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丽丽,朱婷婷
高职院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实施路径探析
谢丽丽,朱婷婷
(滁州职业技术学院,安徽 滁州 239000)
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常态凸显进一步强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性、紧迫性,然而当前高职院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理念滞后、学生意识淡漠、师资力量薄弱、课程资源匮乏、与实践脱节是当前我省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存在的不容忽视的突出问题。高职院校可以通过健全机制、文化引领、建设团队、开发课程、强化实践、创新平台等多种路径加强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
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路径
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常态凸显进一步强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性、紧迫性,近年来,党和政府积极倡导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要加大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支持力度,对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作出重要部署。2015年,国务院办公厅连续印发了《关于发展众创空间推进大众创新创业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5〕9号)、《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国办发〔2015〕36号),对高校加强创新创业教育提出明确要求。可见,“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是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促进经济提质增效升级的迫切需要。”[1]
当前,高等职业教育已经进入必须以质量和特色求生存、谋发展的新阶段。“中国制造2025”的建设目标和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也迫切呼唤更多创新创业型人才。“习近平总书记多次作出重要指示,要求加快教育体制改革,注重培养学生创新精神,造就规模宏大、富有创新精神、敢于承担风险的创新创业人才队伍。”[2]这就要求高职院校在建设发展中要着眼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切实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中国制造2025”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培养不同层次的创新创业人才队伍。安徽省开创性地提出了“地方技能型高水平大学”的建设任务,其目的就是为了培养更加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创新创业人才队伍。因而,加强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是服务“中国制造2025”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加强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也是深化素质教育,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应有之意。素质教育倡导的创新教育与创造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是一脉相承的。创新、创造能力是创新创业能力的内在支撑,而创新创业能力是创新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具体体现。创新创业教育的本质在于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开创型人才。因而加强创新创业教育是深化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应有之义,是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路径。
近年来,在党和政府的部署下,高校创新创业工作取得了积极的进展。然而当前创新创业教育理念滞后、意识淡漠、师资紧缺、课程匮乏、与实践脱节仍然是当前我省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存在的不容忽视的突出问题。
(一)高校理念滞后
对创新创业教育重要性认识不足是高校教育理念滞后,影响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整体水平的重要原因。中国传统教育重知识传授、轻知识创造,忽视了学生创新创业精神的培养。清华大学创业中心的调查报告显示,“在创业教育问题上,中国的平均水平低于全球创业观察(GEM)统计出的全球平均水平。”[3]很多高校领导尚未认识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性,把创新创业教育等同于仅仅是组织学生参加创新创业大赛、技能大赛等,走走过场。有的高职院校尚未建立专业的创新创业教育管理机构,往往由学生处或招生就业处下设的就业指导中心来开展教育活动。
(二)学生意识淡漠
除了高校教育理念滞后的原因,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淡薄也是当前创新创业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高职院校中很多学生上大学的目的是为了就业和升学,学习的功利性很强,把学校的创新创业教育活动看成是与己无关的活动。另外,不少大学生对创新创业教育的认知也存在偏差。比如,认为创新教育就是教学生搞发明,创业教育就是教学生开公司等等,认为创新创业教育只是有创业需求的同学才需要参加的,很多同学甚至从未参加过本来就少之又少的创新创业教育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活动。
(三)师资力量薄弱
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尚处于起步阶段,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缺乏专业的师资,目前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师资主要是负责就业工作的行政人员、辅导员、或系部学生管理工作者。他们大都缺乏创新创业实战经验。教育部从2003年开始委托全国唯一一家创业师资培训基地——北京航空大学举办《创业教育骨干教师培训班》,每年有来自全国各地高校的大约两百多名教师参加培训。然而从全国众多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开展的形势来看,培训的师资数量远远无法满足需求。相对于创业教育来说,创新教育还没有权威的师资培训机构。
