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安市四棵树乡建设村简介
四棵树乡建设村位于乡政府西北部,全村下辖4个自然屯,总幅员面积3.3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530公顷,草原面积800公顷,土地整理(开发水田)面积1500公顷。全村总户数452户,总人口2136人。几年来,建设村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发挥区位优势,通过一系列举措,使村集体经济实现了新突破,较好地完成了“美丽乡村”各项建设任务,建设速度快,完成质量高,“美丽乡村”建设成果丰硕。
一是大力发展有机米产业。建设村前太平屯,交通便捷,地势平坦,土壤肥沃,水利条件优越,是有机小米、有机高粱发展的理想地区,建设村以生产有机小米、有机高粱米、有机玉米面而享誉省内外。二是大力发展水稻产业。为了打破发展瓶颈,提高村集体经济收入,建设村利用西部土地开发整理的有利契机,加大了招商引资力度,2011年8月,华清农业开发有限公司与建设村签订了土地承包合同,以每年每公顷1408元的价格,承包1500公顷土地开发水田,年可为村集体增加收入270万元。三是大力发展棚膜产业。2015年建设村发展西甜瓜种植户52户,种植面积达到45公顷,仅种植西甜瓜一项,年可为农民增收180万元。四是大力发展畜牧产业。全村组织成立了养羊户合作社,有入股农民112户,占全村总户数的24%。五是大力发展劳务输出产业。建设村按照“以工补农”的工作思路,不断加大劳务输出工作力度,每年通过油田、大安灌区用工,可实现劳务输出600人次,实现收入1200万元,为农民增收致富寻找到了新的途径。
建设村以“美丽乡村”建设为契机,利用国家项目资金投入,通过村干部划分责任区、党员示范带动、相关部门指导等方式,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投资450多万元,为村民统一修砌砖院墙15000延长米、安装铁大门345个;投资30万元,修建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围墙400多延长米,硬化地面3000平方米;投入资金264.6万元,修建“村村通”水泥路14.7公里,实现了“村村通”、“屯屯通”、“户户通”,极大地方便了西甜瓜等特色农产品运输、销售。建设村结合本村实际,以村旁、宅旁、路旁为重点,突出对四个屯的村庄道路、庭院、休闲广场等重点区域进行绿化美化,投资35万元,在屯路两侧栽植云杉、柳树4750株。申请环境治理项目资金152万元,购置了2台铲车、1台运输车、4台小四轮车、45个垃圾箱,修建占地面积5000平方米的氧化塘一处,1200平方米的垃圾堆放场一处,生活和生产垃圾做到了无公害处理。极大地改善了村民的居住环境。
一是公共设施健全。2015年3月,按照全市村级组织规范化服务“六星一网”工程建设要求,开展了村部改造升级工作。取消封闭式村干部办公室,建设“一站式”便民服务大厅。推行了村干部坐班值班、便民代办领办约办等制度,实施“民情百度”工作机制,构建起乡、村、屯便民服务网络,实现了与群众“零距离接触、全方位对接、无间隙服务”,畅通了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二是社会保障充分。进一步完善养老及医疗保险,全村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参保率达到100%;建立了以村民养老、帮贫救助为重点的保障体系,年满60周岁的老人,每年可享受600元养老金,年满80周岁的老人每年可享受1020元养老金。三是科学教育完善。义务教育与适龄儿童入学率达到100%。组织村干部和党员参加上级举办的各类培训,不断开阔视野、丰富头脑。由村“两委”班子成员担任教育负责人,结合本村实际,组织农民群众进行法律法规、惠民政策宣传教育,邀请乡农业站技术人员进行农业技术知识培训,增强了村民的民主意识和致富能力。
几年以来,建设村“两委”班子成员以创建“五好”基层党组织为目标,狠抓班子日常学习教育,并坚持周学习、月总结制度,提升了班子的整体素质。在村务管理中,建立完善了各项制度,发挥村民理事会、村民监事会和各类协会的主动作用,严格村务、财务公开,营造了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良好氛围。通过各项制度的落实与活动的开展,班子建设明显增强,工作机制逐渐规范,发展业绩得到了群众的普遍认可。
良好的村风和现代生态文明意识是“美丽乡村”建设的条件,按照“培育新农民、建设文化村”的目标,建设村投资60万元,在后太平、西太平2个自然屯分别建设了占地面积1500平方米的文化休闲广场和农家书屋。积极探索文化建设的有效载体,精心组织开展了“十星级文明户”、“好婆婆”、“好媳妇”、“好儿女”等评选活动,努力提高农民群众的文明素养,调动广大村民参与文明新村建设的积极性。深入开展了“六五”普法教育活动,全村村民精神面貌饱满,生活态度积极乐观,邻里和睦相处,乡风敦厚质朴。
通过实施“美丽乡村”建设工程,建设村实现了大发展、快发展,村民居住环境越来越好,基础设施越来越完善,群众生活品质越来越高。现在走进建设村,看到的是平坦宽敞的村村通水泥路,道路两旁绿树成荫,整齐有序的砖瓦房,房前花草鲜艳芬芳。农闲季节,男女老少怡然自得,展现了新农村农民的新风貌。
(省新农村办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