害[J].中国高等教育,2006(9):20.
〔5〕赵绍光.高等教育对国民经济增长拉动作用的思考[J].辽宁师专学报,2005(1):7.
〔6〕陈韬.社会不能承受之重的教育产业化[J].山东行政学院山东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4(3).
〔7〕李宝元.关于教育产业的经济学意义[J].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2):46.
〔8〕叶澜.教育概论[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
收稿日期:2015-11-25
中图分类号:G40-95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60X(2016)01-019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