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省明确“十三五”期间“三品一标”发展方向
根据农业结构及产业分布特点,按照区域发展、规模推进的原则,坚持基地建设与产品认证并重、品牌塑造与效益提高并举,围绕总量规模扩张和市场份额扩展,“十三五”期间,我省“三品一标”发展,重点实施“五个一”工程,即培育100个有规模的“三品一标”产品生产基地,培育100个拉动区域经济增长的“三品一标”龙头企业,打造一批在国内外市场有影响力的“三品一标”品牌,形成一批地域特色鲜明上下游产品配套的“三品一标”产业集群,建立一套全程监控可追溯的“三品一标”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
力争到“十三五”期末,全省“三品一标”认证产品数量在现有基础上翻一番,“三品一标”农产品的社会供给量占食用农产品的30%以上,“三品一标”产品全程监控普及率达到80%以上,综合抽检合格率稳定在98%以上,吉林特色“三品一标”产品在中高端市场的占有率提高2~3个百分点。
发展特色产业,培育特色品牌,突出精深加工,构建产业板块,提升“三品一标”的资源整合力、品牌影响力和整体竞争力。重点打造七大产业:
一是稻米产业。以松花江、嫩江、辽河、鸭绿江、图们江五大水系流域所属县(市)的水稻主产区为基础,依托国家级、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培育优质安全稻米产业集群,重点打造“吉林大米”品牌。
二是玉米产业。立足黄金玉米带,建设“三品一标”玉米规模化生产基地,推进玉米产业多层次转化增值。
三是畜禽产业。实施“放心肉”工程,推进无疫区建设,重点打造生猪、肉牛、肉羊、肉鸡、奶牛、梅花鹿6条产业链。
四是杂粮杂豆产业。立足西部优势产区,建设绿色有机生产基地,集中打造“吉林杂粮杂豆”品牌。
五是蔬菜产业。实施蔬菜产业提升工程,重点发展棚膜蔬菜,打造无公害、绿色、有机蔬菜生产基地。
六是林特产业。发挥山区、半山区资源优势,构建人参、食用菌、山野菜、干鲜果、鹿茸、林蛙、蜂产品等“三品一标”产业集群,重点培育“长白山”特色品牌。
七是水产品产业。建设查干湖有机胖头鱼、三花一岛、冷水鱼、细鳞鱼等优质水产品生产基地,重点培育野生有机鱼品牌。
一是加强标准化建设。建立完善农业标准体系,加快推进农业标准覆盖农产品产地环境、生产过程和收贮运各个环节。推广应用农业标准,建立一批省、市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基地。编制农产品品牌发展规划,建立农产品品牌目录制度,推进“三品一标”品牌农产品发展。
二是抓好“三品一标”农产品认证。对于无公害农产品重点是落实安全生产规范,绿色食品重点是突出全程控制,有机农产品重点是突出生态安全,地理标志农产品主要是立足地域特色和品质特性,充分发挥“三品一标”农产品在品牌引领、消费认知、市场增值等方面的示范带动作用,带动优质安全农产品生产。
三是抓好市场开发和品牌培育。建设区域性产地市场、田头市场和产地初加工市场,打造特色农产品集散地。利用农博会、绿博会、中国农交会等平台,组织种养植大户与龙头企业对接。编制农产品品牌发展规划,建立农产品品牌目录制度。借助策划公司外脑,找准高端品牌定位,注册地理商标,搭建电商平台,探索产业联盟发展模式,借鉴大米品牌培育模式和经验,组织专业策划,利用高端媒体宣传推介,在重点销区建设营销网络,加快把人参、杂粮杂豆、食用菌等特色品牌打出去。
四是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和追溯体系建设,落实监管责任,加强产品监测,强化证后监管,把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纳入安全县创建和绩效管理,逐步实现从种植、生产加工到流通销售、餐饮服务的全程监管和可追溯。
五是推进绿色有机农产品规模化经营。鼓励支持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等新型主体发展“三品一标”产品,重点支持14个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绿色有机农产品生产基地,探索推广土地托管、土地入股、实物地租等有效模式。鼓励引导工商资本发展良种种苗繁育、高标准设施农业、规模化养殖等适合企业化经营的绿色有机农产品生产。
六是加强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治理。强化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发展节水农业,实施化肥、农药零增长行动,推进养殖污染防治,解决农田残膜污染,开展秸秆资源化利用,如期实现国家“一控两减三基本”目标。加强农业生态修复,实施东部长白山森林修复、中部黑土地保护治理、西部河湖连通等重点生态工程,重点推进高标准农田、农防林更新改造、水土流失治理、畜禽养殖污染治理、耕地质量提升、黑土地保护利用试点等工程项目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