(四)课程资源缺乏
目前,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资源匮乏,没有形成系统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体系,大多数高职院校仅以选修课或讲座的形式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内容是分散、零碎的,缺乏作为一门学科的严谨性和系统性。部分高校开设的《SYB创业培训》等创业培训仅针对少数学生。很多高职院校将《职业发展教育》作为必修课来开设,但仅仅把创业教育纳入《职业发展教育》的部分章节。部分高职院校将《创业教育》作为必修课来开设,也未形成系统完整的理论课程体系。创新创业的实践教学体系就更处于待开发阶段了。
(五)与实践脱节
创新创业教育不是仅仅对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理论知识的传授,还需要在具体实践中锻炼提升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高职院校现有的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形式主要是科技创新竞赛、创业设计大赛等比赛项目,然而参加比赛与实际创业具有很大差别,比赛获奖并不能等同于创业成功。部分高职院校设置了创业孵化基地,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提供了历练的机遇和平台,然而大多配套设施不完善,没有配备学生创业专项启动基金。如,皖东某高校在地信楼六楼,开辟一层楼作为学生创业孵化基地,学生创业的店铺少,前往购买的学生更少,形式大于内容,这就背离了创业孵化基地开设的初衷。
(一)更新理念、健全机制
高职院校要充分认识到创新创业教育对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服务产业升级和大学生自身成长成才的重要意义,与时俱进更新教育理念,加大改革力度。为适应“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发展需要,高职院校应设置专门的创新创业教育机构。以滁州职业技术学院为例,该校在招生就业处下设置了创业指导中心,在基础部设置了创新创业教育教研室,依托辅导员骨干成立了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工作室等。同时,高职院校还应建立创新创业教育服务保障体系,有效保障高职院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成效。
(二)文化引领,意识启蒙
高职院校可以通过宣传、引导,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中,积极营造大学生创新创业文化氛围。高职院校可以通过邀请知名专家学者、创新创业典型来校做报告,举办科技创新节,组建、指导学生创新创业类社团,打造创新创业品牌活动如:“创新思维沙龙”、“众创空间”、“创新思维训练营”等,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创新创业文化活动,营造校园创新创业文化氛围,启蒙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用创新创业文化引领大学生成长成才,培育大学生创新精神、创业意识。
(三)建设队伍,优化师资。
加强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一是高职院校要加大对创新创业教育的师资培训力度,通过学历进修、国培、省培、网络培训、“双师素质”培养、继续教育等多种形式进修培训;鼓励相关教师报考创业培训师、职业指导师等技能等级证书来提升师资队伍能力。二是通过从行业、企业聘请创业导师、成功企业家等来校授课,柔性引进创新创业师资,增强创新创业师资队伍力量。三是建立创新创业教学团队。通过教学团队建设,培养一批创新创业教育的团队带头人、骨干教师,着力建成一支“教学理念先进、职业技能过硬、专职兼职并存、内培外引并重”,由教学名师、教坛新秀、创业培训师、职业指导师等为核心的高水平师资队伍,逐渐优化壮大教学团队人力资源。
(四)开发课程,改革教法。
针对当前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资源匮乏的现状,高职院校可以开发具有“实践导向”的教学课程,创新教学模式,改革教育教学方法,提升教育教学的实效性,促进理论教学和实践培养的有效融合。以滁州职业技术学院为例,开设了《创新核心技能培训》、《创业模拟实训》两门具有“实践导向”的教学课程。《创业模拟实训》课程将创业理论与实训相结合,通过领先的实训软件,打造系统化、集成化的创业实训平台,创设高度贴近企业家真实世界的学习环境,将解决实际问题作为教学的中心内容。《创新核心技能培训》课程,通过系统的思维创新、方法创新、应用创新能力的培训和考核,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提升创新能力,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从业能力和工作效率。
(五)强化实践,提升能力。
高职院校可以通过构建创新创业教育实践训练体系,打造专业实验室、创业模拟实训室、创业孵化基地三大实践平台;开启指导创新创业大赛、创业项目孵化、指导创办和经营企业“三种实践模式”,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除此以外,还可以通过积极组织指导学生参加校、市、省、国家各级创业大赛和职业技能大赛,服务师生对接;指导学生申报专利、锻炼提升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对自主创业学生实行持续帮扶、全程指导、一站式服务。通过多种实践路径,强化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
(六)创新平台,完善服务。
以“互联网+”为驱动,打造大学生创新创业信息化综合网络服务平台。一是可以通过建立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专题网站,健全持续化信息服务制度,为学生实时提供国家政策、市场动向等信息;二是通过建立网络咨询室,为大学生提供一对一的个性化网络咨询服务;还可以设立在线问答、在线咨询及论坛互动板块,完善网络服务平台功能;三是充分利微信、微博等新媒体形式,实现创新创业信息化综合网络服务平台的交互性与即时性,海量性与共享性。同时做好创业项目对接、知识产权交易等服务。
[1]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EB/OL].2015-05-30.http://www.gov.cn/zhengce/ content/2015-05/13/content_9740.htm.
[2]刘延东.深入推进创新创业教育改革 培养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生力军[N].中国教育报,2015-10-26.
[3]王建国.高等学校创业教育论[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03).
G715
A
1671-5993(2016)02-0011-03
2016-04-01
安徽省高等教育振兴计划思想政治教育综合改革计划项目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名师工作室(编号:Szzgjh1-2-2016-29)、安徽省高校优秀青年人才支持计划重点项目(编号:gxyqZD2016536)研究成果。
谢丽丽(1981-),女,安徽滁州人,滁州职业技术学院讲师;朱婷婷(1987-),女,安徽滁州人,滁州职业技术学院汽车工程系团总支书记。